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保安团(山人)-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生了一种抗力,试图恢复原来的形状。虽然金属本身的强度能够抵消这种力。平时也看不出来。但在精加工时这种力就会施加影响。导致加工走形。
叶企孙怕郑卫国没听懂,笑了笑,又讲解道:“简单点说。就是机床在制造和搬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物理变化,这些内部变化非常细微,看不见,摸不着,却对机械精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才要摆在外面。”
郑卫国愣了一下,说:“这么摆放在外面,就能抵消这些不利影响?”
叶企孙赞许道:“总司令说得不错!把构件露天放置于室外,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经过几个月至几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给构件多次造成反复的温度应力。再温度应力形成的过载下,促使残余应力发生松弛而使尺寸精度获得稳定。”
原来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会产生热应力(铸造锻造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冷应力(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焊接应力(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等等一系列的应力。机床构件中存在这种力量,就会影响精度。
怎么处理呢?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自然时效法,也就是像汤厂长他们一样把机床扔在室外,任凭风吹雨淋,时间一长,那些“应力”就慢慢消退了。所以在后世的机床市场上,超过五年以上的旧机床很受欢迎,因为这些机床内部应力趋于稳定,保养得好的话,非常抢手,而且往往精度很好,经过电气系统和驱动系统的改造,能焕然一新。
当然,后世的高精密机床都改用大理石或者花岗石床身,因为不是铸造床身,几乎不存在什么应力影响。普通机床也可以利用热时效和振动时效来消除应力,单纯利用自然时效消除应力就比较少见了。这也是郑胡子出洋相的原因。
郑卫国尴尬地笑了笑,问道:“那这些机床还要摆放多久,可别放个五六年,到时候抗战都胜利了!”
叶企孙忙道:“总司令多虑了,去年冬天昼夜温差大,我们测试了一下,应力释放得非常好。这些机床再搁置一两个月就能用了,我们正准备再增加几条生产线呢!”
郑卫国看了仿佛劫后余生的汤鼎臣一眼,沉声道:“唔,这么说我确实是错怪好人了!”
叶企孙忙安慰道:“总司令不必介怀,所谓不知者不为罪嘛!”
郑卫国自我解嘲地说:“无知不是罪,自以为是就不对了。汤厂长,刚才是我错怪你了,请你别往心里去!我在这里向你赔罪!”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
汤鼎臣忙道:“不敢,不敢!哎,总,总座,使,使不得!”
郑卫国打趣道:“有什么使不得!只要你不记恨我,以后继续努力工作,那我这一躬就没有白鞠。”又心有余悸地说:“幸亏刚才没让你跪下去,不然我还得还你一个响头。”
众人都配合地笑了笑,就连汤鼎臣也挤出了一个笑脸。郑卫国见他头发都汗湿了,心有不忍,忙道:“汤厂长,你先回去洗个澡,换身衣裳吧!”
汤鼎臣忙道:“不用,不用!卑职先陪同总座视察,等下回去再洗也不迟。”
郑卫国摆摆手,安抚道:“不用管我。我随便转转就成。你先回去,这大冷天搞感冒了,可就要影响工作了。”
汤鼎臣这才敬礼离开。
叶企孙见状,忙道:“总司令,我来兵工厂也有一段时间了,就由我来给总司令带路吧!”
郑卫国点点头,说:“好,那就有劳鸿眷先生了!”
叶企孙领着大家边走边介绍说:“现在兵工厂一共有个四分厂,即火药厂、冶金厂、子弹厂、枪械厂。火药厂,顾名思议。就是生产各种炸药、无烟火药、压药、黑药;冶金厂冶炼铜铁等金属;子弹厂生产各类子弹、炮弹、炸弹。还兼造地雷、手榴弹等;枪炮厂目前主要是生产各型迫击炮、悬挂式榴弹发射器。另外还新组装了捷克zb30型轻机枪的生产线,预计每月能生产100挺。”
郑卫国眉头微皱,说:“我们现在不生产步枪,枪械类武器中仅造这一种机枪。每月才100挺。是不是有些少?”
叶企孙点头说:“嗯。产量确实不高。不过总司令也别太着急,想当初沈阳兵工厂每月也不过造八十挺轻机枪。等我们的工人再熟练一点,设备利用率就会更高。到时候产能至少能扩大三倍。”
郑卫国点了点头,表示满意。同时期的重庆第21兵工厂在39年大约生产了800多挺,与之相比,每月能在一百挺以上,已经算很不错了,毕竟是敌后。说话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一处大型岩洞,是天然形成,然后又加以改造的,看上去非常坚固,也很隐蔽。起码在空中是很难发现的。郑卫国打量一番,问道:“鸿眷先生,这里是哪个厂?”
叶企孙笑道:“就是刚才说的枪炮厂,前面就是生产zb30轻机枪的车间。”
郑卫国欢喜地说:“好,那就从这里开始参观。”又嘱咐道:“随便看看,不要打扰工人。”
众人忙应了一声。刚进车间,就看见一大群工人在忙碌着,数十台机器同时开工,颇为壮观。不过看着热闹,造出来的东西却不多。动不动就传出来一声“报废”,让郑胡子心里直哆嗦。
叶企孙介绍说:“目前生产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弹簧,二是枪管,材料难,制造也难。特别是深孔加工,废品率太高了!”
所谓深孔就是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10的孔,比如枪管和导气管上的孔。深孔加工时对于刀具的要求较高,同时又难以冷却和排屑,想要观察切削情况也非常困难。简而言之,既要有好设备,还要有好技术,否则一天也就能造出十几根符合标准的枪管来。考虑到捷克式轻机枪还要有备用枪管,一天能造个三四挺就顶天了。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精加工设备我来想办法,你们也要注重管理,提升工人的积极性。我看可以给工人的薪水定一个级别,做得越好,拿得越多。”
叶企孙笑道:“还是郑总司令有办法,不过这样一来,工资成本就要增加不少。”
郑卫国摆手说:“账不是这么算的。只要废品率降下来,成本也就降下来了!”
叶企孙想了一下,佩服地说:“是这么个道理。”
看完机枪生产车间,众人又来到迫击炮车间。这里一共有三个车间,分别生产60毫米、82毫米和120毫米的迫击炮。前面两种型号都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了,120毫米迫击炮因为对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都还在试制阶段。
相对机枪而言,迫击炮生产确实很简单。最难的部分也不过是制造无缝钢管,采用冷轧法,几乎是成批成批地造。特别是60炮,膛压低,对钢材质量要求不高,月产量能够达到足足三百门以上。
叶企孙笑道:“这还是因为人手不够,要是总司令扩大规模,产能还能进一步增加。”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光造迫击炮也不行,炮弹供应也得提上来。不然有炮没弹,只会造成产能浪费。等下你们列出一个统筹方案来,看需要扩大那些方面,需要什么样的物资和人员,我们集中解决。”
叶企孙忙点头称是。
除了机枪和迫击炮以后,枪炮厂的产品还有枪榴弹。以及处于试制中的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和山炮等。郑卫国看了下产品设计和实验,感觉有些过于追求性能,就建议他们搞得简单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拿出几样能用的产品来,然后在生产和使用中逐步改进。
叶企孙毕竟不是专门搞军工的,有些迷惑不解,忙道:“请总司令明示!”
郑卫国解释说:“像无后坐力炮,能够打土炮楼子就行。对威力、射程。还有精度的要求都不高,我看搞滑膛炮就可以了。具体的性能指标,你们可以让兵工厂的卫戍部队实验一下,看多少才能满足实战要求。”
叶企孙忙一一记下。郑卫国根据后世兵工的发展。又提出了几点意见。参观完毕之后。大家又朝子弹厂走去。
为了隐蔽和安全。几个厂区都隔得比较远。子弹厂现在主要生产七九子弹、迫击炮弹、各型75口径山炮炮弹、各型枪榴弹、手榴弹、地雷,另外其它口径的炮弹也在试制当中。其中让郑卫国最感兴趣的还是底凹榴弹。
底凹榴弹大体上和普通榴弹没有区别,只是在炮弹底部有一凹槽装置。炮弹发射后弹头激波运动至弹底部位。强烈的紊乱气流将汇聚在弹底的空气涡流冲散,使其受力更加均匀平稳。同样外形的炮弹,底凹弹的射程可以超过普通弹20%以上。如果能将所有炮弹都换成底凹的话,冀中各炮兵将在射程上对日军产生极大的优势。
更难得的是,底凹榴弹制造简单,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而且由于反冲气流稳定,炮弹的精度也大有提高。
叶企孙介绍说:“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底凹榴弹的制造技术,量产也不成问题,不过这种炮弹的弹道数据跟平底炮弹显然是不同的。要是全换成底凹炮弹,那各炮兵部队的射表也要调整……”
所谓射表,就是为枪、炮、火箭等特定的发射装置连同配用的弹种及其装药号专门编制的,载有射角与射程以及其他弹道诸元对应关系的表册。实施准确而有效的射击和制作瞄准装置的依据,也可作为设计指挥仪的基础弹道数据。
换句话说,没有这个东西,炮兵就没法准确测算射击目标诸元。历史上解放军精精乐道的“大炮上刺刀”,实际上就是迫于无奈的产物。隔远了不知道怎么瞄,就只能抵近轰击了。
郑卫国眉头微皱,问道:“那射表多长时间能搞出来?”
叶企孙解释说:“目前只能通过实验,急不得。如果只有一种火炮也好办,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火炮足有数十种之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制定新的射表,谈何容易?”
郑卫国想了一下,也感到有些棘手,就建议说:“那就一个一个来,日军眼下最重要、最常见的武器还是38式野炮,同时也是我们最主要的压制火力。你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争取让其尽快形成战斗力。以后也照这个思路发展,压制火炮偏重射程,支援火炮偏重威力。”
来到下一个车间,叶企孙介绍说:“这是生产47毫米战防炮炮弹的!”
郑卫国观察了一下,说:“好像产能不高?”
叶企孙点头说:“确实不足,而且我们目前只能造普通榴弹,自制穿甲弹的性能太落后,没有实战价值。”
郑卫国心里一惊,他还指着这种武器对付日军的战车呢!要是炮弹不能自给,一旦用完了怎么办?于是忙问道:“那问题主要出在哪儿呢?”
叶企孙无奈地说:“穿甲弹最重要的就是弹芯,我们造不出碳化钨,只能用钢芯代替,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郑卫国想了一下,后世大概有三类反装甲炮弹,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穿甲弹就是利用高动能和坚硬的弹头强力击破装甲;破甲弹是通过空心装药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形成高温高速的金属射流;碎甲弹最有趣,它是像稀泥巴一样拍在装甲表面,然后像隔山打牛一样震碎装甲内部的零部件,并对人员造成杀伤。
这三种炮弹中,穿甲弹是最好造也是最难造的。说它好造,是因为门槛底。会造子弹就能造;说它难造,是因为想造好很难,光一个碳化钨就能难倒一大批人。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郑卫国决定让专家们试着摸索一下破甲弹和碎甲弹,特别是碎甲弹,制造起来相对简单,只需要较软的弹壳和塑性炸药就行。较软的金属相信冶金组能够搞定,塑性炸药也难不到郑胡子,特种兵几乎都能自己配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c4。当然。对付小鬼子的薄皮坦克用不着c4这么凶残。
叶企孙本来是抱怨一下。没想到郑胡子还真拿出了解决办法,不禁又惊又喜,忙拿笔一下记好。不明白的地方还反复追问,直到弄明白为止。
子弹厂最后一个车间是复装子弹车间。目前复装子弹的工作已经开始向冀中和冀南等地转移。这里的工人大多调到别的车间里去了。
郑卫国看了看。问道:“算上复装的,我们现在每天能造多少粒子弹?”
叶企孙介绍说:“我们本来有一台子弹机,后来八路又送了一台过来。再加上从德国引进的两台,日产最高可达四万发。当然,有时候原料匮乏,达不到这个产能。复装就多了,只要人手充足,至少也在十万发以上。等冀中的复装厂搞好,每天复装百万发也不成问题。”
郑卫国惊讶地说:“这么快?”
叶企孙点头笑道:“不错,自从改成博克赛型子弹以后,产量确实有惊人的变化。当然,主要体现在复装上,新造子弹因为都是一体成形,差别其实不大。”
郑卫国点了点头,心想还得多搞些子弹机来,争取每天新造子弹能达到百万以上,这样就有底气跟日军打大规模的会战了。
参观完子弹厂各车间,叶企孙一伸手,说:“总司令,那我们再去冶金厂看看吧!”
郑卫国想起一事,疑惑道:“子弹炮弹不都是在一起么,我怎么没看到云爆弹的生产车间呢?”
叶企孙解释说:“这种炮弹威力太大,生产过程也很危险,我们就没下放到各车间,而是放在化工组的实验车间做的!”
郑卫国笑道:“哦,原来如此。不知现在能日产多少发?”
叶企孙想了一下,说:“这个不一定,得看原料,原料多的话,每天能造十发以上。主要是云爆剂只能用实验室法制造,没法大规模生产。全靠化工专家自己造,一天累死也造不出多少。”
郑卫国疑惑道:“不能培养一批工人吗?”
叶企孙无奈地笑了笑,解释说:“化工不比其它,没有基础是学不来的。而且这个东西太危险,让缺乏化学知识的人去操作,万一出什么纰漏,只怕整个化学组都被炸没了。”
这个时代偏科的现象极为严重,很多大学生的化学水平还不如后世的初中生。何况大学生也很紧俏,需要的地方很多,不可能全部送来学造云爆弹。
郑卫国点头说:“看来得从后方再要一批化学系的毕业生了。”
冶金厂主要是铜铁两大类,周仁教授他们正在想办法冶炼炮管钢。只是根据地条件实在太落后,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历史上,周仁和他的学生们在云南办起了一所电炉制钢厂,能大量生产枪管钢和迫击炮钢,但高膛压的炮管钢一直没搞出来。
对于冶金郑胡子也不太懂,他冥思苦想一阵,突然想起后世的冶炼技术中有一种叫“电渣重熔”的东东来,就是利用是利用电流通过熔渣时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热源进行熔炼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提纯金属并获得洁净组织均匀致密的钢锭。经电渣重熔的钢,纯度高、含硫低、非金属夹杂物少、钢锭表面光滑、洁净均匀致密、金相组织和化学成分均匀。
简单点说,就是这么炼过的钢性能杠杠的!别说造山炮,野炮,就连后世才出现的超高膛压的坦克炮也造得出来。
本来“电渣重熔”这门技术跟郑胡子这个特种兵指挥官完全不搭界,不太可能有接触。但是郑卫国穿越前,恰好碰到上海某地建造450吨的“电渣重熔”炉,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为了防止敌特破坏,郑卫国作为安全顾问曾去检查过。
周仁当时最拿手的就是电炉炼钢,一听“电渣重熔”几个字顿时眼睛一亮,立马揪住郑卫国,非要问个明白不可。可怜郑胡子哪懂这个,只好捡自己听说过的和看到过的讲给他们听。这些家伙都是技术狂,好不容易碰上新科技,哪肯放过?足足扯了一整天,到撒黑的时候才心满意足地把郑卫国“放回去”。
第四百二十九章 治安肃正
北平,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特务机关长小松源太郎从公文包内取出一张照片,然后上前两步走到桌前,身体微向前倾,双手将照片递上,恭敬地说:“这是我们特高课近期最重要的发现,请司令官阁下过目!”
多田骏随手接过照片,放在桌子上端详起来。照片上是由近及远的一排火炮,足有十数门之多。这些火炮从外型上看应该出自于一战时期。不过保养得不错,看起来还很新。特别是炮身上铭刻着一只怪模怪样的大鸟,栩栩如生,非常引人注目。如果贺老总他们在场的话,就会发现这门炮正是八路军正在接收的武器之一,他们甚至还为炮身上画的是什么鸟而争论过。
“索嘎,这就是支那军的新式武器吗?”多田骏幽默地说:“为什么看起来有着浓浓的克虏伯风格,唔,这个鸟也很眼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
小松源太郎忙道:“司令官阁下说得对,这就是克虏伯1908年式17倍径75毫米火炮,性能跟帝国的四一式山炮差不多。”又上前一步,指着照片上的鸟形图案说:“您看,这个图案就是著名的普鲁士鹰,是德意志的标志。”
多田骏笑道:“索多斯内,怪不得看着眼熟,原来还是我们的盟友。”说完仰起头靠在椅背上,右手放在桌前,几根手指不时敲打着桌面。过了半晌,他突然睁开眼睛。开口问道:“小松君,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小松源太郎犹豫了一下,说:“虽然没有很充分的证据,但我们怀疑德国人在向中国卖武器,而且数量惊人!这已经严重威胁了帝国的利益。”
多田骏眼睛里精光一闪,追问道:“理由呢?”
小松源太郎回答说:“从去年冬季开始,支那人就不断地接到大量的军火,第106师团的覆灭就是遭遇了敌人的优势火力。虽然德国货不多,但是能够同时搞定那么多北欧和东欧国家,没有德国人在里面牵线搭桥显然是不可能的。”
多田骏想一下。点头说:“哟西。小松君,你的判断很有道理。” 又问道:“你们是在哪里发现这些火炮的?”
小松源太郎忙道:“报告阁下,是在晋西北的非治安区,当时一队支那军正护送着这些火炮南下。为此我们不得不主动暴露一名间谍。”
非治安区就是指根据地。另外。日军将巩固的敌占区称为确保区。游击区称为非确保区。
多田骏赞许道:“嗯。为了这个情报完全是值得的。你们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小松源太郎惭愧地说:“很抱歉,阁下,暂时没有太大的进展。不过我们近期将采取一个刺杀行动。或许对您的整肃计划有帮助。”
多田骏摇头说:“刺杀一两名将领不会对战争有太大的影响。”又开玩笑说:“除非你们能把冀中的郑胡子干掉。我统计了一下,发现这一年多殉国的将领有一大半跟他有关。”
小松源太郎有些兴奋地说:“阁下,我们要杀的就是郑胡子!”
“纳尼?”多田骏惊讶地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小松源太郎得意地说:“支那政府似乎也对这个家伙不满,想借我们的手干掉他,我想这对我们没有坏处,就顺水推舟地参与了这个计划。”
多田骏冷哼一声,讥讽地说:“我明白了,这就是支那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忘了内斗。”又建议道:“不过我还是不赞成你们搞暗杀,这对战争产生不了什么根本性的影响。不如借机多发展一些间谍,为我们提供长期的情报。”
小松源太郎尴尬地说:“您说的有道理。可是郑胡子的部队控制很严,特别是他们的司令部,有通讯管制、电台管制、灯火管制、出入管制,甚至纸和笔也属于管制物品,日常所需物品也是统一采购,即便弄到了情报也休想及时传递。而且如果放弃了这次行动,说不定以后都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多田骏遗憾地说:“真是可惜了,我还想在战场上击败这个对手呢!”又摆手说:“算了,圣战和天皇的大业为重,就按你们的方式去做吧,不过事情要办得漂亮一点儿!”
小松源太郎忙道:“哈依!请司令官阁下放心,我们已经拟定好了行动方案,到时候所有的证据都会指向常凯申政府。”
多田骏嘉许地点了点头,说:“哟西!”
小松源太郎离开之后,多田骏又把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山下奉文、作战课长石田道明、情报课长岸古武又门卫、兵站总监铃木三生叫了过来。
“司令官阁下!”几名将领很快赶到,纷纷立正敬礼。
多田骏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说:“诸君,今天找大家来是为了商讨华北治安肃正计划。我刚刚收到情报,支那军又得到了大批火炮。这说明敌人的实力在不断壮大,对于我们的行动将很不利!”
说着又将小松源太郎带来的那张照片和相关资料扔给了几名部下。作战课长石田道明才看了几眼,愤怒地说:“该死的德国佬,竟然背着帝国跟支那人交易,这是对盟友**裸的背叛,不能原谅!”
参谋长山下奉文不满地扫了他一眼,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根本没有道德可言。”
多田骏赞赏地说:“山下君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德国政府为什么要冒着得罪大日本帝国的风险向支那人出售军火?”
作战课长石田道明猜测说:“或许德国人不希望我们太过强大?又或者只是想趁机捞上一笔?不管哪国的白畜都是些贪婪的家伙,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多田骏哂笑道:“哟西。你说得不错!白畜最不值得信任,只有愚蠢的支那人才会相信他们。” 又解释说:“这件事情我已经上报给大本营,我想外交部门会处理的。你们的任务是要消灭支那人,让德国佬的阴谋无从下手。”
山下奉文笑道:“最好能够缴获这些德国货,就当是盟友送给我们的礼物。”其他几名将领一听,都得意地笑了起来。很显然,他们并不把这些武器放在眼里,或者说他们并不把华北的中**队放在眼里,不管他们用的是什么武器。
情报课长岸古武又门卫看了几眼,突然惊喜地说:“索嘎。原来是这样!”
多田骏忙问道:“岸古君。你发现了什么?”
岸古武又门卫解释说:“近段时间支那军各部好像都新添了不少火炮。奇怪的是,我们却一直没能找到它们的运输路线,那些武器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刚才看到这份情报,我才意识到武器很可能不是从南面送来的。”
作战课长石田道明奇道:“不是南面?那还能从哪里运送。西面的黄河渡口可都在我军的控制之中。”
岸古武又门卫点头说:“石田君说得对。当然不可能是西面。而是北面。”
“纳尼?北面?”众人都有些惊讶。
参谋长山下奉文疑惑道:“北面的蒙疆也在我们的控制之中,支那人如何能够运输物资呢?”
岸古武又门卫解释说:“准确的点说应该是西北面,也就是绥远。我怀疑这里已经成了支那人新的物资运输通道。”
作战课长石田道明皱起眉头说:“岸古君。你的意思是支那人先把这些武器送到宁夏,再从宁夏运到绥远,然后从绥远南运?这条路线既遥远又不安全,简直太荒谬了!”
岸古武又门卫摇头说:“不,石田君!我怀疑武器根本就是从绥远来的,从苏联经外蒙直接运到绥远!”
作战课长石田道明吃惊地说:“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古怪的想法呢?难道德国和苏联联手援助中国?”
山下奉文却道:“这不是没有可能!诸君,你们想想看,既然德国和苏联都在给中国提供援助,那么走苏联境内有什么稀奇呢?而且苏联也有大量的德制旧式火炮,这批武器是由苏联人提供的也很有可能。”
多田骏想了一下,说:“嗯,山下君的判断很有道理。这件事情确实处处充满了诡异。岸古君,你们情报课长一定要详查!”
岸古武又门卫忙起身道:“哈依!”
多田骏又道:“不管这些武器是谁提供的,又是从哪里运输的。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消灭这些赖在华北不肯走的支那军。铃木君,这段时间物资准备得怎么样?”
兵站总监铃木三生忙道:“报告司令官,虽然被支那人毁掉了两处兵站,但我们秘密囤积了一批物资,足够再打一次太原会战!”
众人一听,都有些惊喜。
多田骏却道:“这次肃正作战花费的时间会很长,一次太原会战的消耗量可不够。我已经向大本营作了申请,接下来一个月你们还要全力运输。”
铃木三生忙起身道:“哈依!”
多田骏又看向众人,拍手说:“好了,后勤的事情解决了。你们说说看,接下来我们应该从哪里动手?”
……
多田骏等人密议的时候,郑卫国已经率部离开了冀西。他们先是横穿太行山,然后又沿着太行山西麓南下,足足花了三天时间,终于赶到了中条山脉腹地的平陆。卫立煌长官也从驻地洛阳北上,赶来会见。
“钧座!”尽管现在双方的地位已经相差无几,但郑卫国还是以下属的礼节进见了卫立煌。
卫长官显得非常高兴,拍着郑胡子的肩膀说:“哎,你现在不是我的下属了,用不着这样。再说我们是共患难的交情,叫我俊如就行了。”又感慨道:“卫国,西安一别。一晃有大半年没见面了。你这大半年里来,可真是光彩夺目啊!放眼中国也只有伯陵可以与你相提并论了,可惜他这回又捅了个大篓子。”
郑卫国笑道:“总司令也是不差!能守住中条山这个关中屏障,对于华北的形势是至关重要的。”
中条山虽然地形局促,但一地兼关中、华北、中原三地之咽喉,战略地位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在敌必攻,在我必守,这一点日军始终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多田骏不惜花费两年的时间也要拿下此地。
卫长官摆手说:“唉,勉力为之而已。也只能困守一地。没什么可称道的。”
郑卫国安慰道:“只要整军备武,一定能转守为攻。”
卫长官苦笑道:“卫国,你不明白。我这里的情况复杂得很,整军也是束手束脚。不敢轻举妄动。要是能够好好整顿一番。何至于有今日之困境。”
郑卫国笑道:“事在人为嘛!”
卫长官笑道:“你倒是很有信心!”
寒暄一阵之后。两人又就此次反击作战商议许久。大概方略确实下来以后,卫长官又带郑卫国去视察了位于垣曲交界的铜矿。这里原有民间开采的几个小矿,规模都不大。郑卫国插手之后。不仅注入了大量资金,还引进了西方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产量大大提高。而且中条山的铜矿储量很大,不时有新的矿点被勘探出来,总而言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最开始这里只出产铜料,不能加工。卫立煌长官又从后方陆续弄来六台子弹机,目前每天能造子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