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能是早饭吃的太早,悠悠还真饿了。这份饭吃起来,味道挺好,大锅饭别有一番滋味。
夯的感触最大,他说:“俺以前觉得自己炒菜拿手,吃了这里的饭菜,才觉得还是差远了。”
陪同的人员听了,笑着对他说:“他们村的厨师,手艺也是祖传下来的,听说以前出过御厨,这大锅饭也是我们县里的一绝。”
在这里用餐的,除了悠悠他们这些参观的,还有几桌客人,用屏风隔成大小不等的单间。
据岳书记介绍,村民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自家改善生活,很少有自己做饭的,基本上都是在这里用餐。可以单独点菜,也可以吃份饭。
看到厨房窗口不断端出的各种炒菜,岳书记笑着解释:“我们村的人都馋,借着招待亲戚的名义,为自己改善生活。其实也不怨大伙,关键是厨师的手艺好。
这御厨确实有真本事,传了几辈子,还是那么的出色。县委招待所的食堂,三个大厨都是借的我们村的。”
他们县委的陪同人员开了口:“啥叫借你们村的,我们给办了几次工作手续,他们说啥都不同意。”
岳书记笑呵呵的回答:“我们村里的人都没出息,一个个恋家不舍的,撵都撵不出去,上了大学也回村当农民。”
“就你们村这条件,傻子才愿意出去,县高官也没你们村的待遇好,家家户户住楼房。”
接着就对李专员他们这些来参观的人说:“吃过饭咱们就去村民家里看看,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大岳庄这全国闻名的共产主义样板村,到底有多好了。”
饭后,每人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作为饭后水果,这是大岳庄免费提供的,他们村自己的温室大棚生产的。
黄瓜在这个季节算是稀罕东西,临水地区夏季西红柿都少见,韩屯村的人除了悠悠家,其他人都没吃过西红柿。
韩玉峰感慨的说:“西红柿咱没吃过,这黄瓜咋也比咱们种的好吃,我这本事还是没学到家。
援朝,还得麻烦你,给你们大学的老师打个申请,我接着去学习,说啥得把咱村的温室大棚建起来。
玉林哥,咱村里出钱多垫二亩村台吧,把大棚建在村台上,以后就是上水也能有菜吃。”
没用韩玉林表态,李专员就给了回话:“玉峰你这想法好,解决了滩区人们的吃菜问题,我特批给你们村五亩的村台。
不过你得给我把菜种好了,明年的现在,我去你们村吃黄瓜。”
把个韩玉峰激动的,说话都打结巴:“李专员,您就放心吧,我保证让您吃上。”
韩玉峰这话也不算夸大,去年他在温室大棚种的黄瓜,就比大田里的早上市两月。
李专员高兴之余,叹了口气:“温室大棚确实好,可造价太高,咱全区就临水市郊有十个。”
石庙村的干部相互看了看,摇头加点头,最后什么也没说。
李专员看着他们的动静,说道:“石支书,你们也别说我偏心,你村里要是能建温室大棚,我照样给你们批村台指标。”
石支书苦笑着说:“李书记,俺们摇头是没有资金,点头就是不给您张口了。”
接着他又说:“不过我们这一趟来的值,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在家俺们想都不敢想,咱农村人也能过这样好的日子。喊了几十年的共产主义社会,今天俺算是看到真的了。”
石支书说出了所有来人的心声,接下来的参观更是加深大家的共识。
大岳庄的工厂和城镇不同,除个别的车间外,大部分车间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时间相同,上班时间每天八个小时,上午下午各四个小时,中间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
也只有中午的时候,各家才有人,是参观家庭的最佳时间。
跟着岳书记刚走进村口,大伙就齐声喊好,悠悠更是一阵恍惚,以为自己走进了京大的别墅区。
街道横平竖直,平坦柏油路面两旁,绿化松树青翠欲滴,给整个村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五百多栋相同的别墅排列整齐,就连院落都是相同的。青松的掩盖下,青石红瓦铸铁的花样围墙,美轮美奂让人震撼。
各家的别墅都是独栋建筑,半亩的院落内楼房占了120个平方,二百平方的院落里,除了果树就是花草。现在正是初春季节,桃红柳绿梨花白,赏心悦目。
铁栅栏围墙挡不住视线,一眼望去,家家都是小花园。别说猪圈羊棚了,连个鸡窝都少见。
院落坐北朝南,院门朝南开。现在午休,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敞开着,很多院落里都有人在整理花草,隔着院落交谈着。
第543章 随便看
看到岳书记带人过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纷纷起身打招呼:“岳书记,今天来的是哪里的客人,进来喝口茶。”
“这是临水地区的客人,来看看大伙的生活情况,千里之遥来一次不易,你们也要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
岳书记转过头对大家说:“各位领导,院门敞开的,您们可以随便进去参观,我们的村民都好客,大家不用拘束。”
岳书记话音刚落,附近的几户人家就走了出来,邀请大家去家里喝茶,悠悠和姥姥被一对老年人给请到家里。
老人看悠悠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说道:“闺女,你来俺们家拍吧,不是奶奶说大话,俺家这院子是村里最好看的,俺老头子就喜欢种花养草。”
老人家的院子可真漂亮,七彩的蔷薇爬满了栅栏墙,楼房的东西两面,爬满了密集的嫩绿爬山虎。
院子里除了果树外,摆放着十几盆形态各异的盆景,搭配着错落有致的各种奇石,鹅卵石铺成的曲折小道,葡萄架下的石桌石凳。
院落虽小,却给人一种园林般的感觉。
楼房的两旁各有两米的空间,北边栽着翠竹,南边和楼房并齐围着竹篱笆,几只芦花鸡在竹丛下悠闲的觅食。
老太太笑呵呵的说:“我家老头子干啥都特别,喂鸡专挑芦花鸡,几个孩子家的芦花鸡都给他送过来了。”
悠悠姥姥笑呵呵的说:“老姐姐,你家老哥还真是有心,这全是芦花鸡确实好看。”
“他啊,从小在大户人家做花匠,除了会种花,还学会了穷讲究。”
走进老人的楼房,悠悠才真的感受到老人说的穷讲究。精细雕花的红木条几,八仙桌太师椅,摆放的整整齐齐,擦拭的纤尘不染,温润柔和,古香古色。
悠悠这几年没少淘腾家具,一眼就看出这些都是上好的硬木家具,拿着相机就是一通拍照。
老太太解释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这些老家具,都当破烂处理了,俺家老头子到处淘换,看到喜欢的就买。
闺女啊,你要是喜欢,俺领你楼上楼下的转转,所有的房间都是这些旧家具,没一件是新的。”
楼上楼下转了一遍,悠悠算是看出来了,老人在家具上还真是内行,淘腾来的家具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级物件。
悠悠不仅拍了家具,还把楼房的布局拍了一遍。
这楼房不仅外观和悠悠妈在京大那栋别墅一样,就是内部结构,大致也相同,不过没有地下室和壁炉。
就连三楼都是相同的设计,整层只有两个朝阳的房间和一个大面积的活动室。不过活动室被当成了储物间,存放着各种粮食和农具。
楼房东西12米,南北10米,每层120个平方。一楼东面两个卧室,大客厅8×6米,客厅北面是楼梯厨房卫生间。
二楼四个卧室一个卫生间,三个朝阳的卧室外是一米半的阳台,正好成了一楼的走廊,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
楼房内所有的房间都装着铸铁的暖气片,卫生间内装着抽水马桶,陶瓷浴盆和淋浴头。
老太太自豪的说:“俺们村工厂里废弃的热水,每天晚八点到十点给家里供洗澡水,俺们在家里就能洗澡。活动一天,晚上躺大浴盆里泡个澡,浑身舒坦。
冬天还能供暖气,屋里二十多度,穿件单衣都不冷。共产党就是好,处处给咱老百姓着想。
俺年轻的时候,也在工厂里做工,没黑没白累死累活的加班干,每天累个贼死。生活就比种地强点,可没法和现在比。”
厨房里,没有大锅台,靠着烟道有个煤球炉,几十块煤球放在木箱里。瓷砖的橱柜,整洁卫生。
老太太说:“俺们村里人习惯了在食堂吃饭,煤球炉都很少用,只有过年过节的才用几天。”
看完老太太家,老人又领着她们去了隔壁自己孙子家。“俺带你们去年轻人家看看,摆设比俺家好多了。现在的年轻人,算是掉福窝里了。”
老太太的孙媳看见老人领人进门,赶紧过来搀扶。进了他们家,悠悠更觉恍惚,客厅里全是欧式家具,沙发、茶几、橱柜,地上倒是没铺地毯。
老人用手拍着沙发招呼悠悠姥姥:“大妹子,过来坐,俺就爱坐这带弹簧的沙发,软乎乎喧腾腾的。听说这是外国人做的,只有京都有卖的。死老头子非得放太师椅,俺到老也没拗过他。”
看来,村里人确实有钱,都去友谊商店团购了。
她孙媳笑着说:“奶奶,下次村里再去京都拉家具,俺出钱给您买一套,单独给您布置个房间。咱不光买沙发,连床都要席梦思的。”
老太太赶紧说:“买沙发行,再给俺买个大衣橱。你们一年四季的给置办新衣服,老了老了,衣服多的没处放。
不过床还是木板的好,睡木床解乏不腰疼,等你们老了就知道了。
奶奶有钱,还有哪外国人的啥票,你们能给俺操心置办,奶奶就知足了。”
“奶奶,是外汇券,您老可放好了,别都给我们分了。这东西一年比一年值钱,以前有钱也没处买去。也就咱们村的丝绸出口,才有这东西。”
这满屋子的家具,原来都是货真价实的进口货,这得多少外汇劵啊。
悠悠暗想:大岳庄这典型还真是独树一帜,想取他们的经可真不易,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去年,姥姥的震宇公司和大卫合作,倒是挣了上千万的外汇,可都被援朝舅舅截留了,给临水电子厂买进口设备了。
悠悠自己家在友谊商店买东西,还得高价买外汇卷。
下午一点半,村民到了上班的时间,岳书记带着大伙接着参观大岳庄的农业生产。
路上,大伙议论最多的是各家的楼房,悠悠听到的都是赞叹。
“咱在家想都不敢想,还有这么好的楼房,咱们农民也能这么过日子。”
石庙村的队长对韩玉林说:“老韩哥,国家给咱垫了村台,以后不怕发大水了,你们村有条件,回去也盖这样的楼房。
俺们回去想法办工厂,俺算是看明白了,想致富就得办工厂,靠种地累死也别想盖楼房。”
第544章 外汇
石支书看着他们村的两个队长,大发感慨:“还是你们想的透彻,分开的队又合了起来。这才两年的时间,都有办工厂的资本了。其他的几个队,连扯电的钱都没有。
村里更是一分钱都没有,就四个社办老师,工资都得靠上学的孩子自己兑。为了不给老师兑工资,好些人家连学都不让孩子上了。咱村二千多人,上学的孩子都没有韩屯多。”
石支书说的孩子上学的事情,不止是他们一个村,而是普遍现象。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可孩子失学的反而多了,关键原因就是民办教师的工资问题。
各村办小学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工资待遇从村里集体收入中支取。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村里没了收入,就让上学的孩子兑。
每个学生一年得二三十元钱,得卖百十斤麦子,人们舍不得,上学的辍学,适龄的根本不让上。
初中和高中就没有这种情况了,教师基本上都是正式编制,国家发放工资。
大岳庄的耕地很少,都在村北,全村二千多人,耕地不到千亩,人均四分田。
不过高高低低的山头挺多,一眼望不到边,全都栽满了桑树,嫩绿的桑叶刚刚展开,一片生机。
岳书记给大伙介绍:“不光是我们村,这附近的几个公社都以植桑养蚕为主,养的蚕全部交到我们村工厂里,收入比种田高多了。
你们还得去别的村参观,看过就知道了。别的地方俺不知道,俺们公社一半以上的村庄,都没分地,还和原来一样。”
大岳庄成立了专门的农业组,总共不到百人,大部分是妇女劳力,她们主要从事采桑养蚕。
大岳庄的麦场旁边,盖了一大溜高大的房子,里面放着各种大型的农机具。
令悠悠震撼的是,竟然有一台高大的联合收割机。岳书记自豪的说:“这是苏联老大哥支援我们的,就这一台机子,我们村接近千亩的小麦,两三天就能收割完。
这联合的收割机直接出麦粒,拉到麦场晒两天就能入库。俺村里千亩农田就十多个劳力种,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蔬菜大棚里。
这十个温室大棚可真费事,不过收入也高。常言道:一亩园十亩田,俺们这温室大棚,可以说一亩抵百亩。
不是俺吹,冬季的黄瓜西红柿,每斤五毛钱,一个大棚能收五千多斤,一个冬季,就能收入二三千元。俺们还不用出去卖菜,都是蔬菜公司派车来拉。
依俺说,办丝绸厂你们不会,建蔬菜大棚倒是不难。你们要是想学,可以派人来,在这干上半年,啥都学会了。
说实话,俺们村里缺劳力,来人管吃管住,每个月13。5元的临时工工资。来去自由,俺们可没有三年出师的讲究。”
石支书笑着回答:“谢谢岳书记您的好意,韩屯村就有温室大棚,俺们可以去他们村学习,离家近方便。”
岳书记看着悠悠舅姥爷,赞叹的说:“老哥,您们村发展挺快,我抽空也去你们那里取经。”
韩玉林不好意思的说:“我们村就一个大棚,才建了两年,和你们没法比。”
大岳庄的麦场旁边,整齐的排列着十个玻璃温室大棚,每个大棚一亩地。
隔着明亮的玻璃,就能看出里面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韩玉臣的注意力都在那台联合收割机上,围着机器转了几个圈子,开口询问:“岳书记,你这机器用了得有二十多年了,保养的可真好,和新的一样。”
岳书记笑着回答:“我们这十几种机器,就这一台最早,是56年的。中间坏了一次,全省都没有会修的,还是从东北农场请来专家修好的。
它可是我们全村人的宝贝,一台机器能顶上百人。不瞒你们说,我们村的年轻人,好多就没割过麦子,离了它还真不行。”
旁边有位老农嘟囔道:“现在的年轻人,何止是没割过麦子,好些连地都没下过,咱们村要是和别的村那样,把地分到各家各户,好些人家都得撂荒。”
听了他的话,悠悠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在大棚里忙碌的,还真都是年龄偏大四五十岁的,一个年轻人也没有。
韩玉臣惊讶的说:“你们用了快三十年的收割机,俺这可是头一次见。早就听说苏联老大哥先进,人家三十多年前造的机器,咱到现在都没听说过。”
岳书记给大家解释:“我们村原来住过一个苏联的专家团,村里的大部分机器,都是他们赞助的,说句实话,俺们村多亏了他们,才能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
他们县委的同志咳了几声,岳书记笑着说:“不说了,俺这也是看到这两年国家改革开放,才敢秃噜几句。”
韩玉臣转头就问悠悠姥姥:“秀芹姐,你给大卫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国家有这机器不,要是有的话,帮咱们也买一台,贵贱咱都要,这机器可太好了,得节省多少劳力。
每次麦收,咱村的肉联厂都得停三天工,少挣多少钱,大伙起早贪晚,累得贼死。”
“好,我回去就给大卫打电话,他们国家没有,我就问建业,让他给帮忙,这事包在我身上。”悠悠姥娘是看到悠悠点头了,话说的特瓷实。
援朝舅舅赶紧声明:“姑,您只能用京都分公司的外汇了,临水分公司的那些外汇,我可都安排好了。”
悠悠姥姥笑了:“行,我自己想法去,京都那边的外汇,刘冉四叔比你盯的还紧。”
石庙的那俩队的队长,赶紧凑了上来:“姐,您费心给我们队里也买一台呗,俺们回去就安排队里的妇女,啥活都停了,全部给大卫做鞋垫,一年不够俺们做两年。”
李专员到底是分管农业的,他见多识广。“石支书,你们还真会沾便宜,这联合收割机价值五十多万,靠做鞋垫换,二十年差不多。”
第545章 同行
听了李专员的说,那俩队长高兴了:“李书记,俺这不是听你们说要用外国钱吗,五十万人民币俺们倒是能拿出来。秀芹姐,您能找到门路,一定给俺们捎一台,俺俩队有这一台机器就够用了。”
“放心吧,一定给你们买回来。”
岳书记听了他们的话,开口询问:“韩书记,你们村也有创汇企业?”
韩玉林摇头回答:“我们村和你们没法比,那是我妹妹的英国亲戚,回国探亲看好农村的粗布和手工鞋垫,收购了在他们国家买的挺好。”
岳书记笑了:“我们卖丝绸,你们卖粗布,咱们是同行。”
悠悠姥姥赶紧说道:“岳书记,俺们可不敢和你们比,你们的丝绸是高端产品,俺们是最底端的粗布。”
岳书记摇着头:“大妹子,啥高端底端的,只要能换回来外汇,咱就是给国家做贡献了。”
李专员赞同的伸出大拇指:“岳书记说的好,只要能换来外汇,都是好项目。咱临水的发展,多亏了你的两个公司。”
最后参观的是大岳庄的产品展览厅,就在厂房大门东边,和大众食堂挨着。
大岳庄的所有产品,展览厅里都有。不仅是展览,还对外出售,明码标价,全部是国家定价。不过量大从优,每种产品都是三种价格,零售价、批发价、出厂价。
出门在外,大伙都想给家里人捎些东西。现在有机会了,又是出口的东西,提起来都有面子。
一行人全身心的投入到购物上,他们拉着“老骡子”和赵芳当参谋,商量着给家里人买啥合适。
都说女人是购物狂,悠悠这次见识了男人购物的可怕。买东西根本不看价,想买的全都要最贵的。感情在他们的意识里,价格高的就是最好的。
不过,男人也挺精明的,几个人知道联合起来凑单,拼够批发数量,一块享受批发价。
悠悠和姥姥看的是出厂价,特别是姥姥,对丝绸产品相当的内行,她老人家和岳书记很快谈妥了供货方式,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具体事宜业务员详谈。
最后,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的,反而是悠悠娘俩买的最少,只买了一些炒蚕蛹。
一直到下午六点半,一行人才从大岳庄回到县城。悠悠到底年龄小,吃过晚饭到头就睡。
姥姥他们却兴奋的聚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心得。
第二天的参观就比较轻松了,是位于县城的南关村。
听了他们县委的介绍,悠悠又多了一项认知,这个时期所有县城驻地的村庄,名字基本上是一样的,按照方位分别是东关、西关、南关和北关。
而且四关的生产模式大致相同,以种植蔬菜为主,主要供应县城居民。
可这个南关村特别,以家庭加工为主,家家户户加工毛刷。村里的毛刷厂,主要起组织作用,负责订单、原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
毛刷加工简便易行,老少皆宜,村民在家中加工,赚取加工费。
由于是按件取酬,多劳多得,大伙的积极性都挺高,起早贪黑,人均月收入都在百元以上。
村里收取加工费的百分之六十作为集体积累,收入相当的可观,主要用鱼集体福利。
不仅给村民统一盖起了楼房,孩子上学、村民看病、都有村里统一解决,个人不用出钱。
他们村虽然在城郊,不过楼房和大岳庄根本没法比。悠悠给出的评价是,两个村的楼房,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大岳庄是全国的典型,楼房是比照着别墅建的。南关的楼房,用韩道伟的说法就是:屋子摞屋子。
不过这说法真的挺贴切,他们村的楼房是联排的,普通的起脊屋顶,除了是两层的,和普通的民房没啥区别。
院门在东南方向,全部朝南开。院门对着客厅门,没有迎门墙,红色方砖铺成的路面,格外的干净。
四米见方的门楼下,家家户户都放着辆自行车,有的人家放着两辆。
每户两间楼房,东西9米,客厅5米,卧室4米。南北12米,客厅外有个1。5米的走廊,后面是厨房,卫生间设在楼梯下。
两间的楼房房间却不少,一楼两个卧室,二楼四个卧室一个卫生间,大小六个卧室。
房间里的家具是现在时兴的四十八条腿,他们村木工组的产品,统一分配给村民使用。
虽然比不上大岳庄的欧式进口家具,可在这个年代,也算是领先的了。
再说了,大岳庄欧式的进口家具,别说是农村了,就是在京都,也算是顶尖的。
大岳庄这全国的典型名副其实,各方面都是拔尖的。
比起大岳庄,南关村的院子也小多了,南北14米,院外是4米的东西胡同。
胡同和村里的街道都是用青石板铺的,大小道路都有下水道,比路面稍微低些,盖板上留着下水口。
他们村和大岳庄一样,基本上没有喂家畜的,最多养几只鸡。各家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蔬菜,个别的人家,还用塑料薄膜搭起拱棚,种上了早春蔬菜。
常规的菠菜油菜羊角葱,拱棚里的芹菜也长到了一揸(大约20公分)多高,韭菜和香菜刚露出嫩苗。
5米宽14米长一分多的菜地,足够一家人吃的。
也有的人家在卧室的窗台下,栽上几颗果树,现在正值开花季节,给院子增添了亮色。
南关村最有特色的是各家的客厅,几乎都是小加工间,八仙桌成了工作台,放满了各种动物的鬃毛和钢丝。
一家人围桌而坐,分工合作,自成流水线,客厅的空地上堆放着原料和产品。
饭桌摆放在厨房里,幸好厨房面积大,宽3米长4。5米13个平方,做饭加餐厅足够了。
南关村做饭用的是煤球炉,他们是城镇户口,吃粮和燃煤都有国家供应,用水也是自来水。
取暖由村里统一供应,锅炉房和各家的暖气片浴缸都是村里安装的。冬季免费供暖四个月,每个星期供应一次洗澡水。其他的八个月锅炉房停烧,各家洗澡自己解决。
第546章 小靳庄
这样看来,南关村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的范畴,典型的城镇居民。
随后,南关村支书的介绍,更加证实了悠悠的想法。
这些年,县城几次向南发展,把南关村的土地全部征收了过去,村民转成城镇户口。
为解决村民的就业,县里出资给他们村建了个毛刷厂,作为集体工厂。
集体工厂自主性较大,毛刷加工简便易行,老少皆宜。他们一直采用按劳取酬,计件工资。
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开始大火还是上班时间在厂子里干,早晚带回家接着干。
一家人分工合作,形成了默契,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干脆就在家里加工。
村民的收入高,集体积累越来越多,群众的福利也逐渐提高。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屋改造,村里统一为群众建造了楼房。
所有的楼房都是相同的规格,年轻人只要领了结婚证,村里就给分配一套楼房,没有性别歧视,男孩女孩一样。
南关村的支书说到这里,笑呵呵的说:“我们村的小年轻都比较抢手,十五六就有介绍对象的,年龄够了就领结婚证,怕以后分不到楼房。”
接着又遗憾的说:“你们是从大岳庄来的吧,他们村的别墅是真好。俺们也想学,可惜宅基地不够,才盖这联排的楼房。唉,有钱也没处使!”
他们县委的同志接过他的话:“你们有钱没处使是吗,支援县里啊,咱们县想建水电站,正愁资金不够哪。
你们村的楼房在县城算是顶尖了吧,咋就不知足哪,一直念叨大岳庄的别墅,就这俩钱烧的。”
“建电站那得老鼻子钱了,我们村这点家底,都不够塞牙缝的,还是算了吧。”南关的支书摆手又摇头,拒绝的干脆彻底。
不过接下来的话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县里不是说把麻袋厂让给一中吗,我们村赞助一百万改建款,可以吧!”
县委的同志笑了:“你啊,就是热教育,你们村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有了,就缺高中了是吧。”
“俺们村的孩子好学,这几年的高中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能给孩子们学习提供便利,花多少钱大伙都乐意。”
参观完南关村才下午三点多,一行人早早休息,明天得起早赶路。
第四天赶了一天的路,才来到最后一个参观点,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
这个地区算是比较出名的,是全国知名的盐碱滩。进入平原地区,入目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清明节都过了,地里很少有绿色,连杂草都不长,个别的地块上还留有干枯的棉花柴。
每一方耕地的地头都有个高大的土堌堆,上面泛着亮闪闪的碱花。不时的能看到有人在耕地里忙碌,把地表上的碱土铲到车里,推倒土堆上。
二爷见多识广,他说重盐碱地年年都得刮碱,一年不刮也种不成庄稼。
路上很少能看到树木,村庄里树木不算少,大多是抗碱的槐树和榆树,一片翠绿,老远就能望见。
村庄也很稀少,十几里远才看见一个。只有靠近村庄的地块,才能看见麦田。
韩屯村年后种的大麦都20多公分高了,绿油油的麦苗遮严了地皮。
可这里的麦田拢宽麦苗稀,一行行的麦苗被碱得叶片发黄,看上去蔫巴巴的。
二爷看见麦田就叹气:“咱们哪里堤外的土地也碱,可也没碱成这样。都说寒食的麦田埋老鸹,他们这里连麻雀也埋不住。”
平原地区出名的还有他们的曲艺莲花锣,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讨饭歌”。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这里的人们手持莲花锣,唱着莲花歌,四处乞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群众,奈何杯水车薪,乞讨的现象依然存在。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存在着一个全国出名的富裕村庄:小靳庄。
靠近小靳庄,令人眼前一亮,桃红柳绿的掩映下,红砖绿瓦的小别墅,整齐排列着,朦胧之中,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
村庄的街道宽敞平坦,主干道60米,就连胡同都是20米,全部铺设的柏油路面。
街道和胡同的两旁,各有五米的绿化带,里面栽种的都是果树,杏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梨、柿子、核桃、木瓜、石榴,十多种果树,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