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
今天开长途车,太累了,以为要断更了,还好来的及。有时候毅力真的很重要,自我表扬一下。

第二百六十二章:净土

溧阳县的那点金兵,确实没有放在岳飞的眼内。岳飞只是派出了刘经和几个兄弟,再带上一千人马,就轻松地拿下了这个据点。
岳飞的大部队进驻了溧阳县,才发现事情出了些纰漏:溧阳县仓库里的物资,已经被完颜兀术取走了一部分,剩下的只能支撑部队一个月左右的消耗。
万般无奈之下,岳飞只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共度时艰,一起等待机会。
不过,粮食不够的日子也确实寒酸了些,甚至到了大年三十的除夕夜,伙食也没有的到改善,乃至于一些新加入的士兵忍不住要到外面去抢掠,结果又引来了岳飞又一轮的整顿军风纪律的行动。
皇天不负有心人,新年刚过不久,岳飞就收到了宜兴知县钱谌的来信,邀请岳飞的大军前去保护县境,就地驻防。
钱谌特意在信中提到,县里存量充足,足够一万军人吃上十年的时间。
众人打开地图看时,宜兴县东临太湖,北通常州,西面又逼近建康府通临安的大道,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非常适合做军事基地。
岳飞部队严明的军纪和对地方百姓的秋毫无犯,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岳飞部队入驻宜兴的过程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原先在宜兴地区也曾经驻扎了一支军队………江淮宣抚司水军的残部。
当初完颜兀术在马家渡过江,水军统制郭吉擅自带部队逃离了战场,只留下邵青十八人一条船在独立支撑。给金兵及时过江创造了条件。
郭吉的残部几经辗转。流落到宜兴县。
在这种江南富庶的地方。郭吉就像其他的流散部队一样,监守自盗,能骗就骗,能抢就抢。类似岳飞这种傻瓜,确实是凤毛麟角。
宜兴知县钱谌之所以主动邀请岳飞进驻,也是忍受不了郭吉的索取无度。
对于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的到来,江淮宣抚司水军统制郭吉并没有前去欢迎,而且采取了三十六计中的上计:逃走。
对于岳飞这个同僚。郭吉是最熟悉不过了:武功高强,冷血无情,而且看不得官兵欺压百姓。自己在宜兴做出的种种举动,还不被岳飞煎皮拆骨?
当然,郭吉绝不会净身出户,而是带着多艘战船,满载财物而逃。
郭吉的逃走,早已在岳飞的意料之中。
类似郭吉戚方这些人,都是杜充在开封府后期招募来的,真要打仗时就畏手畏脚。欺负百姓时就如狼似虎;以前要不是杜充压制着,岳飞早就把他们给收拾干净了。
对于这些小鱼虾。岳飞并没有亲自出马,而是下令让王贵傅庆两人率领两千精兵从后面追击。
结果是:郭吉受伤逃脱,从此不见踪影;所带走的物资全部被追回;一部分士兵由庞荣领头,归顺岳飞。
庞荣在岳飞的麾下,后来也立下赫赫的战功,成为岳家军的十二名大统制官之一,这是后话。
《鄂国金佗粹编》卷五。行实编年卷二:大破其众,驱其人船辎重以还宜兴县的南部有一座山,名唤黄塔顶,属于天目山脉的延伸,是宜兴县境内的最高峰。黄塔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天然的贼窝。
如今在黄塔顶上安营扎寨的是一个叫张威武的大头领。
张威武三十来岁,家传的武学,一身横练的外家功夫炉火纯青,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江淮两地闯下了诺大的名头。
靖康之变时,张威武抢先占领了黄塔顶,招兵买马。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隐约成了宜兴绿林的代言人,连官府的不敢招惹。
黄塔顶的大寨上,张威武刚刚与兄弟们吃饱饭,正在喝茶聊天。
一个瘦猴模样的汉子尖声说道:“大哥,听说那个新来的岳飞是个猛人,手下有一万多号人。我们前几天把他的使者打跑,不去归降,我们要不要准备一下,提防他们来进攻山寨?”
“准备个屁!”坐在中间的张威武狠狠地说道:“只要我把山上吊桥收拾起来,哪怕他千军万马,也奈何我不得。说不定,我过几天心情好,下山去搞他一把,让他知道我们黄塔顶的威名。”
张威武说完,两边坐着的大小头领们一起哄堂大笑起来。
突然间,一把冰冷的声音在大厅当中炸开:“真以为没人能奈何得了你?”
这把声音出现的如此突兀,把张威武和其他头领都吓了一跳,急忙站起身来,左盼右顾,寻找声音的来源。
奇怪的是,大厅的四周没有发现任何的异样。
张威武等人正自狐疑不解,大厅的顶部,砰然开了个窟窿,一条八尺多高的大汉,从天而降,金刚罗汉一般,站立在大厅的中间。
那大汉的威势太猛,大厅中人,大多退了下去,只有张威武兀自站立不动,与来人正面对视。
张威武是多年成名的好汉,一身的功夫已经登峰造极,又岂会被来人折了自己的威风?更见对方只有一人,便冷笑着问道:“阁下何人,竟然偷入我的山寨?”
那大汉眼色凌厉,喝道:“我就是岳飞,今天到这里来就是要问你一个问题,降还是不降?”
“就你一个人?”张威武看着岳飞,就象看着傻瓜一般:“你可知道我的寨子里有多少条枪,有多少支箭?”
“那就是说你不愿降了!”岳飞随口回了一句,然后猛一吸气。
“咚咚”的几声声,大厅的上空,突然炸开了几声闷雷;雷声滚滚。顿时把大厅上的其他人都唬住了。
此时的岳飞。身体突然长大。原本就高大的身体如今成了一尊巨灵神,从上往下俯视着大厅内的众人。
见到岳飞此等威势,张威武心底一寒,连忙深吸一口气,整个腹部也猛然胀鼓了起来。
随着张威武腹部的一起一伏一胀一收,张威武整个人也开始长筋拔骨,身材横竖长高了一截;最明显的,还是张威武的腹部竟然发了钟鼓雷鸣之声。
“虎啸龙吟。你的横练功夫已臻化境,如今可惜了。”岳飞面无表情,冷冷说了这句话之后,便纵身一跃,挥拳向张威武的面部打去。
五郎八卦棍:近身大取
一个斗大的拳头闪电般向着张威武奔去,拳头上的乌黑粗大的青筋凸显,象一条条的蟒蛇缠身,非常的吓人。
岳飞显然是要靠力量上的优势来硬吃对手。
岳飞身形未到,已经掀起了巨大的风浪,向张威武扑去。
张威武自己也是力量型的打法。却从来没有见过此等的威势;不敢硬挡,只有后退两步。想避开岳飞的击打。
说实在的,假如张威武下决心死磕,可能还能交手个两三招;可是如今一退,就丧失了所有的机会了。
岳飞集华山和五台山的步法和身法于一身,又糅合春秋大刀刀法中的控马术,单论步法和身法,张威武和岳飞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张威武才后退了一步,岳飞那只还有几步之遥的手掌,倏然出现在了张威武的胸前,食指往张威武的膻中穴一点。
这一下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包含了春秋大刀刀法:缩地成寸;五郎八卦棍:芙蓉滴露以及华山的秘术:截血指等招式,又岂是区区一个绿林好汉张威武所能够抵挡得住。
张威武如遭重殛,气血停滞,整个身形往地面倒去。
此时的张威武并没有完全失望。
之所以要往这个方向退却,是因为身下的这个地方有个暗格,只要身体触地,就能滚进地牢,逃过岳飞的追击。
黄塔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凭岳飞一个人,即便他再厉害,又能掀起多大的巨浪出来?
张威武在宜兴横行多年,靠的并不单单是他的武功。
只不过,张威武很快就绝望了,因为他的身体还没有倒在地面,便被岳飞一把卡住脖子,象柃起一只鸡一般,一跃而起,跳上了房顶,扬长而去。
临离去前,岳飞还想大厅中的各人留了一句话:“三天内不出寨投降,杀无赦!”
《鄂国金佗粹编》卷五。行实编年卷二?建炎四年:单骑入其营,手擒出,斩之。
被岳飞的武力所慑服,张威武的部下在一天后就弃寨而出,向岳飞投降。
黄塔顶既降,宜兴境内的其他绿林好汉,比如马皋林聚等等,全部接受了岳飞的招安。
“入驻一方,就要保护一方,造福一方。”这句话,是岳飞刚到宜兴的时候,对宜兴知县钱谌所承诺的。
岳飞言出必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扫清了宜兴县境内的大小盗贼。
如今的宜兴县,治安稳定,生命财产收到保障,既不用畏惧金兵的侵扰,也不用担心盗贼流寇的伤害,在南宋朝纷纷乱乱的大地上,俨然成了一方净土;不但周围的百姓民众前来投靠,也吸引了很多官员和士大夫们。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丙辰,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自广德军移屯宜兴县。杜充之败也,其将士溃去,多行剽掠,独飞严戢,所部不扰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赖以免,故时誉翕然归之。
ps:谢谢三牛aa大大大寒尖大大横断江山大大的打赏,独孤飒霜大大的章节赠送,曾经巫山大大的月票。
哇哦,月票,陈豆的最爱。

第二百六十三章:常州之战

什么叫乱世?简单说来,就是没有王法,兵不象兵,匪不似匪,无论是士绅官民,生命和财产都得不到保障,终日彷徨。
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这是一种无政府的状态,社会上通行的唯一法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对于宜兴这种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而言,影响尤其巨大。
好大的一块肥猪肉,谁不想咬上几口呢?
所以,在岳飞的部队入驻之前,宜兴境内的种种遭遇,可想而知。
然而,随着岳飞大军的入驻,随着境内各种流寇盗贼散兵游勇的被清剿,宜兴县呈现出了一派清明和太平的景象。
这一切,全赖于岳飞部队超强的战斗力以及异常严格的军纪。
对于岳飞大军的情况,宜兴的知县钱湛开始时也是靠道听途说的。岳飞的部队进驻一段时间后,钱湛才发现,天底下果真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的部队。
“父母之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这是宜兴的百姓用来赞美岳飞的言辞。
当然,宜兴的百姓不会单单用口说,他们还有实际行动:为了感激岳飞的大恩大德,宜兴的百姓们竟然将岳飞的图像贴在墙上,老少男女朝夕瞻仰,就象是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
以上,仅仅是民间的活动,宜兴的官方也有所作为。
宜兴的乡绅和县衙门联合起来,集资给岳飞立了一座生祠,知县钱湛亲自给生祠撰写祠叙。
《金佗续编》卷三十《宜兴县生祠叙》:“察人之情。犹以未至。皆欲图像于家。与其稚老晨昏钦仰,如奉省定而后已摹刻于石,庶广其传”。
古代的祠庙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竖立生祠,乃属最高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此可见岳飞在当地人民中的地位。
宜兴县如今成了乱世中的一方净土,沙漠中的一处绿洲,自然吸引了大批的民众和官商士绅的到来。尤其是邻近的常州,由于时任常州的守臣周杞早已弃城逃亡。导致超过一万户的人家搬迁到了宜兴县。
《行实编年卷二》建炎四年:常之官吏市民弃其产业趋宜兴者万余家岳飞的大军战斗力强,军纪严明,百姓拥戴,钱粮充足。
有了这些条件,岳飞的帐下,也吸引了一批武功高强一心抗金救国的忠勇之士前来投靠,其中就有张宪徐庆等日后声名显赫的大将。
传颂万世的铁血岳家军,至此已经基本成型,闯进了史学家的眼中。
建炎四年的前三个月,对于常州而言。是一段惨不忍睹的时光。
在这三个月里,金兵两次前来攻打。常州守臣周杞弃城而去,金兵肆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
才刚踏进四月份,有消息传来,金兵又要再次进城了。
完颜兀术的十万大军追了高宗小皇帝足足几个月,最终只能看着茫茫的大海,望洋兴叹。
不得不佩服宋朝宰相吕颐浩对整个形势的分析。
如果还在陆地,真不知道金兵会追到什么地方;但到了海上,金兵的高头大马和金戈铁甲全都失去了用途。
最为重要的一点,金兵没有大船。
南宋朝的航运已经十分发达。但民间以小船为主,大船巨舰全都是官家制造,这种政府垄断的行为,在此刻帮了高宗小皇帝一把。
目标人物找不到,天气逐渐变地潮热,金兵越来越显得不舒服,要班师回朝的声音在军中越来越响了。
毕竟已经抢掠了不少的金银财宝,是时候回家享福去了。
既然要走,何不临走前再捞一把?
于是乎,金兵大营附近的十几个州府,同时遭到金兵的攻击和抢掠。
孛堇是女真人的官二代,仗着他老爹是个万户长,也混进了南征的大军军中,要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利禄。
孛堇自幼聪慧,眼光独到。比如这次临撤退前的进攻,孛堇就挑选了一个比较远的城池………常州。
苏杭虽好,太多人去争取,最后分配下来也不会多。还不如走远一些,能够吃个独食,岂不快哉?
孛堇这次的出行,只带了五百名骑兵。
人数虽然不多,但五百精锐骑兵的冲击力,已经不是那些早已被打散击溃的宋军可以低档的;而当地的那些草寇,见到金兵的大旗已经退避三舍。
五百名女真人的精锐骑兵,一路轻松走来,在远处往常州城门处一看:所有的女真人都笑了起来。
常州城门之下,站了很多的汉人,汉人的前面,摆着一排鲜花和香案,香案之上,还放着一个大木箱子。
不用说,木箱子里面肯定放满了金银财宝。
这几乎变成了金兵与宋人百姓之间的潜规则:百姓不抵挡,而是筹集一笔银钱给金兵;金兵还可以继续到城里搜索,搜得到算金兵眼光独到,搜不到算百姓藏匿的功夫好。
总之一句话,宋人不抵抗,金兵不杀生。
这样的规矩,是没办法中的办法,虽然屈辱了些,好歹能留住性命。
金兵来到香案的面前,纷纷跳落马下,如今是享受宋人供奉的时候了。
领头的孛堇走上前去,用手掂量了一个木箱的重量:好家伙,起码也有三四百两重。就不知里面到底是铜钱还是金银。
大木箱并没有上锁。孛堇拨开搭扣。打开木箱往里一探。这才发现,里面既不是铜钱也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堆的生铁块。
孛堇正要发火,左侧方一杆錾金枪斜斜刺来,悄无声息,甚是阴险。
孛堇欲要退时,已经来不及了,被大枪穿透了左肩膀。登时倒地不起了。
握住大枪另外一端的是一个年轻人,生得眉清目秀,相貌英俊,完全就是一个白面书生的范儿。
这个白面书生就是张宪,一个与岳飞并肩作战,至死方休的好兄弟。
张宪这一枪刺出,宋人的人群中,突然冲出来一帮宋兵,朝金兵狠狠杀去。
金兵措手不及,登时死伤大半。只逃脱了两百余骑。
看着那些狼狈而逃的金兵,牛皋有些不解得问张宪:“小白脸。为何不杀他个精光,还要留那么多人回去通风报信。”
张宪笑了笑,答道:“杀多了,他们就知道我们的厉害,下次就不好占便宜了,这次杀得少些,让金兵以为只是意外,下次还可以继续坑他们一把,那不是更好吗?”
“哈哈哈,想不到我们兄弟中又多了个刷滑头的!”牛皋裂开大嘴,露出他的招牌笑容,拍着张宪的肩膀说道。
孛堇的受伤被擒,就象捅了个马蜂窝一般,很快就招来了金兵的报复。
两千名金国的精锐骑兵,扛着一面深黑色色大旗,站在了常州城的前面。
深黑色大旗意味着金兵此行绝不留手,赶尽杀绝。
对于“屠城”这个名词,金兵并不陌生。一年前在扬州已经尝试过了焚城;而就在来常州之前,在明州,也就是高宗出海的地方,金兵也刚刚进行了一个屠城;如今在常州再屠城一次,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宋军的举动非常奇怪,居然在城门口撑起了巨大的布幔,布幔前只站着几十个个士兵,挡住城门口的方向。
金兵对此毫不在意,大概又是什么六甲神兵之类的东西吧?有时候这些宋人真是莫名其妙,净搞些虚幻的东西来欺骗自己。当年在汴梁城时已经演出过一次,想不到如今在常州又看到这一幕。
“嘟嘟嘟嘟”,号角声响起,金国的骑兵们一起起步,向着宋军的方向冲去。
七百步六百步五百步,金兵与宋军越来越近了。
“咚咚咚”,常州的城楼上,传出了一阵急速的鼓声。
宋军阵前的布幔被快速扯下。布幔的后面,密密麻麻的全是骑兵,从数量看,比对面的金兵还要多。
这些骑兵,坚固贲亮的铁甲连人带马裹得严严实实,一色的丈八长枪,两边的马镫有些鼓胀,双臂铠上略长,也不知道有什么机关。
看样子,这队宋军骑兵的装备甚至比金兵还要好。
这是什么回事?
金宋两国交手多年,一直都是金国的骑兵对宋朝的步兵,什么时候把规矩改变了,让宋朝也可以使用骑兵了?
这种情况,不要说金兵不习惯,常州城楼上观战的官员和将士也都很不适应。
无论如何,既然已经开始冲锋,双方都打起十几分的精神。
双方的战马都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双方的距离已经相差不到三十步了。
“隆”汴梁城下,突然炸开一声鼓响。这下鼓声与别不同,声音沉闷,扣人心弦。
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但在场下冲锋的宋军骑兵全都清楚,这是岳飞亲自擂鼓助威,发号施令。
场下的宋军骑兵,一起从马蹬里掏出一个流星锤,朝着金兵的方向扔去。
一阵黑乎乎的流星锤雨,向着金兵罩去。
想不到,岳飞的部队还有这种打法!
金兵的盔甲厚重,假如对方施射弓箭,金兵还不太在乎;但流星锤就完全不同了,尤其是在双方高速对冲的情况下。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大的打赏,曾经巫山大大靓女007大大大大的月票支持。

第二百六十四章:上山容易下山难

一阵惨叫声过后,前几排的金兵,纷纷掉落马下,而后面的金兵的速度也跟着慢了下来。
两军对垒,尤其是两支骑兵队伍相互冲击,速度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速度快的一方,意味着更大的力量更灵活的走位更自由的选择等等。简而言之,速度越快,优势越大。
可能是金兵太久没有和骑兵对战了;又可能是金兵根本没想到宋军会有骑兵,心里反应不过来。总之,金兵速度的下降,犯了兵家大忌。
“咚隆”两下,岳飞再次敲响了大鼓,鼓声在常州的半空轰然炸开,慢慢向四周传扬开去,久久不能停息。
两军相距已经不到五丈远了。
突然间,宋军的队伍前面,有三员大将不约而同地仰天长啸起来。
这三大将,分别是杨再兴罗延庆和张宪。这三人,也是如今岳飞帐下枪法最高的三个,今天岳飞摆出最强阵容,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宋人的骑兵,一点都不输给金兵。
长啸过后,骑兵队伍中的所有人都把手中的丈八长枪往前一挺。紧接着,腰转膀动臂扬腕翻……
宋兵的动作整齐划一,节奏鲜明,按部就班,两千多杆大枪,仿佛合体成一杆巨大的神兵利器。不说别的,单是这些大枪所造成的狂躁无比的破空之声,就已经能够慑人心弦,杀人于无形。
宋兵的队伍前面。腾然出现一堵由枪花合拢而成的海潮。向着金兵阵中卷去。
假如有人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这堵枪花海潮还暗含着两重击打,往上击打敌人的头脸部位,往下刺戳敌方战马的眼部。
宋朝制式枪术:乘龙舞花大风火轮。
这一招原本是武胜军节度使渤海郡王高怀德高家的合枪技,是高家军冲锋时一起使出的群体合击枪术,里面包含有战阵的内容;后来被宋太祖赵匡胤指名索要,并把这招编写进了官家制式枪术之中。
只不过后来宋朝日渐缺马,而这一招完全不适合步兵使用。便逐渐成了武将的单兵枪技。
岳飞从宗泽老帅处学得此招,把它还原回群体枪技,再糅合杨家枪法的一些群击技,威力更胜当初。
如今岳飞的骑兵部队使出这一招,个中的情形,只能用一句成语来形容。
“如林推进,挡者披靡。”
两千金国骑兵,死伤惨重,少有生还者。
这招乘龙舞花大风火轮的杀戮太重了,一经使出。想收都收不住。
为了营救孛堇,金兵又接连派出了两拨人马。结果都是大败而归。从此以后,岳飞和岳家军的名字,便开始在金宋两国流传开去。
《鄂国金佗粹编》卷第十六:金人回犯常州,分遣兵马等截邀击掩杀,四次见阵,拥掩入河,弃头不斫,生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汉儿李渭等十一人。委是屡获胜捷。
岳家军在宜兴和常州所取得的战绩,在江南地区很快就传扬开了。
宋人如今被金兵打惨了,连皇帝都要出海逃亡,绝望的心情已经开始在人群中散播,假如还没有英雄出来搭救世人,接下来就只好准备做亡国奴了。
岳飞在这个时候腾空出现,极大地填补了百姓的心理需要,成为了官民士绅们心里的希望所在。
之所以千百年来,岳飞在民间一直享有盛誉,与这个时代背景关系密切。
岳飞接连几次战役,狠狠地教训了金兵,让宋人看到,金兵也是人,并不是三头六臂,只要组织得好,一样能给金兵予重创。
岳飞以他的勇气和战绩,终于重新唤醒了宋人的血性和反抗的意志。
这个时候,金兵撤退在即,正在疯狂的四出抢掠,要多捞一把回老家;江浙各地的官民,受到岳飞的启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抵挡金兵。
钱塘县令朱跸率乡兵二千,横挑强敌。他身受重伤,仍然令士兵背负他后,仍然令部兵背负他,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在天竺山英勇牺牲。
弓手首领祝威和金胜率余部据守葛岭。他们在崎呕的山路上,用泥土覆盖编竹,佯装通道,设下埋伏。金朝骑兵冲击葛岭时,一批又一批地踣仆,乱成一团。乡兵们挥兵刃奋斫,使敌人横尸山谷。狂怒的完颜兀术(宗弼)以大兵从南麓冲上葛岭,因众寡悬殊,祝威金胜等壮烈战殁。
在严州桐庐县(今浙江桐庐县),钱峃钱樱值芎头礁富用癖耍谂M飞交靼芰私鸨
金军进犯越州(治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时,馀姚(今浙江余姚市)知县李颖士招募几千乡兵,同把隘官陈彦一起御敌。他们布列了很多旗帜,迷惑金军,胜利地阻击了一昼夜。
建炎四年三月,完颜兀术的大军撤离平江府时,宋军统制陈思恭率领所部,邀击泊船于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市)境太湖中的敌人后军,也取得胜捷。
以上这些事迹,在《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挥麈后录》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完颜兀术终于还是决定撤军了。
撤军的原因很多:比如天气越来越热,水土不服和天气潮热所引致的疾病已经在军中出现,并且有逐步扩散的趋势;又比如要面对越来越大的反抗,等等。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金兵始终都未能够抓获高宗小皇帝。
完颜兀术也抢了很多民间的商船。组建水军。明知道自己的手下水性不怎么样。还是下令出海抓人去了。
大海茫茫,与内河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金兵的水军出了大海,首先过不了的就是晕海浪这一关;仗还没有开打,自己已经倒下了。结果是,被宋军枢密院提海船张公裕痛殴了一顿,从此远离大海。
大军撤退,当然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理由。
据说完颜兀术放眼远望,发现了一座小山。他问当地人那座山的名字。回答叫阳山。完颜兀术苦笑了,说当年唐朝西征,打到了阴山。这回我东征,到阳山,也是时候止步,班师回朝了。
到这里为止,完颜兀术这次对建炎小朝廷的军事行动可以称得上是完美。
千里行军战无不胜,追得宋朝的皇帝赵构无所躲藏,堪称是女真人战史上的奇迹篇章。
金国的史官把这次行动称为“搜山检海捉赵构”。
这个描述,用广东白话来说。就是“追杀佐赵构九条街。”
抓不抓到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追了九条街道,这个过程太爽。太有面子了。
金兵的撤退,最受益的当然是我们的高宗小皇帝。
这个时候,皇帝的出海船队也遭受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粮食不够了。
虽然出海的时候已经尽量多带粮食,但粮食带得更多,也耐不住时间的消耗。
整只船队那么多人口,漂泊几个月,坐吃山空是唯一的结果。
金兵撤退后,高宗皇帝第一时间步行上岸,亲自找了个小庙进去要饭吃。和尚拿出五个粗粮饼,赵九弟一口气吃了三个半。
身为皇帝居然如此凄惨窘迫,真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赵构上岸了,去了温州。温州州衙成了高宗皇帝的临时住宿和办公的地方。
对于这个结果,温州人民的心情可是忐忑不安,喜忧参半。
喜的当然是在天子脚下,自然会有一些油水流落民间。
忧的是安全问题:看看高宗皇帝之前的几个行宫所在地,无论是扬州杭州又或者只是短暂逗留的明州,全都被金兵血洗焚城。
从安全的角度,即使把高宗皇帝形容为“丧门星”也一点都不为过。
金兵的撤退遇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战利品太多了,搬运不动。
是的,金兵有很多战马,但战马要用来驮人,绝对不能用来载货;没人骑兵的保护,连完颜兀术自己都不相信能够走回老家。
大车是一个选择。但大车载重小,行走速度慢,有诸多的不便。
剩下的选择只有用船走水道了。
于是乎,完颜兀术驾驭着庞大的船队,从京杭大运河出发,往北方撤退了。
只不过,完颜兀术心里有种感觉,这次的撤退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但是,一种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觉,始终萦绕在完颜兀术的心头,久久不散。
在完颜兀术谨少慎微,步步为营的布置下,金兵的船队顺利地到达了镇江。
镇江府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西北部顶点,控制着长江下游的水势,是历来兵家必争的一个军事重镇。
镇江府东南一侧是地势极为低平的太湖平原,水网密布,沟渠纵横;但镇江本身绝大部分土地是丘陵地带,宁镇山脉茅山山脉都在境内。
这些山脉之间就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水系…长江水系。
这里不但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之处,也是现在金国和建炎小朝廷势力分野的地方。
可以这样说,一旦完颜兀术顺利走出这片水域,宋朝就再也奈何不了他。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大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祝各位书友端午节快乐。

第二百六十五章:龙王庙

越到关键时刻,完颜兀术用兵就愈加的谨慎,于是派出了很多的探子,到处打探消息,尽量确保大军的顺利过渡。
很快,探子就回报了一个好消息:如今唯一有可能对金兵产生威胁的是浙西置制使韩世忠的水军;而韩世忠此时正在几十里外的秀州州张灯结彩,与民众欢度元宵节,大肆庆祝金军的撤军。
完颜兀术与韩世忠还没有直接交手过,对韩世忠并没有什么印象。只是知道去年金兵南下扬州的途中,此人的部队曾经不战而溃散。
也就是说,韩世忠很可能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