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文革以前看样板戏,文革以后看戏曲电影,突然来这么个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影片的特点十分突出,动作戏非常多,几乎没有大篇的对白出现。
全片过半的时间都是武打戏份,打斗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全程都是“嘿!”“哈!”“哎!”“咦!”然后二人互殴。
看到精彩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大笑,完全沉迷在剧情中。
悠悠清楚的知道,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是中国影史上的一个神话。
《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为第一部 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在日本,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1983年,在韩国上映,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
在国内,以0。1…0。3元张的票价,取得1。4亿的票房,观影人次达5亿。
很多人会质疑这个数据,觉得太假了。
老实说,观影人次5亿这绝对少报了。
因为自影片开播近两年的时间里,农村几乎每次放的电影都是《少林寺》,已经记不太清它到底是放了多少次。
乡下是这幅光景,城里也区别不到哪去。
那会的中国,大半的人都看过这部电影,更别提有的人岂止是一遍两遍地看,根本是七遍八遍地看!
这放在后世完全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这《少林寺》到底是有多么地好?竟能引得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全年龄全职业无差别的欢迎?
如果以后世人的眼光去看待《少林寺》,它绝对称不上一部好电影,因为它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中国功夫宣传片。
从影片的演员们,也看得出,这部戏的亮点走的就是武打。
觉远…李连杰,自幼习武,五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
昙宗…于海,五十年代就是一名武术运动员;
于承惠…王仁则,青岛武术全能冠军。
秃鹰…计春华,拍该片前一直在浙江省武术队;
更令人惊奇的是,就连觉远的“红颜”,那位无暇姑娘也是有武术功底的!
第623章 武术组织
这样的一群武夫,且大部分都是首次参演电影,最终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如此神迹几乎是不可复制。
这主要归功于这部电影的真,影片里所有的武打靠的全是演员的真工夫。
李连杰的一招一式刚柔相济,于海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坚强的地趟拳腾落舒展,于承惠的醉剑游龙似凤……
那武戏的对打,更加精彩了得,值得琢磨。
《少林寺》展示了中国少林寺的几十种绝世武功,或者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大汇总。当然,这种武术打斗带有明显和简单的展示和表演意义。
该片是一部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影片通过李连杰和他的一班武术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
《少林寺》的轰动,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八十年代初,少林寺电影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基本就是武打片的启蒙之作。
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神作了,很多人是几遍几十遍的看,就为了学习里面的武功,一招一式,一遍遍的观看模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孩子,自然会了解这部片子影响有多大。
对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少林寺》绝对不仅限于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而是带来了一种文化潮流和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潮流和文化现象,其实很多时候来说并不完全是好事。
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代武侠电影的先河,此后的《少林弟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武当》、《武林志》等一系列电影紧追其后,却再也无法取得像它那样的巨大成功。
后来名震中外、投资过亿的《卧虎藏龙》、《英雄》等电影,无不承认这部低成本的电影《少林寺》为滥觞。
比如气功,比如轻功,许多人认为是真的,并且堂而皇之在媒体上介绍,在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竟然出现了所谓大师表演轻功。
在媒体的推动下,中国武术作为国粹,得以广为流传,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股习武热。
李连杰和他的小伙伴,成了这一代的青少年的偶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像这些偶像一样铲除恶霸,成为万人敬仰的武林高手。
“天下武功出少林”,响遍全国,传遍全世界。很多幻想着能够成为武打明星的少年,慕名来到少林寺,不少外国武术迷也到中国学功夫。
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就有80余所,每年招生人数达3万余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少林功夫找到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在许多方面,也向社会提出了诸多挑战。
去不了少林寺的青少年,就去剃个和尚头。《少林寺》演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群光头少年。
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拜山头拉场子,约斗比武,惹是生非。
各种民间武术组织,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大刀会、小刀会,大长拳、小长拳,太极拳、螳螂拳、铁布衫,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各种印制粗糙的武功秘籍,到处都是,竟然比小人书都受欢迎,连走乡串户的货郎车里,就有十几种。
每个人都曾有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梦,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人前气场全开、走路带风,人后三人成影、把酒余生。
《少林寺》宣扬的惩恶扬善、快意恩仇的英雄情结,让人们摆脱几十年的政治桎梏,无视法律的约束,追崇江湖义气。
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纠纷不再找政府调节,靠武力解决。打架斗殴,逞凶斗狠现象增加,小纠纷酿成恶性案件。
犯罪分子私欲膨胀,借口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强取豪夺,入室抢劫、拦路抢劫犯罪时逞上升趋势,特别是团伙犯罪增加。
解放后国家努力了三十多年,营造的安定团结的局面被打破,社会治安明显下降,各种乱象频出,人们缺乏安全感。
韩屯村上次去京都路上被劫,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那个犯罪团伙,竟然发展到五十多人,图财害命的案子犯下好几件。
现在,《少林寺》在国内开播一年多,临水离京都较远,农村才开始放映,这种现象还没有发生。
今天下午,发生在韩屯村的小骚乱也给悠悠提了个醒,这次滩区重建,韩屯实在是太出格了,和周边的农村格格不入。
华国人的仇富心理根深蒂固,不论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这也是华国人的劣根性。
悠悠挺有印象的一本书就是《丑陋的华国人》,对仇富心理就有详尽的描述。
看来韩屯这个典型还真不好当,今天下午被各家撵出来的人,当场就有骂的:“真是越有越欺作(小气),找口水喝都不给,还把俺们当坏人防着,住楼有啥了不起,狗眼看人低。”
大岳庄安稳的当了几十年的先进典范,不知道以后会怎样。韩屯这典型还没树起来,就被周遭的群众非议上了。
悠悠暗自佩服村干部的英明决断,韩屯的民兵队恢复的太及时了,村里的治安确实得加强。
另外,村里的孩子也得加强教育,尽量降低《少林寺》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
悠悠的担心在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了证实。一大早,悠悠还在梦里,就被迪迪嘿嘿哈哈的叫喊声吵醒。
拉开窗帘望外瞧,迪迪在院子里,手持木棍瞎比划,嘴里的呼和声倒是不小。
悠悠被绕了清梦,再看到自己的担心这么快就发生了。气不打一出来,隔着窗户就喊:“迪迪,你给我等着。”
迪迪看到姐姐醒了,高兴的大喊:“姐姐,赶紧下来,咱俩练武功。”
听到迪迪兴奋的声音,悠悠回过神来。十来岁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堵不如疏。既然社会趋势如此,不如给孩子们找个正规的武功练习,起码能强身健体。
第624章 气感
来自后世的悠悠,没练过武功,练过瑜伽和太极,防狼术也学过几招,不过全是些阴私的手段。
虽然自身有腿疾,可从小孤立无援,凡事亲自动手,力气不算小,自保完全没问题。
这一世的自己虽然懒惰,可作为农村的孩子,各种活计都没少干,身体比上一世强壮多了,收拾个小屁孩还不跟玩似的。
悠悠穿上一身运动服,出门找了一根细竹竿,就和迪迪对练上了。
姥姥和姥爷站在走廊里,急得只喊:“你俩个不省心的,大早上发啥疯,咋还打上了。”
迪迪笑着回答:“姥娘,俺和姐姐练武功,不是真打。”
姥娘听了,顺口就抱怨上了:“这是演的啥电影啊,教给孩子打打杀杀的,还有没有王法了。”
迪迪边打边喊:“姥娘,王法太黑暗了,所以人们才反抗,得推倒了重建。
伟大领袖都说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时候没枪,就得习武啊。”
接着迪迪就问悠悠:“姐,你说是《少林寺》的武功厉害,还是现在的枪厉害?”
“姐,铁布衫真的刀枪不入吗?”
悠悠听了,差点把鼻子气歪了,就这蠢样,咋会是自己的弟弟。感情越长越回去了,怪不得人们常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悠悠生气的嫌弃道:“出门别说是我弟,跟你丢不起这个人。拜托你动动脑子,刀枪不入里面的枪,和现在的枪支是一个概念吗?”
“悠悠姐,这个问题我知道,刀枪不入里面的枪,是红缨枪,不是手枪和步枪。”
智茹的声音隔着栅栏传了过来,她还是跟着爷奶居住,和悠悠家隔着一个院子。
小丫头一边喊着,一边往外跑,话喊完了,人也跑了进来,志高紧随其后,也进门了。村里的其他孩子,也有往这跑的。
各家就隔着几道栅栏,一眼就能望到头,看见迪迪和悠悠对打,就都跑了过来。不少孩子,手里都拿着木棍,边跑边挥舞。
大人们看见,都担心的大喊:“把棍子撂下,别打着人了。”
声音小了不行,孩子们跑的太快了,就是大声的喊,听见听不见的也不好说。
好多人和悠悠姥娘一样抱怨:“这电影好看是好看,可就是把孩子们教野了。”
“从小就打打杀杀的,这可不是好事。”
还有人担心:“孩子们小,下手没轻重,真伤了人可咋整。”
迪迪虽然比悠悠小三岁,可这两年猛长。现在,十一岁的他长成大小伙子,个头比悠悠还高,体重也比悠悠高,身高1。75米重145斤。
开始,他还控制着力气,怕伤着姐姐。悠悠虽然练过,可十多年没练,开始有些手生,俩人对练不分上下。
悠悠是越练越熟练,迪迪是越炼越吃力,他也不留力气了,开启全力以赴的对打模式。
迪迪猛然发力,悠悠开头应对的还挺吃力,不过很快就收放自如了。四两拨千斤,把个迪迪累得,呼哧急喘,跟个傻小子似的。
外面观看的孩子,还跟着添乱,大声的给悠悠叫好:“悠悠胜了!悠悠胜了!”
迪迪从小就是个好强的,哪能认输,咬牙坚持了半个多小时,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才一腚蹲在地上,光顾着喘了。
悠悠也没强哪里去,就比迪迪多站了一分钟,就坐在智茹搬过来的藤椅上,不管咋的,比席地而坐的迪迪位置高。
俩人个子再大,终究是十来岁的孩子,没有长力气,才练了半个小时,就到极限了。
姥娘心疼的用热毛巾给他俩擦汗,还指挥智茹:“去屋里把温水端过来,让他俩喝几口,看这一身的汗,衣服都湿透了。”
俩人的运动服全都湿透了,贴在了身上。微风吹过,还真有些冷。
喝了几口水,总算是缓过来了。悠悠伸手拉起地上的迪迪,往屋里去了,孩子们也都跟着进屋了。
姐弟俩进屋就摊到在沙发上,迪迪满脸崇拜的说:“姐,我得拜你为师,你就是厉害,看了一遍电影,就把里面的武功学会了。”
智茹紧跟着说:“悠悠姐,还有我哪,我也拜你为师。”
志高声明:“悠悠,我是哥哥,就不拜你为师了,不过你也得教我学武功。”
悠悠听的满头黑线,这都说的什么啊,看了一场《少林寺》,咋啥都跟着学啊,一夜的工夫,连拜师都整出来了。
悠悠恶趣味的提议:“你们是不是得去剃个光头,再用香烫上几个圆点。”
迪迪吓得从沙发上爬了起来,捂着头赶紧声明“姐,剃光头可以,烫戒疤就免了,我可不出家当和尚。”
智茹笑喷了,指着迪迪笑得腰都弯了:“迪迪哥,你可真笨,烫戒疤必须是庙里的和尚,悠悠姐是女的,不能当和尚。”
后面跟着的孩子,竟然都赞同的附和:“对,悠悠是女的,只能当师傅,不能烫戒疤。”
“对啊,咱们就拜悠悠当师傅,既能学武功,还不用当和尚。”
这都哪跟哪啊,悠悠气的站起来,往外轰他们:“都回家吧,该干嘛干嘛去。”
不知道是谁开的头:“是,师傅!”
接着一群小屁孩,都跟着喊:“师傅,弟子告退了!”
竟然还有人跟着电影里那样,右手竖在胸前,打着手势的,把姥娘逗得,哈哈大笑。
孩子们走后,悠悠和迪迪进卫生间冲洗去了。冲去一身的汗水,浑身轻松舒适。
迪迪拉着悠悠,高兴的说:“姐姐,我有气感了,身上的所有经络都有感觉。”
悠悠蔑视的看着他问:“是不是浑身轻松,特舒坦。”
迪迪赶紧点头:“对,就是这样,姐姐你练到几级了?”
悠悠喷他:“不错啊,从小跟着爸爸背医典,懂经络了。不过小吴大夫,这气感从何谈起?浑身舒坦就是气感吗?咋分的级?”
迪迪被问住了,抓耳挠腮的吭哧了半天,也没回答上来。
智茹不解的问:“悠悠姐,你是师傅,气感是啥得你说才对。”
第625章 文化引导
悠悠认真的说:“你们记住,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神功,武功、气功和轻功,都是有限度的,主要的作用是强身健体,可不是用来比斗逞强的。
迪迪,你从小学习中医理论,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咋看了一遍《少林寺》,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咱俩高强度的活动了半个多小时,出了一身透汗,血液流通加速,浑身轻松实属正常现象。”
迪迪这才回过神来,懊恼的拍了一下头:“姐,我看完《少林寺》,满脑子不是武功就是气功,还真被洗脑了,正常的思维都忘了。”
看吧,这就是文化引导的力量。
智茹不解的问:“姐,迪迪从小学医都没想起来,你是咋知道的?”
志高肯定的告诉妹妹:“悠悠从小看书多,脑子又好用,过目不忘,听她的没错。”
智茹点头表示认同:“俺悠悠姐就是厉害,看一次电影就学会武功了,姐,你得教会我。
我学会了保证不欺负人,可要是别人欺负我,不用哥哥们帮我,我也能自己打回去,最烦背后告状的小屁孩了。”
看着虚岁才刚十岁的孩子,满脸嫌弃的说别人是小屁孩,咋哪么有喜感哪。志高和迪迪俩人,噗嗤就笑了。
小孩子好骗,姥爷可是从开始都看着的。他问悠悠:“悠悠,姥爷咋看着你用的是太极剑的招式?《少林寺》里可没有这个。”
额,光顾着忽悠这帮小屁孩了,咋把这位老人家给忘了,这可是清末的休闲王爷,学问杂着哪。自己这点小伎俩,可瞒不过他老人家的火眼金睛。
悠悠经过十多年的锻炼,应对起来腹稿都不用打,得意洋洋的说:“我在京都看林爷爷他们练过,跟着瞎比划,蒙几个小屁孩还凑合吧,姥爷。”
姥爷被她弄得哭笑不得,对悠悠说:“你这三脚猫的功夫,也就能唬弄迪迪他们几个小孩子。你们真要想学啊,姥爷教你们,不过你们不能怕吃苦,也不能半途而废。”
几个孩子齐声欢呼:“好啊!我们有师傅了!”
接着就表态:“我们不怕吃苦!《少林寺》里说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由此可见,《少林寺》对孩子们的影响多深刻。
迪迪疑惑的问:“姥爷,我以前咋没见您练过?”
悠悠敲着他的头:“你还真傻了,以前不是不让练吗?”
姥姥替迪迪辩护:“他不是小吗,哪能知道以前的事。”
也对,73年出生的迪迪,对文革的记忆可以说是空白。
姥爷看了悠悠和迪迪对练,也来了兴趣,走到院子里打了一遍太极拳,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特别的优雅,几个孩子都看呆了。
悠悠姥爷一套太极拳打完,刚收势站稳,智茹就扑了过去,搂着他的胳膊撒娇:“姑爷爷,您给智茹当大师傅,悠悠姐给我当小师傅。我跟您学用拳头揍人,跟悠悠姐学用武器揍人。”
悠悠一把拉过她来,开口就训:“你说你这么个貌美如花娇滴滴的小姑娘,张嘴闭嘴就是揍人,让人啥感觉,这边上还站着两个人高马大的哥哥,用得着你个小姑娘亲自动手。”
悠悠也让她给绕糊涂了,接着强调:“打人是不对的,不能打人。”
智茹认真的说:“悠悠姐,我不打人,我就是还手。不是你说的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停、停,赶紧住口,你个祖宗。”悠悠急忙打断她。
这可是一代伟人的至理名言,悠悠可不敢具为己说。
不管咋的,反正从今天起,韩屯村的男女老少,每天的早晚,都跟着悠悠姥爷学习太极拳。
就连学校的师生和工作组的同志,也跟着学习。一遍太极拳做下来,也就是一刻钟的时间,不影响大伙做事情。
武林高手练不成,可舒筋健骨、强身健体能见成效。
别的村庄看到了,也有过来学的,特别是年轻人,看了《少林寺》,对武功充满了盲目的崇拜,看到韩屯村练武功,每天跑过来学习。
反正,由电影《少林寺》带来的功夫热,被悠悠姥爷的太极功夫给化解了。
几年以后,电影《武当》上映,人们才知道,自己学的太极工夫,原来也是绝世神功。
迪迪他们几个,已经长大迈入少年队列,他们看到太极被媒体誉为绝世神功,就想起了悠悠当年说过的话:“这世上根本没有绝世神功!”
这些年他们每天坚持练太极,神功肯定没练成,效果真的就是强身健体。
整天忙碌着,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就到了秋收季节。
今年的秋收,联合收割机大显神威。不光能收大豆,谷子黍子红小豆,这些一次性收获的小杂粮,都能用联合收割机。
秸秆压成方块,粮食装进麻袋,碎壳均匀的撒到地面上。
就连地瓜都能收,三十公分的地表土全部收进机器内,经过筛选,土壤落下来,地瓜装麻袋,瓜秧压成块。
地瓜秧水分大,运到晒场扒拉开,晒干再存放。其他的作物秸秆,交叉着垛起来,自动风干,存放特简单。
生产堤外的河滩地,挨着生产堤的三百多亩,地势较高,全部开垦成耕地。
去年洪水大,淤积土层厚,快五十公分了,簸箕柳都被掩埋在地下。
韩屯的人都在工厂上班,没人干条编了,以前的簸箕柳都卖给新石庄了,今年也就没再栽植簸箕柳。
过年种了一季大麦,夏粮就种了一些杂粮和棉花地瓜。再往外的近二千亩河滩地,全部都是苜蓿草。
夏季黄河水变化无常,经常漫摊,可今年特别,每次都是往北面漫,南岸平安无事。
村里种了五十亩的棉花,拾棉花这种活计,让村里的老太太给包了,她们都说,自己也就中这点用了。
收获的棉花也没卖,晒干直接分给了大伙,留着自家用。
每次洪峰过后,村里的老太太就偷偷的去黄河岸边烧香祭拜。
第626章 卖棉难
今年由于村里住着工作组,她们没敢挨家收钱,可村里人都明白,偷着就把钱给了她们。每家一元二元的,就没有不舍得的。
工作组就住在村里,对她们的行动哪能不知道,为了给大伙解惑,还专门召开了一次群众会,请黄委的专家来给大家解惑。
韩屯靠着的黄河段,属于下游中段,是地上悬河。河道一旦偏移,就会顺势而走。因此,今年的黄河漫摊,向北移动实属正常现象。
黄委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准备明年就在北岸增加一处大坝,固定黄河河道。
韩屯的人听后暗自高兴,这两千余亩的河滩地,看来是保住了。
黄河滩区有个俗成的规矩,洪峰过后出来的河滩地,隶属挨边的耕地所有者。
韩屯这两年就不种特别费时的绿豆了,一年也吃不了多少,去集市上买点就行。
这两年,土地分到个人手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各种粮食的价格反而降低了。
村里这次秋收,所有的粮食都没分,集中放到了仓库里。谁家想吃,就去食堂买,价格比市场上的低。
另外,也可以在食堂里购买各种面粉,价格都比较便宜,不过仅限本村人购买。
既然搬新家了,各家多少都在备些食材。家里有老年人和孩子的,时早无晚的做顿饭。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食堂里吃。
韩屯村的秋收秋种一个星期就结束了,村里的工厂根本就没停工。
其实韩屯村新买的联合收割机,应该叫做联合农机具,犁耙播种一遍过,和收割机真的没关系。可人们先入为主,叫习惯了。
孩子们二十天的秋假,可真没闲着,从早到晚在河滩地里收割苜蓿草。收割的苜蓿草,全部交给了村里,村里还是按斤数给孩子们记工分。面粉厂的门口就有个地磅,开着拖拉机过一趟,就有具体的斤数了。
狗剩在这伙孩子里面,算是年龄比较大的,他就成了记工员。迪迪跟在他的后面,没少出了主意。
当然了,这伙孩子也玩疯了,没少干坏事。炸燎豆,烤地瓜、烧蚂蚱、烤豆虫,燎嫩玉米,每天都有加餐。
蚂蚱和豆虫是抓的,其他的吗,就是偷的了,孩子们给自己找了个漂亮的说辞:不问自取。
村里人也没人过问,当年在集体干活时,中间休息的时候,大伙也是这么干的,也算是一种乐趣。
孩子们的力量不容小觑,一个秋假,他们把属于韩屯的苜蓿草全部收获了回来。收完的苜蓿草,几天就长到十多公分,入冬之前,还能再收一季。
韩志杰和“高高三”俩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收,每天早起晚睡,没出张集公社,就忙活了一个多月。
当然了,收入也非常的可观,一个秋收挣了二十万元,加上麦季的收入,两年的时间,这台联合农机具的投入,就能收回来了。
“三秋”大忙拉的时间长,主要是夏地瓜成熟晚,收获用工大。以前,收了下地瓜就留春地,明年种春棉。
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连收加种一天就能完成,人们情愿花钱,把地都种上了小麦。
张集公社有了韩屯和新石庄这俩台联合收割机,一个月过后,所有的土地,除了零散地块,基本上都种上了小麦。
这两年,滩区外的村庄,人们也算透帐了,认准了小麦夏棉的种植模式,两季作物咋着也比一季春棉收入高。
秋收结束后,韩屯的联合收割机,还把自己村里负责的,黄河大堤上的葛八根草全部收了回来。
挤压成方块的葛八根干草,被运到晒场上,交错的垛了起来,通风良好,个别没干透的也被阴干了。
现在,韩屯村有了苜蓿草,豆秸和葛八根这些饲草还真没了用途。
韩屯村的晒场上,高高的堆着几个干草垛,快跟村台高了。
往年收葛八根,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还得找亲戚帮忙,忙活一天才能干完,一台联合收割机,就把问题解决了。
新石庄的纺纱厂,机器调试终于完成了,农历的八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阳历的10月1日,正式开始投产,向国庆节献礼。
他们村和临水纺织厂新上的设备是一样的,临水的已经投产仨月了。
有临水纺织厂的技术人员做指导,新石庄的纺纱厂生产特别的顺利。五千锭的规模,日产21支纱线1。5吨。
现在正是棉花的收获季节,而且全部都是优质棉霜前花,棉农为了多买些钱,拉着成车的籽棉,在供销社收购站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籽棉国家收购价霜前花每斤0。35…0。38元,霜后花0。25…0。30元。霜前花和霜后花,每斤的价格相差0。08…0。10元。夏棉亩产籽棉400多斤,霜前和霜后,差了30多元。
可由于各种原因,收购站的收购速度,总是特别的慢,每年这个时候,棉农都得排队等候,快的当天能卖出去,慢的甚至等两三天的时间。
过了霜降节,不论霜前花还是霜后花,收购站都按霜后花的价格收棉花,农民也就不排队了。
反正价格下来了,早晚都是一个价,谁还受这个罪,现在夜里温度低,夜宿街头确实遭罪。
所以,越是接近霜降,收购站前的队排的越长,等待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今年有了新变化,在农民卖棉难的时候,新石庄开始以国家的收购价,大量收购棉花。
棉花虽然是国家限购物资,远途调拨必须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批文。可当地消耗,管理不严。
八十年代初,正值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新石庄纺纱厂又是地县两级政府树立的典范,收购棉花也是政府特批的。
为此,张集公社还专门召开了各村会议,安排布置新石庄收购棉花的事宜。
这对棉农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收购的第一天,新石庄的纺纱厂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新石庄50米宽的公路上,挤满了装满棉花的地派车。
第627章 集资
新石庄和收购站不一样,人员多啊,他们村为了收棉花,光是验质员,就培养了十多来个。
库房更是宽敞,新建的厂房,全是按照万锭的规模建造的。人手足钱也足,收购速度特别的快。
棉农最多等一个多小时,就能领到钱,乐呵呵的回家了。
这两年人们被收购站挑剔怕了,棉花都是在家挑拣好了,才去收购站,排队不易,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卖不出去。
其实,通过几年的繁育,洪城和平城两个县,现在种的都是悠悠从后世陶腾过来的优质抗虫棉,抗虫绒长,管理只需打岔去顶就可以了,省工省时产量高。
这也是滩外人们大量种植棉花的主要原因。
滩区外面的村庄,由于黄河淤积造成大堤内外土地,高低差别大,形成了三米多的落差,造成滩区外面的土地,反盐碱现象严重。
盐碱地比较适合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