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御仙魔-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他身后的一块空地上,有十多名铁甲将军肃容伫立,空地最前方,几名道人正在布置香案灵位等物。
    “大帅,都布置妥当了。”亲兵朱温到黄巢身后禀报。
    黄巢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来到空地的香案前,接过道人递来的檀香,在蒲团上跪下,面对灵位默然片刻,忽而声音洪亮道:“王兄,你英雄一世,南征北战数年,纵横数十州县,所到之处官军莫不惊惧,小弟一向敬重你,如今却死在小人手里,你放心,你的仇,小弟一定会帮你报!”
    言罢,三扣九拜。
    十多名铁甲将军,同时以拳击胸,齐齐大声吼道:“为王帅报仇!”
    这些人显然都是练气术师,吼声响彻云霄,在山中回荡不绝。
    死的人,是王仙芝。
    黄巢带着亲兵朱温来到一旁,彼处有几名黑袍道人等候,那是茅山的掌门,还有一直跟随黄巢征战的终南山道人,看到黄巢过来,众人都是行礼。
    一名面长肤白的终南山道人低声问黄巢:“王帅不幸罹难,局势对我等很不利,现在群雄失首,王帅余部不知何去何从,黄帅有何打算?”
    黄巢沉吟片刻。
    乾符四年对义军而言,并不是平顺的一年,李晔就任平卢节度使不久,朝廷就下令昔日帝国双臂之一、在蜀中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领兵出川。高骈虽然不是官军统帅,但其所到之处,义军未尝一胜,损失惨重,只得远远避其兵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监军杨复光派人招安王仙芝,王仙芝接受朝廷招安,并且派遣大将尚君长等人,去跟官军接洽,要求做节度使。孰料商君长等人到了官军地盘后,便被官军统帅宋威擒住,并且上奏朝廷,说是击败商君长等人,并将其擒获,只字不提招降的事,并将商君长等人斩首。
    商君长等人是王仙芝心腹大将,战功无数,他死后,王仙芝大怒,起兵猛攻宋威,要为其复仇,孰料兵败,主力丧失殆尽,王仙芝本人也被杀。
    自从王仙芝率先举事,黄巢呼应,许多江湖草莽都趁机呼应,大大小小的义军不下数十路,小的数十人,大的几万人,这里面王仙芝拥众最多,也是当之无愧的义军首领。
    如今王仙芝阵亡,对义军是很大的打击。
    黄巢对众人道:“我欲为王帅报仇,诸位以为如何?”
    先前出声的道人道:“如此,需得先号令各路义军。”
    黄巢点点头,王仙芝死了,他就得扛起义军的大旗。
    不日,黄巢汇合王仙芝残部,自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设百官,并提兵攻襄阳,一路胜多败少,兵锋直逼东都洛阳。
    长安,未央宫。
    “一群废物,饭桶!”
    李俨将案桌上的酒水一把卷飞,又将案桌踢碎,尚且不解气,来回跺脚破口大骂。
    方才还在演奏歌舞的歌姬们,此刻全都拜伏在厅中,瑟瑟发抖。
    田令孜朝身后一名宦官使了个眼色,对方赶紧带着歌姬们退走。
    “一帮草贼,平了整整四年也没平定,好不容易杀了王仙芝,朕还以为天下就要太平了,结果呢?王仙芝倒是死了,却冒出个冲天大将军来,一介贱民,竟敢自号将军?朕数十万大军,那么多名帅大将,竟然还打不过这一介贱民,现在都让他打到东都来了?!”
    李俨回头盯着田令孜:“你说,是不是再过几日,草贼就要兵临长安,朕连这皇宫都呆不了?!”
    田令孜连忙宽慰道:“陛下息怒,草贼到不了东都的,关外有那么多将军呢,黄巢那厮也就是跳的欢快,没用的。若是东都被破,臣愿以死谢罪!”
    李俨在皇案上坐下,冷哼一声:“你死了若是草贼能平,朕早就让你死了!”
    田令孜赔笑不迭。
    李俨长叹一声:“早知如今,便不该让晔哥儿去青州”
    说到这,李俨忽然想起什么,不无急切的对田令孜道:“你说,朕把晔哥儿召回来怎么样?朕看那些所谓名帅大将,都是浪得虚名之辈,这帮老家伙,除了尸位素餐,一点本事都没有,早该退位让贤了。朕把晔哥儿召回来,让他去做统帅,以他的才能,那帮草贼还不是说平就平了?”
    田令孜苦笑道:“陛下,安王去青州才一年多呢,现在就把安王召回,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而且安王毕竟年轻,陛下冒然让他做三军统帅,那些老家伙的老脸可就没地方搁了,那还不使劲儿折腾,这是害安王呢!”
    李俨没辙了,没好气道:“那你说怎么办?”
    田令孜想了想,“臣这就去找宰相们商议,保证三日之内,拿出方案来,陛下看如何?”
    李俨挥挥手,意兴阑珊:“去吧去吧。朕还真就不信,偌大的江山还能被一帮草贼给闹翻了!”
    田令孜走出大殿,脸上的笑容谄媚之色瞬间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阴狠愤怒,他招手叫来一名心腹宦官:“去给路岩传话,若是他再解决不了草贼,让咱家替他在陛下面前挨骂,他这个宰相也就不用做了!”
    宦官肩膀一抖,连忙应是。
    田令孜看看天色,阴沉得厉害,他扭了扭脖子,“安王?安王要是回来了,这朝堂上还有咱家什么事?到时候安王要是查贪赃枉法,咱家和路岩,岂不是要落得跟韦保衡、刘行深一个下场?”
    万军之前,黄巢眺望宣州城,脸色阴沉。
    进攻东都受挫,一连吃了几场败仗,黄巢无奈,只得引兵南归,却发现他留在淮南的兵马,已经被高骈击溃,现在他失去了根基之地,大军已经很久没到进到大城,补给成了大问题,眼前这座宣州城,他必须要拿下。
    “攻城!”黄巢举刀大喝。
    就在这时,城门忽然大开,从里面冲出看不到尽头的铁甲洪流,向义军大举杀来。
    黄巢脸色愈发低沉:“他们这是在找死!”
    两军前阵已经开始交战,黄巢在望楼上观战,不等他看到义军大胜的希望,忽然,一名道人飞掠上了望楼,对他急切道:“高骈的大军从左面杀来了,距离此地已经不足二十里,有数万之众!观其旗号,是高骈的牙兵!”
    “什么?”黄巢脸色大变,高骈的牙兵战力强悍,绝非义军能够力敌,他咬牙狠狠看向宣州城,两军在城前交战,战局胶着,一时根本分不出胜负。
    “撤兵!”黄巢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得下令大军撤退,虽然免不得被追杀,但总比被高骈的牙兵围过来,把他们都灭了好,现在义军一路败北,已经快到绝境。
    离开宣州,黄巢引兵南下,没了高骈的军队,他沿途攻克州县,竟然所向披靡,哀兵必胜的道理,黄巢现在体会到了。
    乾符六年,黄巢兵围广州城。
    连年征战,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黄巢十分疲惫,在攻打广州前,黄巢主动让被困在城中的节度使,为他上书朝廷,请求招安,做天平军节度使。
    消息传到长安,田令孜、路岩不许。
    黄巢无奈,只得降低要求,请求任安南都护。
    朝廷又不许。
    黄巢大怒,下令攻城。
    一日城破。
    进了广州城,黄巢自称“义军百万都统”,并广布檄文,斥责朝廷昏聩无道。
    占据广州后,黄巢打算好生经营,这里建立成自己的根基之地,然而军中的疫病十分严重,军士死了三分之一,将士都请求离开广州,再度北上。
    黄巢思虑良久,只得听取众人意见,再度挥师北上。
    这一回,谁都没有想到,之前一直被官军追着到处跑的义军,会闹出多大的动静。
    草原鞑靼部。
    风吹草低见牛羊。
    清澈的小河畔,有一个部落,帐篷数十顶。
    数骑从起伏和缓的山包上飞奔而下,来到其中一座颇大的帐篷前,首先翻身下马的,竟然是李克用。
    此时的李克用,不复当年的轻狂张扬,年轻的脸上颇有沧桑之色,锋芒内敛,双目却更见深邃。
    掀帘进帐,李克用看到主位上的李国昌,抱拳问道:“父亲急招克用回来,所为何事?”
    这时李克用注意到,帐篷里还坐着两名僧人,那是觉晓寺的和尚,他认识。
    李国昌对李克用道:“刚接到消息,黄巢复攻淮南,高骈战败。”
    李克用吃了一惊:“高骈竟然败了?”
    一名圆脸僧人接话道:“黄巢今年从广州北上后,屡战屡胜,麾下部众达到数十万,但攻入淮南后,却又被高骈打的屡次战败,损失惨重。黄巢便向高骈写信,请求投降,还重金收买了高骈的部将。高骈这些年战无不胜,过于骄傲,轻信黄巢之言,并且上书朝廷,让各镇兵马退回。”
    “孰料各镇兵马退散后,黄巢就再度发动猛攻,用计杀了收了他重金的高骈大将,歼其主力,高骈损失惨重,只能龟缩不出。现在,高骈已经无力阻挡黄巢,黄巢势力也已今非昔比,高骈是皇朝仅剩的名将,他无力再战之后,可想而知局面会如何。”
    李克用很快想通了其中的关节:“黄巢无人能挡,我们沙陀部族的机会岂不是来了?我们可以回大唐了?”
    前些年,李克用从长安归镇后,因为卢龙军的算计,李国昌被诬陷为刺杀康承训的幕后黑手,早就没把朝廷放在眼里的李国昌,索性纵兵四处侵占州县,想要独霸北方,最终经过苦战,被卢龙等军击败,无奈逃到了鞑靼部。
    在今天之前,李国昌父子都是丧家之犬,除了沙陀部族仅剩的兵力,已经没有什么本钱,要不是鞑靼部收留,彻底覆灭都不是不可能。
    现在听说有机会被朝廷征召,李克用自然激动不已。
    觉晓寺的僧人微笑道:“贫僧早就说过,少帅是成大事的人,这是命中注定的,错不了。”
    李克用颇为激动,寄人篱下的苦日子,他可是受够了,遂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南归?”
    李国昌示意李克用稍安勿躁:“黄巢何时攻进关中,陛下何时号召各镇兵马勤王,我们便何时率兵南下。”

第六十章 三年
    窸窸窣窣的声音,很轻微,也不长,李晔轻手轻脚走到珠帘前,朝贴身丫鬟所在的外间望去,等到看清眼前的画面,他微微摇头,轻声叹息。
    少司命卷缩坐在榻上,头枕着膝盖,目光落在脚前,被子已经被踢到了塌下,静默无语,消瘦的双肩微微发抖,如同受伤的小猫。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清辉洒落榻上,愈发显得少司命孤苦伶仃。
    这样的场景,李晔已经看了三年。
    他能体会少司命的心境,孤身落在敌营,面对自己也无法战胜的对手,与其说少司命是在想着怎么行刺李晔,不如说她只有跟着李晔,才有一点安全感。虽然李晔是敌人,但并不是坏人,李晔那日在林子里,都没有杀她,也没有对她动手动脚,人品还是有的。
    少司命没有明日,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她更不知道未来何在,因为蓬莱也救不了她,她虽然修为高绝,但现在毫无用处,她毕竟未涉世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到了青州,不跟着李晔,她又能怎么办,或许只有如影随形跟着李晔,她才能知道,她还是活着的,至少她还有个目标可以跟随,看着对方待人接物和做事,她才能确认,今天的确是活过的。
    在这样的处境中,白日里再如何以高贵冷艳的面目示人,到了夜晚独自面对月光,脆弱总会来的措手不及,孤独也好惶恐也罢,冰冷的负面情绪会潮水般将她包裹,根本无从抗拒,或许,她在期待日出,但日出之后,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晔走到榻前,把被子捡起来,抖了抖灰尘,披在少司命身上,在榻上坐下来。对方没有抬头,也没有发出声音。
    李晔不知道一个从不说话的人,是不是会倍觉孤独,如果他长久不说话,他估计自己都会疯,那么从不说话的少司命,或许打心底就是悲观的。悲观的人要在没有希望的环境里活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生命中没有阳光的时候,死亡并不可怕,只是归宿。
    李晔轻声道:“今天蓬莱的人会来。”
    少司命讶然抬头,双目茫然的看着李晔。
    李晔笑了笑:“放心,是好事。对蓬莱和我都好,对你也是一样。在平卢这一亩三分地上,既然已经确定了主人是谁,就不会再有多少纷争。”
    李晔说的没错,三年一晃而过,平卢在他的治理下,已经是铁板一块。
    很快天就亮了,两人照例在一起吃过早饭,又到了夏日时节,阳光像往年一样明媚,万物都散发着蓬勃的生机。李晔首先来到政事堂,每日上午,他都会在这里处理平卢军政事务,少司命依旧站在他身后,仍然是那么宁静空灵。
    首先到的是李振,他现在是长史,统领平卢政务,他的班底都是老安王府的人,十分得力,经过他的治理,平卢现在政通人和。
    “收获民望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整顿吏治,惩办贪官污吏。看到为祸一方的恶霸官员被查办下狱、监斩,百姓总会拍手称快。平卢这三年来,惩办的官吏多达三百多人,现在所有的州县要员,都是我们的势力,没有一个尸位素餐之辈。就连乡绅也都不敢横行乡里,要日日行善,因为他们不想在功德簿上,被记下一笔黑的。百姓对廉使的称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振娓娓道来,至于他说的功德簿,是李晔专门针对没有官职的地方势力,所建立一种善行监察制度,为善就用朱笔记下,为恶就用黑笔记下,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清算。
    李振之后,便是崔克礼,这位儒家士子,带着同样的儒家读书人,主管农事工矿,崔克礼道:“廉使刚来的时候,良田一半把持在官吏和大户手里,其中有很多人因为德行不端,被治罪,良田都分给了百姓、流民。这三年来,平卢垦荒的耕地面积,达到了原有耕地的一半,而且新增的良田,都有严密的灌溉沟渠,年年丰收。很多中原战乱的流民,都到了我们平卢,现在人丁也增加了一半,虽然不敢说家家食肉,但衣食无忧是肯定的。”
    李晔微微点头,这些事都是他提纲挈领,自然知道其中深浅,别的不说,平卢的赋税都翻了几番,粮仓更是积粟如山,要不然,他拿什么去建立新军?
    说到新军,接下来就是刘大正汇报:“依照军帅的吩咐,这三年来,末将陆续招募十万壮丁,编练新军,寻常日日苦练,一有机会就拉着他们去剿匪,在战场上磨练铁血之气,现在精兵已经练成,随时都能开赴战场。除此之外,平卢工矿发展很快,作院制造的精甲、兵器,也全都装备了新军。”
    “中门使做的不错。”李晔表示肯定。
    原来的平卢军不堪用,一帮骄兵悍将而已,不只是疏于训练和作风的问题,很多人根子都烂了,救不过来,所以他着手编练新军。
    黄巢之乱后,各地有名诸侯,可没听说那一个,原来是节度使的,这就是因为原来的藩镇军,战力不行——如若不然,也不会让黄巢那帮民兵队伍攻破了长安。
    当然,李晔也没有彻底放弃旧军,还在让他们训练,日后拉到战场上,至少可以壮壮声势。
    李晔的计划是,通过即将到来的战争,让新军立功,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逐步取代旧军,最后把所有旧军都编为民夫,让他们去种田。
    因为是修真世界的原因,这个世界人丁兴旺,人口可比地球上多很多。李晔的计划是,在黄巢之役后,要建立二十到三十万新军。
    第四个来的是宋娇,她道:“青衣衙门已经扩充到八百人,按照殿下的意思,分为斥候堂,止戈堂,江湖堂,内务堂。斥候堂四百人,已经散布出去,在天下建立据点,搜集各处线报;止戈堂都是练气术师,接受战斗任务;江湖堂都是精明能干之人,统领平卢江湖大小势力;内务堂负责青衣衙门内部训练,和杂事处理。”
    李晔对青衣衙门的构思,现在已经全部落实,一方面它是情报暗杀机构,一方面它是江湖领袖。
    前者不必多言,单论后者,在青衣衙门的管理下,现在的平卢江湖秩序井然,基本都在为官府效力,没为官府效力的,也要对百姓做好事,否则就会被取缔。总而言之,江湖也成了李晔建设平卢的一部分力量。
    最后进来的是上官倾城,他禀报的内牙的军务,内牙就是李晔的近卫,已经由之前的八百人,扩充为三千人,是绝对的精锐,仅练气术师就有百人。
    见完这些人,李晔今日要处理的事,也就处理的差不多,不过在午饭之前,他还见了演武院和学院的院长。
    演武院就是军校,李晔要新军战力强大,光训练不行,还要提升将校军事素养,毕竟沙场征战是个技术活。学院就是大学,他要百业兴旺,提升平卢的综合实力,就不得不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吃过午饭,李晔来到东书房,午后他就不处理政事,在修炼功法和战技外,基本都是读书和休闲,以及接见一些重要的人物。有时候他也会离开青州城,到处走走看看。
    现在他接见的,就是蓬莱道门的人。
    来的人李晔很熟悉,张云鹤和大司命。
    蓬莱为什么会派人来,李晔很清楚。
    道门是最大的江湖势力,然而在平卢,苏娥眉和卫小庄,已经被李晔委以重任,修建了全真观,作为道门的领袖,他俩的任务,就是带着平卢大大小小的道观,去给道观附近的百姓做好事,譬如治病救人,消灾解难。卫小庄的理想,现在正在实现。
    如是三年,全真观已经有了媲美蓬莱的声望,蓬莱不可能感受不到危机,因为他们即将被取代,失去生存的土壤。
    李晔在凉亭摆了茶宴,在少司命期待的目光中,大司命和张云鹤终于走进了月门。
    李晔理解少司命的心情,挥了挥手,对她道:“难得团聚,去吧,不要离开青州城就行。”
    少司命深深看了李晔一眼,就过去和张云鹤见礼,然后和大司命飞走了。
    张云鹤来到凉亭,见礼,落座。
    “殿下愿意见我们,在下倍感荣幸。”张云鹤身上已经没了半分优越感,现在蓬莱局势如此,李晔处理军政的能力,已经不容置疑,他看了李晔一眼,不由得浑身一震,充满意外道:“殿下的修为竟然已经到了练气九层!”
    “正常晋升。”李晔随意道,他这话说的没错,三年过去了,平卢各方面都在蓬勃发展,他收获的民望与日俱增,晋升练气九层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要知道,军政理顺了,百姓是实实在在受益,那跟扳倒韦保衡、刘行深,引得天下志士敬佩,不可同日而语。
    就这还只是平卢一部分人望,李晔认真估算过,平卢认定数百万,足以让他晋升真人境,只不过那还需要些际遇,譬如说在平定黄巢的过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张云鹤心头骇然,他是知道李晔战力的,练气七层的时候就能击败少司命,如今到了练气九层,岂非连张九陵都不一定能够压制他?蓬莱与节度使对峙,最引以为傲的筹码,就是张九陵的修为,现在如果连这点优势都失去,那真是一无所长。
    李晔直言道:“张道长这回来,所为何事?”
    张云鹤张嘴半响,一时说不出话来,他这回来,自然是带着善意的,蓬莱已经被李晔挤压的快没有生存空间,想要继续在蓬莱生存下去,亦或是在天下大乱时有所作为,就只能跟李晔和解。
    原本,张九陵的意思是,派遣弟子来辅佐李晔,这意味着蓬莱承认李晔节度使的地位,对李晔自然大有好处,那么相应的,李晔也要给蓬莱许多好处,譬如说,把全真观撤了。
    但是现在看来,蓬莱道门根本就没有跟李晔讲价的本钱,谁让李晔已经到了练气九层?
    张云鹤踟躇半响,忽然脑中灵光一闪:“蓬莱打算把大司命派过来,和少司命一起给殿下做护卫,殿下以为如何?”

第六十一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李晔怔了怔,没想到张云鹤会有如此提议,让大少司命同时给他做护卫,这个排场貌似太大了些。
    不过旋即他就明白过来,蓬莱道门已经无从选择,向他低头是唯一出路。
    只不过,现在李晔还不能确定,蓬莱是否已经放弃扶持傀儡的想法,转而继续千年传统,扶持一方诸侯去争霸天下,如果蓬莱已经决定这么做,那么蓬莱道门千百弟子,都将成为李晔的附庸和助力。
    眼下,蓬莱道门要表达一定的态度,那么把大司命送过来,有大少司命联手,至少自保无虞,不用太过担心李晔加害他们,这样蓬莱就不会有什么损失,若是派遣一般的弟子过来,只怕会被青衣衙门给消化掉,反之,大少司命战力不俗,对李晔的帮助也会不小,李晔未必不会承蓬莱的情。
    念及于此,李晔遂笑道:“既然蓬莱如此厚爱,孤却之不恭。”
    张云鹤大喜:“既然殿下同意,那此事便如此定下。”
    时间一晃到了十月。
    这天上午,李晔照旧在政事堂理事,宋娇急匆匆进门,把一份最新线报递给他,肃容道:“黄巢沿途散发檄文,告诫各个藩镇,说他意在关中,无疑攻打州县城池,让他们各守堡垒,不要出城迎战。现在乱军朝河南去了,接下来很可能会攻汝州,威逼洛阳。”
    李晔接过线报,看了片刻后放下,沉吟道:“此番乱军北上之后,一改往日大掠州县的做派,只不过是驱赶壮丁从军。各镇各州的官员,都是早早将劳军之物摆放在城外,堆积如山,供乱军取用。而黄巢在得到这些物资后,也的确没有攻打州县城池。只是如此一来,中原腹地便等于是不设防了。”
    宋娇寒声道:“朝廷在中原设立藩镇,本是为了作为屏障,保卫关中,如今藩镇兵马不出,藩镇便形同虚设!”
    李晔手放在案桌上,手指敲打着桌面,寻思着道:“这些年中原频频战乱,加上藩镇不恤百姓,流离失所的民众日益增多,现在他们都被黄巢裹挟。中原各个藩镇,原本还听从朝廷号令出战,但数年以来,朝廷赏罚不明,加之奸臣当道,利益纷争永无停歇,便是有心报国的藩镇,也对朝廷寒心了。”
    “乱军越打越多,在高骈被黄巢算计,主力尽失后,黄巢之势已经无人可挡。四方流民、贼寇纷纷加入乱军,如今已近百万之众,这个时候,谁还愿听朝廷号令,谁还有能力去抵挡乱军?”
    宋娇咬牙道:“前些时候,黄巢攻打襄阳,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击败,伤亡十之七八。那本是乘胜追击的大好良机,刘巨容却说‘国家反复无常,战事紧急之时,便随意封官,稍微安宁一些,就过河拆桥,有时候反而被治罪,不如放贼远逃,或许我们将来还有立功的机会’。偌大皇朝,不是没有能人勇将,只是都如刘巨容这般,失去为朝廷尽忠的心气了!”
    李晔摇头叹息:“这样的事,在黄巢起兵这些年,已经多的数不清,如果上下齐心,黄巢早就被灭了无数回。”
    说到这,李晔目光锐利了几分:“发布征召令,平卢新军十万将士,准备赶赴战场;但凡平卢境内的江湖修士,皆可从军,报效国家!”
    宋娇眉眼凛然,应诺而退。
    长安,含元殿。
    李俨高居皇案之后,冷冷俯瞰殿中众人,奏折摔了一地,皇案也被推翻,田令孜、路岩等人,趴在殿中不敢动弹。
    不知过了多久,李俨脸上怒气消散,惊恐爬满每一丝皮肉,他的声音在颤抖:“从乾符元年到广明元年,整整七年了,一介布衣造反,煌煌大唐竟然奈何他不得如今乱贼拥众百万,已经攻陷洛阳怎么办?怎么办!上回黄巢请求被招安,想做节度使,朕就觉得可以,是谁不同意的,是谁?!”
    众人不敢出声。
    “来人!把路岩给朕拖下去斩首!这误国误民的乱臣,害了朕的江山,朕要灭你九族!”李俨忽然暴躁的咆哮起来。
    “陛下,臣冤枉,冤枉啊!”路岩哭喊着被拖了出去。
    “陛下”田令孜想要劝,就被李俨打断:“你给朕闭嘴,你也是个饭桶!朕早就说了,让晔哥儿回来主持大局,你不干!现在好了,连东都洛阳都被攻破,长安朕还能呆几天?!”
    “陛下”田令孜满面通红,自知事已至此,狡辩毫无用处,要想保住自己的身家地位,就必须得付出代价,他咬了咬牙,狠下心,突然大声道:“臣请率领神策军,驰援潼关!陛下放心,乱贼虽然攻破了东都,但只要潼关还在,臣就算死于城头,也势必为陛下守住雄关,不让乱贼入关!”
    “好!这可是你说的!”李俨双目通红盯着田令孜,“朕现在就命你为诸道行营都统,率神策、博野等军五十万,去把守潼关!你给朕记住,要是潼关没守住,你也就不用回来了!”
    “臣领旨谢恩!”
    驸马府。
    吴玉轩沉着脸刚进门,就碰到郦郡主吴悠冲出来,他愕然问道:“你要做什么去?”
    吴悠行色匆匆,身旁还跟着一队随从,“陛下已经下令,让神策军驰援潼关,我也想去”
    “胡闹!给我回去!”吴玉轩顿时大怒,厉声呵斥。
    “父亲我等锦衣玉食之辈,受国家供养,如今国家有难,怎能不死战报国?”
    吴悠气极反笑:“报国?你拿什么报国?”
    他深吸一口气,“你以为神策军出战,就一定胜券在握?好,为父就让你看看,神策军究竟是什么模样!你跟我来!”
    吴玉轩带着吴悠上街,两人修为不低,纵横飞掠,速度极快,很快就把周围几个坊区转了个遍,吴悠脸上的热血之色,逐渐消散,取而代之是浓烈的愤怒与绝望。
    坊区各街,无数锦衣公子,带着金银珠宝,将它们塞给贩夫走卒,等到对方接下金银,他们就将神策军甲胄、刀兵、腰牌等物,一应塞给他们,让对方赶紧换上。
    最后,当吴玉轩带着吴悠来到神策军大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那些冒名顶替的贩夫走卒,进了大营。
    吴玉轩立在屋顶,冷冷道:“现在你看清了,这样的神策军,有什么战力?”
    吴悠手脚冰凉,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恐惧,牙关不停打颤。
    “神策军大部分都是官宦、富家子弟,他们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神策军身份带来的种种便利,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训练,除了横行霸道和作威作福,什么都不会,这样的军队,拿什么上战场?”
    吴玉轩面色低沉,“真正有战力的神策军将士,说破天不会超出一万,可乱军现在有百余万!”
    吴悠绝望的快要哭出声:“要是这样,潼关怎么守,长安怎么守?谁能救大唐?!”
    吴玉轩长叹一声,不复多言,带着吴悠归去。
    军情紧急,田令孜不敢耽搁,几日后就带着神策、博野等军,急行军赶赴潼关。
    然而诸军出动匆忙,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