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少年武宗-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不过这位中年道士的战斗力比他强大了太多,虽然他在刚才的一瞬间对自己拳术招法的领悟已经达到了换劲后期的级别。明白了在那一种情况下适合用哪一种攻击来对敌人进行攻击,但在这位中年道士面前,依旧不具备攻击力。

    桩功易骨,这是功夫的一种层次,是身体素质的提高,钱松龄前辈论八卦掌时候曾经说过,易骨者,扎实练功固根基,壮腰健肾强身体。骨质在练习中越发强壮,虽然年老亦可骨质坚韧,摔打碰撞骨骼无损。

    这也是董广为什么刚才连着被中年道士摔倒在地十几次,起身时候依旧劲力充沛,没有丝毫疲态的原因。

    当代孙氏太极拳之中,孙剑云前辈的易骨功夫是很高超的,孙剑云前辈是民国天下第一手孙禄堂的女儿,自幼随父习武。她的哥哥也是民国有名的技击好手孙存周。两位前辈的事迹已经流传甚广,无法考证。

    但孙剑云前辈曾经八十五岁时候被香山的缆车撞出数米开外,摔倒在石头地上,起身之后安然无恙。九十岁去世之时,嘴中除了一颗蛀牙之外,其余牙齿皆为都是好的。这却是很多武术家亲眼所见。

    董广的桩功已经完全到了这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拳术劲力的运用称为明劲。

    大多数桩功达到易骨的人,拳术上的修为也都在明劲之间。不过董广习拳日短,虽然桩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但是对于拳术的发力却不够明了,所以拳术修为迟迟跟不上桩功。

    杨松祎跟在中年道士身后询问着文庙的情况,和来往的人群。一边攀谈。董广却沉浸在了自己的思考之中,跟在后面一言不发。

    他在刚才跟这位道士交手时期,已经知道了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招式攻击,可是竟然没有一下能打中道士的身体。是不是自己的步伐太慢了。

    八卦掌脚底跟抹油了一样,进、退、凑、垫、偷、过、纵、箭八种步法,这道士练的通透。配合上身法的吸、闪、摇、拧、回、转、翻、停八要,董广几乎招架不住。

    昨天和杨松祎边走边聊的过程中,加上以前在学校图馆的。董广知道,八卦掌里面以步法为根本,曾经有前辈说过:习者不明步法,技艺即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步法为八卦掌之根本也。

    那么自己该怎么样应对,该怎么样去提升自己拳术的步法。他现在可没想着自己要换成八卦掌的步法,他知道在练拳初期,功夫越纯越好。

    八卦掌的步法和他练习的兵家连环拳几乎凑不到一块,如果自己要换成八卦掌的步法,那就是要走偏了。浪费的时间更多了,成效反而不如从前。

    怎么样提升他练习连环拳的步法,如今连环拳的招式之中的步法,他仅仅领略了一个过步箭窜的‘箭’字,过步箭窜是一招上下齐攻的招式,讲究拳似流星发腿似箭。

    过步箭窜也是爆发性的步法,直线前进,速度极快。但是却不利于范围的攻击之中灵敏转身。

    其他打法招式之间的步法如何进行,他却跟本不知道。

    每一套拳术都有它自己的步法,步法就隐藏在拳术的打法之中,练到了,自己把拳练明白了。步法自然就出来了,如果用其他的步法加入到你自己原来练习的拳术,那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这是他爸爸董照告诉他的话,董广是很相信自己父亲的话的。练拳至今,他见过功夫不错的人也算是不少了,但是没有一个人的功夫可以达到他父亲的层次。

    高手的话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至少大多数人开始学拳的时候,都必须有老师指点。这就是因为你内心相信老师所说的道理。

    连环拳术的步法的运用不是一时半会能琢磨透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消一个大馒头。这些道理董广还是明白的。他只能等这些积蓄慢慢沉淀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去慢慢探讨这些道理,把这种功夫练到他自己身上。

    科技和武术之间其实是有相通的道理的,科技假手于人,把科研工作者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用外来事物印证,从而发明出普通人都可以运用的‘神器’。

    而武术则是以自身为天地,把自己明白的道理,在内心加以印证,再通过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到最后哪怕成仙作祖,但是有的东西大部分人无法了解,听不明白的时候,他也只能曲高和寡了。

    两者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一个是穷则独善其身。

    一个是把机器发明的简单实用,一个是把自己的身体练习到灵巧通透。

    自己的脚功,不是一时半会能练的上去的。董广又转而思考起来另一个问题。那么自己以后遇见练习八卦掌的对手该怎么应对。

    一边思考,一边跟杨松祎和中年道士向前走着。他们两个人在说着什么,交谈什么自己却全部没听。

    这个中年道士能甩翻他,虽然用的是巧劲。但是这也是说明了自己的脚步还不够稳,不够扎实。那只要自己把桩功练稳固,练习扎实不就可以了吗。

    对方摔不了他,他直打直进。这个道士到时候一击一击却对他根本没有多大效果。这也算是对于八卦掌练习者的另一种防备方法了。

    可是该怎么练习桩功,怎么样继续把自己的桩功境界往上提升。从刚开始找重心,练习单腿站,单腿站练稳以后。董广开始练习虚步单腿站,增强腿的力量。

    之后闭目单腿站,清除心里面的杂念,这样在格斗中,发手自然会比一般人更快,心中没有那么多杂念。练起拳来进步自然会更快。

    董广接下来练习闭目虚步单腿站,这样练习能帮助他凝聚精神,闭着眼睛虚步单腿站是需要打起来精神的,把自己精神集中起来稳定自己的身体。容不得一点弄虚作假。

    凝聚精神的好处是潜移默化的,没那么明显。但是偶尔能帮助到他察觉对手出拳时候的更多破绽。

    精神力并不像神话中写的那么简单,能直接增幅战斗力。可是对人的生活却是至关重要的,能帮助人更快理解周围的事物。有一句话叫做聚精会神,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转眼间三个人转的也都差不多了。太阳也慢慢爬到了天空的正中间。

    “杨松祎,我送你一句话你记住,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世无古贤。走吧,一起吃个饭,你们该去哪里就去哪里吧!”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事方式,这个中年道士却是喜欢这样生活。在董广杨松祎进门的瞬间,就表现出来不欢迎的姿态。

    这是一种假装生气的样子,但是未必不是这道士的真实写照。他讨厌无缘无故的就有人借着论道的名义来打扰他平静的生活,很多道士嘴上的道却是修炼到家了,但是却容不得别人一辱一骂。

    甚至脾气大的还要跟人当家对骂,道法不是为了让你修成圣人,可是把事情浪费在无缘无故的动气之上就有点可笑了。世人修嘴不修心,济公修心不修嘴。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第五十一章 打法的层次

    中年道士其实也出来了,在刚开始难为董广的时候,董广还没有生气。杨松祎就上了脾气,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董广拦住了杨松祎,愿意自己受罚。

    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世无古贤。

    这是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写的要告诉杨松祎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千万不要把大道理修在嘴上,身体却受不了一点点难为。更何况在门口的时候,也确实是董广不懂礼数在先。

    原则性问题,我们不能忍让。但是一般的事,何苦计较。生活里越到不顺心不顺眼的人多了去了,何苦犯得着上脾气呢。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接着中年道士又向董广:“董广,不说明劲暗劲化劲这些内容。你觉得打法格斗有几种境界!”

    董广一时回答不上来,不知道该怎么说。

    “打法内容门类很多,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拨打、撞打、推打、头打、肩打、膊打、肘打、手打、胯打、腿打、膝打、踢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劈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靠打、贴打、绊打、缠打、侧打,反打、倒打,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道士见到董广没有回答,也不急着说。反而给董广讲起了拳术打法里面包含的内容

    “跺打,蹬打,踩打,踏步打皆属进步退涉两法,厮打、刺打、点打、戳打、扳打、抓打归入手打”

    中年人语速有些快,董广记不住那么多。只能尽量去记!

    “我刚才说的,第一句话之*涉及到三十二打,第二句话涉及十打。以我的感悟来说,试打都是这些打法之中的第一阶段,也叫作试手。两个人按照固定的套路,不发劲,仅仅是为了熟悉拳术。在固定的动作下试手。”

    听到了中年道士的话,董广有些明白了。其实试手就相当于武术里面的对练套路了。现在中国国家武术协会所发行的武术段位制之中,其实这些对练套路也都属于试打的范围。

    中年道士继续向下说:“试打含有一定的攻防意义,勉强算是有些内容。但是实战里面,那些低蹲马步虚步的对练,却很难用到实际。打法套路之中的试打,切磋还可以用到实际中。”

    “那大哥您的理解第二个阶段是什么?”大哥是河南这边对人的一种尊称,但是在山东见面尊称却只能称二哥,不能称大哥。这也是董广为什么这样喊的原因。

    董广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觉得还挺有些意思。每个练拳连到一定层次的人,对武功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即使不方便学习,也可以多多请教,增加开阔自己的眼界。

    “试打毕竟不发劲,这也是现代的练武的为什么像跳舞的一样,动作着五花八门,却不能动手。被很多行外人称为花架子。我认为的第二个阶段是重打。”

    在董广开始琢磨起来中年道士所说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中年道士又继续说了起来,并没有卖关子。

    “重打,可以用散打来说一下。散打选手在刚开始练习的过程中,一个人拿着护具靶子,另一个人用最大力量向靶子发劲,出拳或者踢腿。”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一次一次用劲发力的过程却能让人把拳脚上的力量练习出来。格斗的时候能凭借一手好力量战胜对手。所以我认为重打是打法练习的第二个阶段。”

    道士说的话很明白,董广也能听懂。这些内容,普通人在练习过程也多多少少都会用到。

    “第三个阶段是活打?”

    “活打?”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的名字,董广还能听得明白的话。这一次他就有些不懂了,什么叫活打。

    “活打,我把它说成是在活动中打击对手,跟对手切磋。就像两个人打架交手一样,完全没有固定招式和套路。脚步移动灵活,但是几乎没有多少规律,使用各种方法,发力。对自己的对手攻击,以求取胜。这三个层次不需要学习,可以说是人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就会的。当然如果锻炼了更好。”

    一言一语听着,董广可以出来。这位中年道士在格斗技击上面有很高的理论层级,有很丰富的经验。

    “如果实战经验特别丰富,并且经过一些简单训练的人的话,可以进入到打法的第四个层次,这个层次可以算是一道分界线。好手和庸手的差别全部在这里。”

    “是什么层次?”中年道士的话勾起了董广的兴趣。

    “第四个层次可以称为嫁打,也可以说叫做就势顺势,用太极拳的话来说就是四两拨千斤。在对手攻击你已经得手的情况下,你反而能借助对手的攻击,把对手的力量转化攻击对手。”

    “经常格斗打架的人偶尔会有能借助到别人发劲的这种感受,能够在打法里面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这就算是打法进入到了嫁打的层次了。我现在也是在这个层次,你的格斗技法按照我的标准来说的话,还是在第三个层次活打之中!”

    董广点了点头,他明白中年道士的意思,开口说道:“是啊,我现在体力还有身体素质各方面已经不错了,但是跟人交起手来,不管对方是会一点格斗的,还是跟我层次相近的。我都是需要好长时间的缠斗,或者凭着力量才能赢了他们,打完一场自己也很累。”

    说这话的时候他想起来了中年人跟自己的交手过程,中年人用的力量始终不大,跟自己相近。但是一举一动打起来自己轻松得很,完全好像在戏玩一样。

    “我的拳术功夫只是算明劲的巅峰层次,在整个唐河县一百四十万人里面,我所知道的拳术功夫达到明劲上层的,有七十个人以上。”说起这话来,中年道士脸上得意之色一闪而过。

    两万里挑一,中年道士确实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这可是这边的武术形势,董广他喜欢拳术,如果自己能了解到这边的情况,对他练习拳术,增长市面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董广听得很认真。

    “但是在这么多人里面,我自问格斗功夫能在其中占到前五,唐河这边武术实战上,也有我一席之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道士问起来杨松祎和董广。

    董广自然不知道,就算知道一点,这个时候也不能说。自己的武功还低的很。唐河这边的武术形势,还轮不到他来指点。所以很明智的闭着嘴巴不说话。

    “因为这边大多数明劲上层的武术家,拳术虽然练到了明劲,明白拳术攻防,了解拳术发力。跟人对打起来,一举一动虽然发劲充沛,但是打法却只是在‘活打’的层次,全凭力量胜人,哪怕是跟初入明劲的人一战,他们击败对手之后,自身体力也消耗很大。有的甚至要稍微休息一下,才可以再次应战。”

    到董广和杨松祎不敢回答自己的问题,中年道士摇头笑了笑,也知道自己问的内容确实让这两个家伙没办法回答。

    “我比他们实战经验稍微要多了一些,我的打法在我的标准里面也已经长期处于‘嫁打’的层次,所以一交起手来,我不需要身体素质超过他们多少,也一样可以稳稳胜出。”

 第五十二章 道士的书法

    “剩下的四个明劲巅峰跟我一样处于嫁打的层次,我们之间倒是没有动过手,不知道谁高谁下。不过嫁打还不是我所总结的最高层次。”

    一个武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武者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对拳术有了自己的理解。只要这种理解切实可行,能把这种理解长期坚持下去,形成方向。这终将成为这些武者的信仰,撑起一个武者的全部。

    董广感觉这个道士对于格斗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只要还有他的理解继续深入进步,他以后的功夫绝对会更好。

    这是一种感觉,一个人身上的气质。这位道士理解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就是这么简单不起眼的内容。却很少能有人把它从生活中提炼,总结成自己的经验。

    中年道士继续说了下去,杨松祎虽然不是把全部心思放在武术上,但是他的功夫跟董广相近,听着也是津津有味。

    “我现在能总结出来的最高层次就是定打!定打是速度和力量高到了一定层次的结果,在攻击之中让对手根本没有机会还手。只能被动的承受你的攻击,想跑都跑不了,就像钉子被钉在地上一样,没办法移动。”

    语言中露出一丝向往,中年道士这几年也是不断努力练功,可是自从格斗技击功夫进入了嫁打的层次之后,他的每一步提升都显得很困难,也不知道这一辈子到底有没有机会进入定打的层次。

    董广以前武术也了解到一些类似的内容,南拳大师黄飞鸿的一生,最高成就应该就算是定打了。

    几乎每一次跟人动手交战,对手打不过黄飞鸿,跑都跑不了。黄飞鸿大师之所以当时能成为全广东最年轻的拳师,也是这个原因。

    可惜当时国家乱世,科技火炮的威力极大,黄飞鸿见到西方火器之后,回到自己的医馆宝芝林,终生不再与人谈论武术。包括他的儿女,他也没有教他们功夫。这不得不说是当时武术家的悲哀。

    少年英雄,最后老来颓废。国家不强大,也只能让这些有一腔报国热血的武林男儿徒呼奈何!

    “董广,我很欣赏你,但是你要记住。”中年道士说着,眼睛直盯盯的着董广,脸上也变得严肃。

    “一个武者,只要不是必死的厮杀。就不能放弃。失败了就再来,再败,再重来。直到战胜的一刻,武者之路,在于不屈,在于一颗强大到永远不会被击败的心。”

    董广能在之前的屡次被中年道士摔倒打击的过程,继续起身再战。这个中年道士也觉得董广很不错,这么好的苗子不能迷了路。

    似乎又是想起来了什么,中年道士一时沉默无语。董广也不敢开口打扰,静静的陪着。

    “只要你没有在失败中被失败腐蚀心灵。败中求胜,方才是真正的武者之路!走吧,说了这么长时候,饭也该好了!”

    说完闭上眼,道士长舒了一口气。领着董广杨松祎向吃饭的地方走去。

    中年道士的话对董广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中午短短的两个时,他却有着巨大的收获。

    游历,战斗,交流。果然是武者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最快的进步方式。

    转了个弯,就到了吃饭的地方。饭菜已经被道士端到了桌子上,饭菜很简单,一碗米饭,一盘葱拌豆腐,一盘炒豆芽。

    不过对于游历在外的人来说,能吃上一顿热饭,这滋味就已经很美了。

    道教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

    吃斋,即用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中国有两句俗语,一是“吃饭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饭人”。由此可见当人用餐时,他人是不应去打扰的。

    道士斋堂用斋,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道众斋堂吃饭,名曰“过斋堂”。过斋堂亦是道教宫观的仪范之一。

    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人吃饭有很大的区别。如:道士每饭必先供养,为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故每饭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养。是为结“三缘”之举。

    北京白云观斋堂门旁有幅对联:“一念纯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难消。”由此可知,道士吃斋过程中亦有修心之举。所以,他人不得打扰,吃斋者也不得起身。

    所以在供养之后,三个人吃饭也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声音,各想着各的心事。董广总结回味了这位中年道士说的话,之后又开始思考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的桩功。

    之前回想到完自己练习桩功的步骤之后,开始听中年道士的教导,但是往下具体怎么练习,他却还没有方向。

    他的闭目虚步单腿站,已经可以达到三十分钟以上了。甚至可以把闭目虚步单腿站当做是一种休息的方式,来进行练功。这种长进的速度可以快得很。

    其实闭上眼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只不过很多人都被外面好的迷住了眼,总是想再贪玩一会。

    一个腿怎么站似乎已经到了瓶颈上了,接下来到底该怎么练习。吃完饭,中年道士也不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该去哪去哪。

    不得不说,这个中年道士的处事方式确实让人不太喜欢。可是道士自己活得又很潇洒,没有一丝拘束。

    出门前路过一个屋子,董广到了一副副挂起来的法,应该是这位中年道士自己所写,不由停滞下来。

    杨松祎也停滞下来,他比董广要了解法。董广只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而听,他却是被法中笔走龙蛇的精神所吸引。

    “出掌如闪电,起步如龙行;手足一起到,发手如雷惊。”

    “遇敌好似火烧身,狭路相逢勇者胜。手似箭,身如弓。消息全在后脚蹬。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

    “掌打虚实敌难辨,五行一气发力精。雨打灰尘散,风吹浮云行。”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滞;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胆子要正,不正则疑惧。”

    “眼要明,心要细,性要慈,面要恶。静如青松,动如山倾,细察敌之来势,转身换步,发中有绝,此打法之要义。”

    ……

    这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或许都是中年人练拳时候有感而写吧!他的每一个字都笔力雄健,显露出一股浩气

    一句一句读完,杨松祎和董广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但是前面还有更多挑战和机遇,他们现在不能停留。该是继续动身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也是人家这位中年道士压根没意思留自己在这过夜,所以他们也不好打扰。

    白龙马,西上天,一走就是几万里。如今行路,杨松祎和董广才感觉到路难行,才知道古代西游记唐僧和尚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几十万里的路程,跨越国界的佛经交往,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念信仰,谁能支撑的下来。

 第五十三章 民国武者的修行路

    自元朝以后,元朝统治者停止了当时的文科举和武科举。Ωヤノ仯讥帷。!!#怯窒胍虻笔钡奈湔哐昂鹤宓挠蟹铰院臀涔Α

    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

    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

    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董广曾过父亲的武术笔记,民国以后的武术家武术修炼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

    最开始锻炼身体,根据身体素质的检验,来发现这个人的特长。擅长近战、还是闪避、还是腿法,或者快手,或者重手硬拳。还是定步防御,或者活步防御。

    当时中华武士会招募了大量武术名家进行教学,欲使国强民壮。也有人在其中学习只为健身养生。

    在当时武林中,并没有对外家拳的过于鄙视或者对内家拳的过于尊崇。大多数武学家摒弃门派之见,皆认为武学最后的道理是殊途同归的。

    在进行过第一个层次的锻炼身体,发现个人特长之后。根据在第一步的锻炼,分配学员到不同的老师身边学习较为适合他们的拳术。老师开始会教他们一些与这个拳术有关的基本功。这个层次可以叫做择师选拳。

    在拳术之中的基础动作练习熟练之后,老师会教习拳术套路。并根据标准,在拳术套路中,一招一式为其定架。,直到整套拳术学完,能流畅的练习,发劲做到标准。并且步伐稳健。这一个层次可以算是熟拳定架。

    现在很多武馆,走的就是民国时候中华武士会前三步的武术修炼道路,只不过基本功,拳术的基本动作。很多弄得太统一了。

    毕竟不是所有拳术的基本功都相同。

    中华武士会期间,因为日本浪人东渡,每个国术馆中都有人偷学拳术。很多前辈为了防止功夫被日本人所学。所以把打法简化。最多只会挑十几名弟子进行部分打法招式的教学。这也就是民国以后所谓的打法。

    导致现在很多武术家已经不能明确的分清楚,练法和打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反而认为练法以强身健体为主。

    之后这些弟子学习的打法招式,老师教每个人的都有所差别,比如教大师兄五招,教二师兄的可能就是另外四招。并不重复。

    这也是建国以后,武术流派日益增多,一家一派之中拳术风格却迥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弟子们苦练这些所谓的打法,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熟练运用。这是当时修行的第四个层次。

    后来中华武士会因为种种原因崩溃,大部分武师流浪或者师兄弟分离。一个武者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功夫有更多的提高,就必须同他人交流拳术。但是不同门派之间哪里会轻易传习打法。

    所以最开始只能找同门之间进行拳术交流,一方面一个师祖或者一个师傅,有同门情谊。

    在老师教自己的拳术打法熟练之后,每到一个地方寻找所练拳术相同的武者进行交流,交换拳术感悟。这是第五个层次

    这样做一方面能让武者对自己所练拳术的格斗或者练法,或者养生等方面了解更深,另一方面与师门兄弟切磋更方便留手,也更能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互相进步。

    同门情谊,师兄弟之间多不会下死手。

    陪着杨松祎一起游历,他现在已经把自己这一场护道人的游历当做了一次体验拳术,学习各个前辈对武术之间不同感悟的过程了。

    现在不同于民国时代,虽然有很多武校进行教学,出门几乎就能遇到练习相同拳术的人,但是相同功夫之间的人却不能随意交手了。同门情谊几乎已经成为了笑话。

    大部分武者之间的交流已经从以前的动手变成了现在的动嘴,一个功夫高明的武者,到了别人地界可以号集一群人,给别人讲拳。让自己的助手在一旁配合自己。

    但是千万不要跟当地武者轻易动手,不然反而容易惹到麻烦。遭到当地武者不满,更有甚者会被群起而攻之。

    四点多的时候到了五峰山下,这边山路好些,没有那么崎岖,有修过的台阶。两旁丛林密布。往山上两个人才走了不到一百米的山路,无奈就再次下来。

    景区,要收门票!杨松祎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也不行。只要是来参观的都要收门票,门口买票的大妈也是恪守职责。无奈杨松祎董广身上几乎都没带钱。

    此路自然不通,只能顺着山坡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