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奘谋碓诼穹
河桥上的那员宋将乃厉声大喝曰:“我乃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也!谁敢出来与我决一死战?”
董先的喝声如同响雷一般,伪齐军闻之,尽皆股栗。
咦,这个场景好熟悉喔,是不是曾经在哪里见过?
没错,目前的这个场景,和汉末魏、蜀、吴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的桥上,单人匹马喝退曹操的百万大军,何其相似!!!
在这座无名的河桥之上,董先居然重演了当年燕人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的一幕。这一幕,在《百氏昭忠录》和《岳武穆公遗事》中有以下详细的记录:董先遂择险地,伏其军于林莽中,独据河桥以待之。
须臾,李成等至,见董先,举绳以告之,悉如踏白军所言,谓董先:“汝勿走,我今先擒汝。”
先答曰:“我定不走,只恐汝走耳!”
贼见先待之闲暇,疑有伏兵,不敢径进。每遣兵来战,董先则旋出林中兵一二队以应之。彼退,则又归于林中矣。
贼益疑。
很难想象,单人匹马面对敌人的十万大军,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但是,董先做到了。
他完整地阐释了什么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胆量和超常的谋略,硬是与李成的十万大军相持了足足一天一夜。
第二天,李成不耐烦了。大旗一挥,让部下的将领冲上去与董先厮杀。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李成已经比三国时期的曹操要强上一筹,起码他没有被董先的三言两语给吓得狼狈而逃,而是坚持冲锋。
只不过,他还是受到了董先的严重影响,没有让全军一起冲锋,而是派武将上去试探宋军的底细。
虽然李成派了几队的武将前去冲桥,但是桥面狭窄,最多也就能容得下两三骑马并行。而且灵活性受到大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踏白军统制董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手脚不停,恶斗了整整一个上午,连挑数十骑大将。
河桥后面的树林中,埋伏在其中的宋军士气高昂,喝彩声地动山摇。
军队之中最是崇尚武力。见到董先如此的神勇,伪齐的军队士无斗志,甚至开始偃旗息鼓,准备后撤。
此其时也,岳飞率领岳家军的主力从伪齐军的侧翼掩杀过来,“如银山拥出于众山中”
李成大惊失色。慌忙之中调转马头,拍马发足狂奔而去。
岳家军追出了三十多里,“得马两千余匹及衣甲、器仗,降骑兵三千余人…”
简单地打扫过战场后,岳飞挥师继续东下。往淮西战场而去。
岳飞终于赶到江州了。
只不过,岳家军的到来。让还在喜庆中的南宋朝廷产生了一丝变化。因为这时候伪齐的三路兵都已经战败撤退,而张浚和杨沂中等人还在等着皇上的封赏。
烽火戏诸侯,无论是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高宗皇帝很尴尬,左相赵鼎很羞愧,这时他们知道上刘豫的当了,可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用来遮羞的说法。
赵鼎首先向皇帝陛下贺喜道:“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前方的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尊敬,每个人都很听命令,这是一件好事。”
高宗皇帝连连点头称道:“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尊敬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这种说法,分明就是与现代的“灾难兴邦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这样,南宋朝廷发起的对伪齐政权的二次北伐降下了帷幕。
这一次北伐,由右仆射张浚负责主持,从绍兴六年二月韩世忠横渡长江开始,到岳飞从蔡州撤兵回救淮息战场而宣告结束。
在这次北伐中,南宋的军队打了大大小小数十仗,均以胜利收场。
南宋政权在这一年所赢得的胜利,比起以往几年加起来所赢得的胜利还要多。
这次北伐证明了,南宋的兵力经过这几年战火的磨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力不但远超伪齐,即便是对上金兵也毫不逊色。
问题是,无论如何,第二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毕竟伪齐的政权依然存在,而南宋的大军已经全部撤退回原来的防线上。
这次北伐的失败,非兵之罪,完全是因为朝廷的后援支持和统筹决策。其中左右两位宰相………赵鼎和张浚负有很大的责任。
张浚的责任在于,没能协调好韩世忠和岳飞两人进攻的节奏,一前一后过江,威力大减;还有,张浚没能满足前线对粮草的需要,让韩世忠和岳飞都受到很大的困扰。
而赵鼎的责任在于,很轻易就相信了刘光世和张俊两人的军队,对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极力劝说高宗皇帝让岳飞师回朝救驾,痛死大好形势。
南宋朝廷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糊里糊涂就结束了。可是,淮西闹剧所产生的震荡并没有平息下来,还在不断扩散之中,甚至是越演越烈。
问题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赵鼎和张浚。
PS:谢谢zhuxyhh01大大、vela2003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三章:宰相多如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高宗皇帝那些不断轮换的宰相们。
高宗皇帝的第一人宰相当然就是名满天下的李纲大人。
那时候高宗刚刚登上大位,什么都不懂,非常需要李纲这位前朝的名相前来辅助和教导自己。
不过很快,高宗皇帝就厌烦了李纲的铁血手腕,让善于逢迎溜须拍马的黄潜善和汪伯彦接手了宰相的位置。
黄潜善和汪伯彦确实能让高宗皇帝过得非常开心,但这两人实在无能透顶,让金兵打到门前而尚不自知。
于是乎,在逃亡的途中,高宗皇帝只好让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下台,替自己背黑锅,而临时把护驾有功的朱胜非提拔上来。
朱胜非也是运气不好,宰相的位置才坐了几天,就遇上了南宋朝廷的第一次反革命政变………“苗刘之变”。
虽然朱胜非在平叛中立有大功,毕竟与叛军有过密切联系,为了避嫌,朱胜非只好主动提出辞职。
这一次,高宗提拔上来的是善于理财、性格刚强的吕颐浩和刚刚从东京汴梁城撤退回来的杜充。
金兵再次杀到,杜充投敌叛变了。
而吕颐浩虽然陪伴着高宗皇帝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海上流亡的生活,但他还是被高宗皇帝免职了。原因在于,吕颐浩一贯主张对金兵抗战到底,而这时候高宗皇帝想的是争取与金兵和谈。
既然要和谈,当然要选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范宗尹就成了最佳的人选。
范宗尹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前朝徽宗天子年代的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高宗皇帝以为,范宗尹上台后,会在和谈上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范宗尹让高宗皇帝失望了,他并没有在和谈的工作上做出什么贡献。相反,范宗尹竟然提出让朝廷的百官们反思。反思前朝失败的教训。
而反思的结果,最后的矛头居然指向尚在金国受苦受难的徽宗太上皇。
不得已,高宗皇帝只好把范宗尹给拉了下来。
在范宗尹罢相之后,高宗从江东召回在苗刘之变中勤王有功的旧相吕颐浩,有意让他重新主政。
作为范宗尹的副手,秦桧在觊觎着另一相位,于是对高宗表示:倘若为相。将有二策耸动天下。
高宗也想试用一下秦桧,在八月任命他为右相,而左相就是吕颐浩。
秦桧自知还不足以与吕颐浩争衡,便拉拢名士,壅植人望。而后就有人进言高宗,建议二相分任内外之事。绍兴二年四月。高宗决定让吕颐浩兼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专治军务,秦桧专理朝政。
吕颐浩很快就发现了秦桧在排挤自己,于是举荐前宰相朱胜非出任同都督,以便共同对付秦桧。
朱胜非在苗刘之变中与叛将虚与委蛇,在缓解事态、争取时间上是有功的。但考虑到自己与政变者打过交道,政变平定后就自请罢相。
高宗皇帝很清楚地知道秦桧任相以后在植党揽权,他虽然始终欲与金朝媾和,但这时还没有达到非秦桧不用的地步。况且高宗对朱胜非印象良好,就把他召回行在共赴朝堂议事。
秦桧迫不及待地向高宗兜售了自己“耸动天下”的方策,核心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是秦桧初见高宗时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方针的具体化,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这时候金国主政的还是好战分子完颜吴乞买和完颜粘罕,他们两人根本无意与宋朝讲和。
在得不到女真人任何消息的情况下,高宗皇帝极其愤怒,大声叱喝秦桧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秦桧仅做了一年的副宰相,就被罢免。
接下来就是吕颐浩与朱胜非并相。
但吕颐浩在次年九月也被罢相,他主张对金朝与伪齐用兵。但宰相肚量稍狭,不能用李纲。绍兴四年九月,朱胜非罢相,由赵鼎替代他独居相位。
赵鼎号称中兴名相,是高宗时期最为人称道的一位宰相。
《宋史》对他的秉政方略有这么一段评价:“及赵鼎为相,则南北之势成矣。两敌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衅,则养吾力以俟时,否则徒取危困之辱。固鼎之为国,专以固本为先。”
张浚因为在富田会战中大败于金兵,从西北召回朝廷以后,因此一度被免职。赵鼎认为他是个人才,于是让他起知枢密院事,视师江上。
绍兴五年二月,高宗皇帝命赵鼎为左相,张浚为右相。
从这个角度上看,赵鼎还是张浚的恩人。
张浚在对金方针上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在镇压杨幺起义以后,以为安内业已完成,可以转而攘外。
绍兴六年初,张浚决策出兵,收复失地,由韩世忠出兵淮东进攻京东东路,岳飞出襄阳直取中原。
二月,韩世忠进围淮阳军(今江苏邳县西南),金齐联军驰援,宋军被迫退回。七八月间,岳飞的军队直导伊洛,逼近西京洛阳,朝野大为振奋。
这时候,张浚要求高宗皇帝移跸建康以求鼓舞士气,而赵鼎力求稳健,主张进幸平江(今江苏苏州),以防万一。
十月,伪齐方面采用“围魏救赵”之策,出动而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淮西。
赵鼎的措置略有乖张,他一方面主张回跸临安,一方面让高宗皇帝手诏张浚放弃淮西退保长江。
张浚得知伪齐军队并无金军后援,力主不能轻易回跸,以免军心动摇,高宗最终采纳了张浚的意见。
其后,因杨沂中的藕塘之捷与岳家军的驰援,伪齐军北撤。
在淮西之战的处理问题上,赵鼎大失其分,而张浚则是人气急升,成为南宋朝廷中最炙手可热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赵鼎和张浚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意见分歧:张浚向高宗皇帝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要乘胜进击河南,灭伪齐抓刘豫,复开封旧京;第二,刘光世既骄又懦,不堪大用,请罢职收军。”
从理论上说,张浚所提出来的这两条意见都非常的切合实际。可行性也高。可是,张浚说得再好,赵鼎就是不同意。
左相大人的说法是:刘豫只是一块案上的肥肉,随时都能剁下去。可是剁碎之后有好处吗?那时会和金国直接冲突,两相比较,还不如留着伪齐作缓冲。
至于刘光世。他的军队多年以来关系盘根错节,几乎成了刘氏的个人私军,突然间丢免收编,小心会出大事,无法善后。
张浚深知,赵鼎为人极其保守和小心。他时刻紧盯着长江以南这一亩三分地,他的执政理念就是先发展自身。等国内一切都充裕富足了,兵力也都练好,再去想到外面如何如何。
对于赵鼎的执政理念,张浚嗤之以鼻。
赵鼎的观念看上去稳妥,其实简直不可理喻。
请问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富裕,北宋仁、神两朝算不算?可那时仍然有无数的官员嚎叫国家太穷、民生太穷、公务员太穷,没办法出征。
以战养战懂不懂,战争中我方在消耗。敌方也在消耗,得失之间要两边审视,看哪一方消耗得起,哪一方消耗不起,懂不懂?

对于赵鼎再一次拖自己的后腿,张浚真的发怒了。
简直昏溃!
留着伪齐作缓冲,一看就是北宋建国初期赵普对北汉的政策。那时契丹强盛。南方软弱,宋朝在进攻中要分出步骤。
注意,是在进攻中。这时能和那时相比吗?
对刘光世更加不能手软,抛开战争因素。因为私军性质就不敢去动,更是助长了武将的气焰,这是宋朝的第一国策大政,枪杆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里。
虽然赵鼎对自己有恩,但公事当前,张浚还是忍不住当着面对赵鼎咆哮道:“照本宣科、不知所谓的胆小腐儒!”

如此场景,让赵鼎彻底没脾气了,他只好主动去见皇帝,说张浚跟我像兄弟一样,可是被小人给离间了。
就这样,赵鼎向高宗皇帝提出辞呈,于当年十二月外任绍兴府知府去了。
赵鼎走得相当潇洒。他左相的位置顺理成章地由张浚顶替上来了。那么张浚原先右相的位置呢?
张浚空出来的位子,由谁来顶上?
又或者说,张浚挑选哪一位来做他的副手?
名单公布的那一刻,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惊呆了:最激进的主战派领袖,居然挑选了最极致的投降派领袖作为他的拍档。
没错,张浚所挑选的副手就是………秦桧。
张浚一生最让人称道的不是所谓的军事才能,而是他慧眼识人。
终其一生,经由张浚一手提拔起来的名臣有一大堆,比如赵开、吴玠、吴璘、刘锜、韩世忠、虞允文、王十朋,个个都名震当时功业彪炳。
但是这一次,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他张浚,开启了南宋最凶险的潘多拉魔盒!
为什么是他?
在好心人的连番追问之下,张浚终于说出了选秦桧当右相的理由——秦桧“柔佞易制”。
“佞”是个贬词,摆明了张浚知道秦桧是个坏蛋。
这有根据的,秦桧上次罢相时表现得很邪恶,大多数人都知道了他决非善类。
可“柔”呢?字面上的解释是说秦桧是个软蛋,好控制。
这就错的很离谱吧!秦桧在御史台长官时反金国,在南宋时主张南北分裂,哪一次都旗帜鲜明站在风口浪尖上,哪一点“柔”了呢?
自从秦桧从金国回来以后,除了赵鼎外,每一任的宰相都找秦桧当副手,而这些宰相全部灰溜溜下台。
这说明了,在史料记载的背后,秦桧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手段。而这些个秘密和手段,很有可能汇集成一个字………“骗”。
秦桧越来越精湛的骗术,让号称慧眼识人的张浚也不自觉地坠入其瓮中。
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第三百二十四章:杀父之仇

就在张浚春风得意,炙手可热的时候,朝廷发生了一桩小事。
在公元一一三七年,也就是绍兴七年正月,南宋派往金国的特使何藓回国了,他随身带回来金国右副元帅完颜兀术的一封信,里边说徽宗老皇帝已经死了。
实际上,徽宗赵佶在两年前就死了。只不过当时金、宋两国交恶,两国的军队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打得不亦乐乎,没有谁去理会这等小事。
如今刘豫的伪齐接连几次被南宋痛扁,南宋朝廷日渐兴盛的国势,让金国也为之侧目;再加上金国的新君上位,万事以和为贵,完颜昌等主和派上台,完颜兀术如今适时向高宗皇帝伸出橄榄枝,也是正路。
让我们回顾一下徽宗老皇帝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当了二十六年的皇帝,九年的俘虏,共享年五十二年。
他曾经享尽了人世间的各种福气,快活无边;也曾经寄人篱下,当亡国之君,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凌辱。
相比起他的苦鳖儿子钦宗赵桓,徽宗赵佶该尝试的滋味都尝到,不亏了。
赵佶和赵桓父子俩在金国的生活无疑是痛苦的。
虽然女真人没有在肉体上折磨他们,只不过,押着他们在金国的宗庙里游行,当着他们的脸剥光其妻妾的衣服,强行XX和AA;还把农具发给他们,让他们过着下等人的生活……
这一切,对于宋朝的两位前任皇帝而言,已经如同身处地狱深渊之中。
当然,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金国对徽宗尸体的处理方式。
根据金史的记载,女真人对赵佶的尸体直接土葬。而且为了为了照顾汉人的情绪,在尸体上加裹了一层生绢,并且把更早死亡的郑皇后与之合葬。
毕竟是俘虏,尤其是凶残如同生番一样的女真人,做到这一步似乎很厚道了。
但这只是女真人的官方说法。而在金国的坊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徽宗老皇帝死后,女真人挖了一个大坑,把尸体扔进去开始烧,烧到一半时加进去一些水,说这样熬出来的油点灯很亮……
徽宗的儿子赵桓在坑边看得痛不欲生,跳下去想和父亲死在一起。却被金国人拉上来,扔到一边。
相对于官方说法的半遮半掩,坊间的说法言之凿凿,更加引人入胜。
对于坊间的说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高宗皇帝是真的相信了。
证据就是。几年之后宋、金两国和谈,徽宗皇帝的棺椁得以回国,高宗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没有开棺检验,直接落葬,埋进了土里,仿佛知道棺材里边有什么玄机,不宜公众视听。
假如你还不信。这里有第二个证据:
一百多年之后,宋朝灭亡,元朝军队里有个恶毒的番僧名叫杨琏真伽,他把南宋六陵给挖了。
南宋六陵位于今浙江绍兴城外东南的攒宫村,埋着徽、高、孝、光、宁、理、度等七位皇帝,还有各宗的嫔妃。
杨琏真伽把每个皇帝的坟挖开,取下头骨,精心打磨加工做成佛串挂在胸前。在这个过程中南宋诸帝的棺椁现于白日。阳光下再没有秘密。
徽宗赵佶的棺材里没有任何尸体,只有一段朽烂的木头。
他的尸体哪里去了,这是个千里难解的谜,联想到高宗皇帝不敢开棺验尸,很有可能徽宗的尸体处理方法非常粗暴不雅,用生绢裹葬之类根本站不住脚。
对于自己父亲的悲惨待遇,高宗皇帝痛心疾首。嚎啕大哭。
再怎么说,高宗皇帝也是一个人。
正所谓骨肉相连,对于父亲的悲惨遭遇,高宗皇帝根本无法接受。他当场就痛哭失声。踉踉跄跄走回宫去,一连几天滴水不进,难过得痛不欲生。
众多大臣、亲眷、还有内侍太监们的劝说没法都平息他的愤怒!他要报复,要让金国付出代价,血债血偿,肉债肉还。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于是乎,高宗皇帝想起了一个人………岳飞。
高宗皇帝把岳飞秘密宣召进宫,并在内殿中商谈了很久。
奇怪的是,高宗皇帝并没有和岳飞谈论什么军事国策之类的话题,反而问起了岳飞的养马之道。
岳飞的回答也是颇为发人深省: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简单地说,岳飞认为好马的特点就是需要吃得精、喝得好、结果是起步慢、后劲足,而劣马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反。
很明显,岳飞将自己比作“好马”,吃得好,跑得就快。他希望高宗高瞻远瞩,而能交付给自己更多的军队和权力,以承担再次大举的重任。
岳飞的这番言谈引起高宗皇帝的认同和高度的重视。
高宗皇帝赞赏他“见进,论议皆可取”。趁着淮西战役之后论功行赏的机会,将岳飞由检校少保升至正二品的太尉,并将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晋升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同二府之列”,“崇以辅臣之礼”。
按照宋朝的体制,宰相所辖三省和枢密使等所辖枢密院,号称二府。除宰相外,枢密使、参知政事等称执政,即“辅臣”。
自宋朝“祖宗以来,所置使名莫重于宣抚,多以见任执政官充使”。“以宣抚之重名,实寄专征之大事”,惟有“廊庙近臣、勋伐高世者”可膺此重任。
岳飞官拜太尉后,便“理合增重使名”,使虚衔和实职一致,都作为执政级高官的待遇。但是,检校少保、太尉等只是作为锦上添花的加衔,岳飞的两镇节度使虚衔仍旧保留而不变。
到了这个时候,岳飞的实职差遣已超越了西北的吴玠,而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这传统的三大军头平列了。
不管是投降派,还是主战派,都得承认岳飞是南宋的中兴四将之一。
绍兴七年的初春三月,在张浚的主持下,高宗皇帝把“行在”迁往建康府。而尚在平江府停留的岳飞,也奉命“将带马军”,“禁卫从行”。
到达了建康府之后,高宗皇帝撇开了以背嵬亲军护卫的韩世忠,在“寝阁”里再一次单独召见岳飞,对他说了一句话:“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所谓的“节制”,是指暂时指挥或间接指挥。
按照高宗皇帝的这个说法,岳飞节制的范围,不仅包括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五万二千余人,还应该包括了仍为宣抚副使的吴玠行营右护军六万八千四百余人,杨沂中殿前司军约三万人,其他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军一万二千六百人以上,总计约有十六七万人。
这个人数,还不包括岳家军原有的十万大军。
而不归岳飞节制的韩世忠的行营前护军大约三万人,张俊的行营中护军大约七万余人,总计约十万人。
也就是说,高宗皇帝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南宋朝廷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兵力全部都划归了岳飞的麾下。
高宗皇帝将全国大部分的兵力,慷慨地授予岳飞一人指挥和节制,这在宋朝尚无此先例,不能不使岳飞欣喜若狂。
岳飞心神激荡,他的机会终于来了,很快就可以集中全国的兵力北伐金齐,直捣黄龙府的时间到了。
这其实就是上次高宗皇帝和岳飞两人谈论养马秘诀的隐晦含义。
所谓吃得精、喝得好,是岳飞在强调想让马儿跑,必须给马儿加料,也就是给岳家军增兵;速度快、后劲足,是指增兵之后的效果,不能只看一时,北伐是长远大计,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这一刻,南宋的开国皇帝、和中兴的最强将领终于走到了一起。
岳飞非常感激皇帝的恩遇,更渴望抗金功成,他用工整的楷书写了一篇奏札,于十一日进呈给皇帝:“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臣然后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
岳飞的这一篇奏折洋洋洒洒数千字,从多个方面解释和论证了了北伐的策略和可行性,让人看得血脉喷张、跃跃欲试。
只不过,岳飞高兴得太早了。
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高宗皇帝很快就后悔了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五章:出尔反尔

在岳飞给高宗皇帝的那份奏折里,有下面一段文字,非常有意思:“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
在这段文字里,只单独提出了两个名字………太上皇帝和宁德皇后,而把其他在金国的被扣留的皇室成员一律归纳天眷,其中包括了钦宗皇帝。
南宋初年,一度流行着迎还二圣的政治口号。
二圣是指被金兵俘虏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这个口号最初出自于高宗皇帝即位诏中的“同徯两宫之复”之说法。
由于徽宗老皇帝已死,金人又不断放出风声,要以钦宗或宋钦宗之子来组织傀儡政权。岳飞在此奏中不再沿用这个已经过时的政治口号,而只是将钦宗皇帝列入在“天眷”之中,这明显是一种政治的表态。
岳飞的意思是,在成功收服中原,直捣黄龙府之后,钦宗也只是一员普通的“天眷”成员,而不会对高宗皇帝造成任何的困扰。
在后世有一个论点,说高宗皇帝为什么在最后坚持要杀岳飞,是因为担心岳飞一旦把钦宗皇帝迎接回来,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
而岳飞在这一份奏折中的说法,已经直接否定这个论点。
高宗皇帝要杀岳飞,是另有其因。
不过在此时此刻,高宗皇帝对岳飞是绝对的满意,百分百的放心,于是当他读完岳飞奏札,当即亲笔批示:“览奏,事理明甚,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惟敕诸将广布宽恩。无或轻杀,拂朕至意。”
高宗皇帝的批示用白话来翻译就是:你办事我放心,怎么样去做全部随你,我一切放权不干扰,只要你不轻易杀人就是了。
多么和谐、互信、共荣的一对君臣啊!

高宗皇帝并不单是嘴上说说而已,行动也相当迅猛。
他亲自出面,很快就把刘光世给搞定了。而代价就是八千金、和一个少保、兼三镇节度使的虚衔,以及一张叫万寿观使的荣誉证书。
很难想象得到刘光世这时候的感觉。
这个以逃跑和不服从命令而闻名的老油条,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反抗和辩驳,很乖巧地收下了高宗皇帝的赏钱,从此以后逍遥自在享受人生去了。
收回刘光世的兵权容易,而收编他手下的刘家军就费事多了。
谁都知道刘大衙内是个草包。但衙内的手下们却很有料;要想让这帮军痞们听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高宗皇帝也没啥好办法,只能做到他自己的本份,以圣旨的方式给军痞们下通知。
“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卿等久各宣劳,朕所眷倚。今委岳飞尽护卿等。盖将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天意昭然,时不可失,所宜同心协力,勉赴功名,行赏答勋,当从优厚。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
在这份圣旨里高宗皇帝强调了他是多么的喜欢行营左护军的将士们:“你们自从南渡以来,甚至之前就与朕同甘苦,共一条渡船。这时为了创作更大的功绩,把你们划归给岳飞领导,一切听岳飞的话,‘如朕亲行’。你们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成绩。朕等着为你们颁奖!”
当然,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这样的小技巧高宗皇帝已经玩得很纯熟了,于是在他的圣旨里又加上了几个字:“倘违斯言,邦有常宪。”
这八个字让人发抖。赤裸裸地以杀头来威胁了。
高宗皇帝相信,这种程度的官方支持,加上岳飞如日中天的军中威望,还有岳家军远超刘家军的实力,足以吞下行营左护军这块肥肉。
一切非常顺利,前景也很美好,岳飞都准备动身去接收了,却没注意到旁边有个人死死地盯着他,嫉妒羡慕恨得快要发狂了。
这个人就是………左宰相张浚。
自从成为朝中的执宰和军方的大都督之后,张浚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南宋朝廷第二人的高度了。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尊和自傲是永远分不开的,而自尊和自傲的基础就是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