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在跑道上-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在想自己要不要压枪。
这么说可能对其他对手不太尊重,不过在现如今的百米跑道上,除非杰特尔能再现她奇迹般的2009年、或者凯罗尔像她08年那样把现如今的成绩提高两个层次,否则没人能胜过陈焕之,甚至没人能对她造成威胁。
可是杰特尔今年已经32岁、凯罗尔的最好成绩也有两年没动过了。
连创下统治百米跑道23年的世界纪录的乔伊娜,现在也被她甩在身后了。
现在在陈焕之的眼前,除了未来的她自己,再也没有其他人。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她才更想要不断地提高、成为更好、更好的自己。
在年初打破了世界纪录后,到现在已经半年多了,可是放出狂言要做“百米跑道上的布勃卡”的陈焕之,参加了那么多比赛,却仍然没能打破她自己的纪录。
粉丝们、媒体们、体育专家们分析文章写了能有百多篇,什么“这样的成绩一生能有一次就已经足够了”、什么“当时风速+2。0m/s,在以后的比赛中很难有这样正好的天时”、什么“正如博尔特的9秒58将成绝响,陈焕之的10秒44也将成为人类田径史上难以超越的丰碑——并不是现在或以后的他们不够好,而是23岁的博尔特和22岁的陈焕之太好了”。
可是陈焕之知道,当她站在跑道上的时候她能看到前面的自己,23岁、24岁那个更快的自己。
所以她现在就要让尽最大的努力,让那个自己出现。
出现在这个、她此前从未征服过的,世锦赛的赛场上。
第171章
8月29日晚8点45分,陈焕之站在了跑道上,在世锦赛正式开幕的前几天,大邱体育场开放后的第一次适应性听枪训练上,陈焕之就发现跟欧美比赛中遇到的绝大部分发令员相比,这个发令员所习惯的节奏要更慢一点。
虽然田径比赛规则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发令员喊完“预备/set”后到鸣枪中间的时长,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等到所有运动员都保持身体稳定后才能鸣枪,但是到了世锦赛决赛这个水平,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千锤百炼、几百场、几千场比赛跑下来的,他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身体姿态调整到最稳定的状态。
所以这个“预备”到鸣枪的时长就更多是由发令员的习惯所决定了。
以音乐节奏来举例,如果说陈焕之所习惯的节奏是“预备”后三拍鸣枪的话,那在赛前的三次听枪中,这个发令员都是在三拍半的时间鸣枪的。
差距其实很细微,但是放到以0。01秒为单位考量的百米比赛中,这差距就特别明显了。
明显得就像是此时的百米跑道,一排八个人中,七个黑得发亮,只有陈焕之黄色的皮肤在体育场强烈的灯光下晕出柔和的色彩。
刘鑫源也发现这个问题了,之前热身的时候就跟她说,“这次比赛这个发令员本身节奏就有点慢,你起跑的时候压一压,别怕比别人慢,昨天博尔特那个事儿一出,今天其他人心里都哆嗦,肯定也都奔着反应时间0。18就去了,你就算反应个0。2秒,这场比赛也输不出去。”
陈焕之当时点点头没出声,但这不代表她同意刘鑫源的策略,只不过她那时候还没决定好而已。
但是现在她决定好了。
其实今天不是个预备破纪录的好机会。
昨天博尔特抢跑罚下事件发生后,不管她们这些今天跑女子100米的选手紧张,发令员肯定也紧张,这场比赛他未必还会延续之前习惯的节奏。更别说现在场上还有点微弱的逆风。
“不对,”看台上的刘鑫源说,随着主持人介绍到她,大屏幕上打出陈焕之向观众们挥手的近镜头,一张脸被放到好几米大,所有表情一览无遗,“小陈情绪不太对。”
今天这场比赛太重要了,作为领队的罗主任也坐在了看台上,他和没有比赛的选手们一起坐在第二排,在陈焕之挥手的那一刻,场内的噪音太大了,他光听到刘鑫源突然冒出来一句“不对”,后面的没听到,可光这样也够让他揪心了。
“怎么不对?”罗主任不顾自己的肚腩硌在了椅背上,探身问最前面的刘鑫源,“怎么了?”
刘鑫源连忙安抚领导,“没事儿没事儿。”
这个答案太敷衍了,不过这会儿已经介绍到了第八道的选手,比赛几十秒内就会开始,罗主任也没办法,只好坐回座位,心不在焉地给第八道的选手鼓了几下掌,然后随着裁判的示意跟其他人一起放下手,开始保持安静,但他整个人却仿佛被吊了起来。
在半个小时前的男子110米栏决赛上,被寄予厚望的刘飞却遭遇了恶意打手,虽然经过申诉对方的金牌取消了,可是这本来在计划中的一块金牌也眼睁睁地变成了银牌。
要是这女子100米——中国队最大的门面和招牌——再出点什么差错,罗主任想想回国后将要面临的上级的诘问、媒体的质疑就觉得脑仁疼。
刘鑫源站在前面比罗主任还紧张,之前出现在大屏幕上的陈焕之表情太严肃了,不,与其说是严肃,不如说是凝重。
那种凝重,不像是站在一个她熟悉的、有自信的、冠绝全球的赛场上,倒仿佛回到了几年前,那个还远未成熟的陈焕之,十几岁年纪,每场比赛都要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不管多重要的比赛也只能尽力而为,很难自信地说我肯定能第几第几,用她的话说,就是不管她跑得多么好,具体的成绩也得由其他人的发挥决定。
难道有什么让她觉得为难的强敌吗?
那不可能啊,陈焕之现在自己就是世界第一人,而且是那种甩开一个时代的第一人,刘鑫源实在想不到还有谁能让她露出那种表情。
或者她是在紧张。
其实这是最合理的解释,陈焕之此前已经拿到了能拿到的所有比赛的冠军——除了世锦赛,又有之前宣传的“大满贯”噱头,如果她因此觉得紧张,这也很合理,毕竟再怎么说,她也只是个22岁的小姑娘。
但是,“你可千万不能紧张啊……”刘鑫源喃喃地说,短跑是实力重要但是心态同样重要的比赛,否则君不见鲍威尔即使在他独占世界纪录那几年也并未拿过世界大赛冠军?因为心态的变化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紧张,神经系统的紧张会引起肌肉的僵硬。
在这样的比赛中肌肉僵硬?那就死定了。
在刘鑫源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比赛开始了,发令枪响后紧跟着就是裁判的哨声,整个体育场内一片哗然,刘鑫源也一下子捂住了胸口——这是有人抢跑了,而且刚才的起跑画面,肉眼可见地冲在最前面的就是陈焕之!
裁判组在确认起跑器上的电子感应计时,而之前冲出去的选手们在慢慢地往回走。
陈焕之冲得最远,走得最慢,但第五道的凯罗尔站在原地,等她跟上了才一起走。
“你压枪?”凯罗尔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语调小声向她确认,“你刚才是压枪了吧?”
陈焕之点点头,“嗯。”她现在可没心情说话,看起来她也得跟博尔特一样告别世锦赛了。
凯罗尔有点遗憾又有点庆幸地问,“为什么?你……不管怎么样都能赢吧。”
“不光是赢,”陈焕之有点心不在焉地看着还在继续确认感应计时的裁判们,这有点不正常,通常确认这一点只需要十几秒,现在已经快一分钟了,“还得……更快更高更强吧。”
凯罗尔的神色十分复杂。
而裁判再三确认后终于做出了判定,主裁判把哨子含在嘴里,一边从兜里摸牌一边向陈焕之走来,陈焕之仰天叹了口气,这下只能在4X100上发挥余热了。然后她眼睁睁地看着主裁判路过了她所在的第四道,对第二道的尼日利亚选手吹哨出示了红牌。
全场几万观众再次发出了惊叹。
这时大屏幕上开始播放标出了起跑器感应计时时间的起跑慢镜头,也许是为了以后可能出现“大邱主办方因为已经罚下去了博尔特、不能再罚下去陈焕之,否则这届世锦赛将成一个笑话,零抢跑规则也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所以以不公平的手段处理了这次抢跑”之类的议论,这次的慢镜头几乎是一秒一帧的超级慢放。
可以清楚地看到尼日利亚选手几乎和陈焕之同时起跑,但她起跑后踉跄了一下,所以反而落在了其他选手的后面。
而大屏幕上打出的起跑反应时间是,尼日利亚选手0。095秒,陈焕之0。107秒。
0。012秒的差距,一个生、一个死。
陈焕之松了口气,看台上刘鑫源也觉得自己心脏又跳起来了,他没空跟后面咆哮着“谁让她压枪”的罗主任辩解,只是疯狂地挥舞着双手往下压,喊着示意陈焕之看他,“慢一点、起跑慢一点!”
陈焕之冲着看台露出了个意味不明的微笑,然后再次站在了起跑线后开始调整呼吸。
“疯了,”刘鑫源喃喃说,“她肯定又要压枪了。”
看台上、电视机前观众们的惊讶,教练和领导的崩溃、解说间里的百般纠结不解,陈焕之统统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她只是静静地拍打着手臂和大腿的肌肉、在原地下蹲压腿又起跳,脸上又是平静又是凝重。
比赛很快再次开始了。
陈焕之蹲在起跑器上,头颅深深地低着,眼睛微闭,空气轻缓地流动着,从前方而来划过她的耳边。
“还是逆风啊,”陈焕之想,“今天真不是个破纪录的好机会……不,正因为这样,才该试试。”
“On Your Marks——”
“Set——”
停了一两秒、或者几秒,陈焕之再次听到了过去几年中她听了几百次、上千次,以前多么陌生、现在又多么熟悉的发令枪响。
但她不是听到了枪响才冲出去的,而是先做出了按照既有判断冲出去的决定,才几乎在同时听到了发令枪声。
其实她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抢跑,在那一瞬间,太难判断了,她也根本没去判断。只是就这么冲着,一直向前冲着。
刘鑫源直到陈焕之跑出了二三十米、而裁判毫无表示的时候才再次开始呼吸,他安抚着自己的胸口,坐回到他的座位上,在看台上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中他专注地看着陈焕之领跑的身影。
她跑得太快了。
刘鑫源的眼中又出现了那条虚拟的速度线,不过它代表的不再是曾经的10秒49,而是一个新的记录、新的标尺、一个新的时代,那是10秒44,一个属于陈焕之的数字。
现在那条线隐隐地被陈焕之压在身后,刘鑫源终于知道她想干嘛了。
虽然今天逆风、虽然随着压枪跑带来的优势消减,那条线渐渐有与陈焕之并肩的趋势,不过刘鑫源坐在看台上笑起来。
“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
在陈焕之冲过终点的那一刻,刘鑫源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172章
在一瞬间的极静后就是紧随而来的轰动,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疯狂地鼓掌和呐喊,在本届世锦赛、在这个体育场,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场比赛、也是最受瞩目的世界纪录。
刘鑫源几乎瘫软在椅子上,他身后来看比赛的中国队队员们、队医们也沉浸在了整个看台的气场中。
罗主任一边跟着疯狂拍手,一边追问刘鑫源,“之前教练组定的策略不是压枪跑吧?小陈自作主张还是跟你商量过?”不过没等刘鑫源从心脏的蹦蹦跳中反应过来,他就直接自言自语,“算了,反正破世界纪录了,唉,天才都是有点任性的。”
就像刘飞,那么乖一个孩子,不是一样为了八步改七步的事差点跟他恩师闹翻?
陈焕之这样一贯不乖的就更别说了。
不管怎么样,现在赢了……不,不光是赢了,现在是刷新世界记录了。罗主任美滋滋地想,明年奥运会的时候再刷新一下……嘿嘿。
10秒41,…1。4m/s,WR/MR/PB。
世界纪录、锦标赛纪录、个人最好成绩。
陈焕之站在原地抬头看着大屏幕,全场观众和身后的对手们注视着她,过了一会儿,几秒或十几秒,陈焕之像是终于反应过来了似的,她在狂涌上来的摄影记者们的包围下,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随即高高地举起了右手,伸出了食指。
赛后的混合采访区一片混乱,媒体们似乎把前一天男子100米上的失望攒到了今天,化为激情一起在此时释放了出来。
九曲十八弯的混合区通道里已经分不出本来划好的电视台区、纸媒区、网媒区,所有人都扛着摄像器材疯狂地往前挤,不管是韩国本地的SBS还是默认了每次拿到中国选手第一次采访权的央五,她们全都不是人高马大的欧美记者的对手,连陈焕之周围三米都没凑进去。
而陈焕之也顾不上以往的潜规则了,她现在整个人都热乎乎、轻飘飘的,而且她确实有很多话想说。
“是的,大家没猜错,我压枪了,很冒险,但我赌赢了不是吗?”因为刚才披着国旗绕场的时候太过兴奋跑的太快,现在还在喘息的陈焕之笑着试图把身前推出个空地来让自己呼吸顺畅点,但她失败了。
“对,赢是有很大把握的,压不压枪我都对金牌势在必得,但是……不能光赢。”陈焕之说,“难道竞技的精神不是更快、更高、更强吗?如果我能……不,如果我有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机会,我怎么能不去试着跑更快?”
“……对,当然,今天也不是个好机会,有点逆风,大家也都很紧张,我也是,非常紧张,但正因为紧张,我觉得我能发挥得更好……呼,”陈焕之大大地喘了一口,抹了下额头上滴下来的汗,“在我上次10秒44以后,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打破那个伟大的10秒49的纪录,今天我这个愿望实现了。而且那时候不是有很多人认为我的10秒44将成绝响吗?压着线的顺风、赛季刚开始身体状态好、比赛没有压力之类的,好多人不是都说我的记录将再统治二十三年?”
“不,你们都错了。”陈焕之看着离自己最近的镜头笑起来,“我还能更快,比10秒44更快、比10秒41更快,我还没到极限,人类也没到极限,我的纪录不会统治跑道23年,说不定以后再也不会有哪个纪录能统治跑道23年了。”
是的,她在系统的帮助下还没有到极限,但即使是她,经过体总研究所这么多年翻来覆去的体测和检验也依然是个纯种的人类。
她的肌肉收缩力量强、收缩速度快、密度高、成分分布接近理论上的完美,她的骨骼强韧、关节灵活、神经反射系统超乎寻常的敏感,新陈代谢比普通人更快、血液携氧能力比普通人更强,没有人能各方面都像她一样,但如果这几项分开的话,就分别都有人能达到。
所以她依然是个人类,只不过在系统的帮助下比整个人类先走一步而已,也许以后人人都是如此、也许以后人人都比她更强。
所以竞技体育不就是这样吗,不只是胜负、不只是荣誉、不只是金钱和改变的命运、美好的未来,而是在提高整个人类体质的道路上先走一步,为整个人类探索一个普适性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比十年、百年前的人更快、更高、更强。
人类的路、竞技体育的路、百米赛跑的路,都还长着呢。
“人类的极限远没有到来,”陈焕之又说了一次,她像是比赛结束时那样举起一根手指,“这代表我第一次打破自己的纪录,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第二十次,终点不是10秒41,也不是科学家们说的10秒34,至于到底在哪里,请大家和我一起见证吧。”
陈焕之今年22岁,她还有长得仿佛数不尽的竞技生涯,在她前方有无数未来的自己,而在她的身后,是前仆后继的对手们。
在她的引领下,女子百米赛跑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受到全世界所有人关注的时代,那些有天赋的少女们会更热情地投身到运动中,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也会有更多天才选择百米短跑。
……
“观众朋友们现在为您直播的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百米决赛,站在第四道的是我国选手陈焕之,她是奥运会卫冕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已经三次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现在世界最好成绩的前十名都属于她,在本次比赛中没有人能对她造成威胁,也许我们唯一的悬念就是,今天在这片赛场上她还能不能继续创造奇迹,打破自己10秒31的纪录……哈,镜头转向了观众席,我们可以看到,陈焕之的妈妈也出现在了观众席上,这是比较少见的,比较熟悉她的观众朋友都知道她妈妈长期在国外工作,赛前陈妈妈也接受了本台记者采访,她说女儿一直对本次比赛的胜利和打破纪录非常有信心。”
……
“比赛开始了……陈焕之在前五十米就奠定了自己的优势、她还在继续加速!这个后半程加速实在是太强势了,一直是陈焕之最大的杀手锏……10秒28!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这是本届莫斯科世锦赛的第一个世界纪录!人类历史上终于有了第一个跑进10秒30大关的女运动员,又一个关卡被打开了!运动员再一次以自己的天才和拼搏推翻了科学家关于人类极限的论断!”
……
“现在为您直播的是北京田径世锦赛女子百米的颁奖仪式,金牌的获得者是我国选手陈焕之,这是她的第三个世锦赛冠军,也是在家门口拿到的第一个世锦赛冠军,在八年前的鸟巢,北京奥运会上,陈焕之就是在家门口得到了她的第一个奥运冠军,但很遗憾的是当时她与世界纪录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没能在鸟巢留下更深刻的印记,今天,她在鸟巢打破了世界纪录,以一个石破天惊的10秒07震惊了全世界,而这个数字也将和她的名字一起,永久地保留在鸟巢的主体育场上。”
……
“……在本届里约奥运会上终于出现了陈焕之的挑战者,牙买加的天才小将卢西亚,她在莫斯科世锦赛上以10秒86打破了保持近40年的世界青年纪录,今年22岁的她正处在竞技生涯的最巅峰,同时她也是除陈焕之以外唯一一个能在世界前十名最好成绩中占据一席之地选手。而对陈焕之来说,她本次比赛的目标不只是击败年轻的挑战者,还有她在今年年初宣布的要进军10秒以内,就像她曾经说过的,人类的极限远未到来,我们有时候也不禁在想,这个极限到底在哪里呢?”
那是百米跑道上最闪耀的时代,一个童话般的黄金时代。
第173章
2017,伦敦。
“退……役?”
现在是8月3日的晚上,运动员们早早就休息了,明天世锦赛就正式开幕,领队和教练们开过大会后,负责短跨的徐指导又把他麾下的教练们叫到房间里开小会。
自从16年后,心脏越发不堪重负的刘鑫源就辞去了陈焕之主管教练的职务,他现在回了江省带新人,据说日子过得比在北京轻松惬意多了,而且短跑是江省重点项目,钱也不少拿。
而于美红从几年前就开始跟着刘鑫源一起负责陈焕之,等刘鑫源一退,她就成了陈焕之的正职主管教练,不过跟刘鑫源不同,她还同时带着两个国家队的后起之秀。
徐指导听了于美红的话,惊得连咖啡的吸管都咬不住了,“这是小陈说的?什么时候的事儿?有人给她气受了?媒体说难听话了还是她想调整商业收入分成?”
于美红摇摇头,“都不是,我也这么问她了,她说跟这些没关系,只是……”于美红露出个难以形容的表情,“只是跑够了。”
“怎么能叫跑够了呢,”徐指导也没心情讨论别的事儿了,“卡贝尔比她大7岁今年还参赛呢,她才哪儿到哪儿。”
“也不能说才哪儿到哪儿吧。”于美红有些无奈地戳了两下咖啡吸管。
如果陈焕之的成绩还能叫“才”,那世界上真没有能称得上惊人的成绩了。
连集体带个人、连100、200带跳远,她一共拿了8枚奥运金牌,其中08年拿的是100米和4X100米,而12年16年都称霸了三个个人项目。
在世锦赛的赛场上,从她11年第一次百米摘金开始,连续三届世锦赛一次比一次金牌多。
至于世界纪录,200米是她第二个打破纪录的项目,而且随着百米成绩的不断提高,她的200米纪录也在相应刷新,被认为也许永远也无法打破的女子跳远世界纪录,在2015年的北京世锦赛上被她从7米52提高了20公分之多。
不管从时间跨度、统治力度以及项目影响力上看,她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女子田径第一人。
各个体育奖项也已经拿到手软,历年的国际田联年度最佳女运动员且不提,连一向不青睐田径的劳伦斯奖也到手三回了。
不过作为最贴近陈焕之的人,她的心情于美红多少也能了解。
“不是钱的事、也不是荣誉的事,这些她都不缺。”于美红说,“是成就感。”
徐指导表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运动员文青病犯了就算了,你也跟着犯?什么成就感,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在奥运会上得冠军更有成就感的事?
“她从里约奥运会后到现在,训练状态您是看到了的,不能说不努力,但是再也没突破过自己的纪录,也许9秒95就是她的最高峰了。对咱们来说,像她这样,只要上场就能拿金牌,那就没有不上场的道理,世界纪录靠实力但更得靠缘分,没有破不了自己的纪录就不跑了的道理。但是……”
于美红叹了口气,但是陈焕之不管你这些啊,能让一个亿万富翁在别人享受生活的时候老老实实呆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让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吃着单调克制的营养餐,靠的是更大的利益、更多的荣誉。
利益当然不止是钱,但陈焕之是体育圈内出了名的投资小能手,每年的天价广告代言费甚至不是她的主要收入,她的资产是什么、有多少,连八卦媒体们都意见不一,总之她绝对不缺钱,所以对商业收入的分配方式不满这个常见矛盾点在她身上也不存在。
大概因为同样的原因,陈焕之已经多次在媒体前表示退役后不会进入体制内,所以从这方面也无法向她施加压力。
唯一能吸引陈焕之至今的就是荣誉。
她已经得到了田径场上所有能得的冠军,现在每一次登场唯一的悬念就是能否胜过之前的自己,正如她每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时候所说“这还不是我的极限,我想我还能更快。”
而她的成绩已经将近一年没有提升过了。
她的极限到了吗?
那个奇迹的少女,带给世人无限惊奇的少女,她的极限也到了吗?
于美红想起这件事就觉得有些恍惚。
其实一个女田径运动员的巅峰一般出现在20到24岁之间,如乔伊娜的29岁10秒49、杰特尔的30岁10秒64,都是大器晚成的个例,陈焕之在27岁的时候还能打破自己的世界纪录,已经是个奇迹,而这也是她在13世莫斯科世锦赛后改进了技术的结果。
今年冬天陈焕之辗转于美国和欧洲,见了好几个世界顶尖的短跑训练大师,向他们寻求意见,但结果无一例外,都说现在改进技术对她的意义已经不大,她如今无论起跑还是加速都已渐趋完美。即使理论上存在更完美的技术,那也并不适合她。
然后就是昨天,陈焕之郑重地告知她,打算退役。
徐指导焦躁地在房间里转了一圈,问于美红,“她想什么时候退役,东京奥运会之后?”
于美红苦笑,“今年赛季结束后。”
徐指导几乎要跳起来,“不可能!她胡闹么这不是!就算要退役怎么也得准备个两三年啊!”
两三年把广告合同处理一下,该到期的到期,该调整的调整,提前制造舆论给全国观众做心理准备,让队里把她的接班人培养一下,随便准备准备就到2019年,既然离奥运会只有一年,那当然得把奥运会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后第二年又是世锦赛,又可以顺便参加个世锦赛,这样东一下西一下,怎么也拖到她三十一二岁了。
但这也是正常流程,怎么能就提前两三个月,说退役就退役呢?!
“这不可能!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徐指导已经气急败坏了。
于美红犹豫了一下,“其实小陈还说,她觉得她的存在反而阻碍了咱们女子短跑的发展,我觉得这也不是没道理。”
徐指导都气笑了,“她这理由找得就有点离谱了,小于你是知道的,十年前咱们女子短跑什么气象,现在是什么气象。”
“但我也这样认为。”
于美红语速很慢,看得出来她不是在迟疑,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03年苏方方就跑过11秒25,可到了十四年后的现在,咱们能跑进11秒的除了陈焕之只有退役前的元绘云,现役的一个都没有。世界田坛是个什么情景,04年,奥运年,全年跑进11秒的成绩只有十几个,10秒9以内的就一个,现在呢,跑不到10秒8以内连世锦赛决赛都进不了,这是什么进步幅度!”
“就算只说国内,看男子100米好了,11年才破10秒17,今年已经把纪录提到9秒92了,六年把我们十四年的路都走完了,进步最快的时候就是小苏和小张两个人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时候。但女子100米不一样,陈焕之跟自己竞争,别人不敢跟她竞争。有她在的比赛就没有悬念,她拿A标参赛,其他B标的人就没有参赛资格,她带动着世界田坛都跟着她加速跑,但是我们国内跟不上。她跑得太快、跑得太远,而我们的基础太薄弱,真的追不上。”
这些事情徐指导不是没想过,事实上他负责的接力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在陈焕之的身影笼罩下,所有其他人都黯然无光,接力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观众们只记得陈焕之,可谁能看出来她们要在训练中多刻苦才能跟得上陈焕之的节奏,才能在与她交接的时候让她发挥出自己的速度。
“竞技体育是这样的。”徐指导说,“你说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因素,陈焕之这样的存在肯定是利大于弊,比赛没人看,我们训练再刻苦、成绩再好,有什么用?没广告没赞助,成绩进步再大、发展得再好,孩子们退役了还是苦哈哈,她们训练这么多年,退役了难道接着吃苦?现在这样虽然说是成绩发展看起来慢一点,但有关注度在,上面就给拨设备、拨资金,我们请洋教练也好、去外训也好,成绩慢慢总会起来的,关键是待遇有保证。小陈退役了,过个三五年关注度就下去了,到时候又成了比赛赠票都赠不出去的情形,该怎么办。”
“再说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面是下了政治任务的,她这本来是稳拿的三块金牌,她一退役,谁能顶上,这个窟窿怎么填?”
于美红苦笑,“可她也不可能一辈子不退役呀。再说,那时候她都31岁了,真的还能稳拿三块金牌?别到时候……”
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