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御仙魔-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出现的鸡飞蛋打的局面,李晔对凡间战事的安排,也必须朝着求胜的方向努力。
河西、蜀中的战局稳定下来不难,挑战性十足的依然是北境战事。
击败契丹,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李晔从战争开始就有的判断,局势发展到眼下这种情况,他仍然是这种判断。
李茂贞给上官倾城调派了精骑,对方正在云州准备出击漠北,这个行动计划李晔已经同意,现在他要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保证上官倾城取得胜利。
如果狼牙军七万精骑尚在,出击漠北打破僵局,对上官倾城而言,几乎不会有什么意外。但是一支非兵家战将一支统属的军队,主将对战阵的掌控力就要弱很多,而且现在也没太多时间,给上官倾城跟将士们磨合。
这个问题李晔没有办法解决,只能下令上官倾城出战时,要量力而行。在这个问题之外,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增强这支军队的力量。
大唐境内的修士,现在都去了各方战场,连青衣衙门也是如此,如果不这样,李晔就无法稳定河西、南诏。无空释门的主力回了凉州,全真观的主力去了蜀中,两方同时还要防备吐蕃贵族余孽。
在楚南怀、苏娥眉身在异国的情况下,眼下李晔能够动用的修士力量,也是不剩多少。
就在李晔寻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名官员急急来报,说是皇城门外聚集了大批学生,正在下跪请命,要求为国出战,还递上了请战书。
“修行学院的学生?”李晔接过请战书扫了一眼,皱了皱眉,“这个时候,他们来添什么乱。”
去年秋天,长安修行学院才正式招收学生,现在还不满一个学年,学生也只有八千人,虽说有不少即将成就真人境的,但大多数都是练气初期上下,一群翅膀还没长好的雏鸟,哪有现在就去天空翱翔的道理。
对李晔而言,长安修行学院,是他推行全民修行这项国政的基础,里面的学生日后也都是要有大用的,说是大唐未来都不为过。现在的战争局势虽然僵硬,但还没到需要把“少年人”送上战场的地步。
李晔本来不想多理会这件事,让一员大臣出面,让他们回去就行了,但转念想了想,“少年人”的血气意气可鼓不可泄,便让来报信的官员,去把几名为首的学生带进来。
不出李晔所料,为首的几名学生中,果然就有张长安和楚铮。看他们的行走站位、目光神情,张长安和楚铮还是绝对领头者。
这也不奇怪,他俩都是在河西、阳关浴血奋战,为国立过军功的,无论是天资心性还是地位身份,要成为学生领袖都不那么难。
“想要为国征战,从学院学成出来后再说,眼下皇朝虽然四面战火,朝廷却还能处理得好,完全没有到需要把幼崽送上战场的地步。你们若想立功,就在学院好生修行,来日走上战场的时候,不要败军辱国才是。”
李晔认可了对方精忠报国的信念,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张长安和楚铮相视一眼。
前者抱拳道:“殿下教训的是,普通学院学生,的确应该好生进学才是,但是我们不同。我们之前就是沙场战士,现在国家有难,我们哪有安心进学的心思,请殿下容我等出战。等到灭了敌寇,我们再回来继续进学!”
楚铮连忙接话道:“长安修行学院,培养的是为国所用的将士和官吏,而不是一群需要被人保护的士子。现如今举世攻唐,若是我们不出战,日后学院的学生,只怕会安享太平,忘了什么是报国。
“眼下学院初建,正是树规矩、立传统的关键时候,我们必须要让后来的学生知道,进了学院,就到了报国的地方,随时要准备为国奋躯。只有这样,往后的学生才知道,他们为何要进学院,他们进学院是做什么的!”
其他几名学生,也相继表明了坚决的态度。
长安修行学院这批学生,大多都是军中有功之士,最不缺乏的就是血气之勇。
李晔沉吟下来。
他本来不想让学生出战,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不爱护。
但李晔也不得不承认,张长安和楚铮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
长安修行学院并不是什么象牙塔,而是一座预备“军营”,从这里面走出来的学生,往后无论是为官还是为将,最需要的,就是明白自己的使命。
大唐修士的使命,当然是为国而战,无论是投身沙场,还是投身政事,彼处都是他们的战场。
树立这样的使命与传统,对长安修行学院的未来,乃至对大唐的未来,的确是有益无害的。只不过,这对这些学生来说,多多少少有些残酷。
然而皇朝要长盛不衰,本来就是一个残酷的历程,这意味着许多将士需要血洒疆场,为皇朝灭杀一切觊觎之敌,也需要治理内政的官吏,多少有些不畏权贵、不容宵小的铁血之气。
要培养这些东西,很不容易。
李晔沉默了许久。
临了,他目光炯炯地道:“我给你们两日时间,两日后,北赴云州,到狼牙军主将上官倾城军前报道,听其调遣。记住,我只要三千人。”
张长安、楚铮等人相视大喜,连忙拜谢,同时表明不需要两日,明日就能启程。
只要三千学生出战,就有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李晔这么选择,当然是突出此事的珍贵和荣耀。张长安和楚铮回去后,挑选的自然是学院精英,这就能树立一种先进感来。
只允许三千人出战,也是李晔为了保存学院实力,若是战事不利,至少学院还能办得下去,日后也有卷土重来一雪前耻的可能。
上官倾城率军出击漠北,是不能耽误的要紧事,没有贻误战机道理,但在战局僵持的当下,此战也没有到火烧眉毛的程度,该做的准备是一定要先做好的。
譬如说,与秘密调遣到这里的三万精骑,进行必要的磨合训练,尽量消除战阵配合中的滞涩感,尽快提升兵家战阵之力的威势。纵然不能跟如臂指使的狼牙军精骑媲美,至少也要做到细节不差,大处无错。
因为这些训练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张长安、楚铮带着三千学院弟子,日夜兼程赶到云州之后,还能跟着这三万精骑熟悉几日。
对李晔派遣过来支援自己的三千修士,上官倾城感到分外惊喜。
实话说,带着三万精骑出关,在后勤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于广袤的草原中寻找敌军、不停转战,还要避开契丹大军视线、击败所有遇到的敌人,难度很大。就算是上官倾城,对此也无法有半分轻松之感。
三万精骑,说到底战力还是有限。
而要是人太多,目标又太大。
三千学院修士的到来,无疑极大增强了这支军队的实力,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提升了他们的战力。要知道,狼牙军精骑之所以被称为天下至锐,首先就是军中修士比例高得离谱,远不是其它长安禁军能够比拟的。
这三千学院学生,基本都是从军中而来,对沙场之事和战阵之道都很熟悉,充入军中担任各级军官,也完全能够胜任,陌生感的消除也会很快。
要是普通修士,不识战阵之道,也就不能进入军队担任职位,否则一旦战事激烈,需要各种应变时,自己首先就会乱了阵脚,那就会酿成灾难。
这也是李晔同意学院学生出战,并且把他们派给上官倾城的原因。
当上官倾城率领这支三万余人的精骑,离开云州桑乾关进入漠北草原时,在城头目送他们的李茂贞,心中对他们此行之战已经颇有信心。( 帝御仙魔 )
第三十三章 格桑
面对一群凶神恶煞的骑兵,蜷缩在地上的格桑,死死抱着自家最后一只小羊,无论面前的壮汉对她如何拳打脚踢,她仍是咬紧牙关不松手。
哪怕嘴里已经有咸咸的血液流出,纵然这样做注定是徒劳的。
春天刚刚过去,好不容易熬过寒冬的牛羊们,现在正是长大的关键时期,此时放牧是牧人们最开心的时候,只要牛羊们吃得足够多,长得足够壮,冬天的时候才不会饿死人。
今年是个好时节,草原上野草繁茂,这本是牧人们最幸福的时光,十三岁的格桑听部族里的老人说,这是近十年来水草最丰茂的时候,如果今年他们好好放牧,明年部族就能养活更多人,部族就能壮大不少。
只可惜,在这样的好时节,草原上却有了大战,影响所有人的大战。
兵灾不是天灾,却往往比天灾更加可怕。
契丹大军攻打大唐已经几个月,早先携带的牛羊吃了不少,却始终没能大规模攻进长城去,从汉人城池和村落里获得粮食补给。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军不得不分出许多战士,到草原上筹措军粮。
在任何地方,军队在战时筹措粮草的方式都大同小异。
抢,是主要内容。
格桑所在的部族并不大,老弱妇孺加在一起,也只有一百多人,正因如此,他们的部族没有参与这场战争的资格,现在被抢掉牛羊就很正常。
没有牛羊的部族要如何生存,这个问题明显是军队不会考虑的,军队得先保证自己的生存。
格桑昏昏沉沉睁开眼的时候,眼前已经没有自家的羊群,几十只羊一只都没被留下,远近各处其他族人的牛羊也都不见了,那些反抗的人现在都成了尸体,横七竖八躺在寂寥的草地上,流淌进草地里的鲜血已经开始凝固。
如此丧心病狂的抢粮方式,在草原上也不多见。
格桑感觉自己的脑袋疼得像是要裂开,她现在很怀疑自己脑袋上有几条裂缝,颤抖的手小心翼翼摸了半天,没有找到恐怖的裂缝,她才微微松了口气,不过整个脑袋都黏糊糊的,还是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伤势很重,恐怕是要死了。
今天出来放羊的路程不短,若是没有马要走很久,格桑抬头看了看天色,已经是夕阳西下了,自己应该是昏睡了半日,能活过来虽然很幸运,但要是回不了部落,晚上一定会死。
日暮之后,狼一定会来啃食死去族人的尸体。
格桑努力了好几回,才摇摇晃晃站了起来,眼前阵阵发黑,差些又让她倒下去。她半走半爬的上了草坡,过程中因为虚弱停了好几回,等她放眼朝各处望一望,心中立即满是绝望。
同来的果然没有一个活人了。
一匹马也没有了。
格桑坐了下来,对着不断下沉的夕阳泪流满面,她感受到了无法对抗的恐惧。然而哭是一件极为消耗体力的事,而且会牵动脑袋上的伤口,她现在连哭这个宣泄情感、自我安慰的行为都无法继续。
很快,格桑就没了想哭的心思。
她连动都不敢动了。
狼已经出现。
起初是一只,然后是一只接一只,族人的尸体很快就围满了狼,被尖利的獠牙撕扯成了一块块碎肉。
这样的场景让格桑忍不住想要呕吐,只是刚刚有这个动作,她眼前又开始乱冒星星,她知道自己这回一旦丧失视野,就会彻底昏死过去,成为狼的腹中餐。
部落里的老人常说,人死之前,最后看到的场景就是漫天星辰,以前格桑不能理解,现在她体会到了,这让她浑身开始发抖。
一只瘦弱的狼,被赶出了进食的圈子,剥夺了进餐的权力,它呜咽几声,就开始在外围游荡,几次想要换个地方进食,都被同伴撵走,直到它发现了草坡上的格桑。
野狼糊满血的嘴格外狰狞,露出的獠牙让人胆战心惊,它就在格桑前方十几步外蹲坐下来,绿油油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她。
格桑恐惧想要大叫,想要奔跑。可她已经没有力气。
她发现了,那只瘦小的狼,是在等着自己死,一旦自己倒下,它就会扑上来,撕咬自己的血肉,将自己吃进肚子里。
听着周围野狼们啃食自己族人的声音,格桑咬着牙抑制着自己的恐惧。如果不是想到自己死了还要被吃掉,她很想一头撞死在这里。
日暮终究还是降临了,格桑冷得开始发颤,虽然现在是夏日,但入夜之后气温依然不高,而对现在的她来说,恐惧才是让她浑身发冷的最大原因。
就在格桑眼前开始乱冒星星,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她听到了一声凄厉的惨叫。
那是狼的惨叫。
而且近在眼前。
她勉力睁开眼,依稀看到面前那只瘦小的狼,已经倒在了自己面前三步的地方,没了脑袋,血流了一地。
然后格桑就看到了一张陌生而又俊俏的脸。
她迷茫的看着那个浑身甲胄的战士,又左右看了看,发现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甲士。他们的装扮明显跟草原人不同。草原上的骑兵不会全身披挂,刀也不是那样的直刀。
所以这应该是唐军。
格桑没有想太多,就昏了过去。
当她再度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自家熟悉的帐篷里,只不过没有看到自己的父母与弟弟。只有那名救了他的甲士,取下了兜鍪,正在用她家的铁锅煮着什么,香味很浓,让一天没吃东西的格桑胃口大开。
格桑挣扎着爬起来,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才发现自己头上缠着布条,看来伤口是被包扎过了。她奇怪的看向那个坐在火堆前,在铁锅里搅拌食物的唐军,不知道对方为何能把自己带回自己的帐篷,“你是谁?”
张长安回头看了格桑一眼,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你醒了?正好,肉汤也煮好了,我这里有蒸饼,你可以过来吃一些。”
张长安的话说得不算流畅,但也没有磕磕巴巴,格桑听着虽然有些怪异,但好歹能明白意思。
这时一名身着道袍的人掀开帘子走了进来,先是看了格桑一眼,这才对张长安道:“救治过了,重伤的只有三个活了下来,加上两个轻伤的,一共就五个人哦,算上她,应该是六个。”
这话自然是用汉话说的,格桑当然听不懂。
不过她却认得这个穿道袍的家伙。
事实上,附近方圆百十里的部落牧人,就没有人不认识他。
格桑知道他是一个道人,道号不尘,部族里的人都叫他不尘法师,座下有好几名弟子,经常来部族里传教布道,顺便帮人看看病,有时候还会表演几样术法,如果有人需要什么货物,他也能稍信让行脚商人过来。
这人在附近牧人心中很神秘,地位很不错,平日里很受人尊敬,但跟他信奉道门神仙的人却不多,牧人都有自己的神灵。
吃过饭,格桑精神好了很多,那种她从未吃过的蒸饼,虽然干巴巴的,但配合着肉汤吃,却是滋味不错,而且很容易饱腹。对穷苦的牧人来说,一样东西是否美味,是跟它的饱腹能力成正比的。
吃完饭的格桑,也知道了部族的惨剧。
契丹骑兵不仅抢走了他们的牛羊,还席卷了部族,抢夺走了一切能够抢夺的食物,所有反抗的牧人都被战刀和马蹄蹂躏。一百多人的部族现在就剩了六个活人,其中一个没了一只手臂,一个两条腿断了,一个没了一只眼睛。
也不知是不是当初殴打格桑的那个契丹战士,见她可怜,所以下手轻些,格桑反而是这些人中,伤势最轻的那一个。
崩溃的格桑在找到自己家人的尸体后,就哭得再度昏死了过去,脑袋上的伤口也因之崩裂,鲜血染红了包裹伤口的白布。
将格桑抱回帐篷安置后,张长安出来跟不尘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这支契丹筹粮骑兵,我白天看到过,他们屠戮部族的时候,我就躲在那边的林子里,所以观察得很清楚。他们是一个标准的千人队,事成之后,分了一个百人队押送牛羊回东面,剩下的人向北去了,看来会继续劫掠。”
不尘说到这里,念叨了一声无量天尊,眉目中流露出不忍和痛恨两种情绪,接着道:“这一带方圆百十里内,有四个百人规模以上的部族,其他的小部落和流星牧人更多,以这支骑兵的实力,看来不用两日,这里就会彻底变成无人区。”
张长安沉默了片刻。
契丹大军筹粮,不会只派遣一两支军队,能让一个千人队成建制出动,可想而知这支军队的数量有多庞大,绝对不会少于两万。
这是一个合适的战术目标。
张长安这回也是作为斥候过来的,上官倾城率领的大军还在后面,他的任务就是打探前方敌军情况,配合棋子般散布各处的全真观、无空释门的修士眼线,为大军寻找可以进攻的目标,也为大军探明必须回避的强敌。
“草原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大军出动不能没有向导,否则很容易在广袤的荒原失去方向,虽说我们这些年也行走了不少地方,但比起对地方上的了解,还是远不如这些牧人。
“如果大军需要寻找合适而隐蔽的战斗场地,就更需要牧人的配合。”
不尘说到这里的时候,叹息了一声,“不过这个部族里,还没有我的信徒,估计旁人也不愿意带着我们,去进攻草原上的军队。就算他们愿意,我也不能完全信任。”
张长安看了不臣一眼,“今天你救下的人里面,难道就没有可以发展成为信徒的?之前他们或许不愿意为我所用,但是经历了今天这样的事,情况难道还会没有改变?”( 帝御仙魔 )
第三十四章 目标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情况未必是这个情况。
人这种生物并非是纯理性的,很多时候他们做事都是感性因素占主要,尤其是黑白分明的草原人,有时候他们固执得可怕,有时候却又开明至极。很多情况下都要看即将要做的事,是不是符合他们已经形成的三观。
张长安作为斥候在前线探索的时候,上官倾城率领的大军在百里之外缓行。因为都是骑兵,百里路程实在算不上远,精骑奔袭速度的极致,是一天一夜三百里。而在草原上,这个距离还可以被拉得更远。
所以这百里距离,在某些时候,也就是一个行军日的路程。
作为三万余精骑的主将,上官倾城要考虑的问题,自然跟张长安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所虑对象的大小。
“契丹大军对我大唐的攻势,现在集中在三个地带,分别是妫州居庸关、檀州北口、平州渝关。根据最新消息,耶律阿保机就在渝关之外。跟前两者相比,渝关其实是最容易攻破的,但是到了夏日,渝水上涨之后,依据地利建造的渝关,它的护城河就变得更加难以逾越,所以现在是最坚固的。
“耶律阿保机如果想要攻破边关,只能选择居庸关和北口。不过就眼下的形势而言,耶律阿保机是否主动进攻,其实都在两可之间。说到底,在河西、蜀地战争没有获胜的情况下,战场大势对契丹有利。
“此战拖延下去,契丹大军虽然也有粮食补给的问题,但相较于三面临敌的大唐而言,耶律阿保机没什么不能接受的。所以耶律阿保机现在很可能采取的固守战略,靠着对回鹘、南诏的支援,用这场战争拖垮大唐。我们要赢下这场战争,就必须打破僵局。
“眼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妫州方面的契丹的大军。领兵主将依然是腹心部大将耶律斜涅赤,麾下军队大概在六十万上下。其主力分作两部,一部分攻打居庸关,一部分围困妫州州治怀戎城。
“跟我们大军征战不同,他们没有另设粮秣辎重库,所以怀戎、居庸关,就是他们的牛羊群和辎重库所在,我们想要通过切断他们的粮道,达到击败他们的目的,并不如何容易。”
说这番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楚铮。
他现在是上官倾城的录事参军,职位虽然不高,但有参赞军机的权力。这位白鹿洞的弟子,现在到了施展平生所学的时候,所以意气风发得厉害。
上官倾城对楚铮的话不可置否,面无表情道:“根据张长安回报的消息,契丹军中的粮秣应该已经不多,否则不至于出动大队兵马外出筹粮。
“战争打到现在,应该已经超出了耶律阿保机事先的预料,粮秣不济就是体现。我们只要打掉他们的筹粮队,仍然能够起到支援前线战场的作用。”
楚铮想了想,认同了上官倾城的判断。
他转而寻思着道:“草原人征战,其实都野蛮得很,耶律阿保机本部的粮秣,其实不至于太过短缺,契丹八部控制的地盘,就足以调集足够多的牛羊。
“但是两百万大军征战在外,有很多都不是他的嫡系军队,这些军队要保障自己粮秣充足,现在就不得不开始筹粮。由此看来,之前几个月里,边关将士浴血奋战,将契丹大军挡在长城之外,战果和效果都是很明显的。”
上官倾城沉吟半响,目光锐利道:“我部三万余骑,要打破僵持的战局,这就是机会。传令给张长安,务必探明契丹筹粮军队的集合地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击中的,打痛他们!”
“是!”
张长安接到上官倾城的军令后,召集了自己五百余部下中的都头,和不尘道人,一起商议如何探明契丹筹粮大队的集合点。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不简单的地方在于,众人现如今所处的位置。
大军从云州出发,基本是沿着长城方向,在草原上一路向东北前进,眼下所处的地带,距离妫州最近的县邑怀安县,也有接近两百里。在这广袤的草原上,要寻找契丹筹粮军队的集合点,并不是靠修士就能完成的。
“契丹的筹粮队既然出现在这里,而且是千人队的规模,可想而知他们的集合点距离这里不太远。两百里方圆之内,必然有他们的营寨。不尘,你现在就出发,去跟草原上的全真观、无空释门联络,发动他们的力量,务必探明对方的所在。记住,一定要隐蔽行踪,不能让契丹修士察觉,否则就会打草惊蛇。”
张长安郑重跟不尘说道。
不尘点点头,“指挥使放心,全真观虽然在草原上还没行走太久,但要是论及眼线的实力,绝对可供驱使,在下这就出发。”
不尘走后,张长安依然没有完全放心,作为一名领兵将领,可以借助别的力量查探军情,但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召集了队伍中的练气修士,想要派遣他们出去,化妆易容之后去调查、跟踪契丹筹粮大队。
“没有草原牧人做向导是不行的,一旦我们跟契丹修士遭遇,必须要有牧人出面说话。我们虽然也会说一些草原上的语言,但因为进学的时间太短,现在都说得不太熟练,很容易露出马脚。到时候自身性命不保事小,一旦引起契丹大军的戒备,上官将军带领的主力大军,就无法成功突袭。”
都头徐九说出了自己的考虑,他也是长安修行学院的学生,而且之前就是军中锐士,对兵事并不缺乏了解。
张长安沉吟片刻,“这个部族里还有六个活人,现在就能够跟随我们行动的有四人,但是不尘都不能说服他们为我们效力,你我如何向他们开口?”
这个问题抛出来,众人都陷入了沉默。
徐九忽然道:“我听活下来的几个牧人说,你救下的那个少女,其实是部族酋长的孙女,如果你能说服她,再由她出面劝解那些牧人,或许这件事就不难。”
张长安怔了怔,没想到格桑还是酋长的孙女。这两日她伤心欲绝,两人其实没有过多交流,平日里他就是吃饭的时候,会叫上对方,毕竟用了人家帐篷里的铁锅。
但是睡觉的时候,他并没有在人家的帐篷里,毕竟这里还有很多帐篷。
再见到格桑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张长安跟众人商议事情用了很长时间。格桑坐在草地上双手抱膝,对着璀璨而遥远的天空,唱着他只能听懂一半的歌谣,声音很好听,像是黄鹂一样。
虽然张长安也没见过黄鹂,但大家形容一个人声音清脆好听到时候都这么说,他也就随大流了,只不过这个清丽的嗓音,现在怎么听都怎么伤感。
因为格桑在流眼泪。
流着眼泪唱歌,声音还不哽咽,这是张长安没见过的。
大约草原上的女子,跟中原女子的确有些不同,格桑没有像中原女子那样,在流泪的时候表现出什么需要安慰的姿态,她哪怕是一个人面对着黑夜,也有独自安身立命的勇气,不需要多情才子的抚慰。
张长安扰扰头,大唐男人怜香惜玉的本性,让他想要安慰对方,但是边地男儿的粗放,又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对方。
最后他就只能在对方身旁坐下来,静静地听她唱歌、
虽然歌词内容一知半解,但他觉得歌曲琴音这个东西,重要的从来就不是内容,而是营造的意境和氛围。高山流水觅知音,好像就是这么个道理。至少张长安此时就听懂了,格桑这是在向她死去的父母亲人,诉说着自己的相思和孤单。
也不知过了多久,格桑的歌声止住了,大约是唱累了,流泪也流累了,就把下巴搁在膝盖上休息。
张长安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反倒是格桑率先说话:“你能帮我报仇吗?”
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
很简单的一个要求。
体现了格桑现在的心情与心境。
她说这话的时候,抬起头看着张长安,目光灼灼,看不到丝毫软弱怯懦,反而神色坚毅,水亮的眸子里充满希翼。
张长安自认为无法拒绝这样的请求,毕竟这跟他的使命是一致的,所以他郑重道:“只要你愿意帮我,我就能为你报仇。”
格桑的回答很直接:“我要怎么帮你?”
说完这话,她已经跃跃欲试。
张长安张了张嘴,再度无言。
一个族群被灭只有两天,一个失去亲人只有两天的女子,此时应该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的,但眼前的格桑却让张长安认识到,草原上牧人的生命力,远比他想象中要强大。
张长安不知道的是,格桑早就被老酋长无数次告知,不能坚强的牧人,不可能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冬。在中原那块宜居之地生长的少女,不会知道草原上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中原人老是嘲笑草原人是蛮子,其实他们说的没错,草原人的确野蛮得很。但如果他们不野蛮,他们根本就活不下去。
在这块蛮荒地带,他们习惯了与牛羊这些牲畜,和野狼那样的猛兽为伍,所以哪怕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也能在失去所有亲人之后,很快振作起来,并且看清眼前的形势,知道该请谁为自己报仇。
张长安得到了他想要的帮助。
在格桑的劝说下,部族里活下来的人,都同意了供大唐这支异族军队驱使。
格桑劝说他们的时候,张长安就在后面跟着,他发现格桑的言语并不如何有力,思想也不如何严密,论鼓动性实在是不值一提,他自信能够说出让人热血沸腾百倍的话来。
但就是这样简单朴实的语言,从格桑嘴里说出来,那些牧人就轻易的认同并且答应了,而且态度很坚定。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