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舅姥姥要给钱,被姥姥拒绝了,并大气地宣布:“以后家里用的东西都到咱点上去拿,不能去别处买,咱自家开点不就为了方便吗,要不就外道了。”
“中,就按咱妹妹说的办,没钱进货了来家里拿。”舅姥爷根本也没把自家当外人。
到了星期六,学校下午不上课。这个年代,学校过星期是一天半的时间,周六下午和周日一整天。
吃了早饭,二奶奶娘几个就忙着准备经线子。在院子里先栽了两根相距一丈远的木桩,上头架起一根木棍,在木棍上拴着许多“经溜圈子”(玻璃圈)。木架的下面摆满了络着线的络子,木架旁边的两端各楔上一排木橛,两排木橛相距一丈八。
吃了晌午饭(午饭),妈妈她们就开始经线子。先把络子上的线头扯出来,各穿一个“经溜圈子”,再把各个线头拢成一束,系在一端的木橛上。笼着线缕来回走,到了另一端就把线缕递给挂橛人挂在木橛上。
妈妈和桂花来回的跑着经线,二奶奶和桂香在两端挂橛子,还得看着络子上的线,没有了赶紧的在多的络子上倒出一些。
悠悠带着弟弟紧跟着捣乱,用手勾勾挂在木桩上的线缕,推下立着的络子,要不就跟在妈妈后头来回的跑。被撵走过不了一会就回来了,一下午围着经线的摊子打转转。
气得妈妈手举起放下好几次,不过都没真的打到她俩身上。悠悠心想,这么原汁原味的技艺表演,比农家乐里的专业多了,可不得好好开开眼。
你们当姐真的和迪迪似的,还是小屁孩,来回的跟着你们捣乱。姐是忙着录像哪,这么珍贵的影像资料,后世价格高的离谱。
四个人忙得手脚不得闲,一直到天快黑了才完工。在木橛处抹上黑色标记算作一勾子,再把线缕缠成一个大大的线团。
第35章 织布
第二天,妈妈她们接着刷线。先闯杼(zhu),把一根根线头分别穿过竹篾的间隙,整齐地固定在卷线轴上,把线缕挣紧,用竹刷子慢慢地把线刷捋顺,将杼向前移动,再把刷好的线逐渐卷在卷线轴上,每卷一层就垫上几根秫秸莛,同时一点点地放开线团。
一切都是慢悠悠的,二妮桂花性子急,干活块出的错也多。二奶奶跟着紧吵吵:“慢点,慢点,你弄乱了更耽赶(误)事。都出嫁的人了,往后要稳当点,在婆家可不能慌手慌脚的,惹人笑话。”
“还不是因为您和俺爹身子不好,干啥都是我一人忙活给急的,您现在才教我是不是晚了。”桂花嘴上犟,手里却慢了下来,四个人忙了一上午总算刷完了。
下午,开始做综(zouzeng)。把结实的综线(四股线)先固定在一根光滑的硬木棍上,绕过一个约三寸宽的光滑木板,在杼的后面从一边开始穿过一根经线,再绕着木板缠在硬木棍上打个结,继续绕向木板,隔一根穿一根,一直缠完,抽出木板,一片综做好了。
另一片综穿起的是上一片留下的经线,这活不仅得细心还得眼神好。悠悠妈妈坐在那里,一口气干了两个多小时。迪迪看了一会就腻烦了,拉起悠悠上当街(大街)玩。
看到在街上正在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的哥哥,迪迪就扑了过去,夺过哥哥手里当枪使的木棍,双手举到胸前左右转动,眯着一只眼睛,嘴里“哒哒哒”地喊起来。还跺着脚的喊:“我这是机关枪,你们都死了,咋还站着。”
等迪迪玩过瘾了,姐弟俩回去的时候,综已经做好了。上面挂在机楼上,下面固定在脚蹑子(踏板)上,两片综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
二奶奶在杼的前面把经线头分成十根左右的线缕,和原来织布剩下的布头上的线缕接在一起,再把布头固定在缠布轴上。几个人把织布机架到二奶奶家的西屋里固定好,总算可以织布了。
悠悠看的眼花缭乱,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到悠悠家忙得不可开交,二奶奶家就先织。
刚开始织经线不齐整,织的布也不平整,二奶奶让先织一勾子“长流水”,给宝景穿,说男孩子粗糙不知道要好。
桂花坐在织布机后端的“坐机板”上,从黑色线穗子中间掏出里面的线头,再用棉绳绑在一根和织布梭长短一样的光滑竹篾上,把线头穿过织布梭中间的圆孔,线穗子安到织布梭里。
两脚交替蹬“脚蹑子”,两手交替传梭、接梭、搬机杼。手脚并用,灵活协调,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一会的功夫,就织了一尺多长的布,卷在卷布轴上,用铁的“咬机镢”固定上。大约一厘米宽的黑绿相间的条花布,还真是挺适合十岁左右的男孩子穿。
“桂花手真快。”妈妈夸到。按辈分,妈妈该喊桂花她们姑奶奶,不过妈妈比桂花姐妹年龄大的多,二爷让她们之间直接喊名子,说是老来老去的太麻烦。
二奶奶也赞同:“从小手脚就麻利。”
“您不嫌俺性子急了。”桂花就是个心直口快的性子。
“哎,你这从小养成的性子啥时能改过来啊。”
桂花笑着气她娘:“先给您织完这机子布再改吧。”
桂花的手快还真不是吹的,一天就能织一勾子布。长流水织完,换红色和黑色的纬线,织成一厘米大小的方块花样,红的,绿的,黑的小方格相间在一起,格外的好看。又用红色和白色、绿色和黑色、绿色和白色织了三样小方格,最后用白色织了一勾子绿白相间的“长流水”。
一叠叠的新粗布五颜六色,花色各异,格子和条形的花纹,艳丽又质朴,活泼又稳重,让悠悠期待用自家的花布做成的新衣。
二奶奶家的六勾子布织完,正好悠悠妈妈过星期。就先给悠悠织了一勾子红绿白色的格子布。
剩下的五勾子布妈妈和姥姥都没时间织,织布机是借的,不能等着妈妈到星期天得闲了织,晚上灯光太暗,也织不了。
桂花主动地提出她给帮忙,问清楚要织的花样,接着织起来。
剩下的布织了一勾子绿白格子,两勾子绿黑相间的“长流水”,两勾子绿白相间的“长流水”。
姥姥给桂花三姐妹一人送了一双尼龙袜,一家人说什么也不收。最后看到实在是推脱不过,二奶奶开口给桂花女婿要了双男式的尼龙袜。
“都知道咱村卖的尼龙袜厚实,不给她女婿捎双说不过去。”
第36章 绣球门帘
这里的农村春天活计较少,小麦松过一遍土就等收割了,也就韩屯村今年施了一遍氨水。春地年前就犁好了,春天顶凌耙上俩遍,基本上都是男劳力干这活。
所以,这里的农村,还有春闲这个说法,妇女都趁着春天织布做针线活。冬天穿的棉衣拆洗干净,再准备夏天的单衣,一家人穿的鞋子,都是手工活,一针一线特费工夫。
二奶奶家织完布,三妮桂香基本上就没事了,每天和村里的姑娘们一起做绣活。
碰到不会绣的,就拿着来找姥姥,二奶奶在娘家时光干家务了,没时间学绣花。到了婆家跟着几个孩子,又没有婆婆,更没功夫学了。因此,至今不会绣花。
姥姥当丫鬟时,跟着王府里的针线房专门学过刺绣,绣技高超。悠悠这后世的刺绣高手,见识了姥姥的绣技后,也甘拜下风。
桂香她们做的是绣花门帘,几个人抱着借来的各种门帘,来找姥姥当参考。悠悠跟着她们,可是大开眼界,。
怀着浓厚的兴趣,悠悠缠着姥姥了解绣花门帘的说道,对绣花门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绣花门帘是姑娘们陪嫁的重要嫁妆,通过门帘,可以看出姑娘的聪慧和手艺。
门帘都是大红色的,悬挂于新房的内门上。大红门帘一般长2米,宽85公分。
门帘上头有两块门帘牙子,有两种颜色,上牙块是黑色,长21公分。下牙块是明黄色,长30公分,上牙盖下牙9公分。
门帘牙子边穗2条、2色,长85公分。上有绣球一对,穗子5个,梅花穗子连珠每个穗子5寸。
另有狮子一双,身上用粗细线绣的长毛针,身上绣了一个卍字,代表长寿久运的意思。
绣花飘带4条,2色,长47公分,上宽5公分,下宽7公分,上面绣上春秋花样。
每条飘带的下方,订上一朵带有莲叶的荷花,因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洁净花,全身都是药材,人间神间都视它为吉祥物。
莲叶下方订了3个穗子,共计12个梅花穗子,穗子上端里面扎的是高梁上边长的穗子,铃铛订在穗子的下方。
铃铛相当于现在的门铃,人来的时候一掀帘子,铃铛就响,里边的的新娘就知道有人来了。
门帘是娘家陪嫁过来的,进婆家门,大娘婶子们先看门帘。新娘的绣工,通过门帘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出娘家门、进婆家门的门帘,是由一个童子扛着门帘,也叫打门帘的小孩。
进婆家时门帘在最前边,嫁妆在后面,由婆家拿着钱来接门帘。
接门帘的不拿钱接门帘,童子就不给,一劲扛着。接门帘的拿的钱少,扛门帘的也不交。
接门帘的人把门帘立在拜天地的桌子旁,说明把娘家陪嫁的东西和人都安排好了,新娘新郎才开始拜天地。
从大红门帘上面的“配置”上,还可以推断新媳妇娘家的“过活儿”(家底)到底如何。
旧时门帘基本可以分四等。一等门帘由上好的大红棉布一块、门帘牙子一块、绣球一对、绣狮子一对以及绣花飘带四条组成。
这样的门帘由于装饰精美、制作繁复,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较多,因此也就代表着新媳妇娘家的家境好。
二等门帘则只有大红棉布、门帘牙子和飘带,绣球和绣狮子则一应俱无,比较简单。
三等门帘则要更糟些,只剩下红布和门帘牙子,飘带都省了。
四等门帘,就比较寒酸些了,只剩下一块大红布,其他什么都没有。
当然,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那些家境极为贫寒的女子出嫁,家里连买上几尺红布的钱都没有,只能拿个小红包袱,包几件衣裳就嫁到了婆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农村的生活尽管算不上宽裕,可一等的门帘娘家都陪送的起。
因此,姑娘们就在绣工上下功夫,从十七八岁开始绣门帘。一般陪嫁的门帘,都要准备二三年。
其实,主要是绣门帘上的飘带和吊坠,还有就是绣球和狮子。
有的一样东西都绣好几个,挑选出好的,才用在门帘上。反正这些东西主要是费时间,材料用不了几个钱。
即使是绣工好的,整功夫做,一个门帘也得用半年的时间,才能做好。
令悠悠感兴趣的是,门帘上面的绣球。十二瓣的绣球,各不相同。用赤橙黄绿紫五色的缎子布做成,颜色对比鲜明。
绣球上的每一个花瓣都绣着鲜花,一年四季12个月份的鲜花均有。
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球上朵朵鲜艳的花,与掌管生育之神的花婆有很密切的关系。花预示了蜜一般的爱情生活,婚后的子孙满堂。
绣球象征着“月下老人”,将相爱的青年男女用“红线”牵在一起,它是婚姻的见证者。
到了后世,绣球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样的手绣绣球,每个价值都在千元以上,而且是可遇不可求。
悠悠通过智脑在网上搜寻,还真找到了这种手绣的门帘,尽管破旧的不成样子了,售价都超过了万元。
姑娘们不仅准备门帘,还要做好多的四季布鞋及鞋垫,有对象的不仅要做自己穿的,还得给男方准备。
听姑娘们议论,每个出嫁的新娘,最少得准备四五十双布鞋,有人甚至做了上百双的布鞋做嫁妆。
并且每双鞋里,都有一双新鞋垫,另外,还得准备几十双单独的鞋垫。
每个出嫁的姑娘,都有个专门装鞋的“皮箱”,其实是个小点的木箱子,里面装满了做好的布鞋。
到了婆家,所有的嫁妆都得先放在院子里,打开让乡亲们观看,陪嫁的鞋是有专人过数的。
做鞋用不了多少东西,主要是费工夫。陪嫁鞋的多少,预示着姑娘的勤劳与懒惰。因此,好多姑娘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准备陪嫁鞋。
第37章 福本子
布织完了,姥姥又张罗着给悠悠兄妹三个做深鞋。深鞋是春秋天穿的单鞋,因鞋帮较深就叫深鞋,反之夏天穿的单鞋鞋帮较浅则叫浅鞋。拿出去年的鞋一比量,都小的不能穿了。
姥姥找出家里破的不能穿旧衣服,撕成大大小小的布片,洗干净晒干,按大小分别摞在一起,卷成一捆捆的碎布卷。
找出一小捆麻纰(pi)子,剪成一尺长短,用木梳一点点梳散成麻瓤子,整齐的摆放在簸褀里。梳完了,姥姥找了个好晴天,喊上二奶奶帮忙,俩人在院子里打袼褙。
先碴(cha,煮的意思)了一锅高粱面的稀糊涂(粥),摘下两个门板,两头用凳子架在向阳处,上面用水洗刷干净。先抹上糊涂,用大块的碎布平整的铺上一层,在布上把麻瓤子一层层的铺上去,用糊涂抹透粘在一起,麻袼褙打好了。
再打布袼褙,就是把三层布平整的用糊涂黏在一起,做鞋底用。有抬出一个案板桌,打了一桌面两层的布袼褙,用来做鞋帮。
悠悠问姥姥为什么不用白面糊涂,姥姥告诉她,白面的粘性太大,做(zou)活吸针费手劲,高粱面的正好。
中午放了学,妈妈做饭,让姥爷和爸爸看着代销点,姥姥拿了几张信纸去大舅妈家给兄妹仨缇(ti)鞋样,悠悠和迪迪在后面当跟脚狗。
大舅妈知道了姥姥的来意,赶忙在抽屉里拿出“福本子”,悠悠马上被吸引住了。
“福本子”用深蓝的麻布做封面,上面有原色的麻布贴布画,简朴而大气,上下封面用两个琵琶扣扣住。打开封面,里面是A4大小的一摞宣纸,纸页间夹着一家人的鞋样。
隔几页空白纸就有一张木刻版画,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荣华富贵》《莲生贵子》《莲花童子》《五子登科》《和合美满》《加官进禄》等传统图案,古朴俊秀,明朗朴实,粗犷豪放,风格各异。
悠悠用意念联系上智脑,很快就找到了“福本子”的有关内容。“福本子”也称“书夹子”、“书本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主要是用尺长的小型民俗画装订成册,外表用家织的蓝色土布做成包裹的封皮,以订缀的扣鼻扣眼儿作为连接。
外形来看俨然一本精美的线装书册,故当地人称之为“书本子”。名称的由来可能与方言发音有关,当地人发“书”之音即为“福”,所以“书本子”也就变成了“福本子”,依谐音也有幸福之本的美好寓意,是女儿陪嫁必须物件。
福本子中民俗画制作的手法有木版套印、套印加部分手绘、纯手绘三种,在同一本中一般会混合使用其中的两种技法或只用手绘,画作的题材一般为农村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地方戏曲、纸牌等。
画作的构图一般会采用扇形构图,这与当地的实用情况有关,这些作坊一般会在夏天印画制作扇面,而在冬天或者不需制扇时装订福本子。
福本子一般被用来夹放鞋样、绣花花样、缝补绣花用线等等女红物件。另外,福本子作为民间夹放女红的实用工具,延续的时间较长,从清代、民国以至文革之前还都在使用。
动乱期间,福本子被当成“四旧”收缴烧毁,作坊关闭。不过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福本子仍有许多留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福本子慢慢被人们遗失,存世的相当稀少,被收藏家逐渐重视,从乡间进入研究者和收藏家的视野,列入文化遗产,价格节节攀升,还闯进拍卖的行列。
看到这些,悠悠就动开了脑筋,怎样才能将福本子这一文化遗产拯救进自己的空间去。
第章小矮人,车轱辘,不会干活也喜人
“悠悠,还要花鞋不?”大妗子的问话打乱了悠悠的深思,思路马上转换到美轮美奂的绣花鞋上。
“要,要。”悠悠连声回答。
“我也要。”迪迪永远是姐姐的跟屁虫。
姥姥和舅妈又在福本子里找花样,比来比去因悠悠的鞋小,舅妈给智慧准备的花样都太大不合适。
“别比了,我找小老妈妈绞几个吧。”姥姥不让大舅妈再翻找。
“姑,我做饭去,咱吃了饭再去。”
“我给你抱着孩子,你做饭去吧,不用做我们的,你妹妹在家做了。”姥姥抱起智茹走了出去。
几步远就到了小老妈妈家,原来是二爷的堂弟韩徳库家。“大奶奶,忙啥哩?”姥姥进大门就高声问道。
“秀芹来了,你有啥事?”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应声从堂屋走了出来。
悠悠仔细的看着她,面容姣好,个子娇小,身高绝对不足一米五,想到姥姥说的“小老妈妈”,悠悠乐不可支。
“请您给绞两个花样子,您有空不?”
“有空,,你要啥样的。”
几人进了屋,小老妈妈顺手从桌子上拿过一个福本子,打开让姥姥挑花样。又接过姥姥手里的信纸,两张对齐铺在光滑的木板上,用剪子尖熟练的满纸乱戳。针尖大的小孔把两张信纸连在一起。
悠悠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福本子上,这本的插画是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儿》的连环画,简朴的线条把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鲜艳明快的色彩渲染着热烈喜庆的情景。
姥姥和小老妈妈商量好了花样子,拿出悠悠的鞋样比了下大小。小老妈妈左手拿纸右手掂剪,随着双手翻飞,碎纸飞落,大约一分钟的时间,一个花样子绞好了。
接着又绞了几个,梅花的,菊花的,海棠花的,牡丹花的,蝴蝶的。看的悠悠眼都直了,又一民间高手,堪比后世剪纸大师。
“姥姥,还有我的。”迪迪急的跳脚。
“对,赶紧给迪迪找几个猫头。”小老妈妈一边说一边翻着福本子,其中一页夹着十多个猫头花样,花样模猫状虎,憨态可掬,寓意避邪消灾、吉祥富贵。顺手把几个不同的跳了出来,递给姥姥。
“这几个你拿去用,我有空了再绞。”
“那多谢您了大奶奶。”
前后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花样子绞好了。姥姥把智茹送给大舅妈,在回家的路上给悠悠唠起了“小老妈妈”家的事情。
韩德库订婚时还是盲婚,双方不兴直接相看,他爹找女方村的熟人打听。那人说:“俺两家离得远,闺女又不大出门,我也不太熟悉。那天村里有丧事,远远地见过。闺女长得俊,站在土堆上,看着也不矮。”
娶进家门,他爹心里咯噔一下,这个子太矮了,还没个半大孩子高。挑了盖头,还好俊是真的。
他爹找熟人发牢骚,熟人回答:“不是告诉你了吗,站在土堆上看着不矮。”得,听话听音,你没听出来怨谁。
韩德库辈分高,她刚嫁进来小小年纪,多半个村子都得喊奶奶、老奶奶。即便她性格爽朗,也经常被人臊得连门都不敢出,直到生了孩子才有所好转。
谁再喊她老奶奶,她就接:“别喊了,都让你们喊老了”。农村又不兴直接喊名字,大家没事凑在一起嘀咕,给她起了个官称“小老妈妈”。一寓她辈分长,二寓她年纪小,三寓她个子矮。
尽管她心灵手巧,能插(绣花)会描,家务活样样精通。但个子小力气也小,许多地里的活干不动,她婆婆经常指桑骂槐。一次,说起邻居新娶的高个儿媳妇:“高高大大门前站,不会干活也好看。”
她泼辣劲上来:“小矮人,车轱辘,不会干活也喜人。”
娘俩的对话传遍十里八村,成为笑谈,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第38章 宝山家的姑姑
从此,姥姥和妈妈的空闲时间都在做鞋,兄妹仨一人两双,光鞋底就一鞋筐子。晚上,姥姥和妈妈刺啦刺啦地纳鞋底,姥爷帮着把麻纰捻成细麻绳。
姥姥在张集集市上,买了二毛钱的绣花线。白天光线好,有空就给悠悠和迪迪的鞋帮上绣花,鲜艳的彩色丝线绣出繁缛华丽的花纹,它们有的含苞待放,青翠欲滴,有的开得正旺,繁花似锦。这些花绣的,栩栩如生。
迪迪的虎头鞋更是漂亮,几缕彩色的丝线在姥姥的手里变成了一张生气勃勃的虎脸,雪白的寿桃鼻,黑洞洞的老虎眼,粉嘟嘟的莲花脸,让人看了还想看。
看到悠悠迫不及待的样子,姥姥先给她做。新鞋刚做好悠悠就急忙的穿上了,硬邦邦的有点夹脚,不如想象中的舒服。姥姥看着悠悠的小苦瓜脸笑了,把鞋给她脱下来,用力的揉搓软了,再帮她穿上,柔软舒适非常合脚。
“新鞋板脚,越穿越舒服。”人生处处皆学问啊。
做完了深鞋姥姥又给兄妹仨做浅鞋,每天晚上听着纳鞋底的刺啦刺啦声,悠悠都感觉是那么的温馨。
绣着花,姥姥和妈妈闲谈,扯起宝山娘和她小姑的纠纷。
宝山奶奶年轻寡居,拉扯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泼辣难缠,还出名的吝啬。因此宝山爹长大后,订婚非常困难,二十多岁才娶了个穷人家的闺女。
宝山娘在娘家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绣花线。刚结婚,看到小姑买了绣花线,就跟着想做双绣花鞋穿。哪知道,和小姑一说,小姑嫌弃地说:“想穿花鞋,让你男人买绣线去,别打俺的注意。”
男人一分钱的家不当,绣线再便宜没钱也买不来,宝山娘哭着把鞋面上的花撕下来。绣花鞋成了她的心病,以后再也没提过绣花鞋,即便以后生活好了,女儿们学会了绣花,也没让孩子给做过。
宝山的姑姑爱慕虚荣,解放了还找了个地主成分的婆家。宝山的奶奶糊涂,还沾沾自喜的说:“也就是摊上这年景了,要不咱孩子咋能进去这大户人家的门。”
哪知道后来成分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动乱期间,宝山姑姑为了躲避批斗,更是带着孩子常驻娘家。因为宝山娘没有儿子,没少受婆婆和小姑的闲气。只到这两年,生了宝山才立起身来。
宝山姑姑在娘家也做的够呛,欺负嫂子不说,连侄女也不放过,在娘家过上了地主婆的生活,把侄女们当丫鬟使唤。宝山的大姐出嫁时,婆家给的彩礼多,就陪送了两把高背椅子,她相中了,硬要扣下自己坐。
宝山爹没答应,兄妹俩第一次闹矛盾。她哭喊的理由就是:“你看看人家韩支书,人家咋着对待妹妹的,你咋不跟着学学。”
姥姥说道这里还气不忿,“她咋有脸说出口的,光嫌弃别人了,也不想想自己是咋做的。”
宝山爹原来没有儿子,生活没盼头,也事事由着他娘。自打有了宝山后,也开始为儿子做打算,第一件事就是和妹妹断了来往,这年代有个地主成分的至亲,什么都得受影响。
况且,他妹妹在娘家霸道惯了,就连外甥都比他的孩子横,女儿受气没什么,到儿子就不行了。宝山姑姑哭天喊地的和她哥哥闹了几次,全村人没一个搭理的,连个劝架的都没有,自己没脸了,才回了婆家。
第39章 打夯歌
村里住了五百多的民工,变得异常热闹。在悠悠的有心探听下,不几天的时间,就掌握了这次复堤大决战的基本情况。
关于这次复堤大会战,悠悠在网上也进行了详细的查看,可把她吓的不轻。可能是上天保佑苍生,也可能是专家确实有本事,反正这次复堤功在千秋。
据记载,七六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地区大面积漫滩。黄河大堤多处发生险情,不过七五七六连续两年的春季复堤大会战,黄河大堤比原来坚固了好多,在部队大力的帮助下,终于挺了过去,否则后果不堪想象。
七六年黄河漫滩时间较早,麦收刚结束就开始了,给十多年没经历过黄河水患的滩区群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另外,这次会战挖出的塘子坑,更是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洪水泄流后,塘子坑存下的水两三年还没下去,加上后来历次的小流量的漫滩,有的地方到八十年代还有积水。隔断了滩区村庄出村的道路,严重阻碍了滩区群众的出行。
民工大部分以大队为单位,另有民兵和青年突击队,都是年轻力壮的男劳力,花木兰突击队则全部由年轻妇女组成。
复堤从靠近大堤的滩区农田里取土,民工用地排车、胶轮车把土运到大堤上,全部靠人力完成。
参加复堤的民工口粮由国家统一提供,各生产队自己做饭,尽管70%是粗粮,但起码能吃饱饭。
报酬根据其完成的土方计算,土方丈量以各队挖掘的坑塘为准。按劳取酬极大的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大伙起早贪黑地战斗在工地上。
堤上指挥部的高音喇叭,更是从早响到晚,随时报道工地上的情况,激情洋溢的动员口号在村子里都听的清清楚楚。
复堤每垫一层土都必须用夯夯实,打夯的号子声压住了喇叭声,传出好远。韩屯村都能隐约地听到“嗨…呀呵嗨呀嗨”、“喂…呀…嗨…呀”的号子声,村里的孩子们时不时地也会跟着喊上一嗓子“嗨呀嗨”。
悠悠好奇,星期天缠着哥哥去大堤上看热闹,结果呼啦啦去了一大群孩子。
工地上到处都是人,挖土的,推土的,拉土的,夯土的,人和土叫上了劲。累得汗流直下,努得满脸通红,喊着口号叫着劲,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打夯的号子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好像拉歌比赛。
这边喊着:
领:打夯的同志们呀
应:嗨…呀呵嗨呀嗨
领:拉起咱们的夯呀
应:喂…呀…嗨…呀
一夯一夯地打呀(下同)
打得平又光呀
同志们下下腰呀
夯才起得高呀
掌夯掌得稳呀
夯才打得准呀
掌夯掌得正呀
越打越平整呀
苦干六十天呀
咱们把家还呀
那边喊的声音更高:
领:说干咱就干哪
应:喂…呀…嗨…呀
领:绳子背上肩哪
应:喂…呀…嗨…呀
大家用力拉呀
石夯跳得欢哪
一人不用力啊
绳子拉不齐啊
石夯落不正啊
就会出危险啊
大家一起拉呀
石夯飞上天啊
用力用得齐呀
省力不危险啊
头遍轻轻打呀
二遍狠狠砸呀
三遍要打平啊
打夯咱领先哪
悠悠边看边录像,很快就被人群的热情感染了。回到家里就给姥姥提建议,在自家的代销点设立服务点,给民工提供针线,方便民工缝补衣服。还专门在商城订特了两个外表是洋铁皮的保温桶,一个能装50斤左右的水,全天给民工提供开水。
在这缺少柴禾的年代,能保持下去真的不容易。其实,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