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御仙魔-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占郓州,我们从平卢就只有一个方向可以救援,很容易就能被朱温的兵马拦截。”
    “而且平卢南方的衮海观察使,虽然州县不多,但地盘宽大,跟我们的齐州、淄州、青州、莱州都接壤。等到我们重兵集结于郓州一带,被敌军缠住,朱温的兵马很容易就能从衮海进入平卢,对我们的腹背形成严重威胁!”
    崔克礼收起长杆,面对刘大正问道:“那将军的意思是?”
    刘大正来到舆图前,接过崔克礼手中的长杆,指向衮州的方向。
    他道:“天平军的曹州,凸进中原如楔子,是向中原用兵的不二地点。但要从曹州用兵,必须先保障天平周全,不能给予敌方从两翼迂回,包抄后路的机会。天平两翼,右临黄河,且北方是魏博,无需担心,左临衮州,却是必须要稳住的一点。所以本将的意思是,要从曹州用兵,必须先稳住天平,要稳住天平,必须先占衮州!”
    崔克礼点点头,表示大体同意刘大正的意思。
    然后他问道:“天平三州之地,右翼大部地盘虽然毗邻黄河,但曹州右边却是滑州义成军,就算我军攻占衮州,朱温还是可以从滑州用兵,突入曹州背后。”
    刘大正认真道:“所以本将的第二个意见是,从曹州用兵,不应该直接攻向宣武军的汴州,而是攻占右翼的滑州!”
    他将手中长杆指向汴州北方,从黄河向东画了一条直线,“若是我们能够东取衮州滚海军,西取滑州义成军,那么整个中原的东北方,都将落入我们的掌控之内。届时东西七八百里之地的广阔地带上,都能任由我们用兵南下!”
    “到了那时,我们无论是直取汴州宣武军,还是从南部迂回徐州、许州,北部迂回郑州、洛阳,接应、配合北方各个藩镇的大军进入中原,包围、孤立汴州,在最后集结重兵一举克之,都易如反掌!若能如此,,汴州必成瓮中之鳖,中原大势能定,朱温就算负隅顽抗,也免不了败亡的命运!”
    刘大正这话一说完,堂中诸将立即纷纷喝彩。
    就连李振、崔克礼看刘大正的眼神,也是充满欣赏敬佩,显然是很认同这个军中第一大将的意见。
    作为李晔麾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将军,刘大正很多时候都是统领大军的人选,尤其是在李晔需要带着修士团单独行动,去解决对方的大修士的时候。
    这名中年将领,曾经跟随李岘南征北战,在李岘身边耳濡目染,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军略才能都非同一般。他如今也是李晔麾下兵家战将境界第一人,已经快要突破大将境界,赶上昔日的李存孝。
    李晔虽然没有马上说话,冒然将出兵计策定下来,但心里对刘大正这番用兵意见,也是深表赞同。
    然而就是在这时,一个清清淡淡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杀伐锐气,徐徐道:“若是朱温先发制人,率兵侵占曹州,进而围攻郓州,那该如何?”
    这个颇为不合时宜的声音一响起,立即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大家转头过来循声望去,就见说话的人已经站起身,正神色漠然的走向舆图。
    上官倾城。
    她没有去要刘大正手中的长杆,径直伸出手臂,遥遥指向中原方向,“朱温侵占临近各镇,是有意将整个中原纳入囊中,对他而言,只有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潼关以东的地盘全部收入麾下,才算有了根基稳固之地。到时候他北据黄河以抗河北,南俯淮河以拒淮南,西置重兵以防潼关,东临大海以固海防,中原才算是固若金汤,才称得上是霸业之基。”
    “只有实现这个前提,朱温才能稳固四境、屯粮修兵。若得如此,以中原之人力物力,只需三五载,朱温便能兵强马壮,如日中天。到时候他无论是西取关中,还是北伐河北,都有相当把握。若能数战而得关中或是北方,那么朱温之势,将如汉之刘邦、本朝高祖,不可阻挡,如是,王霸之业可图。”
    上官倾城看向李晔,清秀绝美的面瘫脸上仍是没有情绪流露,说话的声音也像是读书一样。但从火红朱唇里蹦出的字眼,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她道:“以朱温之才,他若想成就大业,必然是如此打算,那么曹州甚至是整个天平三州,都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除之而后快。得天平,他才能威逼平卢,将殿下赶往河北,进而据有整个中原,实现争霸天下的大业谋划;不得天平,他就得处处受到殿下威胁、掣肘,行动艰难,形势无异于卧榻之侧有猛虎酣睡,他岂能安心?”
    “经过数月征战,如今朱温在中原势力已成,必须要直面殿下之威,再无拖延侥幸以避殿下之理。既然跟殿下之争已经迫在眉睫,故而以末将之见,但凡朱温只要不是甘于引颈受戮,必然迅速发兵,急攻打曹州!”
    “且他有道兵相助,要得曹州或是天平三州,并不是很难的事,所以他一定会马上行动!”
    言及于此,上官倾城俯身抱拳,“诚如崔先生、刘将军所言,曹州是凸入中原的楔子,天平是大军用兵中原的桥头堡,事关殿下荡平中原的征伐大计,万万不容有失。曹州若在,则大事可期;曹州若失,朱温一旦守住黄河重要津口,切断平卢与河北藩镇联系,则平卢困局海角一隅,兵马全无腾挪转移的余地,更无法得到湖北藩镇救援,败局已定!”
    “故而末将斗胆进言,殿下当从薛威求援之请,火速发兵协防曹州——末将,愿带狼牙度立即前往,为殿下守住此处要地!”

第一百五十一章 逐中原而群雄起(上)
    上官倾城一席话说完,诸将不是愣神就是陷入沉思,堂中一时落针可闻。
    不可否认的是,上官倾城的见解的确入木三分,可谓一针见血。
    之前崔克礼和刘大正的用兵策略,都只是立足平卢应该如何的方面,而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朱温的想法和应对。上官倾城站在朱温立场上的这一番分析,众人没想到也就罢了,如今听了之后,便觉得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若是事情果真如此,曹州的局势已经很是紧迫,甚至天平、平卢的处境都不可谓不危急。进一步说,李晔征伐中原、廓清宇内的大计,都已经到了必须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
    大军未发,战机已显,战争成败的第一个核心,就是曹州到底掌控在谁手里!
    念及于此,众人看上官倾城的眼神,都充满敬重与佩服。能够想到旁人所不能想到的问题,这就是过人之处,体现的是上官倾城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
    作为兵家将领,要想沙场决胜,要想成为大将甚至是名将,广阔的战略眼光、一针见血的精准分析,无异于道门修士打开仙人境大门的悟道之资。
    “上官将军所言的确在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曹州,看来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李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若是狼牙度支援曹州,必须要派遣妖族修士呼应,方便应对朱温的道兵。”
    李振的话得到众人的响应与支持。关于上官倾城支援曹州的行动,大家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
    狼牙度是平卢军精锐,上官倾城是兵家上将,这个差事其他将领也没法争抢。
    李晔道:“支援曹州势在必行,不过也不用慌张,相应的配合行动要一并谋划好。”
    说着,他站起身,来到舆图前,从刘大正手里接过长杆,指向曹州左右的滑州跟衮州,“上官倾城到达曹州后,为保障其两翼,对滑州和衮州的攻势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北方藩镇的兵马,也要立即投入战场,争取早日大举渡过黄河,以便呼应平卢军的正面攻势,牵制朱温的兵马,从北面威胁汴州腹地。”
    李晔手中长杆顺着黄河向西滑过,“与天平军、义成军一河之隔的,是河北的魏博军、昭义军,其中昭义军向西还能直逼汴州宣武军侧翼的河阳军、洛阳东都军。”
    “如果河东军能够汇合昭义军,从泽州渡过黄河,就能攻进河阳、洛阳境内,肃清汴州宣武军左侧。届时配合从汴州右侧曹州方向进攻的平卢军,就能对汴州形成合围之势,将朱温军的主力压缩在汴州方圆两百里内。”
    “形势若能顺利发展,曹州不失,我东路大军破衮州、下徐州,就能向西接应许州秦宗权残部,包围汴州东、南面。再配合从西面进入中原的昭义军、河东军,就能形成铁桶阵,将朱温军钉死在汴州,那么朱温败亡就只在旦夕之间!”
    这番话直接为大军这回征伐中原,确定了整体的战略方针与行动计划。
    各个方向的军队分工明确,如果能顺利完成各自任务,就能形成席卷中原之势!
    刘大正眼前一亮,振奋抱拳:“殿下如此安排,是最好的用兵之策,末将佩服!”
    诸将一起抱拳喝彩。
    李晔却摇摇头,“这只是战略布局,构想虽然不错,而要实现这个战略,还有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
    说着,李晔手中的长杆,顺着黄河再度向西滑去,到了黄河几字弯的拐角处,然后停在这里。
    长杆顶端指着的地点是河中府,黄河在这里改道向北——或者说,南北向的黄河在这里改道向东。而在河中府并不在黄河西测,而是东侧。
    河中府毗邻东面的昭义军和北面的河东军。
    河中府有一支强大的藩镇军,即河中军。
    因为不需要渡河,又没有大山作为阻隔,河中军进攻昭义军、河东军十分便利。
    一旦昭义军、河东军南渡黄河,向朱温的河阳军、洛阳东都驻军发动进攻时,河中军从西面进攻大军侧翼,那么昭义军、河东军就要面对极大的麻烦,处境十分不利。
    河中军节度使王重荣,早先就被李茂贞击败,现在河中府是李茂贞的地盘!
    李茂贞控制的主要范围是关中,潼关以西的州县。河中府是李茂贞麾下唯一在黄河、潼关以东的地盘。
    对于李茂贞而言,河中府是他出关进入中原和北方的关键地点,是必须要有的桥头堡。当初他迅速抢占河中府,明显是战略眼光独到的结果。
    对李晔而言,河中府的存在,让他征伐中原的战争,从和朱温的双方之争变成了三方角逐。他不可能忽视李茂贞,也无法忽视。
    李晔环视众人一眼:“最严重的情况是,昭义军、河东军南渡黄河时,被朱温集结的重兵在黄河南岸拦截,同时又被河中军从侧面袭击。那么昭义军跟河东军一旦作战不力,就有交代在黄河之畔的危险!”
    说完这话,他停下来,看众人的反应。
    赵破虏寻思着道:“李茂贞一定会打我们吗?如果我们行动足够快,能不能在李茂贞反应过来之前,就让昭义军跟河东军渡过黄河?如果我们扫荡中原的速度足够快”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李振开口打断。
    李振斩钉截铁道:“李茂贞一定会打!”
    在众人的目光中,他声音沉缓:“李茂贞挟天子令诸侯,为的是争雄天下,中原两霸相争,他岂愿置身事外?李茂贞有兵家相助,实力不容小觑,但要单独对决道兵和妖族修士,无疑还差了些火候。所以之前他就算有大出中原之志,也没有合适的机会,但是现在不同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怕李茂贞早就等着这一天!”
    他看向舆图,遥遥指向河中府的方向,“从河中府东进,一路可攻昭义军、魏博军、横海军,直达渤海,俯瞰河南;从河中府向北,一路可攻河东军、成德军、卢龙军,直达塞北,席卷北方,雄视整个中原!”
    “从潼关东进,只要能够打下东都洛阳,向东可进军中原腹地,北临平卢,南下淮河;向南可攻襄阳、荆州,占据大江中游!往后他无论是顺流而下进军江南,还是率兵突入洞庭湖之南,都轻而易举!”
    李振眼神锐利:“一言以蔽之,李茂贞要争雄天下,就必须出关东进!而现在他手握河中府与潼关,进退都极为便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原有变,他怎能按兵不动?”
    众人听罢李振这席话,都神色肃杀,不少人当时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晔见众人面色不好,笑了笑:“李茂贞的确是个麻烦,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双方争雄变成了三方混战而已。在这三方之中,最强大的还是我们,诸公何必未战先怯?”
    听到李晔这么说,一些失态的将领都涨红了脸,羞愧难当。
    赵破虏更是梗着脖子道:“论沙场征战,我们什么时候怕过?这天下就没能让我们平卢军畏惧的存在!殿下只管放心,要是李茂贞敢来搀和,末将绝对去打爆他的狗头!”
    “对!李茂贞不来则已,来了就是找死!”
    “早就看那个白脸小厮不顺眼了,这回正好揍他!”
    诸将七嘴八舌吵闹起来,沉闷的气氛消减了不少。
    李晔回到主座上坐下,抬手示意众人也都落座。
    等大家都坐好了,他才不急不缓道:“李茂贞一定会出兵,这点毋庸置疑,我等也不必抱侥幸之心。现在的问题是,他会在什么时候用兵,又会如何出兵。只用弄清了这两点,我们才好应对。”

第一百五十二章 逐中原而群雄起(下)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了半响。
    崔克礼寻思着道:“李茂贞实力最弱,他若是出兵,肯定要等到时机合适。也就说大战一开始他不会冒然行动,必然是等到我们和朱温战斗僵持的时候,寻找得渔翁之利的机会。”
    李振接过话头:“李茂贞出兵,战略目标可能会有两个。其一,谋求入主中原,趁这回大战的机会,夺取中原甚至是整个北方的大势。如果他抱着这个目的,也可能有两个战术安排。”
    “一是等到我们跟朱温厮杀惨烈、彼此都有不小损失,并且交战形势明朗后,帮助弱者对付强者,先将可能得胜的强者击败,随后再吞并弱势的那一方,这样他就成了最后的胜利者;二是等到胜负分出,胜者疲惫的时候,直接给予致命一击。”
    “李茂贞到底选择哪个战术,取决于我们跟朱温交战的具体情况。”
    “第二个战略目标,趁、郭丰为孤王特使,前往长安、成都、襄阳、扬州等地,传孤王檄文”
    “令”
    “再令”
    “待横海、魏博、成德等河北各镇兵马集结完毕,孤王会亲自统率,赶赴中原!”
    上官倾城、赵破虏、刘大正、李振、崔克礼并及堂中官将,先后领命。
    一时之间,堂中充满杀伐意气,众人气势陡升,汇聚一处如奔涌大江,欲掀房梁。
    军令下达后,李晔并未马上坐下,而是看向堂外。
    他的目光越过屋檐,直达广阔苍穹。
    一卷风云天地动,百万仙人抛头颅。
    这,就是如今的李晔!

第一章 浮沉不知命 北面见安王(上)
    炎夏将尽,凉爽秋风拍打着北方的山野,碧色山林不知何时已然点缀上了些许黄叶,农夫在田埂休憩时望着硕果累累的庄稼,眼睛里满意的笑容怎么都掩盖不住,心里已经开始憧憬着粮满仓禀的美好景象。
    通往青州城的官道上烟尘溅起,一支二十多骑的队伍正在埋头赶路,队伍前面的数名官员身着青、绿色文官袍服,腰间悬挂着铜鱼带,为首两名官员则是身着绯色官袍、佩戴银鱼袋。
    官道旁庄稼地里的农夫听到动静抬头,看到这支队伍后观望了一会儿,脸上有倾羡敬畏之色。但他并不觉得奇怪,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稍有见识的农夫,已经能够大概分辨出这些官员的品级,穿青绿色官袍的不会超过六品,若是主政一方撑死也就是一个大县的县令,着绯色官袍的则是四五品的大员,少说也是州里的高官。
    这些时日经常看到这样的队伍,从官道上往青州城赶去,农夫们已经习以为常。最近平卢有大事发生,消息稍微灵通的百姓都能打探到一二,听说安王要向中原用兵去打朱温了,从各方调动了超过百万兵马,这可真是了不得。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州县必然要紧密配合,调动物资民夫,往前线运送粮秣辎重。有传言说,安王趁着给各州县布置任务的机会,召集了部分州县的要员到青州接见,要亲自犒赏他们的辛劳。
    大军出征,士气为先,不仅是三军将士要奋勇杀敌,后方文官也要积极备战,没有士气他们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保障物资供应?那可是需要加班加点甚至夜以继日的。
    要激励士气,无非就是赏罚二字。安王这个时候亲自接见、犒赏州县主官,虽然略显仓促,但也不失为恰当之举、必要之举。
    秋风飒爽,阳光却仍旧炽热,队伍中一名浓眉大眼的青年官员满头是汗,他听到道旁农夫们的议论交谈声,转头看了对方一眼,目中反常的流露出浓浓的担忧之色。
    他名张文策,字坤行,时年三十二岁,是魏博节度使辖下卫州卫县县令。
    卫州不是魏博治州,卫州刺史府也不在卫县而在汲县,但卫县却是正经的大县,跟普通县令官拜七品不同,张文策是正六品的官阶,地位可谓显赫。
    卫县之所以人丁稠密,是因为地方富庶,而卫县富庶的原因只有一个:它位在运河之畔,永济渠西端就在卫县境内沟通黄河
    然而成也富贵败也富贵,富庶的卫县让张文策地位非凡,却也给他带来了诸多隐患,如今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灾祸。
    方才他看道旁的百姓时,之所以面带忧虑之色,是因为被他们的话勾起了心事。
    “安王召集地方官员前往青州城,可不只是为了犒赏我们赏罚赏罚,有赏有罚才能激励士气、掌控人心,而我却注定是被惩罚的那一个。”张文策想到这里,不由得面色愁苦。
    张文策是正经青年官员,能够官拜六品主政卫县,证明他政才不差。事实上他将卫县治理得很好,自上任以来勤于政事夙兴夜寐,几乎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所以虽然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县中百姓已经在称赞他的贤名。
    然而对于任何官员来说,把事情做好并不是收获政绩、得到升迁的最重要因素。张文策虽然还算年青,但出仕已经多年,非常清楚只有上级认为你好,认为你有前途,你才是真正好才会真正有前途这个道理。
    他能在三十二岁就做卫县县令,就说明他之前做得不差,巴结好了上级。
    张文策虽然出自儒门,但并不是只知道嚷嚷着仁义道德,却不知变通的迂腐书生。迂腐书生在治世姑且难以立足,更别说乱世了。
    张文策一向的处事准则,是既要做好父母官,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前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儒生的起码道德坚守,也是张文策的为官底线。不能为民做主,他这身官袍穿的不踏实。
    同样的,在这个基础上,他遵守官场规则,该收的礼收,该送的礼送,该奉承上级也绝对不含糊,虽然有时候会感到恶心难受,但他能忍。
    也有忍不住的时候。毕竟有些上级官员的嘴脸,有时候实在是比粪便还要臭,装孙子并不是一件谁都能做到的事。
    他的父亲在临终前,曾拉着他的手问他:“是独善其身容易,还是兼济天下容易?”
    他回答:“独善其身易。”
    他父亲问为何。
    张文策答道:“独善其身只需安居书房,兼济天下却要奔波劳力。”
    “不,你错了。”他父亲摇了摇头。
    弥留之际的老人家郑重告诉他:“嘴上喊着仁义道德并不费力,喷为非作歹的官员一脸唾沫也很简单,跟恶吏小人划清界限甚至是书写文章唾骂他们也不难,充其量无非是不掌权柄、家无余财罢了。很多时候还能收获不错的名声,被乡人敬重,甚至是登上儒门贤人、俊彦榜,受到后人称颂。”
    “真正难的,是把仁义道德大同理想埋在肚子里,对为非作歹的官员笑脸相迎为他们鞍前马后,跟恶吏小人同坐同行与他们把酒言欢称兄道弟。最难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守着儒门士子的抱负,能解百姓之难、能救百姓之苦、能为百姓带去福祉,让他们安居乐业、仓禀实而知礼节,报答君王知遇之恩!”
    张文策良久无言。
    老人家枯瘦的手紧紧抓着张文策,望着房梁喟然叹息,“做沽名钓誉、安贫乐道的清流何其易也,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吏何其难也!此身可以随遇而安并不算本事,此心能承苦难才是真俊杰!”
    “坤行啊,你读了那么多圣贤书,学了那么多治国策,你不去做能吏,百姓怎么办呢?我辈读书人,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功在社稷,利在百姓,才不枉为读书人啊!”
    老人家说完这些话,就再也没有睁开过眼。
    临死时,他都使劲儿抓着张文策的手。
    张文策一直记得父亲的谆谆教诲,片刻不敢松懈。
    他身在宦海,一直在寻找做官和做事、为上和为下的平衡点。在之前的那些年里,他一直掌握着这个平衡点。
    然而平衡总有被打破的时候。
    很多时候平衡点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张文策以为他能一直站在灰色里,然而一入官场深似海,特别是又恰逢乱世当道,当他想要继续保持自身颜色的时候,却发现眼前的路已经是非黑即白。
    一切都发生在这半年。
    卫县不仅是富庶之地,还是危机重重之所。
    危险来自于黄河彼岸。
    与卫县隔河相望的,是义成军节度使的治州所在地——滑州。卫县县城距离滑州很近,只有区区数十里。
    滑州义成军节度使毗邻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自打朱温到任以来,义成军节度使就被朱温通过各种手段拉拢,成了对方的坚实羽翼。平卢军出兵河东中期,宣武军曾联合义成军陈兵黄河之畔,意欲渡河北上。
    那些时日,卫县县邑笼罩在战争阴云中,每天都有许多土豪乡绅和平民百姓,惶急的来县衙询问情况。大家都清楚,宣武、义成两军一旦渡河,卫县首当其冲,必然遭受兵祸贻害,人死财没。
    那段时间张文策坐立难安,日不能食、夜不能寐。
    后来因为平卢军攻势太顺,朱温见河东已经无机可趁,便挥师东进,去攻打青州,卫县侥幸得存。
    得知义成、宣武两军撤走后,跟那些相拥庆贺的百姓不同,站在城头遥望黄河的张文策心有余悸,久久不能平静。
    义成、宣武两军这回是撤了,但是往后还会不会来?
    卫县距离滑州太近了。
    义成军若是派遣精骑渡河,一日就能冲到卫县城下。
    义成军毕竟是藩镇军,有许许多多练气期的修士,他们若是来急袭卫县,以卫县那点可怜的兵力、微小的修士力量、低矮的城墙简陋的城防,根本不可能防御得住。
    对方只需要一波攻势,卫县防线就会被攻破,根本撑不到援军赶来。
    义成军会来吗?
    张文策眉头紧锁。
    朱温跟安王敌对,义成军又是最早投靠朱温的藩镇,而且卫县富庶众所周知,就算义成军不会轻易攻打魏博,可他们会不会剽掠卫县,杀人抢钱?
    张文层沉默肃立了半日,直到天黑才下城。
    他做了一个决定。
    他要保护卫县百姓。
    于是他整顿军防。
    亏的是他之前会做官,得到上级看重,也做了许多实事,被百姓称颂,权柄和威望都极大,所以这件事他做的很顺利。
    短短一月,他就招募了三千青壮,一面修缮县邑城防,深挖沟、高筑墙,一面在黄河沿岸修建防御工事,构建预警烽燧线,甚至是组织乡里百姓做应对战争的必要演练。
    结果是花钱如流水。

第二章 浮沉不知命 北面见安王(中)
    卫县富庶,底蕴颇厚,让张文策能够开展这件事,但卫县毕竟只是县邑,底蕴再大也有限,经不起他太过折腾,最后府库空虚。
    他不得不向乡绅土豪筹粮筹款。在他的最初预想中,乡绅土豪是愿意给钱的,毕竟他们财产最为深厚,一旦敌军入境,他们遭受的绝对损失会最大。
    结果是乡绅土豪纷纷拒绝,根本就不愿意出钱。在他催得急的时候,他们甚至大骂他多此一举、劳民伤财,要到州里去告他的状。
    反倒是平民百姓在修缮工事的时候,自发带粮,给县衙减轻负担。
    后来那些乡绅土豪,甚至开始悄悄转移财产到州城。
    张文策怒,遂强征乡绅土豪钱粮。
    富豪之家,由是怨声载道。
    他们中很多人都跟州城权贵有所往来,遂通过各种关系纷纷向刺史进言,说张文策鱼肉乡里、横行霸道,让百姓生不如死,简直是卫县蛀虫,请求撤换张文策。
    刺史大怒,立即派遣长史到卫县斥责张文策,要求他立即停止整顿军防。
    张文策知道刺史会派人来。
    连续三个月,他对刺史没有半分进项,甚至连卫县独有的每月的固定礼金供奉都停了,刺史不派人来才没有道理。
    但张文策没有选择。
    他告诉自己要撑住,也必须撑住。直到最后时刻。
    这一次,他选择了坚守本心。
    所以他回绝了长史。
    最后时刻比张文策想象中来的早。刺史以他鱼肉乡里、夺人钱财为名,将他押到卫州,并且上报魏博节度使,准备择日开审,给他定罪,将他彻底打落尘埃。
    张文策知道他完了。卫州刺史势力很大,在藩镇跟不少高官来往密切,连节度使对他都分外看重。张文策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纵然他是一县主官,也伸冤无门。
    幸运的是,张文策抵达卫州第二日,青州传来安王命令,要求卫州刺史及各县主要官员前往青州述职。公文中点了张文策的名,要他必须随行。张文策由此得以从牢狱中脱身,并且重新穿上官袍。
    他没有看到那份公文,但听说公文中对他有褒奖之词。
    刺史势力虽大,但张文策毕竟还没经过审讯,更不曾定罪,刺史也无法在这个当口,这么急的强行让他出什么意外——如此明显违逆安王,无异于找死。
    所以刺史只能带着他同行。
    按理说张文策迎来了转机,应该松一口气了。但他却并没有觉得高兴,原因很简单:卫州刺史不是一般官员。
    而且他为了整顿卫县军防,也的确强征了乡绅土豪的钱粮,对方对他的指控属实。在有刺史从中运作的情况下,他就算能到青州城,也难免被审查、治罪的命运。
    如果刺史愿意,张文策还是会栽。
    但如果刺史愿意放他一马,张文策并非没有希望。
    他的命运掌握在刺史手里。
    官大一级压死人。
    卫州刺史给过张文策机会。在他被押到州城的那天,刺史就见过他,并且表示如果他愿意“改过”,撤掉卫县那些多余的军防力量,他还是可以帮他继续做卫县县令。
    张文策抬起头,看到太阳已经到了西天,不久就要落山。
    前方是一座馆驿,建筑高大密集,名叫青林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