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质量再好,也解决不了塑料制品的污染问题。国内大量使用方便袋,是在新世纪的初期,造成了令人头疼的白色污染。
韩屯村生产的方便袋,比照相应的其他塑料包装袋,价格高了20%。国内现在别说方便袋了,就是普通的塑料包装袋,也没有零售的。
需要塑料包装袋,基本上都是去塑料厂订做。所以现在的包装,大部分是用包装纸和包装盒。
悠悠没想到,山本会把方便袋的生产技术,无私的奉献了出来,让方便袋提前二十年进入了国内市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方便袋的价格,在这个年代还算比较高,人们对方便袋比较爱惜,反复使用,即便是脏了破了,也轻易不会丢弃。
别说是批发商了,就是附近的群众,把方便袋的用途,也开发到了极致。孩子们上学,拿方便袋当书包用。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都是用粗布做的,真不如个方便袋合适。
赶集买东西,很少有挎篮子的,兜里装俩方便袋,买了东西装里面,提起来就走。
卖鱼最合适,方便袋里盛上水,活鱼放里面,一两个小时还是活的。就是冻鱼,用方便袋装着,也比用提篮好。
刚挖出来的莲藕,外面沾满了淤泥,用方便袋盛着,干净卫生。五十公分的方便袋,一个能装十斤藕。
他们要这么多的方便袋,就是为了鱼和莲藕准备的。
韩屯村的白莲藕和黄河鲤鱼,在这些人眼里,都是好东西。这两年的春节市场,特别的火爆,大城市的春节消费,每年都是大幅度的增加。
千亩的荷塘,就不够他们瓜分的。先下手为强,后来的看到买不到,懊恼的捶手顿足,后悔自己来晚了。
往年韩屯村都是过了腊月十五才开始挖藕,今年提前进行了。
每年过了腊月十五,各单位就该准备过年的福利了,这个年代过年发福利的首选就是猪肉。
各单位来韩屯买猪肉,基本上都会捎些鲤鱼和莲藕。来韩屯卖猪和小麦的人们,回去的时候,也顺带着买些。
现在过年,农村都会在大年三十的上午上供,鱼和莲藕是供菜中的首选,连(莲藕)年有余(鱼),是所有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第659章 心热
黄河沿岸的人们,上供用的鱼就用鲤鱼这一样,鲤鱼跳龙门,这也是个吉兆。没有鲤鱼用面粉做条红尾巴的面鱼,也不用别的鱼代替。
再说了,这两年鱼的价格虽有上涨,可比起猪肉还是便宜多了,一斤半以上的大鲤鱼,才0。80元一斤。
韩屯千亩的荷塘,鱼和莲藕基本上就没在集市上卖过。
韩屯集中挖藕捕鱼,都是雇佣周围村庄的群众。大冬天的挖藕又脏又累还受罪,村里出的工钱就高,每人一天五元钱,中午还管一顿饭,猪肉炖粉条子随便吃,每人二两散酒。
这个年代的人干活实在,特别是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是膘着劲的干,各种比赛加大了人们干活的热情。
村和村比,人和人比,大家都是比谁干得又快又好,在这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一种娱乐的方式。特别是未婚的男青年,通过比试展现自己,给自己找对象加分。
这种比试,充满了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惜,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的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淹没,偷工减料、偷懒耍滑的现象比比皆是。
白莲藕的产量逐年提高,今年亩产首次超万斤。五亩一个塘子坑,仅鲤鱼一种就超过了万斤,亩产量也达到了二千斤。其他的鱼类,加一块也就四五百斤。
白莲藕零售价0。30元,批发价0。25元,鲤鱼的批发价是0。60元,其他的杂鱼批发价是0。50元。
韩屯村今年的莲藕和鲤鱼,大部分走的是批发价,就是这样,千亩的荷塘,收入高达三百多万元。韩屯村还剩了五个塘子坑没挖,是给各单位预留的。
周围的村庄看了,说不心热,那都是假的。新石庄乘机挑选了一批好白莲藕,把属于自己的二百亩塘子坑,全都种上了。他们的塘子坑,和别的队中间用渔网隔开,今年的鲤鱼也是大丰收,卖了二十多万元。
滩区的其他村庄,看到新石庄的栽藕,也都跟着学,乘机把属于自己村的塘子坑管理起来,栽上了白莲藕。
张集的17个滩区村庄,村村都有塘子坑,面积虽然没有韩屯村的大,哪个村也有几百亩。
好好的利用起来,一亩的塘子坑,收入三千元。几百亩的塘子坑,每年最少收入十几万元。
村里每年有了十几万的收入,架电修路这些公益事业,几年就能完成。村里几个社办教师的工资,更是不在话下。
耕地承包到户,塘子坑可没法分。即便是黄河不泛滥,每年的夏天,雨水也都往塘子坑里流,一年四季都有水,成了人工湖。
据记载,黄河中下游的塘子坑,一直到新世纪,出现了泥浆虹吸技术,才被淤灌成耕地。
现在各村的情况是,村里会捕鱼的,有空就去塘子坑里撒几网,捕到的大鱼卖了,小鱼自家吃。
滩区的人们,每家都喂几只鸭子鹅,在塘子坑里找些吃食,多少有些收入。
村里统一把塘子坑管起来,大部分人没意见,别管谁管理,鸭子鹅还是照样。只有少数会捕鱼的人不乐意,也左右不了大的形势。
各滩区村庄的这个决定,使得滩区和滩外的村庄,差距越来越大,张集公社的17个滩区村庄,依靠这些塘子坑的收入,村村发展温室大棚,成了全国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张集镇的蔬菜批发市场,闻名全国,并且通过山本,出口日本。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援朝舅舅将科技大的师生送到学校,和韩志杰一块把韩屯村赞助的一百万科研经费,转交给校方。第二天就回来了,他直接回了临水,都没顾得往家拐。
八四年的一百万元,可是比巨款,国家对科技大的投入虽然高,但一百万的赞助,还是在科技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科技大表示,韩屯村以后就是科技大的试点村,随时可以给韩屯提供技术帮助。
韩志杰回来的时候,把韩德才老两口捎了回来,桂金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只能等过年的时候跟桂金一块回来。
韩德才老两口下车都愣住了,一年没回家,村里大变样,以前村庄的影子,一点也找不到了。
他家的房子,就在二爷家的西面,靠着两条大道,出入特别的方便。
二爷把老俩口接回家,看着布置的妥妥当当的房间,大奶奶拉着二奶奶的手,激动的说:“弟妹啊,让你费心了。”
二奶奶笑着说:“嫂子,您咋和俺客套上了,这不是俺应该做的吗。您和俺哥回来了,看哪里不合适,就告诉我,咱再重新的收拾。
也不知道您们提前回来,家里没准备下做饭的东西,一会我就去食堂给您们拿去。”
“小老妈妈”说:“不用去食堂拿,俺家里啥都有,我回家给大嫂拿去。”她还是那个急性子,边说边往外走。
韩屯人现在习惯了在食堂吃饭,基本上不在家里做饭,开始还在家里做夜宵,自打速食面生产后,饿了泡碗面吃,很少有在家动火的了。
家里的沼气,唯一的用处就是烧开水喝。
“高高三”家四个孩子都小,为了给孩子加餐,家里准备的东西到是非常齐全。
大爷行动不方便,大奶奶可是上上下下把家里看了一遍。她高兴的对丈夫说:“这所有的房间都带着卫生间,你住那个都合适。咱以后就不去京都了,住这样的房子我自己就能伺候你。”
韩德才也同意:“行,你要是不嫌累,咱就在家住。省得让老首长给安排勤务员了。桂金的孩子也上学了,离了咱们也可以啦。”
大奶奶的年龄,其实还没二奶奶大,她一辈子就生桂金一个孩子,大爷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的还是商品粮,一辈子没遭过罪,身体比二奶奶好多了。
她的个子也大,原来在家也是她一人伺候丈夫,跟着闺女进京后,看孩子加上伺候丈夫,就力不从心了,幸好老首长给他们安排了个勤务员。
第660章 升迁
大奶奶可是不服老,她说:“我不光能伺候好你,还能接着喂猪,明天暖和了,我推你去楼后看看,那自动化的猪圈。听志杰说都不用打扫,按下开关就自动清洗干净了。
志杰说了,咱村的苜蓿猪,可是都抢着要,我一年喂二十头猪,比你的工资都高。”
大爷劝她:“你还是别逞能了,想喂猪也可以,喂一头就行,猪圈是不用打扫,喂得多了光苜蓿草你也背不回来,二十头猪得吃多少饲草啊。”
大奶奶说:“我傻啊,一趟趟的来回背,我买辆地派车往家拉,一天两趟,有吃的还有余的。”
二爷笑了,对他们说:“地派车不用买,您们这几年在家的时间短,不知道咱们村的情况,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开着村里的拖拉机往家拉苜蓿草。
嫂子,您想喂猪也行,去河滩里割了苜蓿草,让狗剩放了学给您拉回来。”
大爷问他:“德福,村里的拖拉机咋随便让孩子开?”
没等二爷回答,德库接过来说:“大哥,咱村里今年买了台联合收割机,啥活都能干,以前的农机都用不着了。
二哥出钱买了一套,给桂花两口子了。剩下两台拖拉机往地里运粪,平时就是孩子们开着。
咱们村也不差那点油钱,让孩子从小学样技术,比啥都强。别说孩子了,就是村里的妇女,现在大部分都会开拖拉机。”
大奶奶在屋里时间长了,就感到热了,把自己的外衣脱了,就帮着丈夫脱外衣。
“没想到咱们村里,也通上了暖气,还一天24个小时供热水,咱们村里现在可是比京都都强。俺俩这次跟着志杰提前回来,真的是做对了。”
桂金在京都买的四合院,冬天虽然也有暖气,可热水是不供应的,在家修了个卫生间,想洗澡还得自己烧热水。
韩屯每个卧室都带卫生间,洗完澡出来就是卧室,对韩德才这样的瘫痪病人,非常的方便。
1984年元月8号的夜里九点,援朝往代销点打电话,告诉全家一个好消息。他被提拔为省委常委,兼任阜城市高官。
阜城是沿海城市,也是国家的计划单列市,经济比较繁荣,历来有“小上海”之称。
听到援朝提拔的好消息,全家人都高兴,舅姥爷激动的问他:“援朝,这消息准吗?咋提拔的这么快?”
“准,其实我从京都回来就知道了,地委的班子刚宣布完,回到家就给您们打电话。
我提拔的快,还是沾了年龄的光,这次机构改革,要求各省的领导班子,至少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
中央党校临时增加的青年干部学习班,目的就是为了选拔优秀的青年干部。
说到底,我能得到重用,多亏了俺姑的两个公司。在这俩公司的带动下,临水地区的经济,一跃成为全省第二名,比阜城都高。这次派我去阜城,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发展。”
悠悠家的代销点,一般是晚上十点以后才关门。村里的工厂,除了面粉厂,其他的都是夜里十点下班。下夜班的职工,每天都有来代销点买东西的。
晚饭后,舅老爷一家基本上都在代销点里,给悠悠姥姥帮忙。代销点面积扩大了,悠悠姥姥专门收拾出来一间,用来收各种手工制品。
冬梅虽然成了正式的工人,可下班后依然在代销点帮忙。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俩人也在代销点,悠悠姥姥把她们的工资涨到了八十元。
每天从上午八点多开始忙,中午饭都得换班吃。一般下午四点后,就没人来卖东西了,才能整理收到的货物。
晚饭前收拾不完,晚饭后接着干,全家人都动手,八点以前基本上就能完工,她俩才回去休息,悠悠舅姥娘也带着智茹回家休息。
舅姥爷每天都等代销点关门了,才一块回去。韩志杰他们几个村干部,没事也来代销点坐会,把一天的事情,大体的回顾一遍,有些事情随便的就商量了。
悠悠姥姥虽然不是村里的干部,悠悠一家的户口,都不在村里。可村里的事情,从来没避过姥姥,好些事情,都让她帮着出主意。
韩援朝打电话的时候,韩道伟他们几个,正好都在这里。几个人听了这消息,都是止不住的高兴。
悠悠舅姥爷放下电话,他们几个就恭喜上了。
“援朝可给咱们韩屯露脸了,没想到,咱村里能出这么大的官。”
“玉林叔,援朝兄弟这么年轻就成了省级领导,今后的前途不可估量啊。”
韩志杰说:“援朝叔去阜城当一把手,那可是咱省最好的城市,听说叫啥‘小上海’。”
“叫‘小上海’也没咱临水好,临水这两年比阜城排名高。”
“上级这是看俺援朝哥有本事,让俺援朝哥去阜城出力去了。”
韩志杰恍然大悟,说道:“怪不得这几天各县都来抢青菜,感情是为这准备的。”
舅姥爷嘱咐他们:“这事你们几个心里明白就行,对外可不能说。”
各公社都来韩屯买速食面和火腿肠,也应该和这次机构改革有关。韩屯的速食面和火腿肠,可是国内唯一的产品,而且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产品,用来送礼特别的合适,。
不是啥贵重的礼物,价格也不算低,借口都是现成的,请领导尝个鲜。
元月10号,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提前召开,公布社改乡机构改革方案。
全省的公社一律改为乡镇,洪城县18个公社分为25个乡镇。
张集公社更名为张集镇,48个村庄分出去16个,就剩下32个村庄,成了城关镇之外唯二的镇,其他23个都是乡。
平城县人口多,25个公社分成了38个乡镇。
临水地区这几年经济发展迅猛,这次领导班子集体升迁,地高官荣升高官。
李专员接任临水地高官,高主任提拔为地委常委,任地委办公室主任。小李任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属于破格提拔,从副科级直接提拔为副处级。
洪城县高官提拔为临水副专员,县委分管经济的王书记接任洪城县高官。
第661章 惊呆了
张集镇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是集体升迁。张集公社的杨书记,任洪城县副县长,张书记任张集镇书记。光是正科级就提拔了九名,五名副科级领导全部被提拔为乡镇党高官。
这次的社改乡工作,洪城县不仅多出来七个乡镇,每个乡镇的正科级领导职数也增加了。乡镇书记、乡镇长、人大主任和经济联社社长,一个乡镇四个正科级。
每个乡镇党委七个委员,乡镇政府三个副乡镇长,这十个职务都是副科级。每个乡镇的领导职务,比公社的时期多了五职。
各公社的干部提拔重用的都比较多,张集公社这次全体升迁,和滩区重建有很大的关系。
全区的现场会在张集召开,加上韩屯和新石庄,这两个村的集体企业,张集公社这次在全区都出了名。
驻韩屯村工作组的全体人员,在这次社改乡的机构改革中,都得到重用和提拔。工业局、建设局、外贸局几个单位的同志,职务全部晋升了一个级别。
地委工作组,这一年的成绩有目共睹,张集滩区17个村庄,全部按照统一的规划,建造了住宅。新石庄和韩屯两个村,建造了三层的楼房。
新石庄和韩屯两个村,新建了集体企业,韩屯的速食面和火腿肠,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年建厂,当年生产,当年见成效,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成绩。别说是临水地区了,就是在全省,也得是拔尖的。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工作组的同志,起早摸黑,在滩区各村庄之间奔波,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确保了滩区全体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
韩援朝去阜城报到后,就留在在了哪里,一直没有回来。胜男还在临水地区商业局上班,她的工作调动,等年后再办理。
这次机构改革,胜男被提拔为地区商业局副局长,哪知刚上任就得跟随丈夫去阜城工作。
她把原来的工作交接完,去地区商业局报到后,没正式上班,年后就要调动,再负责一项工作也不合适。
她在家和保姆一块,开始整理家里的东西,过年就要搬家,得提前收拾好了。
腊月十六号,志彬和志新放假后,胜男就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韩屯村。
进村胜男就被惊住了,几个月没回来,韩屯大变样,完全就是一个新的村庄。
胜男还是暑假开学前,来接孩子的时候回村的。家里分房和布置房子,这么大事情,她忙得都没回来过。
孩子们还没这个意识,志彬和志新下了车就找迪迪,拉着奶奶的手问道:“奶奶,我迪迪哥哥哪?”
舅姥娘看见俩孙子,高兴的合不拢嘴:“想你迪迪哥哥了,走,奶奶领你们去。胜男,你先去自己家里看看,钥匙在你姑哪里。”
韩屯联中也是刚放假,村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麦场里,帮着养殖组往猪场运饲草。
俩人看见迪迪就兴奋的喊到:“迪迪哥,溜冰去吧。”
感情这俩货还没忘了去年溜冰的事情,听见志彬说溜冰,孩子们都来了兴致。
迪迪告诉志彬:“你俩去找悠悠姐,让她把溜冰鞋找出来,哥哥运完这些草,就带你们去溜冰。”
俩人一听,扭头就往回跑,边跑边喊:“迪迪哥哥,你可得快点啊。”
智茹拍打着身上的干草屑,拉着奶奶问道:“奶奶,三婶和智莉回来了吗?”
村里的孩子都加快了动作,赶紧干完去溜冰啊。
孩子们开着拖拉机,从麦场往猪场运饲料。来韩屯买猪和麦子的人们看见,都羡慕啊。
“人家韩屯这条件,拖拉机随便孩子玩,连孩子都比咱们有能耐。”
“可不咋的,听说韩屯村的孩子,学习都好,每次考试在县里都能拿第一。这放了假就帮着大人干活,韩屯村过这么好,也没惯着孩子。”
虽然从八一年开始,就实行了计划生育,可农村各家的孩子都多,现在的孩子没后世那么娇惯,从七八岁开始,就得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韩屯村的生活是好,人们真的没有娇惯孩子的思想,各家的牲畜基本上都是孩子喂养。
悠悠正陪着胜男舅妈看新家哪,新房子建成到现在,胜男舅妈忙得就没回来过。
去年一年,临水供销系统,新上了两个大商城,都是她一个人负责,忙得连孩子都顾不上管,全都扔给了父母。
悠悠在楼下看智莉,胜男舅妈自己跑着,楼上楼下看了一遍,惊叹声不时的传下来。
智莉小朋友,进了院子就爬上了秋千,悠悠推着她荡秋千。智莉咯咯的大笑着,也不和悠悠认生了,大声的喊着:“姐姐,高点,再高点。”
姥姥在旁边担心的看着,一个劲的嘱咐:“你慢点啊,别把智莉摔下来了。”
悠悠干脆自己也坐到秋千上,把智莉包在怀里,用脚瞪着来回的荡,把智莉高兴的大声嚷嚷:“飞高高,飞高高。”
志新他们找过来时,看到智莉在荡秋千,立即来了兴致,在下面急得跳脚,央求道:“悠悠姐,你赶紧停下来,让我荡一会。”
姥姥一把抓住秋千,对悠悠说:“你还小嘛,赶紧下来,让志彬他俩玩会。”
志彬没忘正事:“悠悠姐,迪迪哥哥让你找溜冰鞋,一会他们干完活,就去溜冰。”
悠悠一听,猛的一拍脑袋,懊恼的说:“唉,到底还是老了,咋把这事给忘了。”
话没说完,姥姥大巴掌就轮上了:“你个不着调的,姥姥还没说老,你就敢瞎哆哆。”
想自己两世加一块,都四十多了,可不就老了吗。
得,不让说就不说,这一世的自己,可是青春无敌美少女。换上溜冰鞋,疯去。上一世残疾不能玩,这一世身康体健,可不能辜负了穿越大神给的补偿。
悠悠进了自家楼后的储藏间,用手一挥,放溜冰鞋的大纸箱子就从仓储园挪了出来。自己挑了一双合适的,拿着就回了楼房。
第662章 溜冰
不一会的工夫,迪迪他们就回来了,把溜冰鞋抬到前院,每人挑了一双,拿着就朝村前跑。
韩屯村前靠着公路的塘子坑,还没开始挖,是给各单位留的,正好成了孩子们的溜冰场。
今年和去年就不同了,塘子坑就五亩的面积,溜冰的范围小了好多,去年可是千亩的冰面随意滑。
其实五亩的冰面也不算小了,而且是好几个的五亩,孩子们也不管队形了,换上冰鞋就滑上冰面,随心所欲的滑上几圈过把瘾。
一年没滑了,不时的有人滑倒在冰面上,引来一阵阵开心的大笑,数九寒天孩子们穿的都厚,摔倒了爬起来接着滑。
悠悠溜冰要求孩子们用英语对话,说错了没事,可要是谁说了华语,就得停下来罚站,直到下一个说华语的接替他罚站。
这种学习方法,是去年大卫想出来的,今年大卫还没来,悠悠想起来,带着一班小屁孩接着练。
不光练英语,悠悠还带着孩子们练日语,和山本打了几个月的交道,孩子们对日语的日常对话,竟然学的有模有样,要不说学习外语得从孩子抓起。
志新和志彬俩个,英语说的还行,换成日语就听不懂了,俩人急的跟在迪迪的后面,一个劲的问:“迪迪哥哥,你们说的是什么啊?”
智茹看着他俩直叹气:“这可怎么好啊,这么小就被拉下啦,还地区的中心小学那,都不如韩屯联中教的好。”
志彬和智茹同岁,他大几个月是哥哥,俩人一年上的小学,现在都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志彬被妹妹嫌弃了,他也觉得不好意思,挠着头说:“过了年我留在村里,和你一块上学,反正我得转学,去阜城还不如回村里。”
智茹拍着胸脯许诺:“行,你和志新都回来吧,我罩着你俩,保证没人敢欺负你们。”
志斌看着她摇摇头,志新不同意了:“智茹姐,这样可不行,你还没志斌哥哥大,得让他罩着咱们俩。”
智茹大大咧咧的说:“不用志斌哥,有我罩着你就行,放心吧,有你姐我在,没人敢欺负你。”
哪知道志新也是个死心眼,他认真的纠正智茹:“我姥姥说了,我和哥哥是男孩子,妹妹是女孩子,我俩得照顾好她,不能让外人欺负了。”
智茹就是一根筋,她赞同的点点头:“志新,你姥姥说的对,智莉是咱们最小的妹妹,肯定不能让人欺负了。”
志新被她带歪了,担心的告诉她:“智茹姐,智莉可皮实了,磕了碰了都不哭,咱们要看仔细了,她要是挨打不哭可咋整?”
悠悠听着俩孩子一本正经的讨论,如何保护妹妹,咋那么有喜感啊。
尽兴的滑了一个多小时,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孩子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去了。一个个热得头上冒着汗,一手提冰鞋,一手拿帽子。
溜冰鞋还是放在悠悠家,一伙孩子大呼小叫的跑向食堂。寒假期间,学生餐厅关门,孩子们跟着各自的家长,在大众食堂里吃饭。
食堂的角落里,有两排水管,是热水和凉水混合的,孩子们就餐前,先去洗手。
志新跟着智茹洗手,刚把手伸过去,就惊奇的问:“姐,这水咋是热的?”
智茹把水龙头一扭,志新赶紧把手缩回去:“咋变成凉的啦?”
智茹边示范边教他:“看到了吧,这水龙头的左边有个红点,标志着这边是热水。右边的这个蓝点,标志着那边是凉水,中间就是温水了。
你要记住了,开的时候要慢着点,千万要小心,烫着可疼了。”
今天中午食堂吃的是红烧排骨炖土豆、芹菜炒豆芽和紫菜鸡蛋汤,志斌吃了一块排骨,对奶奶说:“咱家的食堂做的菜真好吃,比俺姥姥做的香。”
志新也说:“哥哥,比咱姥姥放的肉多。”
志斌他们三个,这两年一直跟着姥姥吃饭,老人年纪大了,过日子仔细,肯定不会像韩屯这样,荤菜里都是大块的肉。
智莉埋头猛吃,嘴里符合俩哥哥:“香,哥哥你俩赶紧吃。”
胜男舅妈看着仨孩子,无奈的说:“天天吃肉,就没个够。”
悠悠舅姥娘自豪的说:“咱们家的孩子都喜欢吃肉,吃的多才长得高,你看志斌他们仨,一般大的孩子,得比人家高半个头,吃得可不得多吗。”
红英一边给志斌和志新俩挑肋骨,一边对胜男说:“孩子都馋肉,咱们村的孩子天天都吃肉,你看还不是先挑肉吃。”
胜男看大伙都在食堂吃饭,奇怪的问:“咱们村都不在家做饭吗?”
舅姥娘告诉她:“垫村台大伙的房子都拆了,一家就一间房子,大伙就在食堂里吃。结果大伙还吃习惯了,搬进新房也不想自家做饭。
反正食堂里的饭菜也不贵,和在家做差不多,在那吃都一样。”
红英说到:“那可不一样,在家吃做饭太费事了。一天三顿得三四个小时,有那功夫能织半勾子布,能挣二块多钱,够一家人吃的了。”
在食堂吃饭,平均每人一天也就三毛钱,够一家七口人吃的。
舅姥娘笑着说:“从石庙办了纺纱厂,咱们村的妇女织布上了瘾,连饭也不做,天天起五更睡半夜的织布卖钱,都掉钱眼里了。”
胜男舅妈说:“说起织布来,谁能想到布票说作废就作废了。这才分开地几年啊,棉花就多的卖不出去了。各种票证作废后,供销社以后的日子更难过了。”
舅姥娘说:“现在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谁还去供销社买东西,外面的东西不要票,比他们的价钱还低。”
红英也说:“关键是小商贩的态度好,想咋挑咋挑,不够一毛钱的零头就不要了。供销社差一分钱也不行,让他们拿个东西爱答不理的,谁乐意拿钱买气受。
原来拿着票也不一定能买上,现在没票挑着买,赶集人们根本不进供销社。”
第663章 生意不行
胜男感叹的说:“谁能想到,国家的供销社,被小商贩给挤兑的没人买东西,这次社改乡,新设的乡镇也不准备新建供销社了。”
红英惊讶的问:“没有供销社,平时买东西咋办?”
胜男回答到:“现在好多村里都有代销点,多进些东西就行了。”
改革开放后,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了代销点。韩屯村的代销点,已经在附近打开了局面。向阳大队还是就韩屯一个村级代销点,就连石庙二千人的大村,至今没有代销点。
悠悠家的代销点质优价廉,货物的品种除了没有布匹,其他货物种类比供销社里都多。不止是张集公社的人在这里买东西,就连平城县的水洼公社的人,都到韩屯来卖东西。
胜男回村后,一头扎进代销点里,成了代销点里的营业员,谁能想到她是副省级干部的家属,本人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