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成七零女知青[穿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俩一个在五大队,一个在六大队,队里有什么与知青有关的事儿,队长都是直接找他们两个商量。
  如今韩奋起说了队长让自己休息,那想来错不了,虽说真歇半个月有点不好意思,但也可以再歇四五天啊。
  到时候自己提前去上工,不仅休息的够够的,说不定还能得个表扬呢。
  苏敏心里美滋滋,但嘴上还是说:“那韩奋起你帮我好好谢谢大队长。不过我也休息不了那么长时间,等我再锻炼锻炼,就能和你们一起上工了。”
  韩奋起点点头:“没事,你的性子我们都清楚。
  赵宁宁那个人就是没长脑子。她是自己装病装的多了,就觉得别人都和她一样。
  而且她那人向来就是你越理她她越来劲儿,她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也别理会她,她就消停了。”
  韩奋起说这话的时候赵宁宁还在他身边站着呢,听完立刻又炸了。
  她跳到韩奋起面前大喊:“韩奋起,你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瞧不起我!”
  韩奋起冷淡的道:“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说完也懒得和她吵就直接回屋了。
  赵宁宁讨了个没趣,就又到了苏敏屋子里,指着卫国和沈月道:“你们两个不愧是成分有问题的,就是比我们这些人会投机取巧,明知道苏敏装病,还故意帮她遮掩。”
  卫国和沈月的成分问题不过是卫国爷爷被批,斗了,沈月家里也有个出国的亲戚。
  陈卫民韩奋起来的早,压着余下的知青,不让他们瞎斗争。
  知青们都知道卫国和沈月的情况,但也只有赵宁宁上蹿下跳的,还好一个赵宁宁也成不了事,就是嘴上烦人。
  苏敏也被她吵的头疼,将水杯‘啪’的往桌子上一放,哑着嗓子盯着赵宁宁:“你不是说我故意装病么,来,咱们一起去找大队长,让他好好处罚我这个装病的人。”
  说着苏敏就拽着赵宁宁往外走,赵宁宁一看,不敢惹她了,嘴巴里嘟囔着:“就不要让我找到证据。”便逃也似的奔回她自己屋了。
  朱红她们看着笑作一团:“她还是这样欺软怕硬。”


第4章 
  苏敏来到这个新的世界已经有十天了,这十天过的格外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慢着拍子走,慢的让人心慌。
  她也不愿意继续窝在屋子里养病了,其实病好的差不多了,就是吃不好也睡不好,脸色发白气色差。
  今儿苏敏便早早起来,和着知青们一起上工。
  与苏敏在同个大队的有七人,许安安,秦静,赵宁宁,这三个姑娘都和苏敏不在一个屋子。
  还有男知青里的韩奋起,刘阳河,周康,冯疆。
  原主比较注意男女关系,所以除了和同个生产队的老大哥韩奋起说得上话外,其他的男知青都和她没什么交情。
  韩奋起见苏敏也要和他们一起,又看了看苏敏还是有些苍白的脸色,问她:“你不再歇歇了?我看你精神还是不算好啊。”
  苏敏摇头:“没事,我感觉已经好多了,先去地里看看,若是还受不得累,我再和队长请假。”
  韩奋起心里很佩服苏敏这种吃苦耐劳的人,就算是他这样一个大男人都不见得比苏敏能吃苦。
  他觉得苏敏大概就是那种道德底线极高的人,不愿意占队里一丝一毫的便宜,不想白拿工分。
  也就点点头:“好吧,你心里有数就成。”
  走出知青点,沿路上工的人都瞧见了苏敏,苏敏在村子里人缘挺好。
  一是原主虽然干活比不上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姑娘们利落,但是能吃苦,就是大热天在太阳下也不抱怨一声。
  二就是原主机灵,一来这里就学了这村子里的方言。
  之前来的知青们可都没主动去学过,都是相处着久了慢慢就听懂了。
  但他们往出说话时要么是普通话,要么是老家话。
  他们还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成为农民的现实,为了念想,他们始终不愿意说这里的话。
  但原主开了这个口子,村里人都对原主笑口相迎,二流子无赖还没走到跟前就被村民们主动帮忙撵走了。
  知青们虽心里将自己和村子里的人划分的很清楚,可若真遇上无赖也是麻烦。
  几番考量下,也就学着苏敏,慢慢的开始讲这里的话了。
  两三年过去了,他们就是回了知青点,有时也会蹦出来几句乡土话儿来。
  本地话苏敏这十来天也学了不少。
  她虽然是个学渣,但是是一个机灵的学渣,以前她妈领着她全国各地玩,听过的方言不少,这儿的话学起来不难。
  村子里的大娘大妈们都笑着和苏敏打招呼,一个大妈夸张的说:“小苏同志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了?”
  “是啊,这得瘦了有十斤吧,下巴都尖了不少啊。”
  一个大姐也感叹说:“苏知青这气色可不好,可见那老话说的不错,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同住知青点的知青们每天都能瞧见苏敏,因此虽觉得她病了一场瘦了不少,但也没有村里人十来天不见面后感触深。
  苏敏确实瘦了,虽没有十来斤这么夸张,三五斤还是有的。
  只是原主本来就很瘦,八十多斤瘦个三五斤那也很显眼了。
  苏敏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我这也是养了好几天了,实在是不愿意继续歇着了。就想着虽不能帮什么大忙,也做不了多少活儿,但能干多少咱就干多少嘛。”
  “小苏同志就是觉悟高,等会儿见了队长,咱们可得和他说说,莫拿着康健人的标准要求苏敏同志。”
  “是啊,还是身体紧要,累坏了身体可就麻烦了。”
  “劳你们费心了,力所能及的事儿我还是要做的。”苏敏嘴里这么说着,心里却是笑开了花。
  她提前上工,不过是因为以前没有收过庄稼,如果等身体好彻底了,自己这啥都不会的去地里一下就被人看出端倪来了。
  还不如让人觉得苏敏同志带病上工,虽然干起活儿来没有以前利落了,但有这个心就是好的嘛。
  苏敏自己也能够从这几天的时间里学学怎么收花生。
  秋天再是辛苦,人们的心里也是欢乐的,一路上村民们说笑着,还聊着东家西家,他家你家的八卦事儿。
  苏敏也竖着耳朵偷听着,说实话,这里的村民们她一个都不认识,又不能开口问人。
  她只是发个烧又不是脑子傻了记不得事儿了。
  只听其中一个大娘问另一个:“翠花,你们家三儿是不是转正了?”
  那个叫翠花的大婶得意的说:“是啊,我总和你们说读书错不了,错不了。
  一年学费也就三五块钱,你们偏说我心气儿高,是我自己想让家里出个高中生才逼着建军读书。
  哼,你们现在再反过来瞧瞧,我家建军高中毕业就进了钢铁厂,靠的是什么?咱农村人一没钱二没权,想走个人情都没有门路,还不是靠建军的学历。”
  另一个大婶也叹气:“你这话也说的轻松,我们那是心疼钱?
  你家有老大老二补贴,余下的弟弟妹妹都去读书也是读的起的,但我们家若是送一个出去,那余下的咋办,少个男丁那就是每天少十来个工分。”
  “也是,我家若不是老大老二在外头拼命,余下的小的哪能过上好日子。哎,我也时常和建军建民向红建设他们说得记得建国建党的恩情。”
  有个大妈开口:“翠花这话说得对,你家余下三个男娃都是好的,不过我也得说说你家向红。
  不是我们这些婶子多嘴,实在是你家向红太娇气了。她这初中念了一年不继续读也就不读了,但也不能就在家里窝着。”
  翠花婶子笑着道:“你也知道,我生了五个儿子,就这么一个闺女。掏良心说她过得不比男娃们差,我实在是舍不得她下地挣那么点子工分。”
  “她也十七了,该考虑成家的事了,你家老三现在是工厂的正式工,老四也成了临时工,又有老大老二这两个当兵的,我看你家向红是要嫁到县里去呢。”
  “我们还没考虑这些呢,相看这事儿怎么也得等她十八周岁了。
  你们也知道,向红让我宠的不行,现在也还是一团孩子气,我可舍不得她早早嫁出去。
  哎,嫁的再好,以后的日子能有家里舒服?”
  苏敏跟着这些大妈们走着,听着她们的谈话,心里有些羡慕这个叫向红的姑娘。
  一听那翠花婶子的话就知道他家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里又有两个军人两个工人,这样的家庭在这个年代真是好得不得了。
  想来那向红姑娘的日子肯定过的舒坦,同样是十七岁,原主都上了四年多的工,干了四年的活儿了。
  这时却听走在她身后的赵宁宁嘴巴里嘀嘀咕咕的:“哼,一个村姑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便是每天养在家里也还是一股子土气。还没有自知之明,好似读了半年初中就成了文化人,装腔拿调儿的。
  也不知道大队长怎么会有这样一个闺女。我就是看她不顺眼。”
  苏敏心想,看来这赵宁宁不止是和女知青们处不来,人家本地人她也看不惯啊。
  不愧是‘看不顺眼’赵宁宁,看啥都觉得不顺眼。
  不过那个翠花婶子竟然是大队长家的老婆,这个大队长也挺厉害的,培养出四个出息的儿子。
  秦静怕赵宁宁说的话被翠花婶子听见,翠花婶子可是队长家的,陆向红又是她最疼的女儿。
  若是知道赵宁宁在背后嘀嘀咕咕她宝贝闺女,不论是当场闹起来还是以后在背后给她们女知青穿小鞋都是挺让人害怕的。
  “宁宁你小声儿这点,让村里人听见还以为你不满大队长呢。再说翠花婶子疼爱闺女也是她家的事儿,你管这些做什么。”
  秦静是个窝囊的性子,赵宁宁才不怕她,白她一眼:“我又没说错,整个村里谁不知道她的大小姐德行。
  每天不干活儿,就是衣服还得嫂子帮着洗。读了两天书,不过是个小学毕业的,还非把自己当个文化人。
  前两年好不容易轮到咱们大队推荐人读工农兵大学,她不是还闹着非要去。
  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连个字都写不利索。”
  秦静低低地说:“那她不是没去成么,过去这么久的事儿了你怎么还念叨。”
  赵宁宁不满:“她做得出我还说不得了,当时要死要活的闹着整个村子都知道。
  陆建军那个时候本来正好高中毕业,去读大学正正好。如果不是她个搅屎棍子,让陆建军为了避嫌放弃了读大学,现在陆建军早就是大学生了。大学生怎么也比个钢铁厂的普通工人强。”
  苏敏这算是听明白了,这赵宁宁估计是喜欢这个叫陆建军的啊,这么义愤填膺了都。
  她自己就是个搅屎棍子还觉得别人也是,也不知道她这是两情相悦还是单相思。
  若是两情相悦,那可就有意思了。
  许安安开口:“赵宁宁你别胡说八道了,怎么那名额就成了陆建军的了。
  明明大队长说了是从知青里挑选,公平公正,绝不徇私,最后不还是选了秦征。
  他是高中毕业,也是最早下乡的一批人,干活儿也最卖力。而陆建军当时已经是临时工了,算半个城里人了都。”
  赵宁宁嘟囔着:“哼,你这是巴不得以后大学生名额都从知青里选,不过你白费心吧。这名额怎么着也轮不到你这个资本家的小姐。”


第5章 
  苏敏听了一肚子八卦,心里很是开心。
  最起码这么一路她把大队长家的信息是了解了。
  在一个生产队里大队长还是很有权威的。
  听许安安的话,队长把工农兵大学的名额给了知青,没有给年龄正合适的儿子和闹着非想当大学生的女儿,可见为人还是很公正的。
  有这样一个大队长,知青的日子想来不会太难过。
  到了田地里,和原主苏敏相处的很好的刘霞也在。
  她来知青点看过苏敏两回,但因为怕被瞧出来不同,苏敏都用怕过病气给她的理由把她撵走了。
  看见苏敏,刘霞忙走到她跟前,皱着眉:“你怎么现在就来上工了,看这小脸白的。”
  “坐不住啊,没事,别担心我。”
  刘霞是苏原主敏最好的朋友,也是她最大的债主。
  苏敏欠着同屋知青的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东西,价值不算高。几块布头几根头绳之类的。
  欠着刘霞的是不少的票票,粮票布票肥皂票好几种。
  原主能自己挣工分分粮食吃饱饭,年末也能分些钱,可有了钱没票什么都不能买。
  刘霞也是工人家庭出生,家里补贴她不少东西,多余的票她也就借给原主了。
  大队长陆三山见苏敏来了,问她身体怎么样。
  大队长大概有五十多岁,看上去很严肃,有些不好相处。
  苏敏忙回答:“我觉得精神了不少,也恢复的差不多了。”
  大队长点点头:“好,苏敏同志觉悟高,不过我看你刚病愈,也先别做太累的活儿。
  刨花生,收花生的你先别干。我想你也没那个劲儿,你今天就先捡地里落下的花生吧。”
  “好。”苏敏满口答应,捡花生嘛,弯个腰的事。
  然后她很快就被打脸了,收花生一般是两个成年人一队,一个在前边用锄头刨花生,另一个人跟着拾起来,拾花生的时候还要把上面的土甩干。
  再有小孩子将落下的花生捡起来,苏敏干的是和五六岁小孩子一样的活儿,但她远不如小孩子干的快。
  小豆丁们个头小,轻轻弯腰就将漏下的花生捡起来了。
  苏敏怎么也有一米五,不论是她蹲下挪着步子捡还是连续弯腰都有些受不了。
  这时候苏敏才觉得自己真的是想的太美好了,她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适应这样辛苦的劳动?
  她这还是干着最轻便的活计,若是赶明儿彻底‘病愈’了,那岂不是要被累死。
  几个干活的大妈见苏敏满头汗摇摇欲坠的,忙过来扶着她:“苏知青,你这身子骨可不行,看这满头的虚汗。你这是把身子给病虚了啊。”
  苏敏心里摇头:不,这不是虚汗,这是实实在在的辛劳的汗水,这是我累出来的。
  我这每一滴汗都是劳动的结晶!
  一个副队长也看见了苏敏的情况,忙走过来:“苏知青,你快歇歇吧,别再病倒了。”
  苏敏心里也憋屈,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边哽咽着说:“我实在是没想到自己现在这么不争气,连捡个花生都不成。”
  旁边的大妈们忙安慰她:“没事,小苏同志,你这是身体没好全。你看你以前多能干,别着急,等身体好了就没事了。”
  我一点都不想知道自己以前多能干,以前越能干,我以后就得越累。
  我还不如和赵宁宁一样,每个月都装几次病逃避劳动呢。
  从人群里看着赵宁宁,苏敏发现她的活儿也很不轻松,得弯腰从前边人刨开的地方把花生拽出来,还得甩掉上面的土。
  哎,苏敏原以为自己的心理建设已经很够了,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呢,至少她没办法迅速成为一个勤劳的人。
  我从未想过自己如此懒惰。
  苏敏坐在田埂上休息,其他人都忙着劳作。
  看着这些人,苏敏认真的开始思考自己以后怎么办。
  她原本是想着顺其自然,可现在一看顺其自然是不行了,她不想上工,但整个大队里连大队长也得上工。
  就是想破头也没什么好法子。
  苏敏没精打采的歇了歇,缓过劲儿之后就又去田里干活。
  既然生活就是这样辛苦,那就让自己更能吃苦些。
  苏敏做一会儿工,实在累的不行就休息一下,然后再去捡花生,慢慢的她干的时间越来越长,休息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大队长查看队里人干活的情况,也瞧见了苏敏。
  他笑着和记分员说:“在女知青里就这个苏知青能吃苦,就是歇着也是歇一下立马又去上工,要是换了那个赵宁宁,一准儿就顺着竿子偷懒去了。”
  记分员也笑着说:“是啊,说起来这苏知青干的活算不得多好,毕竟是城里人,干起农活儿来不够细致。
  但能吃苦这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人不怕干不好活儿,就怕吃不了苦。”
  大队长点头:“这是实在话,像我家闺女就不行。
  不说村里同龄的姑娘,就连这几个知青都比她能吃苦。向红她和苏知青同岁,还比苏知青大几个月,这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向红不还有几个哥哥嘛。像这些知青们,在城里的时候哪个人吃过苦。这也是到了咱这农村地头,知道没人帮着也就长大了。”
  人家大队长嘴里说着自家闺女不好,但自己一个外人顺着说人家姑娘娇气那就是傻了。
  “说的也是,向红被她妈惯的厉害。你翠花婶子舍不得她吃苦。等过两年嫁出去,该她做的还是得她自己做,总不能把活计带回娘家来让老娘给做吧。”
  苏敏可不知道自己被大队长夸了,她现在干了一上午,又累又饿。
  她带着一个装水的葫芦,这是村里人帮知青们弄得,装起水来方便。
  像部队里那种军用水壶,整个村子里也没几户人家有。
  平时上工都是用葫芦带着水喝,像搪瓷缸子那样的金贵玩意儿是摆在家里放着瞧的。
  苏敏感觉自己胃饿的咕噜作响,但也没法子,不到下工的点就得坚持着。
  她其实看见几个小孩拾了花生偷着吃,苏敏也学着他们掰开一个小花生,刚摘的花生还是湿的,并不好吃。
  苏敏也怕偷吃被发现,上次偷吃还是小时候蛀牙了爸妈把糖放起来她实在是馋的不行才偷的,被发现后被教育了一通。
  没想到时隔多年,她竟然又偷吃了一次。
  终于坚持到中午,苏敏恨不得飞奔回知青点。
  刘霞这时走到苏敏跟前:“我一边收花生一边瞧你这边,捡个花生也晃晃悠悠的。
  连这都受不住,可见你身体还是没好。这病不是说你从外头瞧上去没事了就没事。何况你这脸色瞧上去也本就不算好。”
  苏敏挨着她站着,将身体的力都放刘霞身上:“我就是没劲儿。”
  刘霞摸摸她头:“那你要不和队长说说再歇几天?”
  苏敏摇头:“算了,我没那么娇气。再多歇下去也不好意思让队长给我记工分,不然别人该有意见了。”
  “哪有那么多有意见的人,最多就是赵宁宁那个见不得人好的,你别理她就成。”刘霞以前也是在知青点住的,很了解赵宁宁的性格。
  “没事,我心里有数。”
  “你有个哪门子的数啊,算了,今儿轮到谁做饭了?他们没让你做吧?”
  村里人大部分都是一天吃两顿饭,也就是秋收的时候更辛苦一天才吃三顿。
  但知青们是一天三顿饭,这是从小的习惯。做饭是七个姑娘轮着来,每人一天,男知青们给打下手。
  这做饭的规矩变了好几次,每年一来新知青或者有老知青结婚了搬出知青点就会改一次。
  苏敏摇头:“沈月替了我一次,卫国替了我一次,等下次再轮到我,我就让朱红再替一次,那个时候我应该就全好了。以后我还回来就行了。”
  说的好听,实际上是苏敏压根儿不会做饭。
  从醒来后每次轮到同屋的三人做饭她都跟着去帮忙,说是帮忙,其实也是在偷学做饭。
  还好他们知青是真贫穷,没什么原料,一般都是稀饭煮红薯加个窝窝头,做起来不难。
  难的是烧火,还好有男知青们打下手,烧火洗碗都是他们的活儿。
  苏敏想着过两天她得自己实际操作一下,然后让老手朱红在旁边帮忙。
  朱红是女知青里想的最少的最没心眼的,她不会多疑惑苏敏怎么突然不太会做饭这件事。


第6章 
  刘霞一听苏敏这两天不用做饭也放心了,拉着她边走边聊:“也行,她们三个人都挺不错的。敏敏,你别嫌我多嘴,像你这样家里边不帮衬的不如找个人嫁了。”
  苏敏没想到她突然来这么一句,警惕的问:“你干嘛突然说这个?”
  刘霞神秘的说:“我这也不是突然有这想法的,我知道你要强,但咱们城里人在干农活上确实不如人家农村的。
  你也知道我公公和大队长是亲兄弟,我听公婆在家里谈起你,说因为你陆向红还发了一通脾气。”
  苏敏都惊呆了,陆向红一个队长家的闺女,怎么还因为我发脾气!
  刘霞细细解释:“你也知道你是女知青里最受大队长喜欢的。从你来了队里,大队长给你的就是七个工分。
  这可是村里结了婚的女的们的正常工分。
  这不仅是因为你能吃苦,还是大队长通过你和秦征告诉所有知青,能吃苦的工分高,说不准还能被推荐上大学。
  像你以前才十三四,就是再能吃苦,一个小姑娘能干多少活?”
  苏敏明白了,原身不过是被树立了一个模范。
  确实一个小姑娘又不是力大无穷,也没干过农活,唯一的优点就是踏实肯吃苦不爱抱怨。
  “而且你当时年纪也小,来了这儿也没人给你寄东西,村里人都知道你没人补贴,所以大队长就多照顾你一些。”刘霞继续说。
  知青们家境好坏村民们心里都有数,像那三天两头去镇子里取包裹的,一看就是在家里受宠的。
  原主能吃苦,人家队里也照顾她这个十三四的小姑娘呢。
  “那这关陆向红什么事?”苏敏还是很疑惑。
  “你的情况估计是翠花婶子无意间和陆向红说过。
  前两天你不是淋了雨病了,大队长夸你品格好,不娇气,让娇气的陆向红和你学习。
  陆向红就叭叭叭的说你根本不配拿七个工分,大队长骂她,她就和大队长吵起来,说大队长做人不公平。”
  说着刘霞压低声音:“你也知道翠花婶子最爱这个女儿,大队长说陆向红处处不如你这样的话估计扎她心了。
  我就怕她劝着大队长不再给你七个工分。”
  苏敏听着也有些担忧,但还是嘴硬:“这又不是翠花婶子说了算的。”
  “翠花婶子是说了不算,可现在这些知青里是属你年纪小。
  赵宁宁和你同岁也比你大几个月,不然她那样子作妖为啥大队长也没下狠手整治她,还是看着年纪宽容着呢。
  但这马上又来新知青了,按着年岁算,估计都和你差不多或比你小个一两岁。那个时候人家大队长肯定更照顾年岁小的。”
  苏敏无奈:“那照你这么说也没什么办法,到时候就让大队长减我的工分呗。
  像是沈月她们不都是六个工分,许安安才五个,不都能吃饱嘛。”
  确实她十七岁在村里也不算是小姑娘了,以前被照顾没啥,但现在自己的工分不仅比女知青们高,还比同村同岁的小姑娘们高的确容易惹出矛盾来。
  “你真是个傻子。”刘霞忍不住骂她一句,“大队长照顾你这件事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但说出来就不太好了。
  但如果大队长降你的工分,工分是够你用,可这同时不是说明大队长不打算再照顾你了。”
  “那也确实不能让人家一直照顾啊。”苏敏一时没听懂刘霞的潜台词。
  刘霞指点她:“在咱们大队,大队长就是权威。像你这生病还记工分,也不是没有人不满的。
  但大队长坚持也就没人继续说啥。可突然降你的工分,会不会有那脑子不灵光的以为是你得罪了大队长?”
  这下苏敏不好说了,农村人没城市人精明不过是他们见识不够,想的浅,但每家每户的小心思可是不算少。
  虽然不知道原主原来和翠花婶子的关系怎么样,但今儿见面人家是没搭理过苏敏。
  若是真有人以为苏敏是得罪了大队长才被降工分的,那到时候人家不论是本就看不惯苏敏还是为了讨好大队长都有可能让苏敏的日子过得麻烦不断。
  “那陆向红只是嘴上不喜欢我还是真心里就烦我烦的不行,恨不得让大队长找我麻烦。”苏敏问刘霞。
  刘霞白她一眼:“你还真是病糊涂了,陆向红一直就不喜欢咱们女知青。
  你也知道,农村里读书的人不多,女孩子就更少了,整个村子里读了初中的姑娘一个指头都数的过来。
  而陆向红有个大队长的爹,四个好哥哥,家庭条件自然是最好的。就是整个公社她也算是好出生了。”
  刘霞话头一转:“但放到知青里就让人看不上了。
  就算成分不好的许安安,人家那也是资本家的小姐,光是外语就会两三种呢,乐器听说也会好几样。这哪是读半年初中就比的了的。”
  苏敏没想到许安安这么厉害,她平日里有些文静,又有洁癖,在这个年代洁癖和娇气是划等号的。
  “还有沈月和卫国,卫国他爷爷那是老革,命,他爸爸叔叔哥哥堂哥几乎都在部队上。
  陆队长有个堂叔也是当兵的,听说和卫国家里有点关系。虽然卫国在六大队,但也很受照顾。
  若不是她爷爷的问题,上次被推荐上大学的一准儿就是她了。”
  苏敏没想到知青里还有这样的门道。
  刘霞继续说:“沈月爸爸也是大学教授,她妈是个医生。
  虽然现在环境不太好,但人家都不是普通人家,她们都是家里面费尽心思送咱们这儿来的,因为打听到这里斗争不严重。”
  那原主运气还不错,不过原主工人家庭出生,去了什么地方都不怕斗的,只是戾气太重生活的也辛苦。
  刘霞又说:“剩下的女知青,不管你爸和你关系怎么样,你确实是大城市纺织厂副厂长的女儿。
  像赵宁宁,她妈好像还是个厂子里的主任。
  而知青最少也是初中毕业,你看,是不是每个拿出来都比陆向红强?”
  苏敏这么一想,确实是各个都比陆向红强,陆向红虽然爹妈好,哥哥好,但她自己既不是军人也不是工人,连农民都算不上因为她也不下地。
  而女知青各个都是城里人,也都读过书识过字。
  “可她干嘛非要和女知青比啊?”苏敏不解。
  刘霞小声问:“嘿,你忘了王国安啦?”
  苏敏还真忘了王国安,但话不能这么直接说,于是她试探着说:“陆向红还记着这事儿呢?多久了啊都。”
  “是啊,都一年多了,我偷偷和你说,当初陆向红读了半年初中就不读了就是因为王国安。
  咱们公社十二个生产队,除了公社小学,每六个队还有一个小学,咱们队的就在隔壁村。陆向红上小学还能每天回家。
  等她上初中,只能去公社。她家没人接她,必须住学校。
  那个时候不知道她怎么瞧上王国安了。
  人们都说村里面的姑娘腼腆,我看可不是。
  她那时候不过十四岁,就因为不能每天见王国安就死活都不愿去上学了。
  当时还让大队长和翠花婶子生了一大通火。
  不过他们还以为自己闺女只是不爱读书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