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坑公社逢农历的三八是集日,悠悠等不到十一去张集,初八就让姥姥带着去了水坑集。
  水坑离韩屯七华里,在韩屯东面。翻过黄河大堤,一直到梅庄,中间二里多地,都是春地。遍地的盐碱白花花的一片,路上连颗树都没有,姥姥说是盐碱太大栽不活。
  姥姥告诉悠悠,紧挨黄河大堤的滩外村庄,耕地都是盐碱地,只能种抗盐碱的棉花。要不是在滩里有部分耕地,简直没法生活。因此,村庄也相当稀少。
  过了梅庄,就是水坑了,中间没有一个村庄。不过,耕地看起来好了好多,有了大片的麦田,小麦的长势虽然不好,但起码可以种植了。
  水坑集比张集小多了,一千多人,就一个供销社门市,副食、农资、书店都在一起,对面就是饭店和收购站。
  卖蜂蜜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蜂蜜装在一个十斤左右的陶瓷坛子里。买蜜的人自带干净的饭碗,也没人问价,大部分要两毛钱的。先称饭碗,再用提漏往碗里到蜂蜜。老人掌握分量挺准,基本上都正好。
  看来,现在不光是公家的东西实行统一价格,私人的物品价格也是相同的。悠悠听见老人报数:“够二两啦。”
  悠悠和姥姥在集上转了一会,等人们买的差不多了,姥姥问老人:“老人家,您这是什么蜜啊?”
  “杂花蜜,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能出去放蜜,可不就只能割点杂花蜜,晚些天的槐花蜜和枣花蜜还算纯正。”老人倒是挺实在的。
  “您家里还有吗?”姥姥问他。
  “还有十来斤,你想要多少?”
  姥姥告诉他,自家去城里走亲戚,想带些稀罕东西,准备多买点,十斤二十斤的都行。
  “那您在供销社买个坛子,清洗干净,到俺家买去吧。俺家在曹庄,到大堤的堤屋找俺就行。俺零卖一块钱一斤,还得折(she)秤。你要得多,八毛一斤。”老人倒是干脆。
  姥姥买了两个能装十斤的坛子,让悠悠收进空间刷洗干净,就带着悠悠去了曹庄。
  曹庄在水坑公社的北面,离水坑二里路,也是紧靠大堤。卖蜂蜜的老人和妻子老两口,就住在堤屋里。屋外,摆放着四个蜂箱,成群的蜜蜂飞进飞出。
  老人已经回来了,看到姥姥过来,忙搬出盛蜂蜜的坛子。过了称,还有十四斤,姥姥都要了下来。
  姥姥问他:“老哥,您养这四箱蜂一年能割多少斤蜜啊?”
  “不多,一箱一年也就能割三十来斤,这四箱蜂够俺老两口散花销的。”老人满足的说。
  “行啊,一年卖百十块钱的蜂蜜,赶得上喂两头猪了。”
  “卖不到这些钱,每年就这季最孬的杂花蜜卖的价高,碰巧孩子们‘点花花’。槐花蜜和枣花蜜卖给县里的收购站,一斤才五六毛钱。”老人解释道。
  “老哥,在集上俺没给您说明白,俺那亲戚会做糕点,托俺给买蜜,您今后割了蜜给俺留着吧,俺还按这价要行不?”姥姥和他商量。
  “那真是太好了,放心吧,都给你留着。”老人喜出望外。
  “您还知道那里有养蜂的不?”
  “想找养蜂的好办,你沿着大堤找,一般都在堤屋上养。”悠悠看着堤下栽满了槐树,想明白了,这是最大的蜜源。
  下午,姥姥骑自行车带着悠悠,沿大堤走了二十多里,还真找到两个养蜂的,不过都是两箱,总共才买了不到二十斤蜜。好在和他们说好了,以后有了蜜给姥姥留着。
  真让姥姥说对了,爸妈和昊昊说什么都不喝蜂蜜,说是不喜欢甜食,其实还是怕花钱。只有姥爷他们四人,每天早上喝一杯蜜水。


第44章 孩模
  复堤挖出的塘子坑,给孩子们玩胶泥提供了便利。男孩子跑到工地上,口甜得像抹了蜜:“叔叔,哥哥”叫个不停,民工们就知道孩子们的意图,捡好的胶泥块扔到坑边上。
  孩子们抱着携着跑到麦场里,在石磙上用力的摔打着,把胶泥摔得柔软而有韧性才算,摔熟的胶泥犹如橡皮泥一般。
  孩子们用摔好的胶泥比赛摔“瓦屋”,把胶泥捏成碗口大的小盆样式的“瓦屋”。找块光滑的平整地方,把瓦屋口朝下用力的摔下去。“啪”的一声响,瓦屋的底破了一个窟窿,响声越大窟窿越大。
  谁的瓦屋窟窿大谁赢,输了的用自己的胶泥,给赢了的把瓦屋的窟窿补上,接着再比,麦场上摔瓦屋的“啪、啪”声不断响起。直到学校里的上课预备铃响起,孩子们才把各自的胶泥放到石磙的背阴处,急匆匆的跑向学校。
  比起摔瓦屋,磕“孩模”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把往年积攒的孩模都翻找了出来,多的上百个,少的也有十几个。
  昊昊从厨房的储藏间拿出个布口袋,里面装着二三十个孩模。大部分是自己磕的,干透的胶泥孩模,中间向外凸。其中有几个是砖红色,中间往里凹的,这是买来的当模具的孩模。
  孩子们的孩模多种多样,悠悠算是开了眼界。外形有圆的、方的、椭圆的、半圆的等,内容主要有神话人物、现代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十二生肖、动物、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等。
  孩模虽然小,不过方寸之间,一般没超过十公分的,上面的图案却特别好看。大多为花鸟虫鱼、京剧脸谱、戏曲人物以及民间吉祥图案。打虎的武松、背媳妇的猪八戒、骑马舞刀的关公、大肚能容的弥勒佛等,还有飞机孩模、轮船孩模、机枪孩模、大炮孩模。
  悠悠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孩模是中原地区用胶泥烧制的一种儿童玩具,有关孩模的知识,起源和佛教有着一定的联系。
  经民间艺人的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大多数泥模是人物图案,故称泥模为“孩模”(mu方言)。
  人们无从得知是谁人发明的,但它的确极大地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特有的泥土味儿温润着人们寂寞的童年。
  八十年代前流行于中原乡村的孩模儿,是农村孩子们的主要玩具,也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的小小窗口,伴随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孩模线条粗犷,简洁明快。造型简练夸张,生动形象、质朴厚重、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特点,是一种微型浮雕,成为儿童手工制作的一种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制玩具的大量生产,孩模在不经意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百年的传承渐渐中断。
  后世,许多老人的回忆录里,都写下了对孩模儿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无痕,但“模儿”的影像,却依然摇曳在记忆的烛光里。这难以忘怀的民间玩具,曾温暖了他们童年的梦。
  他们甚至觉得,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不为过的,可是,它的传承人又在何方呢?有人专门致力于孩模的整理和收集,收藏市场上的孩模越来越贵,一两分钱一片的孩模卖到了几百上千元。
  悠悠心想,命运既然安排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还带着电子商城、仓储园区和智脑这些逆天的福利,自己就要尽最大努力,为这个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眼下,先把孩模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挖掘保留下来。
  推货郎车的又来了,从悠悠家开了代销点,他这是头一次来韩屯村。进村的吆喝也变了:“破布鞋、烂套子,没人戴的破帽子——碎头发、破铁片,换孩模了。”
  吆喝累了,便摇动手里的拨浪鼓“咚隆隆咚隆隆”地敲上一阵子,小孩子们听到吆喝声,飞奔过来,不一会儿杂货车前就挤满了一圈儿小脑瓜儿。
  车上的铁笼里比以前多了孩模儿、泥哨儿、陶水鸡。男孩子们最喜的就是哪一片片儿的孩模儿。
  孩模大约一分钱一个或二分钱三个,看着十分的便宜,但对这时的小孩子们来说,还是显得有点贵。
  为了得到心爱之物,孩子们纷纷跑回家,翻腾出一些破铺衬烂套子(方言:破铺衬为破布片,烂套子为旧棉花),从墙头缝里掏出奶奶积攒的梳头时掉下的乱头发,恨不能掘地三尺。
  东西一旦到手,便迅速奔出家门,生怕去晚了换孩模儿的货郎走掉。那一脸皱纹的货郎见状,知是来换他模儿的,故意把一摞摞模儿在手上耍弄得叮当响,扬声喊着:“哎——换孩模儿,哎——管挑的,管拣的,剩下孬的是俺的——”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
  如果家里搜寻不到废品,就哭闹着向大人讨要一分二分的硬币,挑选一两个中意的模儿。
  悠悠在村口截住了去石庙村的货郎,把他所有的孩模都买了下来,还买了他所有的泥哨儿和陶水鸡,并向他打听孩模儿是怎样烧制的?
  老人稍微停顿了一下,倒也告诉了她一些有关的内容。做模具的孩模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砖瓦窑烧砖的时候,夹带在砖缝或空隙间烧出来,既省煤又不浪费窑内的空间。
  孩子们买了新模具,磕孩模成了他们玩乐的主要活动。悠悠跟着昊昊学了几次,就爱不释手了。
  磕孩模还真的是个富有情趣的活动,先把胶泥搓成长条或制成圆饼,摁进模子,均匀地摁上一会儿。再把胶泥从泥模里轻轻磕出来,一个图案清晰,形状外凸的泥模就算完工了。
  各家的窗台上、鸡窝上到处摆满了孩模儿。晾干是做孩模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磕好的泥模要放在背阴的窗台上阴干,干燥过快会导致泥模开裂。阴干后的泥模坚硬光亮,凸出的图案活泼喜人,收藏起来用来观赏和交换。
  孩模晾干后,还须放进大人们烧锅做饭的灶膛里烘烤上半天,最后看到的才是颜色红润,声音清脆的凸形泥模。
  但是最后的烧制技术很难过关,烧出的泥模棱角模糊,质量也不达标准,因太“糠”只好作废。
  可在孩子们的心中,即使废孩模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那个孩子都有一堆舍不得丢弃的残次品的孩模。
  孩模玩具的整个制作过程,对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个锻炼,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启迪。小伙伴们之间往往以谁的泥模多少来分胜负,谁拥有的孩模多,谁就拥有了值得骄傲和令小伙伴羡慕的本钱。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玩具就是孩子手中的货币,大家可以以物易物,用来换取各种物品和玩物时间,以玩具的品相和稀缺程度决定市值,也可用玩具来吸引伙伴或示好。总之,孩子有自己的心内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快乐方式。
  昊昊几天的时间,就制作了上百个不同的孩模,不过烧成功的不到十个,就这也把他高兴的不行。迪迪跟在他的身后,也玩的特高兴。


第45章 孩模张
  姥姥知道悠悠收集孩模的想法后,再去张集进货,就带上了她。姥姥至今依然弄不明白悠悠的电子商城,不过只要悠悠说能挣钱,她就全力支持。
  因为她老人家明白,悠悠商城里的货物,也得花钱买。可以欣慰的是,两个世界的货物价值不同。
  这里没人要的野菜,在商城价格特高。商城里便宜无比的化纤制品,在这里却是稀有物资。
  令姥姥更加不解的是这里的好多废品,到了悠悠的商城里,就成了宝贝收藏品,比金银还值钱,甚至一个烟盒就能换出上百斤的红糖来。
  张集公社窑厂并不烧制孩模里,不过娘俩却打听到了烧制孩模的人。他是平成县张庄村的一位张姓艺人,人送外号“孩模张”,烧制孩模也是在他们那里的窑厂。
  悠悠听后欣喜异常,捡到宝了。她还记得网上的记载,平城县张庄村的那位老人,就是鲁省孩模制作的首创人物。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八十年代末去世,严格地说,鲁省的孩模制作技艺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消亡。
  第二天早起,姥姥就骑自行车带着悠悠去张庄。车子的后坐绑了个马鞍型的条筐,这是人们为大金鹿自行车特制的条筐。
  条筐中间空两边是深筐,上面连在一起,跨在金鹿自行车的宽大的后座上,两边再用绳子绑上,稳稳当当的能放好多东西。上面是平的,还能放条长布袋。这样用大金鹿自行车贩卖粮食,一次能驮二百多斤。
  张庄村位于平城县的西北,北临黄河大堤,距韩屯村四十多华里,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向东北就到了,姥姥骑了两个多小时的才到。
  进村一打听,大家都知道他家,远远的就能看到他家的门口,不时得有货郎车进出。
  走进大门,就看到院子的南面搭了个大棚,棚子里面孩模用大条框盛着,一样样的摆放在地上,有好几十种,十多个货郎在里面挑孩模。
  “您有什么事啊?”看到姥姥进门,一位四十来岁的男人迎上来问。
  “我找张师傅。”姥姥回答
  “师傅不敢当,不知您有什么事?”原来他就是张师傅。
  姥姥告诉他自己在村里开个代销点,想进些孩模卖,打听着来到这里。
  “您赶紧进屋歇歇,从你们那到这里可不近,得有四十多里路。您吃饭了吗,孩子饿了吧,没吃让孩他娘赶紧做去。”张师傅热情的招呼着,把她们让到堂屋里,他妻子过来给倒了杯热水。
  “俺们早起吃的饭,大兄弟你忙去吧,俺歇会就去挑孩模,路远得早点往回赶。”
  “那嫂子您歇会,我出去看看。”张师傅出了门,他妻子在屋里陪着姥姥,和姥姥拉着家常。
  张师傅的妻子告诉姥姥,张师傅小时候上过学,文化程度较高,阅读过大量的书籍。还专门学习过几年的绘画,有一定的绘画技能,这为他创作孩模人物形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解放后,二十多岁的他开始尝试制作孩模,并开始在周围集市上销售。
  他在传统的孩模基础上,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创作出了《水浒传》的系列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那时一个孩模虽然只卖一分二分的,但一个集市也能收入一块多,这在当时可是笔不错的收入。
  后来全家人都加入了制作孩模的行列,并在家里建了窑专门烧制孩模,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烧个不停。孩模也从零售发展到批发,范围逐渐向外扩散,成为鲁省孩模的代表,并漫延到周边省市,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孩模张”。
  自家的窑毁了,就让公社的窑厂代烧,每次给窑厂的人送两盒烟,比自己在家烧还省事。自家也不用出去卖,每年春天附近的人家,有好几个批了他家的孩模往外倒,卖出去上百里远。
  他家四个孩子,两个大的是儿子,都结婚另住了。两个闺女小,还在上学。全家一年四季都做孩模,做好了一块烧,他这里负责往外批。几家人的生活靠着孩模,还算过得去。
  姥姥歇了半个多小时,悠悠告诉姥姥快十点了,就到院子里挑孩模。
  院子里的孩模也显示着这个时代的特色:飞机,大炮,火车,坦克车。枪支和汽车就有好几种:长枪、短枪、冲锋枪、盒子炮,货车、客车、小汽车、拖拉机。
  英雄人物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托举炸药包的***,宁死不屈的***,披着大氅的***,提着红灯的李玉和,李铁梅的大辫子,潘冬子的红星帽,让人看得挪不开眼。
  《西游记》的系列人物形象丰富,以孙悟空和猪八戒居多。孙悟空的形象机智勇敢:手持金箍棒眺望远方、腾云驾雾肆意张扬、被压五指山伸手够桃,背靠齐天大圣旗帜的得意洋洋。
  八戒的形象憨厚朴实:挥舞着耙子的八戒憨态可掬,牵马的八戒东张西望,八戒背媳妇的形象更是令人捧腹。此外,还有脚蹬风火轮的哪吒、托塔的李天王。
  动物的造型以十二生肖为主,还有狮子、老虎、猫鸟鱼。鱼的数量最多,这大概和鱼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物有关,它既有多子多福的期盼,又有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植物造型的孩模不多,傲雪的梅花在风雪中盛开,代表着文人气节,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气概。
  有盛开的莲花和带着藕节的莲花,分别寓意“花开富贵”和“连生贵子”,看来吉祥的寓意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关年代和时期。
  悠悠看着这个也好,那个更吸引人,挑来挑去就挑多了,每种才挑了十来个,就挑了一满框。看时间到十一点了,赶紧让张师傅给过称。
  张师傅批发孩模按重量用称称,一斤五分钱,约有5…10个孩模。据悠悠观察,来人一般都要个十斤二十斤的,才五毛一块的钱。悠悠算了一下,从她们来了就没断过人,得有十来个,这一上午就得收十多块钱。
  加上下午和往外倒卖的,一个月得有小一千的收入。虽然卖孩模只有春天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父子仨人每家也得有一千块。
  这时候,干部的工资一个月三四十块钱,一年才四五百块钱。一千块相当于双职工家庭的一年的收入,这在当时可是顶尖的存在。
  谁能想到:小小的孩模,便宜到任何一个孩子都能买得起,张师傅家却靠它发家致了富。
  姥姥要的多,俩人抬起来称的,七十多斤。悠悠又挑了一些,凑到八十斤,姥姥给了四块钱。让张师傅帮着,把孩模倒进自行车后面绑着的条筐里。
  看姥姥推车子,张师傅和他媳妇却拉着不让走,“嫂子,您离家太远了,路上得两个多小时。吃了饭再走,您不饿孩子受不了。”
  看他们留的真切,姥姥从车把上拿下一个布兜,递给了张师傅的妻子。
  “那好吧,就在大兄弟这吃,我怕回不去,捎着干粮那,麻烦你们啦。”
  “嫂子您还捎着干粮,一顿饭俺还管得起,下次来别再拿干粮啦。”他妻子说着接过布兜。
  接近中午,其他人离得近,都结账回去了。妻子去厨房做饭,张师傅陪着姥姥在堂屋坐着唠嗑,说道着这些年做孩模的经历。
  俩人越说越投机,张师傅问姥姥:“嫂子,我听您说话也是咱这里的口音,咋觉着您在外面待过,见识广。”
  “不瞒大兄弟,我确实从小离家,这十来年才回来。”姥姥把自己的简单经历告诉了他,张师傅也跟着叹息。俩人越说越亲,也不喊嫂子了,直接叫上了姐。
  他领着姥姥进里屋,翻箱倒柜的拿出好几兜孩模,小心的掏出来摆在旁边的空床上,并挨个的解说着。悠悠这次可算是开了眼,长了见识。
  张师傅的孩模真多,有二百多个。光是成套的就有好几种:梁山一百单八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三国演义,封神榜,西厢记。他抓住每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刻画的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悠悠看到一个刻有莲花和鹭鸟的图案,好奇的拿起来问:“爷爷,这个是什么鸟?”
  “这是鸬鹚,和莲花在一起,寓意着一路连科,可惜的是现在不让卖了。”
  他妻子做好饭,过来一看,对姥姥不好意思的说:“让嫂子笑话啦,他想起原来的事情就好激动。”
  接着又劝他:“咱现在还不是一样卖孩模,能挣着钱卖什么都行。别死心眼子啦,你要喜欢在家偷刻着玩,谁也管不着,非得卖出去才高兴啊。”
  姥姥也跟着劝:“大兄弟,俺妹子说的是个理,这年景能顾着一家老小就不错了。咱自己是得想开,别认那个死理,和自己过不去。”
  “大姐,也不怕您知道,要说过日子,您兄弟家还真不比别人家差。”张师傅自豪地说。
  “你让大姐说,咱这不就挺好吗。以后可别想起来就烦啦,咱又不是过不去。”他媳妇接着劝。
  仨人说着话,收拾好摆了一床的孩模,张师傅的小女儿也放学回来了。她在附近的村里上初中,她姐姐在公社高中住校读书。
  大家洗了手就坐下吃饭,饭桌上摆着两盆菜,一个油煎豆腐,一个韭菜炒鸡蛋,这在农村可都是好菜。姥姥看了,不好意思地说:“大兄弟,你俩太客气了。”
  张师傅的妻子大咧咧的回答:“大姐,俺还真没跟您客气,平时俺家也这样吃。”悠悠看到馍筐子里盛的都是花卷,杂面少的好像一条线,知道她说的是实话。
  吃着饭,张师傅告诉姥姥,自己一大家人除了参加队里的劳动,一年四季都做孩模,就连冬天也没停过。晾干一批就烧一批,烧好了就存在家里,这样还不显眼。年后,大量的往外批,只有不够从没剩下过。
  “姐,人家都说卖梨膏的盖楼,慢慢熬。俺这孩模看着还没梨膏值钱,可它没本。不是兄弟吹,俺一年就能盖个楼。可摊上这年景,咱有钱也不敢盖啊。那就吃好点,大人孩子跟着一年到头的忙活,别亏了他们。”听这话说得,人家活得多明白啊。


第46章 铜盆
  “对了,大姐,听您说那意思,您那代销点跟自家的买卖差不多。俺村里有个在家做铜盆的,您捎几个回去卖不?”张师傅给姥姥提建议。
  姥姥赶紧打听:“啥情况啊?兄弟。”
  原来,他村里有个铜匠,手艺挺好,早先自己在家开个小作坊,加工铜盆、铜勺子、铜香炉等小物件。
  文革后不让在家开作坊了,县里的加工厂听说他手艺好,让他进厂当了工人,制作伟人铜像章。这两年,买像章的人不多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就退休让孩子接了班。
  闲在家里没事干,就有人拿着家里偷藏的铜香炉等违禁物品,找他加工铜盆、铜勺子。一来二去的,找他加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的工作人员。
  他也看出了门道,上边的政策这是松了。就偷着买了些废铜,在家加工铜盆、铜勺子。别说,生意还挺好,年轻人结婚都乐意买个新铜盆,老人给年轻的分家也买个铜勺子。
  现在时兴搪瓷盆,轻便结实颜色鲜艳,但有一样怕摔怕碰,摔着碰着易掉磁,掉了磁就生锈漏水,还没法补,用起来得非常小心。
  铜盆就结实多了,轻易不会毁,一个铜盆能用几辈子。铜盆一般重二斤,卖四块钱,算起来比搪瓷盆贵一块二三,可十个瓷盆也使不过一个铜盆。所以,铜盆很好卖,但就是还不能明着卖,得偷着来。
  姥姥一听,就说要去看看。张师傅倒是爽利,领着姥姥就去了铜匠家。铜匠师傅也姓张,他俩还是一门人,没出五服(五代)的兄弟。
  见是自己兄弟领来的客人,铜匠师傅打开了锁着的东屋门。里面放着做好的一摞摞新铜盆,大大小小的铜勺子放在一个篓子里,有百多个。
  里间还堆着好多的废铜,悠悠看了看,除了损坏的铜盆、铜勺子外,就是铜锁、铜香炉,只有少量的铜门钉、铜门叶。
  看着造型各异的铜锁、铜香炉,悠悠很不得开口买下来。蹲在那里扒拉,随手就找出来几个造型奇特的铜锁铜香炉。
  铜盆五个批发,一个三块五毛钱,姥姥要了十个。铜勺子论斤称,一斤一块八,姥姥也要了二十个,悠悠把挑出来的东西放在铜勺子里,让他一起称。
  姥姥解释道:“俺家这孩子,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您给称上,全当给孩子买个玩意。”
  铜匠师傅把几样东西拿出来另称,“大妹子,既然您愿意给孩子买了玩,那就另算,这是我按废铜收的,一块五一斤。不过您让孩子玩时小心点,现在这些东西惹祸”
  悠悠打听:“那爷爷您在哪买的这些好看的东西?”
  “有找货郎收的,大部分是托人在收购站买的。”老人回答。
  悠悠听了大受启发,看来这时候想在收购站里买出东西,还是有门路的。
  出村看路上没人,悠悠就把东西收到空间里,姥姥骑车轻快。快到家的时候才拿了出来,不过孩模没有拿出来。
  铜盆姥姥没摆出来卖,铜勺子摆出来了,买的挺好。姥姥还动员大家拿废铜换,一斤半换一斤。别说,还真是换到几个铜锁、铜香炉。
  虽说没有珍品,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它也成了上百年的老物件了,值钱着那,没个三千两千的买不着。
  有了大批的孩模,悠悠到各处塘子坑乱跑,偷着往空间里收胶泥。用机器摔打柔韧了,分成小包装,配上拍摄的村里孩子们制作孩模的录像,加上孩模配搭着卖。
  结果意想不到的好,一套千元的价格也没人嫌高,上架就遭遇抢购。姥姥尽管没见着现钱,看着也带劲,加上铜盆销量好,就带着悠悠连着去了两次“泥人张”家进货。
  得益于孩模的热销,悠悠在商城里开设了一个“忆当年”怀旧商店,专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糖果纸、火柴盒、香烟盒、宣传画、小人书、像章、孩模等物品。
  怀旧商店生意特火,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农家乐和怀旧饭店的欢迎。


第47章 全村养猪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地里的活计多了起来。去冬下了几场雪,今春墒情好,人们忙着春种,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
  麦田里墨绿一片,有半尺多高,比邻村石庙的小麦明显地高出一截。大伙看了称奇:“都说寒食麦地里埋老鸹,咱村的麦地里能埋老母鸡,科学种田真的好,不信不行。”
  邻村的群众看到了,公社的领导也知道了,在韩屯村召开了麦田管理现场会。接着,全县推广氨水施肥现场会也在村里召开。
  会上,三舅舅援朝现场讲解氨水追肥的技术管理,被县里的领导点名表扬,全家人都跟着自豪。
  悠悠尤为高兴,因为她知道七六年“四人帮”倒台后,拨乱反正造反派下台,国家大力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干部,可不就是为咱三舅量身定做的,有学历、懂农业技术的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就差政绩了。
  河滩上,灰灰菜、婆婆丁、马峰菜(马齿笕)、牛舌头颗(车前子)、苦苦菜、扫帚菜,陆续地长了出来。
  大伙都说,今年的野菜长的特别好,又大又嫩,原因归结为毛地梨子被刨干净了。还真是,经过人们的挖刨,河滩上毛地梨子已经很少了,稀疏的分散在各处。
  悠悠成了四妮桂萍的小跟班,每天都去河滩上挖野菜。
  即使每天都去她自己也挖不多,小小的篮子,最多能装一斤菜,还没篮子沉。快到家的时候,小伙伴们就会忘她的篮子里添上一些。
  关键是她有作弊利器,河滩地广人稀,特别是相邻的平城县地界的河滩,基本上就没人。她偷着放出来的机器人,按照指令每天都能挖到大量的野菜,被悠悠收进空间内。
  商城里的野菜限量抢购活动启动,而且非常成功,每斤百元的高价也没能阻止人们的热情,每天刚上市就抢购一空。
  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自从有了野菜,悠悠家总算告别了天天顿顿啃咸菜吃酱豆的日子,饭桌上有了绿色。特别是姥姥腌制的索蒿,清新香嫩,吃得一家人赞不绝口。
  野菜长的好,由于悠悠的大量采挖,还不算太打眼。但是随着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