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高宗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准许官民百姓从便避敌。
什么叫从便避敌?就是你想怎么逃就怎么逃,怎么方便怎么走;逃得出去算你本事,逃不出去算你倒霉。
从之前严禁官员搬迁到现在准许官民自行逃亡,似乎是高宗的恩典和进步;但问题是,高宗皇帝这道圣旨颁布的时间实在是太糟糕了。
这个时候正是冬春交替之际,同时也是大运河的枯水期,运河水位之低,仅仅能让一两条大船通过。
随着高宗皇帝这道圣旨的颁布,扬州城人人急于逃命;一时间,大运河上,千帆并举,公家的船和私人的船纠缠在一起,寸步难移。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庚戌朔,帝驾御舟泊河岸,郡人惶怖,莫知所为……始诏士民从便避敌,官司毋得禁……然公私舟交河中,跬步不容进矣。”
高宗皇帝诚惶诚恐,急于逃亡。但我们的宰相大人黄潜善却依然神色自若,劝说皇帝稍等几天,看看情况的发展,等候准确的奏报再说。
黄潜善这样做当然有他的根据。因为他刚刚收到完颜粘罕的信函,说马上就有特使到扬州议和,请高宗皇帝务必亲自接待,云云。
看来黄潜善这个宰相大人,对完颜粘罕的来函是深信不疑,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兵不厌诈”。
这个可恶的黄潜善,已经把他的老祖宗黄峭山公的脸皮都掉到茅房里去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即欲渡江,黄潜善等力请少留俟报,且搬左藏库金帛三分之一,帝许之。
此时的高宗皇帝对黄潜善已经严重的不信任,于是多生了一个心眼,便派遣太监邝询到前线观察情况,看看金兵到底攻打到了什么地方。
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一个安排,在金兵还来到扬州之前,我们的高宗小皇帝居然成了杨州城的第一个受害者。
此其时也,高宗赵构还在后宫里面辛勤劳作上山下乡大干快上耕田播种忙得不亦乐乎,突然一个太监活见鬼似的闯了进来,对他嚎叫说金兵已经攻占了天长军,和扬州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高宗皇帝一下子懵了,从胭脂香粉肉阵成林之间,突然掉进了万丈悬崖无底深渊之中。
赵构真的怕了,吓得肝胆俱裂魂飞魄散;脑子里闪现出来的是传说中之中,他老爹和他哥哥的凄惨生活;现在轮到他了,居然这么快!
等他稍微回过点神来,想挣扎逃跑时,他发现了个更加悲惨的奇异现状。
他萎了,小小赵构彻底软了,即便是面对着诸多娇小可爱的江南佳丽,小小赵构再也硬不起来了。
大难当头,高宗皇帝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慌忙起身穿上衣裳就往外跑。
现在高宗皇帝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跑赶快逃跑,绝对不能象他的父兄一般落到金人的手里。
事情太过仓促,高宗皇帝逃出行宫的时候,身边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和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区区五六骑人马随从。
所谓的内侍省押班,其实就是太监头领。
就这样,直接导致高宗皇帝第一次下台的关键人物………康履出场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遣左右内侍邝询往天长军觇事,知为金人至,遽奔还。帝得询报,即介胄走马出门,惟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省押班康履五六骑随之。
高宗皇帝一行人等为了尽快出城,在大街上策马狂奔,惊动了路人。
路人中也有见多识广之辈,认得皇帝的服饰,指着高宗皇帝的背影就大声叫嚷道:“小皇帝也逃走了。”
一时间,扬州城内大乱。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耳郎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龙腾虎跃马到成功大大大寒尖大大三牛aa大大横断江山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三章:神兽传说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高宗皇帝逃跑的消息,很快就在扬州城里四处传开了。
本来还有些人将信将疑,但片刻之后,大家竟然又再发现,皇帝行宫里的诸多宫娥彩女,星散而出,仓皇逃窜。
所有人这时都明白过来,小皇帝确实是逃跑了,换而言之,北方的金兵已经快要杀到这里来了。
此时此刻,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位朝廷的高层,还在听高僧大德在宣扬佛法,突然有人闯进来大喊:“丞相大人,皇帝已经逃走了!”
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好不容易回过神来,马上换上戎装,上马出城,向着南方就逃。
中国人不守秩序,不喜欢排队的陋习又一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扬州城里几十万人口一起逃亡,争先恐后,竟然被诺大的一个扬州城门所卡住;各不相让的结果就是相互践踏,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伤亡。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军民争门而死者,不可胜数。”
在这股汹涌澎湃的逃命潮中,出现了两个小插曲。
高宗皇帝仓惶逃跑,路过扬子桥的时候,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卫兵出语不逊,加以讥笑和讽刺。
气急败坏的小皇帝竟然翻身下马,抽出腰间的佩剑,把卫兵一剑捅死。
历史的真相总是在文献中不经意地透露出来。
这个小插曲可以证明,高宗皇帝并不是弱不禁风,胆小怕事之辈。而是一个孔武有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次扬子桥。一卫士出语不逊,帝掣手剑杀之。”
皇帝狼狈逃跑,朝中的百官当然也都跟着出城,其中司农卿黄锷也顺势逃到了江边,这时有熟人跟他打了个招呼:“黄相公在这里。”
本来只是熟人之间的客套话,岂料这一喊竟然要了黄锷的性命。
旁边不认识黄锷的人还以为是黄潜善,立即有人大骂:“你祸国殃民,罪该万死……”。还没有骂完,已经有军校提着朴刀冲了过来。
黄锷还没来得及开口辩解,人头已经掉落地下,一命呜呼。
被误以为是黄潜善的冤死鬼并不只黄锷一人,给事中兼侍讲黄哲方鸿胪少卿黄唐俊等人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愤怒的群众所冤杀。
看来愤青一族不单是中国的现代有,古代也有。
一时间,朝中所有黄姓的官员都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时军民怨黄潜善刻骨,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呼曰:“黄相公在此。”数之曰:“误国害民。皆汝之罪。”锷方辨其非,而首已断矣……给事中兼侍讲黄哲方徒步。一骑士挽弓射之,中四夭而卒。是日,鸿胪少卿黄唐俊渡江溺死。”
扬州军民对于黄潜善之流的愤恨,已经到了刻骨铭心的境地。
扬州的大运河已经被各种船只给堵死了,高宗皇帝一行六人,唯有快马加鞭,继续南下,来到了瓜洲镇的长江渡口。
在这里,高宗小皇帝的队伍稍稍壮大了一些,因为吕颐浩张浚等大臣也都已经尾追了上来。
高宗皇帝正想松一口气,突然间他又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滔滔的长江边上,什么都没有,不要说什么战船大舰了,就是连小舟都没有。
高宗皇帝连忙发问:“王卿家,你不是说这里有十几艘战船在等候吗?”
御林军总头领王渊小心翼翼地回答:“战船是有,只不过现在都用来抢运皇宫里的财产去杭州,这是陛下前些天才下达的命令。”
其实,王渊还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句话,最大的几艘战船,都已经被康履等几位太监所征调,用来运输他们自己的私货。
望着水流喘急,宽阔无边的长江水,高宗皇帝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为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高宗皇帝最终还是横渡了长江,而且是在大队官船到达之前。
关于高宗皇帝是如何渡过长江的,历史上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是正史的说法: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得小舟,即乘以济。
这个说法其实大有商榷之处。
区区一条小舟,能否籍此横渡水深浪急的滔滔长江水?这是第一个问题。
即使小舟勉强可以横渡长江,但其中必然有风险;而高宗皇帝是万金之躯,不立险地;高宗本人敢不敢冒这个风险,身边的大臣们敢不敢让高宗冒这个风险,若然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是第二个问题。
所以,正史的说法,有些是不能够全信的。
相对于漏洞百出的第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也就是坊间流传的说法,反而更显得可信。
坊间传说,高宗皇帝是骑着白马横渡长江的。
当时事态危急,高宗皇帝所骑的白马突然自己发力,驮着高宗皇帝跳入长江,一路涉水而行,到了对岸,就把高宗皇帝摔落地下,白马自己跑开不见了。
后来,高宗君臣继续往南走,在距离长江边十几里处,找到一个水帝庙。
进去庙里一看,水帝左首第一判官崔府君的右手正牵着一匹泥马;这匹泥马全身湿漉漉,马脖子上还吊着一蓬水草。
高宗皇帝认得这蓬水草,因为之前渡江之时,这蓬在江水中漂流的水草刚好挂在高宗所骑白马的脖子上,怎样扯都扯不断。
高宗皇帝这才知道,原来是崔府君派遣座下的草泥马前来帮他。
这就是高宗皇帝泥马过江的故事。而崔府君座下的那匹草泥马,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记载当中。
也有人传言,高宗所骑的那匹草泥马,一直修炼到了现代,终于得道成神,变成了中国第一护国神兽。
对于坊间的这个传说,乾隆三大窝之一,清朝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学家赵翼还曾经专门做了一番考据。
在赵翼所撰写的《陔馀丛考。高宗泥马渡江之讹》中写到:“宋高宗初至杭州,即命立崔府君庙,以示灵异,於是精忠小说遂有泥马渡江之说。”
ps:为了配合起点的酬勤计划,陈豆这个手残党,先尝试一下逢周一三五两更,假如能够撑得住,以后每天两更,希望各位书友支持。
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四章:哀其不幸
高宗皇帝渡过了长江,再往南走十几里路,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歇息落脚的地方………水帝庙。
正史的这个说法,与坊间高宗皇帝泥马过江的传说相当吻合。
当然,正史并没有说高宗皇帝在水帝庙里再次遇到草泥马神兽,而是说高宗到了水帝庙后,先用靴底擦干净佩剑上的血迹,然后把披在身上的裘皮脱下,放在地面上,半垫半盖就睡着了。
而这个时候,高宗皇帝身边没有任何文武百官以及禁军护卫。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次京口,帝坐水帝庙,取剑就靴擦血;百官皆不至,诸卫禁军无一人从行者。
高宗皇帝的南渡,标志着宋朝在北方战场的全面失利;以后的战局,将是宋朝能够凭借着长江天险,保住剩余的半壁江山。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把宋朝名正言顺地称呼为“南宋”了。
皇帝居然走散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消息传到了镇江府,镇江县的知县钱伯言竟然把全县的居民都赶出来,四处寻找皇帝。
还是人多力量大。民众很快就在水帝庙里找到落魄中的小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钱伯言知府马上派兵前来迎接。
就这样,在佛祖和天尊的联手保佑之下,我们的高宗小皇帝终于在镇江与他的大臣们重遇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镇江闻车驾进发,居民奔走山谷,城中一空。守臣钱伯言发府兵来迓。
在这里。又发现了高宗皇帝的一小段绯闻:《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至镇江。宿于府治帝问:“有近上宗室否?”时士粲彡为曹官。或以名对。遂召士粲彡同寝,帝解所御绵背心赐之。士粲彡,仲维子也。
这段话确实是有些让人费解。
当时正是落难逃亡之际,按理说,高宗皇帝应该不会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捡捡肥皂搞搞断背;会不会是因为高宗皇帝发现自己的小小赵构再也硬不起来了,就想换个角色,一试身手?
我们的高宗小皇帝,果然是谜一般的存在。
同样是战败。但战败的君主也有两种选择:带领民众逃亡或者独自逃亡。
三国时期的刘备选择了前面一种做法,从而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为后来蜀国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宗小皇帝选择了后面一种做法,结果让小皇帝背上了一辈子的骂名。
读宋史有时候非常的让人困惑,因为金宋双方的力量对比经常有很大的偏差;有时候十个宋军步兵就能够与一个金国的骑兵相抗衡,而且战而胜之;有时候,一个金国的骑兵就追着几百个宋兵满山跑。
要知道,宋朝还处于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即便是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巨大到无法克服的程度。
这一次。金兵到达扬州的先头部队只有五百骑兵。然而,宋军就刘世光一个指挥官的部下。就已经有好几万人,还不包括高宗皇帝自己的御林军。
以这样的一种力量对比,为什么高宗皇帝和他的部下完全不考虑抵抗,反而要慌不择路,抢先逃跑?
这个问题,恐怕历史学家们都难以回答。
玩过诸如魔兽争霸星级争霸红色警戒又或者是帝国时代之类即时战略游戏的朋友们都会认同,在游戏过程中,最舒爽的时候莫过于去打杀对方的农民;杀死对方的农民,就相当于掐断了对手的经济。
刚刚赶到扬州城的金兵,干的就是这种事情。
几十万的扬州城居民,各自携带着自己的财物,站在大运河边上,等待金兵前来抢掠。
那些正在岸边等候上船逃难的,已经上了船但因为河道堵塞而搁浅在船上的,那些因为各种理由逃跑不够快的,全都成了金兵的俘虏;他们的财物,自然也成了金兵的战利品。
扬州城的内外,一片哀鸿之声。
什么叫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时此刻的扬州城,就是最好的答案。
当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的特种部队………七三一部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猫扔进老鼠群中,结果这几只猫全部被老鼠吃得干干净净。
试想一下,假如这几十万扬州汉人能够稍稍有点反抗精神,能否一起合力,把这五百名金兵干掉?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毕竟有着一千兑一的高比例;就是站着不动,让金兵砍,也够那些金兵累的。
问题是,宋朝百多年来的重文抑武,推崇儒家理学,讲求存天理灭人欲,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已经荡然无存。
宋朝的官兵都是这般的熊样,还能够对老百姓有更多的要求吗?
活生生的历史就是答案。
对于这些凶残侵略者的到来,扬州城那些逃不掉的百姓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安排香烛和鲜花,欢迎金兵们的到来。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是晚,金将玛图以五百骑先驰至扬州,守臣右文殿修撰黄愿已遁去,州民备香花迎拜。
既然事情都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金兵对于扬州人民的顺从和识时务表示出高度的欣赏和表扬;欣赏和表扬过后,金兵便开始在扬州城内外肆意抢掠,予取予求。
简单地进行分类,金兵们要抢夺的无非是三大类别:钱财女人和粮食。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有一下的记载:“金兵屯于摘星楼下,城中士女金帛,为金所取殆尽。南阳尉晏孝广女,年十五,有美色,为金兵所得,欲妻之,晏氏即刎缢求死,金人皆义之。孝广,殊曾孙也。
金人之未至也,公私所载,舢舻相衔。运河自扬州至瓜洲五十里,仅通一舟。初,城中闻报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及金兵至,潮不应闸,尽胶泥淖中,悉为金兵所取,乘舆服御,官府案牍,无一留者。”
对于扬州城的种种惨况,后人能够做的,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二百四十五章:在逃亡的路上
好不容易才逃离金兵的追击,如今高宗皇帝要考虑的,是何去何从的问题?
无论如何,皇帝还是要有一个与身份相称的落脚点。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召宰执从官诸将,对宅堂计事。帝曰:“姑留此,或径趋浙中邪?”
君臣上下正在商量讨论的时候,突然有一名大将闯了进来,跪倒在高宗皇帝的前面,放声嚎啕大哭。
众人一看,原来是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
这个刘光世大人在三天之前,被朝廷派去迎战金兵,最后却不战自溃;如今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组织了。
小皇帝一惊,连忙开口追问其原因。
刘光世哭诉道:“都统制王渊掌管江上的船只,平日总是说,紧急时一定可以保证顺利渡江,决不会误事。现在船都到哪里去了?臣部下有数万人,还有两千骑兵,现在都没船渡江,让臣下如何为陛下效力。”
这个刘光世的脸皮真是厚到了没边:明明还有那么多的兵力,不去保护百姓,守土卫国,反而前来投诉没船逃跑。
必须要提醒一下,现在的扬州城里可是只有区区五百名骑兵。
当然,刘光世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所在。
一是转移视线,让高宗不再注意追究他的不战自溃之罪。
二是保存实力,目前剩下的部队过不了将,刘光世手中就没有本钱。所以刘光世无论如何也要争取把他的部下给捞回来。
光棍司令不是司令。对于这一点。身为军二代的刘光世心里非常清楚。
宰相黄潜善其他的本事没有,人事斗争却是他的强项,一下就看穿了刘光世的伎俩,马上回应道:“已经收集几百条船去让军士过江了。”
黄潜善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多地纠缠。
高宗皇帝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安全,便说道:“既然军士渡江的事情已经安排好,现在还是赶快商议到底何去何从?
吏部尚书吕颐浩闪身出班,降阶拜伏不起;紧接着,户部尚书叶梦得等三人也都相继站出来。跪倒在庭下。
高宗不知道这些人跑到庭下跪拜是什么意思,便让黄潜善去问。
吕颐浩以头磕地,哀求皇帝说:“陛下暂时留一留吧,留在这里作为江北军民的声援。不然,金兵顺势渡江,那就更加狼狈了。”
不得不说,吕颐浩对目前的形势还是看得相当的透彻。
如果赵构此时继续逃跑,扬州城的惨剧很有可能在镇江重新上演一次。
军民不知金兵的虚实,皇帝一跑,谣言势必四起。人们还以为有无数的金兵杀到。军心不稳百姓恐慌的结果,个个急于逃命。不用金兵来打,自己都会先挤死踩死无数……
高宗皇帝又看了看黄潜善汪伯彦两人,黄汪两人也都点头认同。
高宗皇帝早就没了主意,见众大臣都这样说,也只得同意暂时留下,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宰相到江边指挥,号令江北的军士结阵御敌,让官吏和百姓们先行渡江。”
就此看来,赵构还是懂得做一些门面的功夫。
在高宗皇帝与群臣的早朝会议结束后,又接连发生了两桩小事。
第一桩小事,江北都巡检皇甫佐竟然被御林军都统制王渊所杀。
当高宗追问王渊时,王渊答道:“皇甫佐主管海舟大船,办事不力,致使大量的军民停滞在北岸,不能够及时渡江,罪大应杀。”
其实,皇甫佐只是王渊的替罪羊。
王渊见刘光世揭发自己,怕事后受到追究,所以来了一招“李代桃僵”,把责任推到了皇甫佐的身上,然后杀了他。
现在高宗皇帝和其他大臣都没时间和心情来处理这件事情。就算是将来重新提起,王渊也可以声称是皇甫佐的失误,从而导致刘光世的误会。
反正死无对证,一切都是皇甫佐的错,王渊本人就万事大吉了。
第二桩小事,临近中午的时候,江北有一个名叫安义的统领官派人渡江来向朝廷禀告:“今天早上有几百名金国的骑兵前来袭击,这些金兵都没有披挂盔甲,安义带领一千名本部下属,再加上其他一些溃散的军士,将金兵打退了。
高宗闻报大喜,马上把安义升迁为江北统制,让他守住瓜州渡口。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有统领官安义,自江北遣使臣林善来言:“今早金数百骑来袭,皆无器甲,已率所部千人,集诸溃军射退矣。”遂以义为江北统制,俾收兵保瓜洲渡。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兵经过长途跋涉和征战,已经是人困马乏,索性连盔甲这么重要的护具都不穿戴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安义率领一千多名步兵,就把这几百名骑兵给打退了。
需要提醒的是,几天前,也是五百名的金国骑兵,就已经把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部,御林军都统制王渊部,合共不下十万人马给击溃了。
这就是宋朝历史的诡异之处,让后人抓狂和难以理解。
又过了一会儿,王渊又走过来对皇帝说:“陛下留在这里,只能守住镇江一处地方,假如金兵从通州(江苏南通)渡江,先占领了姑苏(江苏苏州),那陛下该怎么办?还不如早点去杭州,杭州有多重江河的阻隔。”
高宗还没出声,身边的内侍太监都说王渊言之有理。
中午,高宗把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层叫来,把王渊的意见告诉他们。
黄潜善的回答非常有趣:“既然王渊大人都这么说了,我还能找出什么理由来让陛下留下来不走。”
对于王渊的意见,黄潜善并没有反对,也没有说同意。
黄潜善当然知道高宗皇帝想走,离金兵越远越好,所以他不敢反对;但是,高宗皇帝在早上才答应了吕颐浩等人留下来不走,所谓“君无戏言”,如果黄潜善同意,岂不是要承担陷高宗于不义的风险?
对于黄潜善这个老狐狸而言,模棱两可是唯一的选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既而渊人对,言:“暂驻镇江,止捍得一处。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阻。”诸内侍以为是。日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执,以渊语告之,潜善曰:“渊言如此,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有几个文字很容易就会被人忽略掉,这几个文字就是:“诸内侍以为是”。
这说明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对国事发表意见。
从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现阶段建炎皇朝的集体领导核心,人们常常认为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等,因为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分别是皇帝宰相枢密使御林军大总管。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人拥有实权,但他们都要听皇帝的话;可是皇帝还年轻,需要保姆的照顾;这些保姆(太监)整天围着皇帝,什么都发表意见,什么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种种决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监们的口中,天知晓。
宋朝有着太监处理政务的传统,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贯梁思成李宪等等,哪一个不是一时之俊杰。
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内侍太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前辈,要象我们的童贯大人一样,党政军财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径,再加上这些太监们的指手画脚,终于引发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变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下台。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大大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六章:罪己
高宗皇帝最终还是离开了镇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这位梁启超的儿子的老婆的情人,居然能够遥隔千年,与高宗皇帝心意相通,这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皇帝要走,自然需要有人欢送,只不过这次欢送的方式有些特别:金兵用火烧杨州城的冲天火光来欢送高宗皇帝的南下。
高宗皇帝对于自己的离开,心里还有有些芥蒂的,毕竟是食言而肥。
所以高宗临走前,还对中书侍郎朱胜非说道:“刚才已经议定了,朕还是要赶快去杭州,这里的事情就交给卿家处理,事情处理完了,卿家马上到杭州来。”
说到这里,高宗皇帝又特意加了一句:“更无文字”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曰:“已闻矣。适议定,不若径去杭州。此中诸事,暂留卿处置,事定即来,更无文字。”
好一句“更无文字”。
这种出尔反尔,临阵脱逃的丑事,高宗皇帝当然不想后人知道;但是事与愿违,史官们不但把整个过程给如实记录下来,甚至连“更无文字”这一句话也都记录在史册上。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的磨难,高宗君臣一行终于抵达了杭州。
杭州远离金兵,而且有重重水乡的保护,估计可以在杭州逗留颇长一段时间。君臣人等也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是在前段时间败绩累累。必须要对天下人有所交代。方能服众。因此,刚到了杭州不久,高宗皇帝就决定认错,很技巧地写了一份罪己诏。
看看罪己诏书内容:他先是“慰抚淮扬迁徙官吏军民”
靠,高宗小皇帝竟然把逃跑说成是搬家,世界上有这种方式的搬家吗?真亏他想得出来!
接着看诏书,对于目前这种情况,他“痛切朕心。愧负何及。”
同时他还强调,这一路上他“劳形克己,侧身修行,宅中经远,均布惠泽。省刑薄敛,一毫不扰郡邑。”
也就是说,他积极逃难,收获很大,心性随之成熟。无论是住着还是走着,他到哪儿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好事。一点都没有骚扰所过州县。
多好的皇帝啊,为了更加深切地体现他的仁慈。他下令外放了180名宫女。
高宗皇帝一直对外宣称不喜不近女色,这时仓惶逃命,居然还随身携带了这么多的女人。
虚的做完了,还得来些实的,于是高宗皇帝又一次宣布大赦天下。
从某种角度看,生活在高宗时代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个皇帝隔三差五就来一次大赦天下,莫非是在鼓励犯罪不成?
当然,大赦是有例外的。在这次大赦就有两种人不能够获得赦免:一种人是犯死罪者;另外一种人叫李纲。
《宋史。高宗本纪》中记载道:乙丑,降德音;赦杂犯死罪以下囚,放还士大夫被窜斥者,惟李纲罪在不赦,更不放还。盖用黄潜善计,罪纲以谢金人。
对这个皇帝实在是无语了,通俗点说,金人已经苹果你父亲,香蕉你的妻女,你竟然还想着如何去谢人家?
不过这个黄潜善还是令人感到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说服小皇帝去制裁那个早已经下了台的前任首相………李纲。
黄潜善的做法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害怕了。
在前一段时间,黄潜善汪伯彦在很认真很缜密竭尽所能地做着坏事,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有利于金兵的推进,而妨碍着宋朝的防御布置工作。
所以黄汪两人必须要牢牢地摁住李纲,不让此人复位。否则,一旦李纲再次上台,进行清算的话,他俩肯定支离破碎,死无葬身之地。
对于李纲的杀伐果断,铁面无情,黄汪两人可是心有戚戚焉。
单单是大赦天下当然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愿望,高宗皇帝接下来得处理两个民愤极大的败类——黄潜善汪伯彦。
参照前面李纲宗泽的遭遇,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人应该会死得非常难看才对。可是高宗凝神思索了很久,又把黄汪两人找来,三个人谈了很长时间后,才下达了以下的命令。
因为工作失误,黄潜善罢相,贬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知府;汪伯彦罢相,贬任洪州(今江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