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在跑道上-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有人提出,今年国际田联把黄金联赛改成钻石联赛,最吃亏的就是陈焕之了。
她自己都说过,没得过黄金联赛冠军非常遗憾。而且黄金联赛是要求所有分站全部胜利才有资格分享终极大奖,男女加起来那么多项目中,每年得到终极大奖的最多不过五六人,有的年份甚至一个全胜者都没有。而钻石联赛则是积分制,每个项目都必定有一个冠军,男女32个项目就是32个冠军,逼格高低一望即知。
到了9月,在克罗地亚举办的洲际杯、也就是原来的世界杯比赛中,陈焕之又在百米跑道上挨个击败了她的老对手们,以10秒52、超出第二名凯罗尔0。18秒之多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与此同时,在200米的比赛中,她又以22秒19的成绩败给卡贝尔,得到了一个亚军。
这一次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不能再无视她的存在了,《时代》、《人物》、《泰晤士报》、《田径》,美国的脱口秀、英国的BBC,轮着番地让她上封面、做专访,调侃笑话的时候都要顺便提提“陈”,生怕自己跟不上热点,每个人都在问“中国的陈为什么能跑这么快?”,他们也在问“她什么时候能打破世界纪录?”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她能打破世界纪录,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着她打破世界纪录。
陈焕之自己也在等着。
她知道自己现在已经在那道门槛外面,眼前的迷雾中隐约可见那道标明了“10秒49”的大门,她离得那么远、那么近,有时觉得看不清前路,有时又觉得一切都近在眼前。
刘鑫源大概比她更紧张,天天给她做思想工作,“没事儿别老看报纸和网上别人的瞎说,咱们自己好好跑就行了,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你也别着急,有的时候一个好成绩越急越来不了,今年这样就已经够成功了,等明年好好干就行,咱们日子还长着呢。”
陈焕之怕刺激他,只好背后跟贝伦吐槽,“我觉得老刘又开始瞎紧张了,其实我真不着急,早晚的事儿,不过能早了总比晚了强,毕竟我以后还想着打破个七八十回世界纪录,超越布勃卡呢。”
就这样,时间走到了2010年的11月12日,粤省的亚运会开始了,这也是2010赛季陈焕之的最后一场百米比赛。
第145章 145
陈焕之跟宋怡一起在羊城街头漫步,陈焕之穿着自己的日常衣服,戴着棒球帽和墨镜,两个人安安生生轧了半个小时马路,连一个认出她的人都没有。
宋怡稀罕地不得了,“我还以为你现在出现在哪儿都应该是万人空巷呢。”
“要是大喊一声‘我是陈焕之’那肯定被围观了,不过毕竟不是电影明星,广告也以赛场上镜头为主,整天别人看我都是穿着小背心小短裤跑来跑去的,估计都认我腹肌比认我脸清。”陈焕之说着指指正好经过的商场占据了整整三层外墙的她的巨幅SPORTS广告,正是她之前洲际杯上冲线的一瞬间,“喏,都是像这样的,如果我换个裙子头发放一下,估计我教练第一眼都认不出我。”
不过说归这么说,她们还是只敢在街头轧马路,不敢摘了帽子墨镜喝个咖啡什么的。
宋怡大笑,“明明挺正常的运动服怎么叫你一说这么奇怪。”
陈焕之无语地看了她一眼,笑点好奇怪。宋怡今年大三,学业无比繁忙,仍然在监狱里的父亲和舅舅也压在她的心头,几年间迅速消瘦,高中时圆圆的苹果脸如今两腮肉也没了,下巴也尖了,纵然是心平气和时候也难免略有愁苦之色,倒是哈哈大笑时,整个人居然隐约有了点陈焕之前世熟悉的那个嬉笑怒骂的蛇精脸样,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陈焕之仗着身高优势伸手揽住宋怡肩膀,“我妈在安哥拉乐不思蜀,天天给我发宿舍里时不时冒出来的大蜘蛛照片,现在我亲友票都只能给你了。”
宋怡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那你爸那边呢?我看最近报纸上他们的采访也挺多的。”
“是啊,毕竟采访不着我妈了。”陈焕之说,“就那样吧,让我爸企业抓紧时间拿我打打广告吧,就当我给的赡养费了,”她叹了口气,“我也挺抱歉的,不过没办法的事。”
宋怡一时无语,又把话题转回到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个倒是陈焕之最感兴趣的内容了。
逛完街回到亚运村,刘鑫源早就在等着她了,虽然嗔怪了一句“明天就开始比赛了今天还出去闲逛”,但其实他也没放在心上,直接就让她按照在训练局时候的日程安排开始下午的训练了。
说实在的,陈焕之的赛季从9月洲际杯后就已经结束了,如今的亚运会对她来说只能算是一次冬训中的普通队内测试,她所有的主要对手都不在亚洲,说句大话,就如今的亚洲女子100米成绩而言,陈焕之哪怕是闭着眼睛跑,都不可能输。
因此刘鑫源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调调:
“成绩不重要。”因为金牌是稳的,别管100米、200米都稳。
“主要目的是测试一下她的状态,我们从十月就已经开始冬训了。”
“是的,她的200米在世界田坛还不算特别有优势,有很多强劲的对手。”但是在亚洲没有。
“世界纪录?我们现在没有在想这个,今年冬训的目标是让陈焕之一步步稳扎稳打稳定地提高成绩,一个不要受伤,一个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行。至于纪录这个东西只能说该来的总会来,但我不会在上面投注过多的注意力。”其实训练中已经破过,现在他天天晚上期待得睡不着觉但这能说出来吗?
“不,陈焕之不会参加开幕式、也不会担任旗手,12号开幕式的时候她还在封闭训练期,目前预计是17号跟着田径队其他队友们一起进亚运村,一直到26号跑完4X100,闭幕式?这个要听领导的安排。”亚运会开幕式当个旗手最少得彩排三四遍,一晃就是一个礼拜没有了,刘鑫源可舍不得宝贵的训练时间让陈焕之拿来干这个,反正她现在自己就光彩夺目,也不需要用这个来给自己增光了。
至于陈焕之?她要赛前专心备战呢,除了领导们需要她当吉祥物的时候出去晃一下,平时有绝好的理由拒绝一切外界干扰。
“别闹,”郭培义很是烦恼,“你备哪门子战啊,刘教练不都说了权当是训练时候的队内测试吗?”
陈焕之说,“是啊,队内训练除了每个月的开放日不都是封闭式的嘛,让我这会儿在外面乱跑不太好吧。”
郭培义也知道其他人都在那儿备战的备战、训练的训练,即使这次亚运村纪律不严,她随便出来也是不太好,问题是亚运会闭幕式后第二天陈焕之就跟着田径队集体飞美国冬训去了,更没机会做国内的宣传了。
今年她从5月起,除了偶尔回国休整一段,基本一直在欧美各国训练比赛了,商业活动之前都安排的差不多了,现在身上十几个一级、二级代言,也都该拍平面拍平面、该拍视频拍视频,基本全都结束了。
但是今年的国内宣传无疑是没跟上。
诚然之前钻石联赛提前夺冠和洲际杯10秒52的时候,国内各大媒体都狠狠地刷了一波,但在国人心中,哪怕是现在处境尴尬,亚运会也比钻石联赛、洲际杯等等更有存在感呀。
换句话说,之前刷到的好感都来源于那些本来就是体育爱好者、时不时就会换台到央五瞅一眼的人,一直到现在,才是全民体育热度上升的时刻。
就像是缩小到几十分之一的奥运会,刷国民度就在此时了。
“像是赛前不好好备战四处参加活动这种新闻,你万一输了才叫丑闻,等你亚运会结束三个金牌到手,这就连个新闻都算不上。”郭培义说着看看她的赛程表,妥协了,“这样吧,你21号开始100米预赛,21号之前,先做一个《田径》的专访,然后等到26号4X100结束,这样27号你除了闭幕式就没别的事儿了吧,那天再排个微博粉丝见面会。”
陈焕之其实觉得挺麻烦,但是郭培义的表情看起来像是如果她吐出一个“不”字,他就要跟她拼了。
“好好,没问题。”
等陈焕之回到自己在亚运村里的房间,苏圆圆正趴在床上上网,噼里啪啦地打字声不是聊得火热、就是战正酣处,听到她声音头也不回地说,“焕焕,网上又有人在说你耍大牌哦。”
陈焕之见怪不怪地“哦”了一声,苏圆圆重重地敲了几下键盘按个回车,回头说,“我说真的,《南城晚报》的记者翟宇在自己博客上写的,他从七月就开始预约要采访你,预约到现在都没采访到。”
陈焕之一听这个名字就想起来了,她没好气地说:“他等着吧,这辈子他都采访不到。”
“啊?”苏圆圆一听有内幕,立刻从床上爬起来了,“来说说、说说。”
陈焕之也无可无不可地就说,“去年吧我忘了几月了,我在南城做过一次商业活动然后还有一次专访,那次也是这个人,采访大纲、问题备忘录什么的都有,但是问了好多没备案的问题,就类似于‘什么时候交男朋友’啊、‘家里跟父母关系怎么样’啊之类的,他全程录像我也不能掀桌子呀,只能忍了。回来就让郭哥把整个《南城晚报》都拉黑了。”
“那他还真挺有脸说你耍大牌呀。”苏圆圆摩拳擦掌,“来来来让我再跟他大战三百回合。”
“注意披马甲……”陈焕之想想这两天除了训练没什么事儿,好久没下海了,干脆也去拿自己的笔记本,“我也来,好久没跟黑子们玩了。”
到了21号的预赛,陈焕之试着不开技能用属性平跑了一把,11秒05,她站在终点摇摇头,其实单看她现在平均已经高达80的各项属性值,她觉得自己应该能干得更好些,只是习惯了技能的节奏,不开技能的时候后半程节奏就有点失去控制,如果多练几趟平跑,她应该能跑到11秒以内。
到了后面休息室,徐指导正跟苏方方说,“压一下,下一把复赛的时候压一下,咱们状态要慢慢地起来,你不要起来太早了,亚运会有三枪呢。”
陈焕之问旁边刘鑫源,“方方姐预赛成绩多少?”
“11秒47。”刘鑫源说,“我感觉她比小元希望大。”当然不是有希望金牌,陈焕之已经提前预定了,所有讨论说到的都是银牌的归属。
“哦?”陈焕之有点吃惊,国内的田径比赛8月底就差不多都结束了,最少到那时候,苏方方的成绩跟元绘云、乃至苏圆圆、郑春莎都是有点差距的,后面北京集训的时候虽然在一起,但是队内测试的时候徐指导并不让陈焕之参加,所以这三四个月了,她确实是第一次看到苏方方的正式比赛成绩。
但是想想亚运会每个项目只能上三个人,陈焕之铁打的不动,徐指导选择了元绘云和苏方方而没有选择国内成绩更好地苏圆圆、郑春莎,似乎也能说明点问题了,他可不是那种顾念旧情就拿成绩来开玩笑的人。
复赛在22日的下午五点多,陈焕之在第一小组,因为逆风虽然感觉自己跑的不错,但比预赛还是慢了些,11秒07。
在混合采访区接受崔丽娜采访的时候又被问到了那个几个月来无数人问过的问题,“世界纪录?有机会的话会的……当然,我目前的目标肯定是首先打破世界纪录,然后再说其他的吧。但是短跑这个就100米、短短十秒多,偶然因素太多了,要让我指定说哪一场比赛能打破这个不太现实吧?”
说着说着第二组也即将开始了,陈焕之赶紧告辞跑到运动员通道里看,这一组有苏方方、下一组是元绘云。
苏方方11秒38。
这个成绩就有点意思了。
如果陈焕之没记错的话,这是苏方方自从改技术几年来的正式比赛最好成绩,而现在是复赛而已。在两个小时后的决赛,她是会体力耗尽成绩下滑、还是突破几年来的瓶颈呢?
陈焕之复赛是平跑,体力消耗也不大,干脆等苏方方、元绘云一起,她在运动员通道里都能听到苏方方接受采访的声音,“……是,我可能有点过度兴奋了,后半程跑得有点没压住,决赛再看吧,希望能有个好成绩。”
11月22日19点15分,羊城奥体中心,亚运会百米决赛,陈焕之试跑过后觉得傍晚的气温有点低了,手指头沾了点水瓶里的水试了试,逆风,很微弱、不过是逆风。
看台上专门赶来看她的观众还在有节奏地叫着“世界纪录”给她打气,她眯着眼望了一下,连宋怡也脸上涂着国旗手里举着“世界之王”的小牌子——自从海城钻石联赛那次嚣张的示威后,这四个字成了她的标志。
不过,不破世界纪录不能叫世界之王吧。
最少不是那么让人服气。
今天黄历上大概写了不宜破世界纪录,不过还是要试试。
陈焕之站在第四道上看看自己的左右,第五道是日本的选手,第三道和第六道则分别是苏方方和元绘云,也就是说她们三个是这次亚运会争夺奖牌的主力。
中国的女子短跑在亚洲居于统治地位,无可置疑的。
不是只有陈焕之在孤军奋战,她还有队友们一起统治着亚洲女子田坛,曾经的中国女子短跑有这么强吗?陈焕之想起费诺克曾经说过的一个领头羊会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这是她带动的结果吗?
比赛开始了。
陈焕之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从起跑阶段就开始领先,当她跑过三十米的时候,已经只能用余光扫到两侧的苏方方和日本选手了。
陈焕之打开了极速技能,猛地向前冲去,这已经是她一个人的赛场、一个人的战斗。
几秒后,陈焕之冲过了终点线,系统播报了她的胜利,但是没有打破世界纪录的技能点奖励——虽然她靠各种赛会纪录,技能点已经用不完了——但是整个看台上响起非同一般的哗然和喧闹声,陈焕之甚至听得到几个比较近处小女生们的尖叫。
她茫然地回头望了一下,赛道终点的计时牌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着10秒49。
平世界纪录了。
第146章 146
陈焕之站在终点外叉着腰歪着头盯着那个“10秒49”看了足有十秒钟。
真的,不破就算了,跑个10秒5几她也有心理准备,逆风嘛、又冷嘛,理由可以找出来一大堆,但是10秒49,平了!
这可真是让人……意气难平啊。
她叹息着摇了摇头,抬头去看大屏幕上其他人的成绩,不由得愣了一下,苏方方11秒17。后面是日本选手福岛的11秒33和元绘云的11秒36。
后面两个倒是正常发挥但是苏方方这个……是一个能拿上顶级国际赛场的成绩。
02年的时候苏方方20岁,那年的釜山亚运会她跑了11秒29。03年的亚锦赛,11秒25,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她的个人最好成绩,而且被认为将会带着这个最好成绩退役。
直到06年的多哈亚运会,在陈焕之的压力下,24岁的苏方方突破了自己、也放弃了未来,换来了一个短暂的高峰,一个11秒24。
然后就是手术、复健、改技术,成绩无休无止地上上下下,再不复从前。
直到今天,直到这个11秒17。
这个成绩对现在的陈焕之来说毫无竞争力,但是苏方方这个人,真是精彩。
本来在看台观看的苏圆圆已经翻过了护栏跑到赛道上跟苏方方抱头痛哭了。
陈焕之正想过去跟苏方方表示一下恭喜呢,这下总不能过去跟着一块哭呀,她只好挨个跟其他国家选手握手拥抱接受恭喜,然后和元绘云一起站一边看着。
“还没恭喜你呢。”元绘云头也不回地跟陈焕之说,“不过这对你来说不算个痛痛快快的胜利吧。”
“还行。”陈焕之一边说着还行一边叹了口气,“我就是有点……它怎么就逆风呢!”
元绘云忍不住笑了,她这次发挥地也还可以了,可惜其他人比她更好,第四名就等于是一无所获,这会儿见到平了世界纪录拿金牌的陈焕之溢于言表的郁闷,她真是忍也忍不住那小小的幸灾乐祸之心。
那边苏方方终于推开了苏圆圆,把还在哽咽的妹妹一路推到了场边,从看台上徐指导手里拿了三个国旗来,有点尴尬地招呼她俩。
“唉,还有我的?”元绘云对这个绕场可有可无了,她回头跟陈焕之击了下掌,“我们200米见。”
元绘云跑过去披上国旗,草草地对着看台上几个位置鞠了几个躬就偷偷溜走了。
当然,也不能叫偷偷,因为这时候除了元绘云家乡的媒体和围堵着福岛的日本媒体,几乎所有摄像机和观众的眼睛都对着陈焕之和苏方方。
她进入运动通道前,又回头看了一眼,眼眶红红的苏方方和淡定微笑着的陈焕之,她们披着国旗并肩而立。
28岁,11秒17。
28岁。
赛后的第二天,22日的比赛只有晚上的4X100预赛,这个几乎毫无悬念,同时拥有百米金银和第四名的中国女子接力队在亚洲是碾压的存在,所以白天的时间郭培义又想给她安排点什么。
陈焕之借了粤省省队的训练馆在训练,训练间隙还得喝着水应付他,“你也看到了,我白天不是没事干,要训练的。”
“我问了刘教练,你晚上比赛,下午他让你好好休息。”郭培义坚持,“做个专访正好休息了。”
陈焕之叹了口气,“央五的《赛场风云》?昨天男子百米也得冠军了吧,亚运女子百米中国四连冠了吧,都不稀罕了。男子百米冠军好像是史上第一个,难道不是更应该请人家去?”
“他是明天。你明天是下午五点的200米预赛,时间太紧张,所以先排你。”郭培义苦口婆心劝她,“你昨天平了世界纪录,现在正是媒体追逐你新闻的时候,平时无所谓,现在再想要统统拒绝那就得罪人了,别的就算了,央五咱们得罪不起。我看你以前也对媒体没这么抗拒啊,怎么现在这么不喜欢做节目了。”
以前她还真比较喜欢做专访啊、上访谈节目之类的,在报纸电视上拐着弯吹嘘自己、或者听别人吹,特别能满足虚荣心啊,但是现在……陈焕之叹了口气,“一样的话说太多遍了,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节目,不同的受众,但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陈焕之同一个问题。”
从她出道起,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喜欢听她讲那一年校运会上的故事,然后是北京奥运会的故事,再后来是关于伤病,伤病中外界态度的变化对她的影响,最近则是代言猛涨的她现在一共能赚多少钱和什么时候能破世界纪录。
当然并不是说新的流行问题出现以后,老的问题就会被抛弃,作为陈焕之传奇的开端,那个校运会的故事陈焕之保守估计自己讲过400遍。在北京奥运会后采访最集中的那几天,她一天能有十场以上的采访,每次都会被问到这个,讲到后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而且到现在依然有媒体问这些。
而去年从科隆体育学院毕业后的于美红应聘国家队体能教练时,忽然发现她在田径界的知名度超级高,别人一听她名字就说“啊你就是那个陈焕之校队的教练”。
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问题,郭培义也没办法,“受众不同,虽然好多事儿你都说过很多遍了,但是对观众和读者来说还是很新鲜的。”
是,她也知道。陈焕之无奈地叹了口气,“行吧,下午在哪儿?”
“粤省卫视,两点半开始,一点我来接你,能吃完饭吧?”郭培义得到了陈焕之肯定的答复,突然又说,“不然,你去上综艺吧,其实综艺宣传效果比普通的专访节目什么好得多。现在很多综艺也不是访问类的节目,不问什么问题,就是做个游戏啊唱个歌什么的,还有出场费可拿。”
“不要,”陈焕之特别有自知之明地拒绝了,“我们早就说过了,不去综艺,我唱歌要掉粉,做点动作激烈的游戏还得报体总批,麻烦死了。”
郭培义犹不死心,但陈焕之一副没得谈的样子,他只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下午录《赛场风云》的时候,主持人是田径解说员沈文斌客串的,他以往都是声音出镜,一张脸陌生得很,但是一张嘴陈焕之就笑了,几乎所有国内转播的田径赛事都是他主解说,这个声音真是熟悉到不行,简直像个从未见过面的老朋友。
节目氛围轻松愉快,一个懂行的提问者比以往那些靓丽帅气的专业主持人更能聊到点子上。
中间沈文斌问她,“我们知道你现在一般都在国外参加各种国际大赛,面对的对手是凯罗尔、杰特尔这样的世界名将,那你觉得参加亚洲、或者国内的比赛,和与这些世界名将们同场竞技,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可以改进的地方?”
“就是比赛没那么激烈啊。”陈焕之脱口而出,说完觉得自己说错话了,连忙笑笑,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我刚开始到外国比赛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不管经验也好、什么也好,上场还很容易紧张,后来比赛多了就好了。其实我很多队友、不只是短跑这个项目,就很多其他项目,大家水平其实很高,在训练中的表现是世界级的,但因为很少出国比赛,不管是对国外饮食、气候、时差的适应,还是面对大赛的气氛,都比较容易紧张,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然后两个人开始谈田径队其他人出国比赛时候的趣事。
录完了回程的车上,郭培义问她,“你刚才说区别那会儿本来想说什么呢?”
陈焕之撑着头吹着车窗外的凉风,“就是想起我自己以前说的话了,我说喜欢竞争激烈的比赛,有悬念才更有趣。不过这回参加亚运会,根本没悬念的,我以为会很无聊,其实不是。”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羊城初冬微凉的空气,“这种不管怎么跑都赢定了的感觉……爽死了。”
“我得加加油,争取把世界赛场也变成这样才行。”
不光23日的4X100没什么挑战性,24日的200米陈焕之一样以22秒67轻松取得小组第一,基本上亚洲顶级的200米水平也就这样了。
结果陈焕之一到后面休息室就要面对刘鑫源的痛心疾首,“你又瞎跑!这都练多久了,怎么200米这个节奏你就把握不好呢?!”
陈焕之心虚地把毛巾盖脸上逃避刘鑫源的吐沫星子,其实之前她的200米进步特别大,从08年的22秒7几、8几到之前洲际杯的22秒19。但这进步除了来自于属性值、尤其是其中的耐力属性值,更多来自于她的技能。
现在可用技能三个,陈焕之可以确保200米全程都在技能生效时间的覆盖下,之前帮她拿下22秒19成绩的正是一直使用的技能顺序:起跑后先是速度技能、弯道跑个三分之一以后,大约三四十米处,切极速技能,最后几十米,正好极速的时间也过去了,开个冲刺聊胜于无一下。
当然,技能和技能之间的切换,她可不敢像原先跑100米时候那样无缝切换,那是拿自己的腿在开玩笑了,她在整个200米中确保技能与技能之间间隔0。5秒以上,不管是她自身的感受、还是系统面板的状态,都显示没有任何问题。
而这次预赛跑22秒67则是陈焕之没有使用任何技能平跑的结果。
没有技能不光是没有属性加成,技能的持续时间正好也帮她把握着节奏,而现在失去了技能做参照、她又不熟悉自己平跑的节奏,用刘鑫源的话说,自然就又成了瞎跑了。
第147章 147
一般高水平的200米运动员的成绩是他100米成绩的两倍加0。4秒,而世界级运动员的200米成绩应该等于甚至小于自己百米成绩的两倍。
前者比如说苏方方,其实她无氧耐力在高水平运动员中算差的,但因为能够和谐处理过弯道时候的左右腿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也就是俗称的过弯技术好,兼且善于合理分配体能和速度,被刘鑫源称为他所见过的人中“跑得最聪明”的一个,这才能勉强做到这一点。
又比如说李雪茹,她的百米纪录10秒79早就被陈焕之打破,但是200米记录22秒01却是陈焕之到现在都没能靠近的,而这两个成绩也正好近乎完美地符合了百米成绩两倍加0。4秒的规律。
后者比如说巴哈马的劳斯瑞尔,她在400米领域称霸已久,近年来逐渐向更短距离转型,几年下来200米她已经是世界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但100米她的最好成绩也没能突破11秒。
那陈焕之呢?她是跟苏方方一样无氧耐力差——相比她其它高到惊人的属性来说——但是又没有苏方方那样好的技术。
别看她耐力属性现在也七十出头了,按说也是接近世界级的水准,但是最近、准确地说,是最近半年,陈焕之才发现,可能她对系统的理解本身就有误,这个系统并不像她一开始想象的那样无视科学和身体的基础情况。
比如说耐力属性。
她一贯的身体素质锻炼方法是在训练中看属性值后面箭头颜色深浅、属性增长快慢来挑选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训练。
最近一年来,陈焕之感觉自己百米登顶指日可待,就逐渐开始在200米上多花些心思,弯道练习自然不必说,这种基础练习多少遍也不够。还有就是想办法增加自己的耐力,毕竟她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弯道,而是最后五十米的速度崩盘。
以前她以为这是因为两个技能不足以覆盖全程,如果后五十米也有技能加持可能她对疲劳的感知会轻一点、也就能保持更高的速度。但现在真的有了三个成熟可用覆盖全程的技能,她却发现后五十米更糟糕了——不跑200米不知道,极速技能可比单纯地光使用速度或冲刺技能累得多了,同时提高两个属性消耗的体力最少是同样时间内用冲刺技能的1。5倍,这还是在提高敏捷本身不造成太大负担的基础上。
所以她就把把训练重点放在了增强耐力上。
有那么几个月,她是纯粹根据系统面板的属性提示来选择训练方法的,她一贯这么任性,刘鑫源也拗不过她,但练了这么几个月,耐力属性增长了近十点,成绩进步却并不明显。
那段时间可把陈焕之给郁闷坏了,明明那么努力训练,属性值的增长看得见,成绩却原地踏步,她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系统出了BUG。
直到刘鑫源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说你个练短跑的,这段时间又别着哪根筋了,好好的练哪门子有氧耐力呢?”
陈焕之蓦然回顾,果然发现让耐力属性提高最明显的、她这段日子以来进行的训练都是以提高有氧耐力为主——也就是练习中长跑的方法——而她短跑所需要的却是无氧耐力。
其实这个事实如此显而易见,如果陈焕之不是那么坚信系统的魔力一定能够打败科学、坚信到无视一切不和谐迹象,那她早就应该发现这一点。虽然在系统面板上同样表述为耐力,但这显然是个综合指数。
对系统来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