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保安团(山人)-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个时空里,少帅得知东北军遭遇“惨败”(其实称之为惨胜亦可),心急如焚,忙暗中联系于学忠,让他把钱拿出来资助东北军购卖武器。但于学忠没有门路,就请郑卫国帮忙代购。郑胡子也不客气,反正这笔都来自于东北人民,给东北军抗战再合适不过。于是只给少帅留了一个零头,将整数——足足五百万美元统统取走。
还有一笔大钱则是八路帮忙弄的。有人可能要怀疑,八路哪儿来的钱?原来山东招远有一个金矿(貌似是中国最大的金矿),规模很大,可惜被日本人占了。八路军只能派游击队零星弄上“一点儿”。之所以打个引号,是因为这“一点儿”也不是小数,在平行空间里,抗战八年间当地的游击队一共帮延安弄到了十三万两黄金!
当然,延安方面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不可能把这笔钱都给郑胡子去买武器。而且这十三万两是八年才积攒到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出来。郑胡子还是老办法,一个字,抢!日军占领招远金矿期间,采用了机械化开采,仅玲珑矿一处年产量就高达四万两。
在许世友胶东军区的协助之下,冀察战区特务旅全体出动,一举囊括黄金七万多两。本来矿区不可能存这么多的,但前几个月多田骏忙着运送军队和补给,把所有的海船都征用了。陆路(胶济铁路等)又被第115师切成数段,很不安全,所以大量黄金都没来得及转运。
在骑四师、115师和于学忠第51军的接应和护送下,这批黄金终于安然抵达冀中。郑卫国拿出两万两给延安作经费,其余五万多两全跟老毛子换了武器。
就这样,东拼西凑,总共弄到了一千多万美元。有人可能要问,拿这么多钱究竟要换多少武器。下面就给大家算一笔账。首先是德什卡大口径机枪,之前预订了一千挺(只到货两百多挺,并且损耗严重),后来干脆追加到两千挺。
由于之前的穿甲弹很难打透日军最新式的97式中战车,所以郑卫国又要求苏联人代为生产了一批“被帽穿甲弹”。普通穿甲弹(ap)就是一个尖头,被帽穿甲弹(apc)则是在较尖的头部外面焊接一个韧性较好、外形平钝的被帽,减少跳飞。被帽在碰击装甲并破损的同时,也给装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损坏,有利于完整的尖型弹体继续穿甲,因而穿甲能力极强。
价格还是1000美元一挺,没办法,现在是卖方市场。不过经多方交涉,苏联人终于同意在子弹上让步,反正流水线上的子弹不值什么钱,每挺机枪附两万发子弹。枪弹一起总价值四百万美元。
有了这两千挺大口径机枪,华北各军的防空、反坦克武器基本上就齐备了。按照郑卫国的设想。华北将调整为20个主力军,按三三制来算,就是540个营,每个营三挺大口径机枪,就是1620挺,考虑到战场损耗,两千挺已经不能算多了。当然,也不能算少,小鬼子可没那么多坦克让他们扫射。
除了德什卡以外,郑胡子还购买了一批高射炮,主要是m1931式76。2毫米高射炮。一共50门,附带各型炮弹、牵引车、连接器材、各种高射仪器(听音机、探照灯什么的)。这个炮的单价是20000美元,总价1000000美元。另有备用炮膛100副,单价1500美元,总价150000美元。炮弹、牵引车,各种仪器、器材加起来是850000美元。各项总计刚好是两百万美元。
这些火炮本来是打算组建四个防空营,绥远一个、延安一个、中条山一个、冀中一个,但是太祖没要。因为当时的延安老城已经被鬼子炸平了,百姓多已疏散,也没啥好守的。于是就提出给八路军总部。但彭老总也没要,因为八路军总部不固定,带个高炮营反而容易暴露目标。最后这个营放在延长,这个油田已经能产一些油,而且延长离黄河近,必要时还可以给河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好了,这就用去了六百万美元,还剩下四百万美元则全部买了坦克。不过没有选用国民政府购买的t26,而是bt系列坦克(有资料说**也买过,但是数量极少)。这种坦克是35年开始生产的,编号为bt7,有好几种型号,都买了一些。
按郑卫国的要求,又对装甲进行加厚,前装甲达到50毫米,侧面30毫米,并且换上了v-2柴油机和鞭状天线,机动性比原版要差一些,但是也能达到40到45公里左右。
苏联对这些改进措施也很感兴趣,就让坦克设计师于哈尔科夫着手改进,并于39年夏完成。最终,各型坦克一共买了82辆,编成一个坦克旅,挂靠在傅作义的第35军名下。旅长由从迪化军校学成归来的李树青担任。
好吧,钱都花光了,郑卫国突然接到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消息——德国政府表示愿意再交易几次,还是老规矩,用油田换武器。交易你妹啊,早不交易晚不交易,偏等老子把钱花光了才来是什么意思?郑卫国决定先晾德国佬几天。
ps: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本书估计要封很长时间。这样的话再写下去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山人决定接受编辑的建议,快速收尾,然后完本开新书。接下来几章之内将把后续情节用大纲式的手法交待一下,好让朋友们了解故事的后续发展。如果给大家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第四百五十四章 最后的蜜月期
ps: 这一章专门讲武器配置,不喜欢的跳过
1939年3月,小胡子又干了一件令西方震惊的事情——彻底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值得一提的是,常凯申家的二小子以德军少尉的身份参与这次行动。在平行空间里,德军有案可查的至少有50多名中国人参战,实际人数可能更多。不过在本时空里,这些军官除了常小二之外,大部分都被郑卫国要了回来,充当教官或者军官。
另一件比较搞笑的是,参与瓜分捷克的居然还有波兰。早在38年10月,大**就趁着德军占领苏台德区时派兵捷克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当时自诩为欧洲第三陆军强国的波兰,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反而四处竖敌。
像当初沙俄爆发革命之后,大**就趁乱占了不少便宜,甚至对新占领的乌克兰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常言道出来混的,终究是要还的。等老毛子腾出手来搞卡廷森林惨案的时候,不晓得大**们有没有后悔。
更可笑的就是德国吞并捷克时,波兰的表现了。好比一伙强盗跑到邻居家里杀人放火,大**不帮忙不说,反而趁火打劫,结果等德国消化捷克之后,张嘴就把大**给吞了,前后仅用了十七天的时间,然后屠杀了五百多万波兰人,差点儿杀绝。当然,这个时候,大**还沉浸在抢了捷欣市的喜悦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国家已经身陷险境。
郑胡子也没提醒大**。就算提醒了估计那群蠢货政客也不会相信。而且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之后,世界各国都反对,但大**竟然在这个时对中国落井下石。这种垃圾国家让他去死好了。
不过德国占领捷克之后,小胡子也没得意多久。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麻烦也不小。说起还是老问题——石油。这个问题从一战之前到现在,困扰了德国几十年,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本来在郑胡子的“指点”下,德国人在本土找到不少油田,但随后对坦克、牵引车、载重货车等武器装备的调整(把汽油机改成柴油机)以及减少煤炼油,又让石油紧俏起来,由于前面的步子迈得比较大。石油紧缺情况甚至比平行空间同时期更为严重。
汉斯们也不是没有考虑把发动机再改回去。但见识过用柴油机的好处之后,谁还愿意用汽油机的坦克?作为一个机械民族,产品性能总是第一位的。而且运输卡车也不能少,随着闪电战的大战略渐渐占据国防军的主流。对后勤的要求也日益加强。有了载重卡车。谁还看得上马拉大车?
本来还有煤炼油的,但是这玩儿成本太高,产能不足。在发现油田之后都先后停产,改炼钢铁,或者造其它设备去了。总之,产业结构一变,再想调整回去就难了,哪怕领头的是希特勒也不行。
更让小胡子郁闷的是,好基友罗马尼亚再次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本来说好了,打下捷克之后,罗马尼亚的石油就归德国,德国用工业品、粮食、武器去换。没想到英国人再次插手,利用商业手段把罗马利亚的石油全部控制了。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二战前期,英国人企图用6000万美元的高价(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诱使罗马尼亚炸掉本国的油田,但是罗马利亚没有同意。傻子才会同意呢!
当然,英国人也不傻,尤其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现在历史上,张伯伦一直是以一个大sb的形象出现的。其实这家伙不仅不傻,还非常厉害。特别是其用经济手段控制罗马尼亚的石油,干得非常漂亮。
当时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
看着急需的石油一船接一船被拖走,小胡子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更让小胡子郁闷的是,德国的战争机器才刚刚启动,并没有做好与英法全面开战的准备。因此直接翻脸是不行的,还得想其它的办法。
在平行空间里,小胡子最终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让罗马尼亚妥协了,不过中间花费的精力和代价也是不小。现在既然有郑胡子这个路子,小胡子自然要试一试,毕竟德国本土的石油战略价值更大,郑胡子的胃口也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郑胡子也没敢德国人晾太久。实在是装备不足,等米下锅,硬不起来啊!一周之后,郑卫国就与德国新任特使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敲定了交换协议。郑胡子用储量超过两亿吨的油田资料(有水份,德国好开采一点的油田都被郑胡子说的差不多了,剩下开采都比较麻烦,不过总比煤炼油好)跟德国交换一大批武器。
这些武器有新有旧,更多的则是小胡子的战争红利——捷克布鲁诺和斯柯达的产品,以及捷克国防军的装备。武器装备嘛,无非是飞机、坦克、大炮,还有各种设备和轻装备。经过一番艰难交涉,战果如下:
飞机:十架德制fw61直升机。这是福克…乌尔夫公司在1936年推出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实用功能的直升飞机,全长7。3米,高2。65米;自重8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50公斤(一说1024公斤)。这种飞机操控系统设计良好,但当时的德国政府却持反对态度,让为华不实,没能进入工业化生产。
这回郑胡子铁了心想搞些飞机,虽然搞不了空战,但是侦察、火炮效射也需要,特别是绥远、陕北这些地方。有一架飞机比一个团都好使。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被逼无奈。只好向郑胡子介绍了这种“最新产品”。郑胡子一看,竟然还是直升飞机,二话不说应下了,并表示先来个一百架。
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哭笑不得。只好告诉他。根本没有那么多。最多十架,而且也要三个月之后交货,因为福克公司总共才造了两架原型机。好在这玩艺儿结构简单得很。就算造个几十架也耽误不了多久。
坦克:一百辆捷克斯柯达出品的lt35轻型坦克。
前文曾提到过,捷克的军工实力极强,号称欧洲兵工厂。早在二战前,捷克人就能生产坦克,称之为lt35轻型坦克,之后又生产出了改进型lt…38轻型坦克。
别看是轻型坦克,仅lt35的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35mm,远远超过了日军主力战车——97式中战车的25mm。不仅是防护、火力,包括机动力都是非常不错的,德国人甚至认为lt…35的性能相当于3号坦克,这在亚洲就是非常好的装备了。
当然,这么好的装备德国人也想要,在平行空间里汉斯们就曾大量装备。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开始死活不肯,还找了一大堆理由,说这个车不好操控啊,捷克自己也没造几辆啊,日本人会反对啊,总之就是不肯。其实这个车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就是采用了气动换档机构,在当时比较新潮,对驾驶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不过这些坦克郑胡子是打算放在绥远保护物资通道的,在大草原上技术烂一点也不打紧,不怕翻车。
而且数量不够也是假的,至少能拿出两三百辆,历史上捷克自己就装备了138辆,又给了罗马尼亚126辆,还给德国造了219辆(给敌人造坦克,真是不知该怎么说)。因此,郑胡子这回不打算让步,铁了心要把自己的装甲力量发展起来。
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给郑胡子一百辆,外加全套的修理、维护设备,以及备用发动机等零部件。不过只肯给lt35,反正这种坦克在欧洲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至于lt38,巴拉克却是坚决不肯。郑胡子也就没强求,反正在亚洲战场,lt38未必有lt35管用。
野战重炮:50门捷克斯柯达(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
重炮威力大,属于比较敏感的武器,因此德国人表现得非常不爽快。而且欧洲当时大部分重炮都太重,不合适亚洲战场。性能稍微好一点的炮往往就有六、七吨重了。六、七吨是什么概念?当时中国绝大部分承重桥梁都是标明限载1。5吨(看老电影有没有看到过),90年代之前也仅仅是限载5吨。
所以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的驮马制师团(以山炮为主)都比挽马制师团(以野炮为主)进展顺利,因为挽马制师团不仅要同**作战,还得自己修桥铺路。华北比长江流域要好一些,不过5吨差不多也是极限了。再重一点的,搞一大堆六、七吨以上的炮,机动起来真是要了老命了,只能扔到绥远的大草原上去。
见迟迟谈不拢,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担心僵持下去会把交易搞黄了,就主动向郑胡子堆荐了一款炮,即捷克斯柯达(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这种榴弹炮是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于1919年研制的,1924年才开始生产。
当时斯柯达兵工厂的野心很大,想用这种炮代替前奥匈帝国的各型榴弹炮。所以这个炮的数据比较均衡,符合当时多用途炮的潮流。但是此炮没有吸取一战火炮研制的经验,仍然采用的是单脚炮架,造成射界范围太小,一出厂就成过时产品。所以捷克并未装备很多,倒是德国缴获后有使用的历史。
郑卫国一听这玩艺儿在1934年停产了,心里有些犯嘀咕,质疑道:“不会是像上次那种种糊弄人的货色吧!”
糊弄人的货色指的是那种135毫米加农炮,那种火炮虽然纸面数据看起来不错,但是精度、大架强度。后坐力等有问题。这也是包头保卫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不过看了详细资料之后。郑卫国发现这个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确实不错,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足够轻便。比日军现在最好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4。14吨)还要轻一大截,只有3。8吨。二者射程接近,威力也都差不多。
比较搞笑的是。在欧洲。捷克斯柯达(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一出厂就成过时产品。落后了。但是在亚洲,日军性能差不多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却是新锐火炮,无可匹敌。可见当时亚洲跟欧洲的军事水平真的差距很大。很大!
因为这个炮生产不多,郑胡子最后只要到50门,就几乎把捷克国防军装备的炮全部拿来了。此外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还答应帮郑胡子全部换上新式炮架,虽然重量会略微增加,但是性能将更加出众。
压制火炮(加农炮):12门fk16 150毫米重加农炮;50门德制m1917 105毫米加农炮;50门skoda 105毫米vz35系列加农炮。
上次包头保卫战,日军的92式105加农炮利用射程上的优势给**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郑卫国迫切需要一种射程极远的武器来保证阵地的相对安全,否则敌人就可以躲在我军射程之外肆无忌惮地攻击了。
fk16 150毫米重加农炮性能就非常不错,最大射程足有22400米,威力惊人,基本能够满足郑卫国的要求。唯一的缺陷就是太重,超过了十吨。好在绥远那个地方比较平坦,用上专门的牵引车,基本上可以全程机动。
除了这种战略性的重加农炮之后,郑卫国还需要一批轻加农炮。之前引进的德制m1917 105毫米加农炮就非常好,只有3吨多一点,射程上又能压制日军绝大多数火炮。不过这个炮数量不多,而且郑卫国也希望有性能更加出色的武器,于是又选用了捷克斯柯达(skoda)105毫米vz35系列加农炮。
后者是斯柯达兵工厂的新式火炮,性能极为出色,唯一遗憾的就是数量不多,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表示最多凑到50门,而且零部件方面可能还要另行生产。因为欧洲的战场环境不同,105毫米的远程加农炮对德军来说意义不大(他们需要150毫米,甚至170毫米以上的大家伙),所以这个炮只能从原厂库存以及捷克国防军中调用,以后不会再生产了。
野炮:100门德制fk16式75毫米野炮;100门捷克skoda h2系列 105毫米榴弹炮。
前者是由一战时期的7。7厘米fk16na野战炮翻造的,也就是换个炮膛,以及一些零部件。由于一战前后,德国人留下了很多7。7厘米fk16na野战炮,性能已经完全落伍,所以在纳粹上台之后,小胡子让人改装了很多,还向中国出售不少。
让小胡子感到很郁闷的是,这种炮刚刚改装得差不多,就完全落伍了。对于德国人来说75毫米的小炮筒,12300多米的射程实在没什么用。所以这个炮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表现得非常爽快,也不怕日本人发现了,当场就答应给一百门。
skoda h2系列 105毫米榴弹炮是捷克的旧货,他们后来基本上都搞100毫米口径了,但是捷克军队内部还有不少105毫米的炮,其中大部分都是h2系列。这种武器对于德国人来说也是鸡肋得很,而且用捷克的火炮送给中国不怕日本人发现。
山炮:100门斯柯达c6系列75毫米火炮或者同型炮。这个炮一直是第四十一集团军的主力山炮,就不多介绍了。
山、野、加、重、高,五大类火炮。现在山炮、野炮、重炮、加农炮都有了,只剩下高射炮,郑胡子又要十二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门20毫米苏罗通高炮。不是不想多要,实在是德国人自己也很紧缺,坚决不肯多给,倒是轻武器大方得很。
像马四环步枪,很爽快地就答应再给十万条,每条步枪附一百发子弹。然后zh29半自动步枪也给了五千枝,基本上把布鲁诺兵工厂的存货清光了。
当然,这么多武器不可能一次性付清。经过磋商,还是老规矩,一边交货,一边告知油田资料,交一批,告知一批。
得知郑卫国又搞到这么大一批装备,程政委和周参谋长他们都很高兴。只要郑胡子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实际上是最后一笔交易了,等德国人发现大部分油田不好开采,肯定不会再上当。
不过郑卫国也不是没留后手,趁着双方交易正火的时候,郑胡子提议双方联合研发几种武器。此时,平安县兵工厂也陆续研发了不少新式装备,颇具科技含量,像破甲榴弹、碎甲弹、滑膛式无后坐力炮、简易一次性无后坐力炮(铁拳)、火箭筒、大威力火箭弹(装填云爆剂)等等。
这些武器很快吸引了德**工的注意,并专门派了一批专家前来研发。本来兵工厂限于技术能力,大部分产品都有缺陷。德国这批专家的到来,很快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让兵工厂的实力大增。
就在冀察战区与德国人处在最后“热恋”的期间,**在南昌与敌华中方面军又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
第四百五十五章 南北大战方起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大部撤离,只留下冈村宁次的第11军驻守。冈村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大大的狡猾,被彭老总认为是日军中最厉害的对手。他接掌武汉地区大权之后,立即嗅出了危机。
什么危机呢?当时的武汉腹背受敌,北面是李宗仁的五战区,南面是陈诚的九战区(实际指挥官为副总司令薛岳)。
其中李宗仁第五战区兵力雄厚,有6个集团军13个军3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和1个骑兵旅,不过他们控制的区域也很广,包括皖西、豫南、鄂南和鄂西北等一大片国土。
薛岳的第九战区兵力也不少,名义上包括8个集团军21个军52个步兵师,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南部广大地区。
日军虽然占有军力(不是指人数,而是指战斗力),火力,机动力的绝对优势,但控制区域过宽过长,导致被迫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换句话说,日军等于抱住了自己的脑袋,把肚子、肩膀、四肢都留给**去打,而且还要等到**打了才能挥手去挡。虽然以**的进攻能力不见得能打疼日军,但这样终归是极为不利的。
在冈村宁次看来,日军决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效仿当年蜀国的诸葛亮,主动进攻,变被动为主动,抢回战略主导权。
武汉会战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冈村就想顺势攻占江西省北部,但他大意轻敌。挨了薛岳的伏击。在平行空间里第106师团就被打残,这个时空更惨,干脆全军覆灭,还搭上了一个台湾旅团。遭此重创之后,侵占赣北的计划自然泡了汤。
占领武汉之后,冈村又派兵进犯岳阳,企图占领湘北。当时的确给九战区和湖南带来很大恐慌,还导致了“文夕大火”的惨剧。不过由于物资匮乏等原因,这此计划还是中途夭折。
等日本稍稍缓过神来之后,冈村又重新瞄向赣北。并将目标锁定在江西省会——南昌。早在39年初。郑胡子就忙不迭地提醒国民政府,日军的目标会是南昌。常凯申当时虽然恨不得除掉郑胡子,但对这个常胜将军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立马着手布置。后来更是把麾下第一号打将——“老虎仔”薛岳派去镇守。
等到三月份。日军进攻南昌的迹象愈发明了。郑卫国又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自己的“预判”。认为冈村宁次会集结重炮,并派装甲部队闪击南昌。
当时正逢冀中新败,说来也奇怪。双方的关系反而缓和了。常凯申还拍电报告诉郑胡子,叫他不要因为一时挫折而放弃,中央还是信任他滴。郑卫国就把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历史上的真实轨迹)全盘托出,让九战区方面一定要做好准备。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应对方案,很多东西都是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军事手段,放在当时无疑是极具价值。
薛岳虽然对郑胡子的战功很不服气,但对郑胡子判断还是很信服的,因为郑胡子的预测简直比半仙还灵,就没蒙错过。接到通报之后,薛长官立即着手准备,并向军委会申请调来了一大拨防战车武器,其中除了之前就有各种型号的战防炮以外,军委会又紧急向苏联申请了一百挺德什卡大口径机枪。
以往扣扣索索的老毛子这回表现的也挺爽快,二话不说就紧急空运来了一批,款项仍旧算在第二批苏援贷款里面。虽然苏联方面有私心(主要是测试武器的实战性能),但这次行动确确实实给中国帮了大忙。
冈村宁次不知道对手的实力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还是按原计划向南昌进犯。而且这了这次会战第11军花耗了很大的物力和精力,像主攻的第101、106两个师团就足足进行了4个多月的强化训练,以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赣北地区的适应能力,强化官兵对武器使用的熟练程度。
在装备方面,冈村也是花了大力气,足足调来了两个野战重炮旅团。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旅团长内山英太郎少将:野战重炮兵第11联队、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联队长宫田富藏大佐。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旅团长石田保道少将: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大佐。第6旅团所属的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部署在长江下游,但是又调来了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实力不减反增。
除了火炮以外,冈村还将手上的装甲部队全部集结起来,其中包括战车第5联队的“**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2辆,战车第7联队“**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0辆;独立轻战车第9中队的“九四式”轻战车17辆,一共135辆坦克,合编为战车集团,由原战车第5联队石井广吉大佐统一指挥。
甫一交战,冈村就集结重炮对**第一道防线——修水河阵地进行猛轰。在平行空间里,**各部还是跟往常的习惯一样,修筑野战工事。但这种工事应付日军的75口径火炮还成,面对150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加农炮的轰击就远远不够了。
得到郑胡子的提醒的建议之后,薛岳在第一道防线上广布疑兵,正斜面只留下少量精锐隐蔽在坚固工事内,大部队都藏在反斜面。反斜面阵地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意义极为重大。历史上的朝鲜战争中,美军那么强大的炮火都奈何不了反斜面阵地。日军的炮火就更不用提了。
冈村宁次虽然一口气打完了8万多发重炮弹和15000多个毒气筒,但是**大都隐蔽在反斜面工事内,伤亡不大。等日军信心十足地向正斜面进攻时。**又从工事里爬出来迅速抢占制高点,给予日军第106师团极大的杀伤。
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立马下令再次使用重炮轰击,前后共计打掉16万发重炮炮弹,此外还有大量75毫米口径炮弹,却被一线两个军足足抵挡了一个星期(历史上连三天都不到)。这就给薛岳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随后出动的装甲集群也没讨到好,这支部队在过修水河时突然遭到了**空地联合打击。天上是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和所存不多的中国空军,地面上是**最精锐的74军一部,由最善长防守的余程万师长率领。他们手上集中了九战区一半以上的战防炮和全部大口径机枪一百挺。
日军的战车几乎没有防空能力,在航炮的轰击之下,接连被打爆。河对面的战防炮群也是一个赛一个打得凶狠。冈村宁次闻讯后。慌忙调来大量飞机增援。但是别忘了,大口径机枪不仅能打坦克,还能打飞机。一番血战之后,日军不退不狼狈退回。后来虽然在第106师团的增援下夺占了这道防线。但是损失极大。出发前的135辆坦克仅剩不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