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渣夫重生了-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的是,”她说的有道理,不过户部一般不会这么算,太麻烦了,反正也不会差多少,皇上也默认所有人在一起算的,不过年若能有这个想法,证明她还是动了脑筋的,“所以,你的预估是多少?”
“粮食二十二万两、粮种八万两、引渠灌溉修葺五万两、耕牛三万两、农具十万两,搬迁费用二万两,医药补贴五万两。共计五十五万两”
比户部的多五万两,而且还缺了很重要的两项,刘勉之笑道,“郡主只考虑百姓种田,不考虑百姓住家和穿衣么?”
“还有,农具就罢了,为什么还配耕牛?”刘勉之极力忍住嘲讽的语气道,“我们只是赈灾,让百姓活下来,而不是让他们靠着朝廷养活。”以为别出心裁就能博眼球?
“刘大人稍安勿躁,请听我解释。”年若对刘勉之的态度并不以为意,继续对皇上道,“臣女查阅了以往的记录,有耕牛和农具充足的人家,一个青壮可以耕种十亩良田,而且亩产粮食约为五石,而穷困的人家,全靠人力,一个青壮最多只能耕种七亩良田,亩产粮食最多的也不足四石,这样算来,八千青壮,如果补贴耕牛和农具,可多耕二万四千亩良田,每亩五石,就是十二万但粮食,再加上前面亩产的差距五万六千石,一年就可以多产约十八万石的粮食。而耕牛和农具的损耗极少,至少可以使用十年,十年就是一百八十万石,折合银两就是一百二十万两,去除农具维护,耕牛草料看病等损耗费用二十万两,还能盈余一百万两,是否值得?”
十三万换一百万,当然值得了!
围观的众人大部分都没听懂中间的弯弯绕绕,主要是年若算的太快,但不妨碍他们理解结果。
皇上和朝臣们则大部分都听懂了,道理很简单,他们也许想到过,却没有人关注,他们一直都是把所有人丁按照青壮年来算,人均耕地七亩,粮食产量四石来算,从来没想到这么小的一点改变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差距。
但凭着一点来说,虽然增加了预算,但思路却非常漂亮,而其中的计算量也比他们平常的算法要多一半!
“好!好!!”皇上大赞。
刘勉之脸色发黑,左相为避免他太过难堪,出列问道,“郡主为何要算搬迁费用?而且具老臣所知,兵祸之后,南黎百姓十不存一,以为战争的缘故,房屋大多毁坏,财物也基本都耗光了,总不能光考虑耕种。”
刘勉之脸色好了点,有个好点子能如何?还不是漏了重要的内容?
年若笑笑道,“就像刘大人说的,我们只是赈灾,是让百姓活下来,而不是要养活他们。”
刘勉之刚刚好起来的脸色又黑了下去,他直觉年若是在讽刺他。
年若确实是顺嘴刺他一句,就又继续道,“修葺灌溉水渠要不少银子,而这其中人力花费占据一大半,这些银子是给谁赚了?”
李姑娘早听的入了神,听到年若提问,立刻回答道,“百姓。”
“对,是百姓。”年若道,“灌溉的水渠百姓们每年都要修葺,都是以服役或者自发的形势,毕竟事关粮食产量。所以证明百姓们在耕种之余,是有时间去修葺水渠的,那么如今就用雇佣的形势,百姓们来了,银子让百姓们赚回去,就够解决他们基本的房屋和穿衣问题了。”
“好好好!”皇上又是一阵赞叹,他们还真没想过银子流通起来之后带来的变化问题,这个思路也非常精妙。
“至于搬迁,这个也是必须的。”年若接着道,“兵祸之后,方圆几里都见不到一个村庄或者一家人,只有人们聚集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这个不少女眷听懂了,毕竟年若之前的故事让他们感触颇深,如今朝廷就应该扮演那个秀才孙女的角色。
“另外……”
“哦?还有?”皇上已经从一开始的随便看看,变得非常感兴趣。要是朝臣们都像她这样条理清楚的解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觉得他还可以干个几年。
“按照以上这些预算,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又免去赋税,明年淮明郡就不需要朝廷继续拨款赈灾了,到第三年,按照后黎如今的赋税计算,便可收取税银五十五万两。”
“不过,这是能够正常春耕的情况下。按照以往的记录,春耕每迟三天,粮食减产十分之一,若迟过十天,明年就需要继续赈灾,收取赋税的时间就需要再推迟一年……”
年若站在大殿中间侃侃而谈,态度大方,思维敏捷,主意又新颖实用,对于任何人的问题都对答如流,在座众人无不被她吸引,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让人心生向往。
我也想象她一样。
在场不知道有多少人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尤其年若带来的七个人,亲自参与其中,体会了那种工作的乐趣,此时再看着自己的成果绽放出炫目的光彩,只觉得胸腔满涨。
便是抱着来吸引太子注意的宁穆芷和钱微,也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人生至此,第一次体会到这样的满足感。
……
“详细的数据和预估过程,臣女已经都记录出来,请陛下和太子查阅。”汇报完之后,年若呈上奏折。
“快,快呈上来。”皇上都忘记要静养的问题,因为这个时代的教育和观念问题,从来没有人把这些事情量化,并做成系统的数据清晰明了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无疑是一份非常漂亮的预估,它把你需要付出什么,然后能获得什么,甚至错过什么,会损失多少都清清楚楚的列了出来,让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动力。
皇上看着奏折,安亲王也忍不住凑上来,皇上看到他的样子,不由失笑,往他那边递了递,凑在一起看了起来。
安亲王看着一点都不意外也不着急的太子道,“怪不得太子一点都不急,原来你在南黎的时候每天都看这样的奏折啊。”真令人羡慕,这多省心啊。
太子微微笑起来,眼底却有掩饰不住的得意,怎么也是他徒弟不是?
羲和长公主看着下面慧敏郡主发光的眼睛,笑道,“忽然有些羡慕慧敏了,若是再年轻个二十年,我也想试试。”
“大姐在说什么。”姬星渊笑道,“学无止境,便是再晚个二十年,您想试也可以试。”
羲和长公主横了姬星渊一眼不以为意,心里却决定如果女儿想做,定然全力支持,这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这其中的见识和格局可见一斑。
所以这位晋江郡主身为女子也拥旷达的胸襟,生而为人,这样走一遭,才觉不悔。
毫无疑问,这场比试年若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户部尚书思路的问题暂且不说,他的计算量比年若小多了,但速度却慢了那么多,任谁都没办法昧着良心说年若不如户部。
当然,另外一个赢了的人是太子姬星渊。
本来这非同寻常的比试就备受关注,结果出来之后自然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左相和吏部尚书的脸色有些不好,太子赢了,他以后就麻烦了。
刘勉之就更别说了,一部尚书,被个女人衬托的无能至极,怎么想都不痛快,出宫后就觉得头痛欲裂。
第二天还真就病了,他倒是非常想称病在家不出门去丢人,但想着别人会说他输都输了,再输不起恐怕大家都会笑他没胸襟,就坚持去上朝了。
好在这一天是小朝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众人见到他也没露出什么异样,毕竟昨天的事情,其实不是刘勉之做的差,只是晋江郡主厉害罢了。
很有危机意识的朝臣们其实并没有功夫取笑刘勉之,而是得担心太子会不会以此为由头挑剔他们做的事情。
听说在南黎的时候,晋江郡主还做过很多其他事,要都是这个风格,他们怕要招架不住。
上朝的时候,众人都绷紧了神经,大家都以为太子会乘胜追击,刘勉之都做好了挨骂的准备,结果太子殿下却和颜悦色,竟然还为他找理由。
“晋江郡主是因为在南黎的时候被逼出来的,事实上,如今也就出了她这么一个人,卿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还是抓紧把预算做出来。”
这次刘勉之不敢顶嘴了,便是熬夜通宵,他也得把活儿做完了。
“之后我会让晋江郡主来协助你们,她的法子做起事情来比较快,算的也全面。”
来了!就知道!
吏部尚书武宏深立刻开口,“这恐怕不妥。”
吏部尚书对于太子的用人上也算了解了,他根本不在乎你男女老少,只要能用就用。但这样下去不得乱套?
本来让户部尚书和一个女人比试他就很看不惯了,但当时左相自己上去都没劝服太子,他们就想着就让太子胡闹一次,待事情搞砸了,他以后就不敢乱来了。谁知道事情竟然出乎意料。
今天绷的最紧的除了刘勉之就是吏部尚书了,他觉得有了好的开始,以太子的性子,恐怕接下来就要求让晋江郡主做官了。
这件事情他坚决反对。已经领教过太子的狡猾,吏部尚书决定用严防死守的办法,但凡太子提起郡主的事情,一律反对!
第123章 入驻户部
“这是户部的事情,武卿觉得哪里不妥?”太子道,“昨天你应该也听见了,春耕晚一天,就会有不少的损失,武卿觉得什么问题能够比得过百姓的生死存亡?”
照理说刘勉之应该站出来声援武宏深的,不过刘勉之昨天已经够丢面子了,今天再贬低晋江郡主反而显得他心胸狭窄一样,他自然不能开口。
“郡主千金之躯,不好混在官员之中,而且朝廷办公的地方,也不好让外人随意进入。”武宏深道,“老臣知道郡主的法子好,那就让郡主教给大家便是了,想来郡主忧国忧民,应当不会藏私。”
户部侍郎立刻附议,他是非常希望晋江郡主来教教他们,昨天她做的折子也传给户部看了,反正他是心服口服,而且按照上面的分析,晚一天就是一天的损失,晚耕种十天,就要推迟一年收税,一个郡五十万,五十一个郡就是两千五百万,多大一笔进账啊,怎么能不着急?
啧啧,小看这老头子了,还真够无耻的,可惜还是太天真了,想偷师也要有那个本事才行啊。
“郡主的算学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昨天你们应该领教了吧,她一个人可抵十人。”太子笑眯眯的抛出了诱饵。
武宏深想,果然是想让郡主常驻户部呢,那怎么能行?
“加派人手就是了,总不能一直靠着郡主。”哼,就是不让你得逞。
“可!武卿打算如何加派?”
“反正郡主不……”武宏深没想到太子竟然如此痛快的答应下来,一时间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又隐约觉得不对。
“正好说起吏部的事情,朝廷现在官职有多少空缺?”太子问道。
武宏深做事还是比较认真的,立刻回道,“南黎五十一郡空缺七百五十六人,”那些女人、商户之类暂代的,全都要替换下去!“北方空缺一百二十三人,共计七百七十九人。”
“嗯,人确实不少,这些需要尽快补上,像户部这种要马上加派人手,武卿打算如何做?”
马上加派?武宏深警惕起来,谨慎的道,“往年待缺的进士有三百余人,已经开始分派,今年加开了恩科,待年底,就有充足的人手进来了。”
“年底啊,”太子语气淡淡的,听不出赞同还是不赞同,“恩科往年录取多少人,今年打算录取多少?”
“往年录取二百人,今年急需用人,条件放宽,录取四百人。”武宏深道,“加上如今待缺的进士,人手差不多就够了。”
“原来武卿用人不看能力啊,什么人都能用?”太子问道,“你的录用的标准是什么?男人,读过几本圣贤书就可以?不管他能不能造福百姓?”
这帽子扣的可就大了,武宏深气愤道,“太子殿下何出此言!”
太子殿下跟他认真分析,“先不说南黎,北方空缺职位一百二十三人,但仍有三百多进士待缺,可见这些人不说惊才绝艳,能力上是有问题的,对吧!”
“这……”武宏深一噎,无法反驳,进士是一种荣耀,但并不代表有能力,事实上,每年考上进士的人中,确实很有多人并不适合做官,所以才会待缺,其实待缺只是说着好听,实际上就是止步于此了,他们可能更适合做学问。
“恩科依旧通知的是北边各地,南黎那么大的地方,卿也没做准备吧……”
“南黎各地还一片混乱,无法通知……”武宏深擦了擦额头,“而且南黎刚刚收复,情势复杂,老臣以为,并不适合让他们参加科举。”
“看来武卿也知道南黎情势复杂。”姬星渊依旧是一贯的温升细语,吏部尚书却像察觉到危险的小动物一般,背后不自觉的绷起来。
“情势复杂难道不是需要更有能力的人去管么,”太子道认真的反问道,“武卿你却一边取用没有能力的进士,一边降低条件取人,往年便是严格筛选录取后都会筛下去一部分不适合做官的人,可今年卿却要用这些能力都不确定的人去统管情势复杂的南黎?”
“卿是不是觉得孤收复南黎收复的太简单了,想再让孤出征一次啊!”太子温声反问。
“老臣不敢!”武宏深吓得立刻跪下,“请太子殿下明鉴!”
“孤明鉴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武卿见不得后黎好啊。”姬星渊坏心眼的继续给他扣帽子,“灾荒的时候,一个县令都能导致一地起义,众卿应该都知道吧?南黎本来就朝政不稳,摇摇欲坠的维持着表面的和平,说不得还有多少南黎朝的簇拥着等反扑呢,这种情况下,稍有不慎南黎就会故态复萌,武卿却要送那么多破绽过去,让孤如何信你?”
“或者让众卿来说说,你这法子是否稳妥?!”太子扫过下面众臣。
众人面面相觑,太子这一分析,人还真不能乱用,尤其南黎之地,尤其要慎重……
“殿下,臣有一个法子。”太子太傅站出来道。
“什么法子?”太子感兴趣的坐直了身体。
“昨天晋江郡主做事我们都看到了,”太傅道,“如果单论做某一项事情,并不需要熟读四书五经,只要在某一个领域擅长即可。”
“最重要的位置上放有能之人,其他人皆听其调配,如今北黎有不少经过磨砺的官员,可以提拔上来,再招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暂缓如今的局面。”
不枉他的一番布局,大家的领悟力还是挺强的么,这不就知道专业和分工的重要性了?
这个时代只要出头的大部分都是全才,科考之后才根据性格或者机遇等情况决定往哪个方向发展。
厉害是厉害,但对于人才的利用率太低了。
这一点要改变,女性的地位也可以搭着顺风车一起来做,虽然后者可能会有波折,但总要有人去努力。
“此法大善!”姬星渊赞道,“众卿以为如何?”
众卿能如何?吏部尚书还跪着呢,他们又想不出更好的法子,而且这法子暂时看不出什么问题,所以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你们回去拟个章程,赶紧招人。”
最后,太子又看向刘勉之,“户部这边,孤有意请晋江郡主协助你们,你们自己以为如
何?”说到这里笑道,“你们一群男人不会跟个女人计较吧。”
这根本不是跟女人计较的问题!吏部尚书明知道太子再偷换概念,但还是没防住!实在狡猾!
太子都这样说了,刘勉之能如何呢?自然是应下了。
就这样,年若虽然没有明确的官职,不参与朝会,但却入驻户部开始处理事情。
对外来说,这是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但其中滋味只有年若自己知道,户部的几位官员在她身上丢了面子,能不记恨已经是好的,自然不会给她好脸色。
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们把年若需要的数据都整理出来,全都丢给她去算。
所以虽然外人看起来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光,但就是现代职场之中,新人入职都会经过一段苦累的日子,更何况在她不被人待见的情况下,同时还遭遇了职场冷暴力。
好在年若早有心理准备,虽然待在户部的时间没人理会也没人跟她说话,但他们给的数据充足,也没故意捣乱,她也就知足了,一整天都埋头干活儿。
头疼了出去休息他们也不会管。
第二天中午,年若正在核算,户部一个主事忽然进来叫她,“郡主,邵将军来了。”
“我知道了,谢谢。”年若惊讶过后,谢过对方,才发现已经中午,该吃午饭了。
出门就见邵元松在等她,“你怎么来了?”
邵元松道,“户部这几日辛苦,来犒劳一下大家。”
年若挑挑眉,跟着邵元松一起进了偏房,这里是平时他们用午饭或者休息的地方。此时已经摆了一桌菜,看菜色价值不菲,户部几位官员见两人进来,起身道谢,这两天刘勉之身体终于撑不住去休息了,户部侍郎代表大家拱拱手道,“邵将军破费了。”
说实话,玉琼楼的菜,他们这种级别的官员也是难得去吃一次的。
“别客气。”邵元松笑道,“邵某也是有事相求呢。”说到这里轻轻的拍了拍年若的肩膀,“郡主虽然在南黎的时候帮忙处理一些事情,但当时情况特殊,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如今承蒙太子殿下看的起,让她来帮忙,不过第一次是正式和大家一起做事,怕是什么都不懂,如果有冒犯的地方,邵某在这里替她道歉,若她有什么不懂的,邵某就在这里厚脸皮托大家对她多多关照了。”
邵元松说完,众人都有些羞愧,别说关照了,他们就差明目张胆的排挤了。
好在年若也撑得住场面,知道邵元松的一番苦心,也拱拱手道,“给大家添麻烦了。”
年若说完,在座几人心里更是过意不去,亏他们还是大老爷们,却还没有个女人心胸宽广,实在惭愧。
“郡主说的哪里话。”户部侍郎脸色微红,“郡主来了,我们不知道省了多少事情呢。”
他这话说的不假,亲身体会之后,才体会到这位郡主有多能干。本来他们还以为对方那么漂亮的赢了他们,又是太子特地派来的,对待他们怕是会嚣张、看不起或者任意指使,谁知对方来的之后就埋头干活。
当初比试时的郡主自信又锐利,在户部工作的郡主却谦逊而低调,甚至对他们的冷落和排挤也不计较……
再看看邵将军对郡主那无微不至的照顾,明明千金之躯,又被人捧在手心里宠着,如果不是真的一心为朝廷,又何必来受这些罪呢?
想想他们的所作所为,技不如人就罢了,还要暗暗欺负人家,简直是小人行径,几人羞愧不已。
邵元松走后,他们对年若的态度好了很多,可能是第一次有职场女性,他们不太知道该如何相处,但是其中的善意年若感觉到了……
等户部尚书回来,就看到户部官员们和年若和平共处的场面,差点又气得躺回去。但他心里就是再生气,也不好跟一个小姑娘计较,没得让人说没气量。
于是只能憋着气看着年若和大家越混越熟悉。
第124章 专项科考
邵元松连续给户部送了七天的玉琼楼的酒菜,因为刘勉之平常也不跟大家在一起吃,所以他那里还单独送一份,吃人嘴短,看在这些饭菜的份上,他们对年若的态度愈发好了。
相应的,年若也开始教众人一些计算技巧和方法。这个时代能科考出头的,先不说做官如何,学术和脑子都是没有问题的,缺乏的只是经验和技巧而已,年若稍加点播,倒是叫几个人对算学又提起了不小的兴致。
七天之后,年若已经在户部如鱼得水,不过南黎的预算已经算完了,接下来的事情年若就不管了。
年若要离开的这一天,众人倒是生出些不舍来,对于他们来说,新的做事方式带来的新奇感和成就感让他们非常满足,相比起来,以前按部就班的日子感觉好浪费。
估计太子自己都没想到,年若的到来还起到了“鲶鱼效应”,至少就户部来说,工作效率比以前不要高太多。
“专项科考就要开始了,郡主可以去考算科,到时候还能回咱们户部。”户部侍郎建议道。
“对对对,侍郎说的对。”有个主事附和,“以郡主的能力咱们还会再共事的。”
年若有些感动,虽然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原因,他们一开始对她抱有偏见,但却没有故意欺负过她。
几人正说着,户部尚书刘勉之走过来,咳了一声,冷声道,“好好考!”
年若愣了一下,不知为何眼角有些发酸,大声笑道,“是,大人!”
刘勉之先是被吓了一跳,然后冷哼直接离开了。
户部侍郎和几位主事都笑起来,年若也开心的大笑,众人看不到的地方,走在前面的那个干瘦中年男人,嘴角也微微勾起,眼底渗出一点笑意。
罢了,如果能像这位郡主一样,家里的小女儿想考就去考吧!
是的,再过一个月,专项的科考就要开始了。
姬星渊行事向来要求高效率,接触了一段时间,众臣已经摸清了他的脾气,自然不敢怠慢,所以他提出建议的第二天吏部就来跟他商量章程,第三天吏部的章程折子就出现在姬星渊的案头。
姬星渊看了折子,觉得武宏深除了男权主义严重之外,工作能力还是可以的。
他提的意见基本上全都采纳并加以完善了,初次考试设置了法科、算科、刑科、农科、水利科五科。
考试的形式在科举的方式上做了简化,只考一天,每科考两门,第一门就是基础,不说四书五经,基本的识文辨字还是需要的,再有就是一些君子之道。
北黎非常看重这个,所以他的官场要清明许多,那些官员或许固执,或许有私心或其他小心思,但刚入官场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品行正直之人。
之后就是对应各科的专业科考。
吏部还对录取之后的流程进行了完善,就是即使录取了也不代表万事大吉,如果三个月内有一半以上的官员觉得不合适,开除走人,虽然会享受对应的俸禄,但没有对应的福利,不属于正式官员,除非能力出众,才能转为正式,否则随时能被赶走。
所以说吏部也很能耐啊,这不是试用期和合同工都搞出来了么?姬星渊觉得挺好,就通过了,要求加快筹备起来,可以先在京都范围内试验一次,如果没问题,就下达到地方,地方上每三个月考一次,考上的送上京城,京城这边再考一次进行最后的确认。
虽然不如科考,但也非常严格了。吏部尚书从头到尾做下来,想通了许多事情,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科举出来的全能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上去,打杂的活儿就交给专才去做,利用很合理。看来太子还是很有想法的,以后可以多考虑考虑。
这边吏部尚书刚放下心来,就听太子殿下提了最后一个要求,“男女不限、老少不限。”其实正常应该还有个身份不限,但也知道不太可能,没有哪家主人会让下人来考试,推行女子考试就已经很难了,还是循序渐进吧。
但即使这样这样吏部尚书也要气晕过去了,亏他提防了那么久,没想到太子在这儿等着他呢,吏部尚书觉得太子有辩才,他说不过,所以准备以死劝谏。
结果在他准备撞柱的时候,太子殿下施施然的道,“太好了,孤本来还不知道怎么安排晋江郡主呢,武卿就体贴的准备给孤誊位置了。”
晋江郡主做吏部尚书?那后黎岂不是要乱套?对朝廷深深的担忧阻止了吏部尚书寻死的念头,并表示一定要在这个位置上做到老!
邵元松跟年若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年若笑得不可自抑,没想到她还有这样的威慑力,太子殿下也太坏了。
不管吏部尚书的激烈反对,太子殿下首次将笑眯眯的表情换成了认真严肃,“蔡氏的算盘,那天你们也见识到了,你们在座的诸位有一个能比上她么?”
“还是说,你们害怕女人比你们强,要靠着打压别人才能保住你们如今的地位?那孤以后是不是不要让你们冒头的好?”
吏部尚书捶胸顿足,他就说太子殿下有辩才,他们跟本说不过!
说不过就只能照办!
自从太子殿下监国之后,京城里似乎就没有消停过,先有晋江郡主和户部的比试,后有郡主进户部和老爷们一同做事,如今又增设了专项的科考,不论身份、不论性别都可以参加!
皇榜张出,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要求全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百姓们见识不多,对新鲜事物大多处于观望的状态,只有少部分大胆的人出来碰碰运气。
而京城上层的圈子中,那场晋江郡主和户部的比试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此事反对的人挺多,比如吏部尚书府,虽然他全权负责这件事情,但因为是被逼的,不能明着反对太子,还不能阻止自己家族的人去么?武夫人亲自去宣扬反对一番,众人总要想想,吏部尚书自己都不看好的事情,还是有风险的。
最重要的一点,“晋江郡主能抛头露面是邵将军愿意宠着,未出嫁的姐儿们能保证这不会影响自己的婚事么?出嫁了的姑奶奶们,这样做了,万一丢了脸,婆家能容得下?还是想学柳先生一样,面上风光点,以后孤苦一生?”
“男人们寒窗苦读,又有见识,试试无妨,你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顶多听些话本故事,儿戏一样去考试,确定不是去丢人?”
其实这些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声音,可火种已经燃起,也许有很多人在其中犹豫挣扎,但总有人接过它,将它传承下去,慢慢壮大。
熙和长公主在听到专科科考的消息后,立刻请了先生来给慧敏郡主讲学,李姑娘回去后就被父亲特许和书院的学子们一起读书,甚至文元伯世子特地为夫人收拾出了一间书房;身为商户女的蔡氏家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知道她见到了太子,能为朝廷做事,这就是莫大的荣耀,足够了……
户部尚书府,刘勉之最小的女儿接过父亲递给她的书册一脸不可置信,她还害怕父亲面子上过不去,私下里悄悄准备呢。毕竟父亲输给了晋江郡主,很是发了一顿脾气,还气病了。
当反应过来父亲竟然支持自己之后,甚至忘了矜持一下子抱住父亲哽咽道,“谢谢父亲!您真是天底下心胸最宽广的人了!”
从未享受过小女儿撒娇待遇的刘勉之身体不由一僵,但暖意也不可抑制的从心底溢了出来,破天荒的拍拍女儿的头道,“好好学,考不上可不怪我。”
“是,父亲,我会努力的!”刘三姑娘兴奋抱着书跑了……
刘夫人担忧的道,“你怎么会突然让她去考?难不成还真让她去做官?”
刘勉之看着夫人竟然担心女儿考上之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