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岳家军开战以来的连番胜利。李成一点都不感觉到意外,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想当年老子被岳飞打惨了,如今也该轮到你们了。”
对于这次王贵的进攻,李成一早就拿定了主意………………先试一试再说,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
对上岳家军,这样的策略没什么值得羞耻的。
当然,李成之所以愿意试一试,是因为这支岳家军不是岳飞亲自带队的缘故,假如是岳飞亲自领队,他李成早就弃城而逃了。
王贵为了争取时间,在二十九日深夜全歼郑州的金兵之后,连夜向洛阳进发,在七月初一日,距离洛阳六十里处安营扎寨,略作休整。
再强也是人,不可能无视疲劳,连续作业。
可就在这个时候,洛阳的金兵出动了。
李成毕竟是李成,能够与岳飞纠缠了那么多年而依然屹立不到,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李成的能力所在。
而李成精心挑选了这样一个时刻前来挑战,确实让王贵感到有些头疼。
曾经听说过一句名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
这句话套在如今的李成身上,绝对是恰到好处。
李成不错是趁王贵百里奔袭、强弩之末时发出挑战,迎来的却是他军事生涯里最丑陋的一场失败。
对于李成的挑战,王贵毅然放弃了休整,整装出动与洛阳城的金兵决战。
可事情的发展让李成大吃一惊。
这一场仗,王贵让副统制郝晸率领着所有的步军当先杀出,张应和韩清两位统领带着为数不多的骑兵左右掩护。
一个时辰,仅仅一个时辰,疲惫不堪的岳家军居然冲垮了洛阳城金兵的防线,对金兵进行一面倒的大肆屠杀。
李成一败涂地,勉强逃回洛阳城里。随即紧闭城门,虚弱地躲在城墙的背后,说什么都不出战了。
第二天清晨,休整过后的岳家军逼近洛阳城。郝晸叫人骂阵,城中无人应答,便直接下令攻城。
可问题是。等岳家军的敢死队员们登上了云梯,爬过了城楼之后,依然没有发现任何金兵守军。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莫非李成又有什么阴谋?
王贵和郝晸都纳闷了。
后来派斥候到城里一问百姓才知道,李成和他辖下的守军在昨晚连夜逃跑。部众脚步轻轻,马摘铜铃,并没有惊扰熟睡的岳家军。
如此一来,洛阳城不费一兵一卒就落入了岳家军的手中。
郑州和洛阳这两场胜利的意义非凡。即便抛开政治、心理等影响,单从军事上看,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岳家军北伐行动的一次极大的飞跃。
岳家军没有按部就班地从颍昌开始一步步地强攻进去。而是分头行事,一下子突入到金兵的腹地,从内而外、让局势豁然开朗。
这时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岳家军已经对开封形成了三面包围。
………………西南方向的颍昌府,南面的淮宁府、西北方的郑州、洛阳,唯独正北面空虚。给金军留下了后路。
这一招在兵法上有个名堂,叫做“围三阙一”。
韩常和翟将军分别丢掉了了颍昌府和淮宁府,实在没地方可去,只好一狠心跑回开封城去见完颜兀术,请求恕罪。
迎接他们的是一顿让人皮开肉绽的柳条。
最近完颜兀术用柳条打人打上瘾了。顺昌之战前后打了两顿,现在又狠狠地打了一顿。可问题是,打了之后于事无补。该失败的还是继续失败。
传说之中,韩常还因为这一顿打,而开始有了背叛之心。
怎么办才好?
岳家军的咄咄逼人确实让完颜兀术十分担心。
如果按照一般的力量对比分析,眼前的这一支岳家军实力强横,根本不是他完颜兀术目前拥有的力量所能够匹敌的。
只不过,在完颜兀术心里还有着一丝期盼。
之前失败的部队全都是以前伪齐刘豫的旧部,虽然配备了金国的中高级军官,但士兵大都是汉人,他们缺乏进取心和战斗力的低下是公认的。
假如派出一支全部都是由女真战士组成的骑兵部队,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
想当年。“女真士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假如用一支力量超群、装备良好的纯女真骑兵大队,去冲击岳家军相对弱势的部队,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
基于这样的考虑,完颜兀术决定亲自出马。而他的主攻方向就是颖昌府。
为什么完颜兀术会选颖昌府。
看时间,那时正是张宪、牛皋、徐庆合兵攻克淮宁府的后一天。剧战之余,相距百里,张宪他们不可能及时回军颍昌。
也就是说,完颜兀术估计颖昌即便不是空城,守军也不会多。
就这样,完颜兀术带着六千精锐女真骑兵,以及韩常、邪也孛堇等多员猛将,从开封府出发,旋风般朝着颖昌府而去。
完颜兀术的速度确实很快,以至于不知道有岳家军已经抵达郑州,快要摸到他的后背去了。
颍昌城这时驻守的是岳家军的踏白军统制董先、游奕军统制姚政。
总体而言,这两支部队在岳飞麾下的十二支军中战力偏低。
游奕”,亦作“游弋”,意为无目标地的巡游。
“踏”,即检踏,是勘察、搜查的意思。白,是薄的假借字,意思是“草木丛生,交织,不可进入”。“踏白”二字合起来,就是“查察敌人隐伏”之意。
这两支部队,在性质上相当于现代的侦查兵队伍。
岳飞把他们安排在这里,只是用他们来守城,并且保护张宪等人的侧后。
可就是这样两支军队,在得知金兵临境之后,做出的决定是出城迎战。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复当年之勇
从靖康之变开始,金国和宋朝已经开战了十几年。
在这段漫长而又痛苦的岁月中,金、宋两国之战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战争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遭遇战、伏击战、平原攻城战、山地战、海战、等等等等。
但是,假如单从战争的公平性而言,排列在首位的,肯定是发生在绍兴十年的岳飞第四次北伐中原之战。
无论是金兵还是岳家军,无论是攻是守,战争的地点全部都是发生在城外的郊野,没有哪一方会据险而守,占对方的便宜。
金兵这样做较为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一直都自诩为马背上的民族,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在马背上解决。
但岳家军呢,为什么他会采取与金兵一样的战术?
这就是岳飞的自信了。
经过多年残酷的战斗和艰苦的训练,岳飞相信,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临场的指挥调度,他一手带出来的岳家军已经胜出金兵许多,即便是在郊野外相遇,岳家军同样能够打败金兵;而且,以金兵最擅长的方式来打败金兵,更能够打击女真人的士气。
基于这种自信,岳飞对麾下的将官放权,允许他们在野外与金兵作战。
所以,这才有了董先、姚政出城迎敌的故事。
只不过,董先、姚政对阵完颜兀术和韩常,怎么看都有些别扭。
原因是,完颜兀术与韩常对上董先加姚政,金国的拐子马骑兵团对上游奕军和踏白军,无论在什么时候,从什么角度,这都是不等量的两个对手。
作为一代名将,完颜兀术的对手无论如何也应该是岳飞、韩世忠、又或者是吴玠两兄弟这些人。
而这次,完颜兀术居然自贬身价,亲自带队去偷袭岳飞的部下。岂非可笑。
可是,就这样的一个阵容,在激战了一个时辰之后,落荒而逃的居然是金兵,而带头逃跑的竟然是他们的主帅………四太子殿下完颜兀术。
在这一场战役中,场上最为神勇的当然是踏白军的统制董先。
他身先士卒,先是接连挑落了金兵的数员大将。再用飞刀扎中韩常的左臂,然后一个照面吓退了完颜兀术,在金兵阵中冲杀了几个来回,等等。
当然,董先也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表现。
在绍兴三年,他董先就曾经在无名桥上。单人匹马拦住了李成的十万大军,让李成的十万大军进退两难。
而这一次,受伤害的由李成变成了完颜兀术。
与董先和岳家军的勇猛相比,金兵的表现就逊色多了。
在双方的较量中,金兵不但在力量、身体反应、甚至是金兵最为自豪的骑术方面,一面倒地输给了岳家军。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让完颜兀术感到十分的困惑和不解。
要知道。完颜兀术这次带出来的骑兵都是清一色的女真人,而不是那些胆小懦弱混饭吃的前伪齐士兵,其中有很多女真战士都是身经百战之辈,怎可能出现如此大的落差?
这个问题,不但完颜兀术弄不明白,也同样困扰着几百年后的康熙大帝。
完颜兀术的子孙们经过几百年的蛰伏之后,在清顺治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四四年时再度入关。
才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到了康熙大帝的前期,八旗子弟兵的实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惨不忍睹的程度,让康熙大帝不得不依赖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
到了雍正时期,严苛的雍正皇帝认为这是旗人生活太舒适的缘故,所以发布和组织了当时的“京旗移垦”运动简单地分析,那些凶狠残忍的女真人,在抢掠了辽国、宋朝的无数金银财宝和年轻美女之后。已经安逸舒适地生活了十几二十年。
哪怕是强悍如女真人,在酒色的滋润下,在高床暖枕的烘培下,在时间老人的呵护之下。他们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
难怪古人说,岁月如刀催人老,昔日勇士不复在。
当完颜兀术逃回开封府,苦思冥想了一天一夜,方才明白个中的原因,无奈之下,完颜兀术只好叹息道:“如今的宋军,就好比当年的金兵;而现在的金兵,已经与当年的宋军相差无几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是完颜兀术看完两份加急战报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出现的一句汉人成语。
这两份战报,一份是报告郑州和洛阳这两座军事重镇的失陷,另一份是报告岳家军在黄河以北的进展。
这两处地方对于完颜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
郑州和洛阳的失陷,让岳飞一下子把中原和西北两个战场一分为二,让完颜兀术和还留在陕西的完颜撒离喝只能各自为政,不能够相互呼应。
而黄河北岸更是让完颜兀术心寒,因为那是他撤军的后路。
此时此刻,假如岳家军分兵西进,与胡世将的西北军来个左右夹攻,他完颜撒离喝将立刻陷入绝境之中;反过来,假如岳家军向东攻打,就轮到他完颜兀术落到重重包围之中。
对于完颜兀术而言,这场仗是越来越艰难了。
在黄河北岸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够让完颜兀术寝食难安?
在绍兴十年七月一日,也就是王贵与李成在洛阳城外交战的那一天,有一支岳家军扮成平民的模样,在当天晚上悄悄地潜伏至京西北路西北角的黄河南岸,于凌晨时分渡过黄河。
这次军队的头领有两个人,一个叫梁兴、另一个叫董荣。
他们这次的行动其实已经准备了有五、六年之久,当时岳飞还把这个行动起了个名字,叫做“连结河朔”。
河朔地区是岳飞的故乡,也是当时金国在中原的重点防范区域。
所谓“连结河朔”,就是组织起河朔地区的各种强盗,让他们接受朝廷的封赏,加入到对抗金兵的阵营中。
这一片地区的民风强悍、崇尚武勇,历来是诸多强人聚集的地方。如果能够组织起来,让女真人内外受敌,对北伐的胜利会有极大的帮助。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源于当年老帅宗泽的以(强)盗驱(金)贼的做法。
当年宗泽在开封府一呼百应,最巅峰的时期居然能够纠集起百万大军,虽然后来被杜充破坏,但是宗泽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地烙入了岳飞的脑海中。
对着这些义军,岳飞给了他们一个名称………忠义军。
梁兴在绍兴六年投奔岳飞之后,一直在太行山区和鄂州之间往返。虽然期间也有失败,比如在绍兴八年被金将徐文的围攻,但是,在岳家军的财力物力人力的协助下。形势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如今两河地区几乎到处是起义的烽火、抗金的义旗。
七月初二日,梁兴等人与河朔的忠义军汇合,他们先是扫清了在黄河北岸的金国守军,之后立即向第一个目标绛州的垣曲县前进。
不要小看了一个县城,在这片区域里,集结着至少一万五千名金军的实力,首领的名字很经典。叫“高太尉”。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疏忽。在当时的战报里,有很多高太尉、翟将军之类的人名。这些人在战争里与岳家军对垒,或死或逃,没法知道确切的姓名。
究其原因,一来忠义军里认识字的并不多,二来即便认识字也不太会女真的语言,当要上报军功的时候。也就只能将就着胡乱填写名字。
战斗开始了,忠义军所表现出来的实力让梁兴他们赞叹不已。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前身可都是呼啸山林、打家劫舍的好汉,这十多年来能在金军的打压下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素质可想而知。
忠义军到了垣曲县,里边的金军非常警觉,居然来得及关闭城门,可下一刻事情就乱了。外边的义军还在爬城墙,城里的居民就帮忙打开了城门!
这就是全民抗金,也是岳飞多年以来所希望看到的效果!
典型的内外夹击,很短的时间内。垣曲县的金军全部死光光。
这时候,驻扎在城外的高太尉带人前来援救了。
第一次来了五千人,梁兴等出战,从辰时杀到午时,高太尉落荒而逃,梁兴追出去十多里,抓了八十多个俘虏回来。
高太尉愤怒了,第二次带了一万多人来报仇。
这一次从未时杀到酉时,一万人剩下十分之二三,结果还是要逃亡。
而高太尉的结局和镇守郑州的漫独化一样,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就这样,忠义民兵在黄河的北岸迅速壮大,四处出击,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直到岳飞北伐结束,金兵仍然拿他们没有办法。
这时从全局来看,岳飞连续大踏步跳跃,像现代化战争中的空投战术一样,先是郑州、洛阳,然后是黄河北岸各个地区,在敌占区内多点、纵深开花,使到金兵内外一起混乱。
目前的局势可谓是空前大好。
只要维持住眼下的这种状态,配合岳家军远超金兵的战斗里,全面溃败将是他完颜兀术必然的结局。
假如运气差一点,完颜兀术甚至连逃跑都无能为力,因为在黄河北岸的退路都已经被忠义军截断了。
如此一来,真就能实现岳飞多年以来的宿愿………“使虏骑匹马不回耳!”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岳家军的侧后方突然间空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忘花心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五十七章: 涉密者
岳家军这次在中原地区的行动还只是南宋朝廷整个军事部署的一部分。
除了胡世将和吴磷在西北与完颜撒离喝苦苦纠缠之外,南宋朝廷余下的几支野战军全员出动,对金兵发起反击。
负责淮东沿海至山东一线的是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而他的对手是完颜兀术的二路军元帅………聂黎孛堇。
韩世忠的大军与聂黎孛堇的金兵在淮阳军南面二十里处展开决战,双方你来我往,水战陆战交替进行,恶斗了整整六昼夜。
最后的结果是,韩世忠大获全胜,不但把金兵硬生生赶入沂水,淹死无数,还缴获了战船二百余艘,收复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几天之后,韩世忠又率领大军在淮阳军附近的潭城、千秋湖等地方连战连捷,最后驻兵于淮阳城下。
负责淮西和淮北地区的是张俊和杨沂中的部队。
虽然杨沂中不是直接隶属于张俊,但是战区重叠,根据宋朝的官制,杨沂中的官衔低于张俊,他也必须接受张俊的管辖和调度。
在岳家军出动了几天之后,张俊的淮西兵团也已经到了合淝。
张俊命令统制官赵密从西路出发,经过苏村、径取毫州;而王德从寿春星夜兼程,攻打宿州;淮北宣抚使杨沂中也挺进到太康。
打开地图细看,很容易发现,毫州和宿州位于陈州的东端,处于平行一线,甚至更向北偏一点。
也就是说,张俊他们居然推进到了比岳家军更北一点的地方。
很意外是吗?这个以爱财、逃跑和避战著称的张大帅,这次居然如此激进,还赶到了岳家军的前面去?
只要仔细回想一下前后所发生的事情,真相就会马上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片区域好包括了一个城市………顺昌府。
在中原大战爆发的前夕,刘锜就曾经率领他的两万多八字军,在这里击败了完颜兀术的十三万主力大军。
顺昌之败。再加上来势凶猛的岳家军团,完颜兀术迫于无奈,只好把所有的金兵全部撤回开封府,以及在开封府周边的几个重镇。
也就是说,在张俊负责的区域内,几乎没有任何的敌人。
张俊指挥大军前进,就像去郊外旅游度假一样。根本不是什么占领和收复了亳、宿两州,只是负责接管工作而已。
南宋朝廷资格最老、资历最深的张大将军捡便宜捡到这种程度,应该很满足、很滋润了吧。哪怕不再进取,也要多在战场上呆一会儿吧。
这只是一般人的想法。
而张俊在现实中的选择却是,在没有任何的预兆之下,突然率领大军后退。一口气退回自己的庐州驻地去了。
这一天是绍兴十年的七月四日,可怜的岳飞还在满怀信心地给朝廷写战报,说在黄河以北已有州县收复,请诸路各军配合他继续向北方挺进,云云。
张俊此时的撤退显得非常的突兀和无理。
一来他没有受到金兵的攻击;二来他本人也没有向朝廷请示,甚至没有任何的官方文件能说明张俊撤兵的原因。
可以说,这次撤军完全是他张俊的私人行为。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
但是。当回想起李若虚带给岳飞的口谕,张俊的撤兵就容易理解多了。
“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张俊与岳飞不同,打仗是要冒风险的,能不打仗当然不打;更何况,给他捎口谕的那位官员也不太可能象李若虚一样,愿意承担矫诏之罪。
按照这个推理,张俊的撤军行为还勉强可以接受。毕竟是皇命难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当英雄的勇气和决心。
可张俊的问题在于,他为什么偏偏选在了这个关键时刻才来撤军呢?
早点,或者再晚点不行吗?
早一点撤军的话,岳家军的攻势还没有全部展开,还随时可以从战场中脱身;而此时此刻,兵力全都铺开了。说走就能走得了吗?
再晚一点撤军,岳飞的攻势就会转化为战绩,完颜兀术会因为战场上的失败而撤退逃跑,甚至被抓捕。
那时战局明朗。岳飞也会进退自如。
可张俊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撤兵,让岳飞进退两难。
谁说张俊没有军事才能?
他恰到好处地卡住了岳飞的脖子………岳家军不是强吗,想进,得独抗全部金兵;想退,无论如何也得留下一部分本钱。
岳飞对于张俊的退兵毫无知觉。他一点都不知道当大家齐头并进时,突然间同伴们会不约而同地向后退了一步,把他晾在了最前线。
他的部队向北面的纵深不断铺开,离他越来越远;他身边的军队很少,甚至连最精锐的亲兵背嵬军都安排给了张宪。
可以说,这是他最虚弱的时候,而他大本营的位置却竟然被金兵发现了。
岳飞把他的指挥总部安置在颍昌府东南端的郾城县内。
依照正常的分析,岳飞总部的北方有张宪、王贵两支部队遮挡,侧翼有张俊、王德的大军,再向东还有韩世忠的水师,怎么看都不会有危险发生。
可是,当张俊和王德突然撤兵,顿时把岳飞的总部暴露了出来。
虽然如此,以当时的那种交通和通讯的条件,出现危险的概率也不会很高,中原地方广阔,要发现别人的总部谈何容易。
可问题是,在张俊退兵才两天的功夫,完颜兀术的本部精锐骑兵就已经出现在郾城的附近。
不得不说,这个时机拿捏的太巧太准了,完颜兀术仿佛是有先见之明一样,不但精确地侦查到岳飞总部的具体位置,还能提前预测到张俊的撤兵。
以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偏偏完颜兀术就是做到了。
由此我们联想到,在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围攻汴梁城的时候。他完颜兀术就是靠着一个叫郭京的神棍,不但对钦宗朝廷的底细和各种大小决策了如指掌,还让郭京自己打开城门,欢迎金兵入城,让天下人目瞪口呆。
而这一回,完颜兀术再一次未卜先知,突然出现在了岳飞的面前。
很明显。有人把南宋整个的军事计划全部泄露给了金兵,只要在这种情况下,完颜兀术才能够在这个时候在郾城出现。
否则,以完颜兀术的能力,又如何能够抓住这种原来不应该出现的机会。
假如这样,谁是涉密者?
嫌疑人一共有三个:一个是突然下令撤兵的张俊。一个是南宋的高宗皇帝,还有一个就是南宋的宰相大人秦桧。
以上的三位之所以会成为嫌疑人,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撤兵的具体时间,至于哪一位的嫌疑最大,成了南宋历史上的又一桩悬案。
完颜兀术来了,气势汹汹地带着他自己最精锐的本部亲兵团,一万五千人的拐子马。直奔郾城。
完颜兀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部队的集结,然后从小路绕过岳飞的先头部队,不偏不倚,直脱脱而来。
这种战术,与现代的一种最新式打法非常类似………斩首行动。
岳飞是整个岳家军的灵魂,只要杀掉他,局势立即扭转。
纯粹从军事的角度,对于完颜兀术这次的安排。还是要赞一句。
计算精确,执行得也非常完美;一万五千骑兵昼夜赶路,距离郾城还有二十里时才被发现。
还能要求他做得更好吗?
如今剩下的问题是,大兵压境,时间仓促,让岳飞如何应对是好?
第一个选择当然是撤退。
留得青山在,哪愁没柴烧!
可撤退会带来一个问题。先不说能不能在金军骑兵的追逐下逃脱,只要岳飞退了,对全军士气的打击就是灾难性的。
岳飞激昂奋锐,多年来战无不胜。光凭他的名字就能够让黄河对岸的义军们走上战场;而他本人面对金军的挑战是却选择逃避,这是可以想象的吗?
这和近代史上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遭遇是一样的,作为战争中以色列最强的将军,拉宾永远不穿防弹衣,哪怕面对暗杀时也一样,他必须挺起胸膛。
第二个选择是迎战。
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该怎么打?
对于这个问题,岳飞很快就做出了回答………他选择迎战。
岳飞派出了为数不多的背嵬军亲兵,连同留在总部的游奕军骑兵,一起迎向郾城北二十里开外的金军。
战斗从下午申时起爆发,在人数上占绝对劣势的岳家军面对的不止是满万、过万的女真人,那里面还包括了金军的一个特殊兵种………拐子马。
根据《鄂王行实编年》中的记载:“兀术有劲军,皆重销,贯以韦索(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
好一句“堵墙而进”。
拐子马之所以厉害,无非是把重装的骑兵每三匹用粗索联在一起,进退一致,从而形成了一睹移动着的钢铁城墙。
当几千堵这些钢铁城墙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股钢铁洪流;这些钢铁洪流的威势和冲击力,对敌人产生怎样程度的威胁?
拐子马的骑士们几乎不必动用刀枪,只是战马的重铠都能轻易地把步兵撞倒、踩踏、辗碎,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兵种可是他们女真人的立国之本。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五十八章: 裙下那一片**
绍兴十年七月八日,烈日当空,天气炎热。
对于这一天,黄历上的描述是:日值岁破大事不宜。按照五行风水的说法,这一天是个大凶之日,所有重大的事情都不应该轻举妄动。
与金熙宗完颜亶笃信中土文化不同,完颜兀术只相信自己手中的宣化大斧,而对于汉人那些风水忌讳之说是嗤之以鼻。
所以,虽然有军中的幕僚劝阻,完颜兀术也坚持在这大凶之日出兵。
很明显,完颜兀术是要毕其功于一役,斩杀岳飞,一了百了。
这一回,他亲自带兵出马,带领着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昭武大将军韩常等一众猛将,指挥着一万骑精锐马军,披挂上了连环重装铠甲,往岳飞的阵地猛冲。
一万名连环重装铠甲骑兵一起出动,果然是声势浩大,如林推进,所向披靡。不说别的,单单是几万片马蹄铁一齐踏落在地面上所发出来的声音,就已经让人听者惊惶、闻者色变。
与金兵浩大的声势相比,岳家军中相对安静很多,缓慢而且沉重的战鼓声带着浓烈的悲壮气氛。
金兵越来越近了,岳家军中不知是谁带头,按着鼓点的节奏,唱起了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歌词虽然简单,但那慷慨苍狂之气,瞬间就点燃了所有岳家军将士的心火,让他们全身血液沸腾。
近了,金兵的前排骑兵已经距离岳家军不到三十步远了。
在后阵督战的完颜兀术正自纳闷不解,难道岳飞被自己给吓傻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钢铁洪流把他的阵地冲垮。
突然间,岳飞的阵地动了:岳家军前几排的步兵们突然纵身向前,向着滚滚而来的金国连环骑兵扑过去。
完颜兀术的眉头紧皱。
岳飞在搞什么鬼。以这些步兵来拦截我的拐子马,这跟送死有什么区别?
这回真的让完颜兀术给猜中了。
岳家军冲出去的第一批步兵,真的是用来送死的。只不过,在死之前,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劈断拐子马的马腿。
两军相交,岳家军的敢死队员们突然间伏低了身体,来一个地趟拳的动作。直接趟进了拐子马身下大片的阴影地带。
见到这种情况,金兵们笑了起来。
见过有人犯傻,但傻到这种程度的真是很少见。
直接往马蹄上凑,这是在搞什么,嫌死得不够快吗?
可是,金兵的大嘴才刚刚裂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拐子马居然成片成片地倒下去,金兵的冲锋方阵居然停滞不前,乱成了一团。
这还不止,原先金兵都以为死定了的岳家军敢死队员,有相当一部分从已经倒下的铁甲中站起来,再来一个地趟拳的标准动作,朝着前面没有倒下的拐子马滚过去。
地趟拳的动作原本就是在地下滚来滚去。此时用上,果然是恰到好处。
这时候,不要说完颜兀术,包括前线的金兵们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岳家军的敢死队员们用自杀式的攻击抓住了拐子马唯一的破绽。
这些用厚重铁铠包裹着的骑兵们的确是坚不可摧,为了坚固、坚固再坚固,他们完全放弃了机动性,宁可串联在一起冲锋。
还有一点,哪怕是他们的铁铠严密到连人和马的眼罩都具备的程度。他们也不可能在马腿上穿铁靴子,因为那样会束缚到战马的走动。所以,他们只能给战马披上一套铁甲裙子。
既然是裙子,里面当然是真空的。
全世界的男人都知道,裙子里面的风光是多么的美好。是男人的都非常乐意去掏一把,更何况是阳刚十足的岳家军敢死队员?
当训练已久的岳家军敢死队员压低了身子靠过去,用娴熟无比的地趟拳身法靠进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