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五零巧媳妇-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从巧娟早产那次的事情之后,陈民生两口子在乡里这人缘是臭大街了,哪有好人家的闺女,愿意嫁给万福啊?
万禄就更是不用提了,成天招猫逗狗的惹祸,街坊邻居都快烦死了,老太太真是担心,这几个孙子不成器,往后可怎么办?
第341章 不许逗孩子
自从去年春天,巧莲在街上给了王氏一巴掌之后,基本上跟陈家就没什么来往了。
老太太在张家住着呢,巧莲就算是回去看老娘,也是去张家,陈家那边她根本就不想沾。
当然,陈家那边的情况,巧莲还是知道一些的。
王氏接连惹祸,气的陈民生够呛,后来倒真是拘着王氏在家,不许她出去闲逛了。
当然,也是王氏人缘太臭,一般人家都不愿意搭理她,她出去逛游也没人愿意跟她说话聊天,自然就没意思了。
幸亏去年的年景好,家家户户都打了不少粮食。
王氏卖出去的那些种子,虽说产量比不上大营乡合作社里的,可也能达到一亩地四五百斤。
所以那些买了王氏种子的人,并没有来找王氏麻烦,也让陈民生松了口气。
万福这孩子念书不咋地,早就不上学了,如今跟着陈民生一起下地干活挣工分。
十八的大小伙子有的是力气,干活也还算踏实,今年陈家的工分计数不错,看样子秋天能分不少粮食和钱。
唯一可惜的是,有王氏这么个娘,大营乡附近的人,没有不知道陈家情况的,一说起陈家都摇头。
所以万福这亲事就不太好说,王氏托了好几个媒人,都一点儿结果没有。
本来巧莲是不愿意掺和陈家的事情,可这会儿看见老娘一脸落寞的模样,又有些不忍心。
“娘,其实最好的办法,是让万福找个地方当工人,他只要有个正经工作,再离开我大嫂,媳妇还是不难找的。
这要是一直在我大嫂跟前儿,你看着吧,这辈子打光棍儿都有可能。”
工人和农民,那差距可是太大了。
谁家闺女嫁人,不想着找一个有正式工作,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耽误挣工资的工人啊?
老农民成天弯腰撅腚的在地里干活,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儿,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最后划拉百十块钱,就觉得特别美了,能跟工人比么?
万福还算老实,也挺认干的,要是能想办法招了工当工人,往后离着王氏远一点儿,想来这媳妇也不愁。
当然,巧莲也就是这么一说,陈家的事情,还是让陈家人自己费心去吧,她可没那个本事。
老太太听见巧莲的话,沉默了好久,“唉,这要是真没办法,那也只能像你说的了。
等着过一阵子看吧,不行过年的时候,我跟老二说说,看他能不能把万福弄大安煤矿去。”
老太太还是老思想,最盼着的还是儿孙都在跟前儿。
可万福这样,要是不找个出路,以后真的怕是连媳妇都说不上。
为了子孙后辈着想,老太太也只能豁出面子,想办法帮万福一把了。
巧莲不爱提起陈家那些人,正好这时候炕上睡觉的小凤英醒了,于是赶紧抱过来凤英。
“来来,让二姨抱抱,我看看,咱们家凤英是不是又俊了?”
这小丫头的长相随了巧娟,五官格外精致秀气,尤其是那一双大眼睛,眼睫毛很长,绒嘟嘟的别提多招人稀罕了。
巧莲每次见了凤英,都喜欢的抱着不松手。
“来,二姨给好吃的,咱们吃个山楂片儿吧。”
凤英这孩子早产体弱,跟嘉和差不多,也是脾胃不算太好。
前阵子闹腾了一些时候,还是巧莲给弄了些健脾消食的药吃了,这才慢慢好些。
所以巧莲也不敢给凤英太硬的零食,只翻出来一卷山楂片,放到凤英的小手里面。
凤英时常见到巧莲,跟巧莲相处的也好,此刻很是乖巧的坐在巧莲怀里。
小手倒是挺巧,一点一点扒开纸,从里面拿出山楂片来,先给了巧莲一片儿。
“我看你不如跟你二姨过算了,你二姨拿你啊,比你几个哥哥还看重呢,你瞅瞅,这才刚醒了,就给你吃的。”
那边在五间房子转了一圈的巧娟,刚回到东屋,就看见闺女坐在巧莲怀里吃东西,忍不住说道。
“得,这些话你都不知道说多少回了,哪一次我真要抱这凤英回家,你同意了?
我可告诉你啊,这么大的孩子能挺懂话了,你往后少在她面前这么说,当心她以后跟你生分。”
巧莲最不喜欢的,就是大人逗孩子。
小孩子的心灵脆弱着呢,那些看起来是善意,实际上就是恶意逗趣的话,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不好的阴影,也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小时候或许看不出来,等长大了,行为举止上都会有影响。
巧娟就是想跟巧莲和闺女开个玩笑,结果却被巧莲给训了,不由得也有些讪讪。
“我就是随口一说,她这么小哪能听懂啊?”
如今这年月的人大多都是如此,喜欢逗孩子,喜欢在孩子面前开一些玩笑,他们并不觉得如何,只是想看孩子有趣的反应而已。
这是一种常态,不管家里亲人还是外面的人,都爱这么做,巧娟这性子大咧咧的,她哪能想到其他方面?
“那她怎么知道吃饭睡觉,知道想尿尿了跟你说?别小看了孩子,他们懂的很多。
我可告诉你啊,往后别在孩子面前胡说,别人逗孩子也不行。”巧莲沉下脸来,很是正经的叮嘱巧娟。
他家这个姐姐别的都好,就是心思不够细,凤英是女孩子,跟风林他们那些皮小子不一样,闺女就得娇养。
“好,好,我以后不说了,绝对不说了。”没办法啊,谁让自家妹子读书多见识多呢,人家说的话肯定有道理,那就得听啊。
“闺女,有尿尿没?妈妈领你出去把尿尿吧?”小娃一般都是直肠子,睡觉前凤英喝过水了,估计能有尿。
凤英听见妈妈问话,赶紧点点头,“尿尿。”
这娃已经一周岁零九个月了,能说很多话,小女孩一般都嘴巧。
估计这娃随了巧娟,说话早,吐字发音还很准,如今已经能说不少话了。
一听闺女说尿尿,巧娟赶紧接过来凤英,抱着就往外走,来到外头院子边儿上的水沟,赶紧蹲下来给孩子把尿。
凤英现在穿的是开裆裤,把尿不用脱裤子,倒是挺方便的。
等着把完尿重新回屋,就见到巧莲从柜子里翻出两套衣裳,还有几条小内裤。
“姐,往后天凉了,给凤英穿死裆裤吧,可别穿活裆了,闺女不是小子,不好穿活裆裤。
这是我闲着的时候给凤英做的,拿着让凤英穿,不够穿跟我说,我再给做。”
第342章 旧房拆掉
巧莲对这个年月的人伺候孩子,真的是各种吐槽,而开裆裤,就是其中之最。
经常看见三四岁甚至更大的孩子,还穿着开裆裤满地跑,不光是满地跑啊,关键是跑着跑着累了,直接就坐在地上。
不知道这些当母亲的到底怎么想,真是把孩子当小猫小狗养了是吧?
别人家的她管不着,可自己家的孩子,绝对不能这样。
嘉俊嘉和俩娃不到一周岁呢,就不给穿开裆裤了,尿了就换下来洗,时间长了孩子知道尿了不舒服,就会张口说。
别看嘉俊嘴那么笨的孩子,也早早就会说尿尿了。
前些时候巧莲就跟巧娟提起过,别给孩子穿开裆裤了,女孩子跟男孩又不一样,穿开档口不好。
可巧娟嫌死裆裤太麻烦,一直都不给孩子换。巧莲索性直接给孩子做衣裳,又给买了小内裤,就不信巧娟还不给穿。
“不是,孩子小,这时候就穿死裆裤,太麻烦了。”
巧娟看着那些崭新的小裤子小内裤,倒是挺喜欢,可一想孩子尿了换很麻烦,忍不住就皱眉。
“是,换裤子麻烦,她这么穿着开裆裤透风,天冷冻着了,我看你说不说麻烦?
让你穿个开裆裤你试试?都一岁多了,孩子也会说话,你多问几遍不就好了?”
巧莲白了大姐一眼,把衣服推到大姐面前。“衣服我给做了,爱穿不穿,反正该说的我都说了。”
巧莲给孩子用的布料都是很柔软的纯棉布料,巧娟拿在手里摸了摸,感觉特别舒服,哪里还舍得说是不给孩子穿啊?
“得,听你的还不行么?就是你养孩子讲究多,别人没这么多讲究,也把孩子养大了。”
当然,巧娟这嘴茬子也是不饶人的,还是没忍住嘟囔了两句。
这边姐俩打嘴仗,那头曲维扬和张文广连襟俩谁也不吭声。
自家媳妇嘴茬子多厉害,没人比他们更了解啊。
再说了,人家是亲姐妹,吵嘴也是增进感情的方式,这种事情,他们还是别掺和了。
“妹夫,你家这房子收拾的真好,太敞亮了。
哎呀,等着过几年我再攒点儿钱,也盖五间这样的大房子,留着给风林风华娶媳妇用。
到时候妹夫可得帮忙啊,别的不说,水泥和玻璃,一定帮我买回来。
还是这玻璃用着好,一眼看出多老远去,屋子里也亮堂,看着就舒服。”
瞧见曲家的房子这么好,张文广真是满心羡慕,也忍不住心动起来,想着以后也盖这么一栋房子,住着得老舒心了。
“行啊,这容易,姐夫什么时候想盖房子了,我帮姐夫买水泥玻璃,还能帮你烧砖呢。
虽说比不上咱在外头买的砖,不过也比土坯结实。
房子是大事儿,要盖就盖好点儿,住一辈子呢,对吧?”曲维扬自然是不会拒绝。
张家盖房子最快也得十年八年,到那个时候,水泥和玻璃估计也就能好买了,再说了,就算不好买,还有巧莲呢,怎么也能想办法弄到。
曲维扬这么痛快就答应了,把张文广高兴的够呛。
“是不是应该把前面的房子拆了啊?这么留着挡后头不说,破破烂烂的也不好看。
我觉着把前面拆了,用那些木料,靠近东边盖个大仓房不错,正好院子里也宽敞,家里放东西也方便。”
“是,我想的跟姐夫一样,正寻思着最近就拆了,赶在秋收之前收拾利落,正好可以放粮食什么的。”
曲维扬笑笑,他和张文广很多事情上都能想到一处去。
“得,那就明天,明天我找几个人过来,帮你把前面的房子拆了,把院子平起来收拾利落。
嗯,就差院子了,这要是园杖子也都好好收拾一下,这小院可不比城里人住的差。”张文广瞅着外头的园杖子有点儿不顺眼。
曲家的园杖子,一直都是用树棵子别,每年开春拆下来旧的换新的,年年这么维修。
以前是土房子看着倒还算相配,可如今看起来,这么漂亮的房子还配着树棵子的园杖子,就有点儿显得磕碜了。
“一点一点儿来吧,慢慢收拾,房子是为了住着暖和点儿,这园杖子差不多就行。
我家这房子本来就出眼,这要是再把围墙修起来,恐怕人家得说我们家是地主老财了。
行啊,只要能挡一下就可以,也别要求太多了。”
曲维扬何尝不想把园杖子都拆了砌成围墙?可眼下这形势有点儿紧。
五间大房子已经够出风头了,要是再砌一圈围墙,保不齐真有人会去举报,这个可不是闹着玩儿,还是小心点儿好。
张文广一听也有道理,“嗯,这话在理,是该注意点儿。
关键二妹妹如今是乡里的书记,也是咱县里唯一的一个女书记,不知道多少人背后眼红呢。
这也就是二妹妹工作出色,多次受到上头的表彰,那些小人再怎么蹦跶也没用,是该注意点儿。”
不管什么年月,红眼病的人都存在,曲家的日子这么红火兴旺,怎么可能没人妒忌?
也就是曲维扬和巧莲两口子为人处世好,不管谁家有事情张嘴求,都能尽力帮忙,在乡里人缘不错。
再加上这俩人工作上也的确出色,曲维扬年年是劳动模范,巧莲更是妇女代表经常受表彰,加上有韩书记和乔书记维护着。
即便是有几个红眼病的,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
可要是他们不注意,行事太过高调,让人抓着把柄了也不好。
新房子处处都好,大家伙看着也都喜欢,说说笑笑的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
巧莲特意预备了饭菜,中午大家伙聚在一起热闹了一回,下午张家人离开,老太太也跟着回去了。
第二天,张文广果真找了几个人来,帮着曲维扬把前面的旧房子拆了。
西屋那个间壁墙,曲维扬早就给拆了,那些砖正好用来砌东屋炕的炕墙,金子就藏在那些砖里面。
两口子等于是枕着金条睡觉呢,没有比这更安全的了。
几天的工夫,前面那栋木刻楞的房子就被拆掉了,直接在东边又重新支起来一个大仓房。
盖仓房容易,不用挖地基也不用抹泥,只要大框起来就行。
地面也都收拾平整了,铺上石板,这回,曲家小院可就好看了,地方更宽敞,嘉俊嘉和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别提多开心了。
第343章 大丰收
曲家院子收拾完,正好进入了农历八月。
今年闰了一个三月,加上乡里大部分庄稼都是早熟品种,刚进了八月,地里的庄稼就一派丰收景象。
苞米棒子尺余长,外头的苞米皮子已经裹不住,露出半截儿颗粒饱满金黄的苞米粒儿,就像小娃娃的牙齿一般整齐,看上去格外喜庆。
地里的黄豆早已经黄了叶子,豆秸密密麻麻的结满了豆荚。
紫红的高粱穗子沉甸甸弯下腰来,随着轻风在地里摇摆,好像在告诉人们,快来收割。
其他像是谷子糜子等作物,今年长势也都不错,处处都显示着今年大丰收。
八月初三,韩书记宣布开镰秋收,各生产队带着人下地收割庄稼,这一回不管男女,就连半大孩子,也都下地干活。
难得一见的丰收景象,让所有人都笑的合不拢嘴,就连韩书记等人,也是眉开眼笑欢喜不已。
“好,好啊,真不错,都看看,今年咱乡里这收成,比往年翻一番儿还多呢。
这要是往后年年如此,咱还愁什么啊?”老韩书记掰下来一棒苞米,在手里掂量掂量,笑的更开心了。
“这新品种就是好,你瞅瞅这苞米长的多稀罕人啊,棒子这么长,粒儿还大,真好。”
“今年各生产队都自行留种就可以了,大营乡里的四个队,可以把种子放一起,还放在乡里的种子仓库去。
这么好的种子,可一定要保管好了,千万不能出岔子。”
“留下种子,其余的三分之一留着交公粮和上级收购粮食,三分之一分下去做各家口粮,剩下三分之一,留作咱乡里的储备粮。”
巧莲之前跟老韩书记提过了,今年粮食产量高,不能把口粮全都发到各家各户手里。
乡里要留一部分储备粮,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气候好,地里的庄稼长得都不错,加上大家伙侍弄的精心,保守估计,今年苞米亩产可以达到八百多斤。
往年一亩地也就是两百五六十斤,好了能有三百斤,除去公粮和国家收购,自家留下的口粮并不多。
相比之下,老韩书记提出的办法,收益更大。
而且留下储备粮,可以预防万一,真要是有什么天灾人祸,储备粮还能救命。
老韩书记眼光长远,对巧莲的这个提议很是赞同,秋收之前就跟乡里干部还有各生产队队长都商议过了,就按照这个办法来执行。
秋收无疑是喜悦的,但更是累人的,尤其是今年粮食产量高了,比往年就更累。
可是再累也抵挡不了大家伙干活的热情,每个人都觉得浑身是劲儿,他们恨不得地里的粮食一直搬不完才好呢。
收地、打粮同时进行着,忙活了大半个月,地里的庄稼全都收完,高粱、黄豆、谷子等也都脱粒晒干入库。
就剩下苞米,脱粒还没有完成。主要是苞米脱粒是纯手工,女人们成天出工,可干的并不快。
巧莲一看,这一棒一棒的脱粒,要干到哪一年去啊?
今年苞米产量这么好,等着所有苞米都脱粒了,还不得进腊月?这可不行。左思右想,最终巧莲一咬牙,找到了老韩书记。
“韩叔,苞米这么脱粒不行,累死人一天也干不出多少活来。
我这有张图纸,是个小型的手摇脱粒机,咱县里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做出来?”
巧莲拿出几张纸来,那上面是一台小型手摇玉米脱粒机的结构图。
原本巧莲是想直接从系统里买个十台八台的拿来用,可是这东西现在根本就没有,她怕这个谎圆不过去。
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买了一台,在曲维扬的帮忙下拆了,然后照着画了个结构图。
“咱乡里现在没有铁匠,要不然这玩意儿铁匠就能做。我是想着问一问韩叔,知道哪里能做这个么?
挺简单的东西,从这边往里放苞米棒子,这底下出来苞米粒和苞米骨子,比咱们这么手扒,强多了。”
巧莲拿着图纸,跟老韩书记解释了一下。
刚开始老韩书记还没明白过来呢,等着巧莲一解释,老韩书记眼睛立即瞪起来了。
“哎呀,这可是好东西啊,要是有这玩意儿,咱能省多少力气?你等等啊,我来想办法。
这样,我拿着图纸,去找乔书记去。
如今钢铁管的太严,咱乡里出面分量不够,这要是乔书记能帮忙想办法,估计差不离。”
老韩书记拿着那几张纸,珍而重之的揣在怀里,然后骑着车子就去县里了。
巧莲以为,就算是韩书记请动了乔书记,做出这个脱粒机也得十天半月。
可是没想到,韩书记送去图纸的第五天,县里竟然来电话了,说是让去县里取脱粒机。
巧莲惊讶不已,难道这年月的工作效率这么高么?
“韩叔,我跟你一起去取,正好看一下,是不是我图纸上画的那样子。”巧莲有点儿不太相信,于是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去县城。
于是乡里几个干部赶着两辆马车,就这么去了县里。来到县政府找到乔书记,乔书记一见到巧莲就笑了。
“陈同志的脑子真活泛,竟然能想出来脱粒机。
我找了不少人研究过,人家都说这脱粒机可行,脱粒效果肯定非常好,省工省力是个好东西。
所以就立即找了人试着做出来了,之前试用了一下,真的好用,比手工快太多了。”
“咳咳,那个,县里面是这么想的,这个脱粒机不错,想要大力推广,所以这图纸,我们就不还给你了。”
这年月没有知识产权一说,更没有什么发明设计专利,上面的人既然看中了脱粒机,想要使用图纸和设计,也是正常。
巧莲本来也没指望着脱粒机来挣钱,就是想弄出来个趁手的工具干活而已。
再者说了,这年月讲的就是无私奉献,不过是个脱粒机的图纸而已,也不算什么稀罕玩意儿,谁爱要就要呗。
“书记您客气了,这也就是我突发奇想弄出来的小玩意儿,也不知道能不能行。
既然证实了这东西有用,我也希望能够推广,至少可以节省人力嘛。
书记您尽管拿去用,只要对群众有利就行。”巧莲是谁?这点儿漂亮话还不会说?
乔书记高兴不已,直接承诺,大营村的这十台脱粒机,算是县里送的,就不用大营乡掏钱了,这下可把韩书记高兴的够呛。
第344章 粉条作坊
十台脱粒机运回乡里,这下可解决了大问题。
这玩意儿简单好操作,底下固定住,下面接个槽子,一个人手摇,另一个人往入口塞苞米棒子,底下苞米粒子和苞米骨子自动就出来了。
干活的人全都惊呆了,大家伙抢着用,没办法巧莲只好挑了些干活利落的人分成十组,其余的人都安排到其他地方干活。
秋收之后,社里很忙,各地方都缺人手。
今年种了不少土豆地瓜,除去好的卖掉,一部分留种之外,各生产队分了一半给农户。
剩下的一半,都被老韩书记下令,全留下来了。
老韩书记的意思,土豆地瓜产量高,这玩意儿也不能当主食,各家留一部分吃就行,剩下的他打算在乡里弄一个粉条作坊。
粉条作坊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冬天没事干的状况,而且还可以把土豆地瓜这些不怎么值钱却产量大的东西,变成非常紧缺的粉条出售,这不就换成钱了么?
合作社成立是为了啥?还不就是为了让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好?既然是这个目的,那就得好好经营。
作坊属于合作社,不属于私人,按目前来说,应该是不触犯任何规定。
而且还可以带动百姓致富,使冬闲变成冬忙,这可是大好事呢,谁会反对?
除了粉条作坊,老韩书记还打算在乡里弄个养猪场,养上几十头猪。
新品种苞米和高粱等产量不低,口粮问题完全可以解决,除了公粮、口粮和计划收购粮之外,剩余的粮食养猪。
等着猪出栏了,分一部分给社员,剩下的卖给供销社,这不就等于是把粮食转化成钱了么?
老韩书记不是那种死脑筋,这一年来他始终就在琢磨,秋收之后看到了产量,这才提出了建议。
对于老韩书记的建议,巧莲真的是百分百赞成。
“要不怎么说姜是老的辣呢,你看人家韩书记,真是不白给,想的比我都多。
咱乡里沙土地不少,种别的作物产量一般,可是种土豆地瓜长势非常好。
弄个粉坊做粉条,然后把粉条卖给你们供销社,可比卖土豆地瓜挣钱多了。”
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巧莲就跟曲维扬说起了这件事,对于老韩书记这个安排,巧莲觉得非常好。
这才是发展之道,要是光指着粮食,卖不了多少钱。粮食高产,吃饭问题可以解决,接下来还有其他方面呢。
衣食住行,哪一方面不需要花钱?可百姓从哪里挣钱?除了卖粮,就得想办法把粮食转化成更值钱的东西。
比如说粉条,再比如说猪肉,或者将来还可以发展更多的种类。
曲维扬听了也十分赞同巧莲的意见,不过,他还是给提了个建议。
“媳妇,我觉得这件事吧,你得让韩叔主动跟县里提一句。
乔书记人不错,特别关心民生问题,这事儿最好有乔书记点头,你们就可以放手干了。
不然别看是合作社,将来真有人找麻烦,也不好办。”
曲维扬这么一说,巧莲也明白过来,这话在理。虽然是合作社来经营,可要是大营乡日子好起来了,难免有其他乡镇看着眼红。
到时候真要是有人往上面捅,这件事他们提前跟乔书记打过招呼了,就不会出毛病,要不然,还真是容易出岔子。
“好,这事儿我跟韩叔说,到时候问问乔书记的意见。”巧莲答应了下来。
“时候不早,睡觉吧,困死我了。”最近天天忙,巧莲累的不轻,说完这话,没两分钟就睡着了。
曲维扬还想跟巧莲再说两句呢,结果就听见巧莲微微的鼾声,不由得心疼起来。
媳妇这是多累啊,说睡就睡呢,伸出手将巧莲搂在怀里,估计是换了个姿势的缘故,鼾声消失,曲维扬笑笑,搂着媳妇进入梦乡。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巧莲就跟韩书记提了一句,让韩书记得空了请示一下乔书记,看看上级有没有什么指示。
老韩书记也不是糊涂人,正好找了机会去县里,就把想法汇报给了乔书记。
乔书记一听,觉得完全可行,于是非常高兴的鼓励老韩书记,支持大营乡搞试点儿。
就这样,老韩书记回到大营乡,立即召集各生产队队长,还有乡里的干部开会。
定下了合作社在大营乡开设粉条作坊,各生产队自行建猪场养猪的计划。
粉条作坊倒是容易,乡里有闲置的房屋,收拾一下就可以用了。于是趁着天气还很好,立即组织人赶紧加工粉碎制作粉面子。
粉条的加工过程不算太难,一般就是把原料,比如土豆、地瓜之类粉碎,然后过滤沉淀,得到淀粉。
再把淀粉调和勾芡,然后用专业的工具漏在开水锅里捞出来晾干,就成了粉条。
加工过程里最要紧的,是淀粉团晾晒的时候不能冻了,不然粉质不好。
再一个,就是淀粉调和,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做,不然漏不出粉条来。
大营乡以前没有粉坊,多数人都不会干,老韩书记开始想的挺好,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
“这可咋办?难道咱还能去别的地方请个师傅来教?”
一切都办妥了,就剩下最后的工序,可是粉坊的人折腾了几次,就是漏不好粉条,这下可把老韩书记给急坏了。
巧莲对这些东西也不懂,实在是不能给提出什么建议来。
“那怎么办?不行就找地方请人吧,要不然咱也不能眼瞅着一个劲儿的浪费东西啊。
这么一锅一锅的试,都试了好几回,不行,这玩意儿没人指点,还真是不好办。”
巧莲也有点儿懵,她没见过漏粉的,真不知道这里面的技巧在哪里。
看着那边断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粉条,众人都唉声叹气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忽然间,那头张文广喊了一声,“哎呀,咱们怎么把我岳母给忘了?陈家以前在青山沟的时候,不是开过粉坊么?”
陈家当年也是大户人家,陈明德在的时候,家里有粉坊、织坊、油坊,还有好多地,要不然他哪里有钱去资助抗联?
只是陈明德后来出事,那些产业都被充公,土地也大多都变卖了。
那时候巧莲还小,记不清楚,倒是张文广,以前听老太太和巧娟提起过。
“姐夫,能行么?我娘好像也不懂吧?”巧莲有些迟疑。
第345章 搬救兵
“不管懂不懂,咱先去问一问啊,要是咱娘真的懂呢,这不就有救星了么?”
张文广有点儿着急,立即从粉坊里出来,急匆匆就往家里走。
老韩书记跟巧莲一看,也赶忙跟出来,一路到了张家。
张家这边,老太太正哄着孩子们玩儿呢。
嘉俊皮的要命,满院子乱跑,嘉和如今身体好多了,比以前也能闹腾了些,虽然没有满院子跑,却也连蹦带跳哈哈笑着。
凤英还小,老太太不敢让她乱跑,就搂在怀里,小丫头看着哥哥们东奔西跑的样子,高兴地直拍手,那叫一个乐啊。
孩子们正笑闹着呢,张文广急匆匆走了进来,后头还跟着老韩书记和巧莲。
不等老太太张口问他们呢,张文广先开口了,“娘,我记得以前您说过,陈家在青山沟的时候,开过粉坊是不是?”
老太太闻言一愣,看了张文广一眼,不明白姑爷问这个干什么。
当初他们从青山沟搬到这边的时候,老太太曾经叮嘱过儿子媳妇们,到了这边不许提以前在青山沟的事情。
陈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